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细胞因子水平与疾病状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贵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1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纳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根据患儿不同疾病状态将其分为初诊组(128例)、缓解组(84例),并将同期在该院常规体检的200例健康儿童纳入对照组,同期收治的50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儿纳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组,对比各组血清白细胞介素(IL)-2、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并分析初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IL-2、IL-10、TNF-α、WBC水平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随访6个月,根据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有无复发分为复发组(72例)与未复发组(140例),比较各组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TNF-α、IL-10、WBC水平高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组与对照组,IL-2水平低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组IL-2水平明显低于缓解组,TNF-α、IL-10、WBC水平高于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IL-2、IL-10、TNF-α、WBC水平与患儿年龄、性别及肝大等无关(P0.05),与患儿疾病危险程度分型有关(P0.05)。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血清IL-2水平降低,IL-10、WBC、TNF-α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IL-2水平降低,TNF-α、IL-10、WBC水平升高,以上指标水平变化能够反映出患儿免疫功能好坏,可作为疾病状态及预后的评估指标,判断患儿疾病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2.
282例急性白血病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三色荧光直接标记技术检测282例AL患者,根据抗体积分系统进行分型。结果①按免疫表型的特征可将急性白血病分为4类:单表型急性白血病(82.27%),表达某一系列抗原为主的急性白血病(9.22%),急性杂合性白血病(HAL)(7.09%),未分化型急性白血病(AUL)(1.42%);②80%以上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主要表达MPO(96.38%)、CD13(89.86%)、CD33(69.57%),90%以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主要表达cCD79a(100%)、CD19(93.67%)或cCD3(100%)、CD2(100%),表达某一系列抗原为主的AL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伴随系表达(My B-ALL)为主(62.50%),HAL以B-ALL及MAL为主。结论流式细胞仪三色免疫荧光直接标记法进行AL免疫分型,cCD3、cCD79a、MPO为系列特异性标志,CD117为早期髓细胞的标志,对AL的诊断及一些特殊类型的白血病的确诊、治疗和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背景: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过程中,CD4+CD25+T调节细胞对机体免疫反应可能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目的:观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免疫分型及外周血CD4+CD25+T调节细胞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3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免疫分型,并检测外周血CD4+CD25+T调节细胞的数目,与18名健康对照作比较.结果与结论:急性B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22例,急性T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13例;22例急性B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CD19的阳性表达率最高(100%),而13例急性T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CD7阳性表达率最高(100%).急性B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CD4+CD25+T调节细胞和急性T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均高于健康对照(P < 0.05).表明急性B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CD19阳性表达率最高,急性T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CD7阳性表达率最高,同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CD4+CD25+T调节细胞水平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4.
参附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白血病72例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月~2008年8月,我们采用参附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72例,与单一化疗的70例患者进行对照,观察近期疗效、毒副反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7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男43例、女29例,中位年龄38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3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49例,M1 2例、M2a 5例、M2b 6例、M3a 7例、M3b 3例、M4a 5例、M4b 4例、M4EO l例、M5a 7例、M5b 9例,所有病例均符合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1].同期选择7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5.
急性白血病患者WT1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WT1基因在白血病细胞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探讨WT1基因表达与白血病疗效关系。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初治及复发急性白血病患者73例治疗前WT1基因的表达,结合临床观察WT1表达阳性与急性白血病治疗疗效关系,并观察缓解后患者WT1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7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WT1阳性53例(72.6%),其中46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阳性32例(69.6%),2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阳性17例(73.9%)。3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及1例急性浆细胞白血病均表达阳性。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非M3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WT1表达阳性对治疗缓解率无明显影响。对21例患者治疗后动态观察,当完全缓解时,WT1表达转阴性;复发时WT1表达又转阳性。结论 WT1在急性白血病阳性率较高,但阳性与否对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WT1基因作为白血病标志用于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检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背景:据作者查新检索,国内外有关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TAp63基因表达的报道罕见.目的:观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TAp63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5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其中32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18例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同期选择27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取肝素抗凝的骨髓液2~4 mL,用Ficoll液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TAp63的表达.结果与结论:5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有49例表达TAp6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明显高于非恶性血液病组(P < 0.05),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P < 0.05).动态观察了5例初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不同阶段TAp63的表达变化,发现初治时TAp63表达,缓解后低表达或不表达,复发后又表达.结果表明TAp63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非恶性血液病患者,尤其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高表达.  相似文献   

7.
作者用3~+~6~+个月的胎儿肝脏制成新鲜的胎肝无细胞悬液(FLCF),用于22例加大化疗剂量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使之在短期内促进了外周血象回升及骨髓增生能力。22例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非淋)1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6例,均经3个以  相似文献   

