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孕期不同阶段体重增长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指导孕妇孕期合理平衡饮食,以实现对新生儿体重控制。方法:将我院产前检查并分娩的500例孕妇和新生儿体重分为5组,对产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加情况与新生儿体重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孕妇孕前及产前体重对新生儿体重影响不大,妊娠20周前体重增长缓慢的孕妇易出生低体重儿;妊娠中晚期体重增加过多的孕妇易出生巨大儿;妊娠20~30周体重变化对新生儿体重影响最大。结论:注意纠正孕妇妊娠早期营养不良状态,减少妊娠晚期过多的能量摄入,控制妊娠20~30周体重变化,对提高孕妇和新生儿生存质量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孕妇膳食结构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关系,为开展孕期营养教育与营养改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西固区医院130例孕妇为调查对象,对孕妇各种膳食摄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收集新生儿出生体重资料用于统计分析。结果:孕妇谷类、蛋类、畜禽肉类、油类摄入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成正相关(P0.05),水果类、蔬菜类、鱼虾类、大豆类、奶类及奶制品摄入与新生儿体重不成线性相关(P0.05)。结论:孕妇谷类、蛋类、畜禽肉类及油类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密切相关,但孕妇膳食结构不合理,应调整不平衡膳食结构,加强孕期营养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和保健服务的需求增加,处在妊娠期的妇女,家庭和社会对胎儿发育及孕妇的健康都投入了较多的注意力,她们对孕期营养摄入格外关注,导致孕期体重增加幅度越来越大。孕妇体重增加过多对母婴结局的不良影响,越来越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孕产妇的重视。本文就孕妇体重增加的影响因素和妊娠结局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孕期营养及糖尿病筛查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孕期膳食及体重增长情况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影响和糖尿病筛查试验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预测价值。方法:于2007年4月~2010年6月,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营养门诊收集265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并收集同期就诊的正常孕妇571例作为对照组。调查两组孕妇的膳食情况,动态监测孕期体重增长,探讨孕期膳食及体重增长情况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影响和糖尿病筛查试验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预测价值。结果:①两组孕妇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②GDM组孕妇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的摄入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孕妇(P<0.05),并且饱和脂肪酸占能量的百分比高于对照组,单/多不饱和脂肪酸占能量的百分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GDM组孕妇硒的摄入量低于对照组,维生素E的摄入量高于对照组(P<0.01)。④对年龄进行分层后,分析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影响,发现除25岁前的孕妇外,GDM组的孕期体重总增长值高于对照组(P<0.05)。⑤糖尿病筛查用于预测空腹血糖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00),即糖尿病筛查值越高,空腹血糖水平高的可能性越大,面积的95%可信区间为0.767~0.878。结论:①孕期总能量和脂肪的摄入及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有影响,孕妇应当合理的控制饮食,维持体重的平稳增长。②糖尿病筛查高值提示空腹血糖高值,当糖尿病筛查结果超过10.9 mmol/L时孕妇应当先行空腹血糖测定。③加强孕期营养健康教育及围产期保健,及早进行妊娠期糖尿病筛查及系统管理,对提高母婴健康水平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孕妇营养知识、态度、饮食行为和膳食结构及摄入水平,指导孕妇合理饮食,保证胎儿正常发育。方法:随机抽取三亚农垦医院就诊的516例孕妇作为调查对象,采用72 h膳食回顾法,对孕妇的膳食状况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自制的调查表调查孕妇的营养观念及行为模式。结果:孕妇的能量摄入不够合理,碳水化合物摄入过量,钙、维生素B1、维生素B2摄入不足,谷类及制品摄入过量,乳类及制品摄入过低;妊娠各期孕妇膳食特点不同;孕妇对孕期饮食知识的回答正确率均在80%以上;有67.3%的孕妇在孕期注意饮食搭配均衡,平均每日室外运动时间为30 min~1 h的孕妇最多;孕期膳食知识的主要获得途径为门诊医护人员、媒体、孕妇学校。结论:孕妇应该避免谷类食物摄入过量,增加乳类及制品的摄入,孕早期注重加强蔬菜、畜禽鱼蛋类及制品的摄入;孕中期加强蔬菜水果、畜禽鱼蛋类摄入;孕晚期要避免能量摄入过量,做到膳食合理,营养均衡,保障孕妇及胎儿的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6.
黎凝  魏曼梨 《现代医院》2011,11(12):30-31
目的探讨孕期合理营养对胎儿出生体重及剖宫产率的影响,为孕期合理膳食提供指导,尽量降低剖宫产率。方法将2010年2月~2011年3月在我院产科门诊孕3个月建产检卡并确定在我院分娩孕妇243例,将自愿或者有能力参加孕期膳食营养指导152例孕妇设为观察组,给予饮食结构分析指导;不愿或者无能力参加孕期膳食营养指导正常饮食孕妇91例设为对照组,孕期常规饮食。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平均3 158.2 g,对照组3 458.7 g,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之间出生胎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孕妇正常阴道分娩者121例(79.61%),剖宫产者31例(20.39%),巨大儿12例(7.89%),对照组正常阴道分娩者54例(59.34%),剖宫产37例(40.66%),巨大儿15例(16.48%),两组间在阴道分娩、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方面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孕期对孕妇进行合理饮食指导,有利于合理膳食的摄入,有效的控制胎儿体重增长,减少巨大儿发生和降低剖宫产率,达到理想的分娩结局,保障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母亲孕期动物性食物摄入量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为指导妊娠期合理膳食,改善出生体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数据源于2013年7-11月在陕西省30个县进行的出生缺陷现况及其危险因素横断面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孕妇中随机抽取个体完成半定量膳食频率问卷,收集包含动物性食物来源的各食物食用频率和分量数据及新生儿相关信息,筛选出母-婴(0~1岁)作为研究对象。将新生儿出生体重作为因变量,食物摄入频率转换成每周摄入次数后作为自变量,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建立3个调整模型并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共纳入11 459对调查对象,新生儿平均体重(3 279.9±454.6)g,母亲孕期平均摄入蛋类食物4.00次/周,肉类食物1.50次/周,奶类食物3.00次/周,鱼类食物0.50次/周,总动物性食物5.00次/周。未分层时,3个模型均显示肉类及总动物性食物的摄入对新生儿出生体重有影响。调整了孕周、孕妇年龄、社会人口学等因素后,肉类食物摄入每周增加1次,出生体重增加约5.26(95%CI:1.32~9.20)g,而总动物性食物每周增加1次,出生体重平均增加3.24(95%CI:1.09~5.39)g。分层分析显示,肉类及总动物性食物对女婴和农村居民的影响更大;总动物性食物的摄入对陕北和关中地区的影响更大,而肉类食物的摄入对陕南地区的影响较大。且影响均为正向的,即摄入越多,体重增量越大。结论 妊娠期增加动物性食物摄入会改善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建议孕期母亲应重视孕期动物性食物的摄入。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妇体重增加趋势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温坚 《中国妇幼保健》2000,15(8):500-501
为了探讨新生儿体重与妇女孕期体重增加的关系 ,及时调节孕期营养 ,减少 IUGR及 L GA的发生 ,对111例足月单胎初产妇的 10 0 5人次产前检查资料进行分析 ,并随访新生儿体重。结果 :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妇体重增加之间有回归关系 ,孕妇体重初始值 a为 48.8± 9.7kg,孕期体重增长速度 b为 0 .49± 0 .2 2 kg/w,新生儿出生体重 34 0 2 .1± 475 .9g。孕妇的初始体重、孕期体重增长速度及分娩孕周均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有关。根据本文的回归方程可以评估孕妇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孕期体重指数增长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对120名在我院检查及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进行调查,记录孕妇孕前及分娩前的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计算出孕期体重指数增加值,并随访妊娠结局。结果:孕期体重指数增加<3的孕妇出现胎儿宫内窘迫及低体重儿的发生率高于孕期体重指数增加3~6的孕妇,有统计学意义,孕期体重指数增加>6的孕妇出现先兆子痫、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巨大儿的发生率高于孕期体重指数增加3~6的孕妇。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在治疗后控制体重指数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可使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孕中、晚期妇女体重增长状况,了解影响增重速率的因素,为更好的控制孕妇增重提供依据。