8.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HpaⅡ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法(HpaⅡ—PCR)检测78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降钙素(CT)基因的甲基化快态。病例组待检细胞DNA经 HpaⅡ消化后,再用两对CT基因特异性引物作 PCR扩增,分别产生长度为 566 bp和1.4 kb特异片段。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阳性率 68.8%(33/48),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73.3%(22/30),敏感性达10~(-3)。证明CT基因5’高度甲基化是白血病细胞克隆的特异标志。本方法对恶性血液病的诊断治疗及其微小残留病(MRD)的检测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慢性白血病     
129 6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CML-BC)患者原始细胞免疫表型的特点 [英]/Saikia T…//Leuk Res·—1988 12, (6)·—499 作者用一组单抗,结合用糖原染色,髓过氧化物酶,苏丹B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对60例CML-BC患者原始细胞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例(31.6%)患者表达普通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淋巴系表型(cALL~+,Ia~+,TdT~-),另1例为髓外淋巴结急性变,其细胞表达T细胞表型。30例(50%)患者表达  相似文献   

10.
急性白血病并发骨髓纤维化患者网硬蛋白纤维含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网硬蛋白含量在急性白血病骨髓活检切片中的变化情况。方法:对195例初诊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10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90例的骨髓活检切片进行观察。结果:78%ALL及47%ANLL患者网硬蛋白阳性,其中33%ALL及5.6%ANLL合并骨髓纤维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国际骨髓移植登记处63个骨髓移植队1978年—1989年间报告的114例第二次HLA匹配同胞骨髓移植(BMT)资料。其中,男65例,女49例,中位年龄20岁(1~52岁),Karnofsky 评分<80%者30例(26%),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9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4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39例。第二次BMT 时的疾病状态为:急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100例急性白血病,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检测。结果①用特异性抗体将急性淋巴系白血病分为T细胞系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和B细胞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②用特异性抗体使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分型更明确。③发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伴髓系抗原表达(My-ALL)、AML中伴淋系抗原表达(Ly AML)和混合型白血病。结论免疫学分型能反映白血病细胞的特征,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从药理学角度推断采用中等剂量阿糖胞苷(ID-Ara-c)治疗顽固性急性白血病,不仅可维持其疗效,而且可减轻化疗药物相关毒性。作者采用ID-Ara-C及胺苯吖啶(AMSA)对25例顽固性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 25例患者中21例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4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数  相似文献   

14.
笔者2007—01/2008—12对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97例进行临床观察及护理,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均符合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其中男46例,女51例,年龄11~72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3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54例。  相似文献   

15.
小儿急性白血病72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岑丹阳  吴燕云  陈纯 《实用医学杂志》2000,16(12):1057-1058
急性白血病是小儿最常见的恶性疾病之一。好发年龄波及整个小儿年龄时期 ,其发病率约 2~ 4/ 10万人口 ,而14岁以下的小儿急性白血病的发病率约占急性白血病总数 35 % [1] ,常以发热、贫血、出血及白血病细胞浸润引起的症状为首发表现 ,但亦有少部分患者起病不典型 ,以致临床误诊而延治。本文将误诊 72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收集了 1986~1999年在我院住院 ,经骨髓穿刺涂片检查确诊的急性白血病 173例 ,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139例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 37例 ,诊断均符合全国统一诊断…  相似文献   

16.
作者为阐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白血病细胞是否存在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相同的癌促凝物质(CP),该物质的活性量如何以及与免疫学表型的联系,选择25例ALL,包括普通型13例,前B细胞型3例,非T非B细胞型3例,T细胞型4例,B细胞型2例。采用血浆复钙试验一期法检测原始细胞提取物的促凝物质活性(PCA),单位以秒或鲁塞尔氏(Russell’s)蛙蛇毒(RVV)单位/  相似文献   

17.
陈岳华  林茂芳 《临床荟萃》1996,11(17):808-809
我们用国产胺苯吖啶(AMSA)为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急性白血病(AL)28例,并进行了临床观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病例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8例急性白血病,女性10例,男性18例,年龄在21岁~57岁,平均年龄33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2例(初发6例,复治或复发6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13例(初发9例,复治复发4例),AL获完全缓解(CR)者强化治疗3例。全部病例均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检查,部分患者作免疫表型分析。均符合我国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8.
咐醇酯诱导分化试验在急性白血病分型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咐醇酯(TPA)诱导分化试验对分型的15例急性白血病及5种恶性淋巴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TPA诱导后细胞均呈阳性反应,而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均呈阴性或微弱阳性反应,恶性淋巴瘤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对TPA诱导分化反应相类似,说明TPA诱导分化试验是鉴别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TAE方案对难治性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 选择21例难治性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应用TAE方案治疗作为治疗组,选择同期应用其他方案化疗的难治性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4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化疗后完全缓解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AE方案治疗难治性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有明确的疗效,是治疗急性难治性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较好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盛德平 《临床医学》1996,16(3):27-28
输血后肝炎是急性白血病化疗中接受血细胞成份输注难以避免的并发症。作者总结了3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输血后肝炎9例,其完全缓解率55.5%,中位生存期6个月;而未并发输血后肝炎22例中完全缓解率50%,中位生存期5.7个月。(P>0.05)因此认为,输血后肝炎有可能使个别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生存期延长,但并不能提高缓解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