方法从6 307名孕妇中选取孕中期孕妇4 901名,孕晚期孕妇201名,将不同BMI组孕妇的增重速率与美国IOM公布孕期增重推荐值进行比较,并对增重速率影响因素用累积优势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孕中期孕妇孕前体重不足、正常以及超重或肥胖3组增重速率均低于各组增重速率推荐值(P0.05);孕晚期增重速率体重正常组低于增重速率推荐值(P0.05),而体重不足和超重或肥胖组的增重速率达到推荐值(P0.05)。孕中期孕妇的增重速率与能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呈正相关,孕晚期孕妇增重速率与能量和蛋白质呈正相关,且孕中、晚期不同BMI组的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量均低于DRIs的RNI值(P0.05)。孕中期孕妇增重速率受到年龄、文化程度、饮食规律、孕前BMI以及谷类、水果类、肉类、奶类等食物摄入的影响(P0.05);孕晚期孕妇增重速率受到文化程度、孕前BMI及水果类摄入的影响(P0.05)。结论孕中期孕妇体重增加速率较低,孕晚期增重速率较适宜。文化程度、孕前BMI对孕中、晚期增重存在影响。因此针对不同孕期不同体重孕妇,做好相关孕期指导、健康教育和体重检测等,控制孕期孕妇的体重增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深圳市孕妇的膳食营养状况及其与孕期增重的关系。方法以孕12 w以内健康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前瞻性追踪调查孕期膳食情况、体质量变化等资料,获得421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结果本调查孕妇孕早、晚期的能量和蛋白质未达到推荐摄入量,孕期平均脂肪供能比超过推荐范围上限,孕早、中、晚期的硫胺素、核黄素、钙、铁、硒、镁、膳食纤维均未达到推荐摄入量。孕期增重与能量、产能营养素、B族维生素、钙等摄入有关,孕早期每增加1g/d的蛋白质摄入,发生孕期增重不足的风险降低2.5%,孕早期能量摄入不足的孕妇发生孕期增重不足的风险是摄入充足孕妇的2.5倍。结论本调查孕妇膳食能量和产能营养素摄入不合理,硫胺素、核黄素等微量营养素未达到推荐摄入水平,孕早期的蛋白质摄入水平降低或能量摄入不足可显著增加孕期增重不足的发生风险,应加强孕妇孕期的营养健康教育,改善不合理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期体重管理对孕妇体重控制与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我院收诊的2654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按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32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孕期管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孕期体重管理,比较两组孕妇体重控制效果及分娩方式。结果实验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剖宫产率显著降低,阴道分娩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期孕妇采取孕期体重管理可积极控制体重,改善不良分娩结局,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燕  胡传来  张勤  陶兴勇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2):1806-1808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选取1 419例单胎妊娠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孕妇的基本情况,定期产前检查时记录孕周并测量体重,随访研究对象妊娠结局。并采用LMS法分别建立孕妇不同孕前BMI组孕期不同周次增重的百分位数曲线。结果:超重组孕妇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最高,正常组次之,低体重组最低,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BMI<18.5的低体重组孕妇小于胎龄儿的检出率要高于其他两组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S曲线示三组孕母孕期体重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孕早期三组体重增重甚少,孕中期体重增加小于孕晚期。孕前低体重组孕妇孕期总增重较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多。结论:孕前体重和孕期增重与新生儿的出生体重有密切关系,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合理控制。  相似文献   

14.
胎儿期是人生的特殊阶段,胎儿在子宫内的生长发育要依赖于母体的营养状况和生理状态.孕期母体体重的适宜性增长是胎儿正常发育和孕妇孕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孕期妇女通过膳食摄入能量来维持胎儿的发育和母体的适应性变化,表现在母体即是孕妇体重于妊娠期的进行性增加.孕期妇女撮入多少能量的问题也就是其体重增长多少的问题,同时也反映了其营养状况问题.孕期母体营养不良可导致胎儿宫内营养不良,引起低出生体重并将进一步导致一系列成年痰病的发生.该文综述了孕期母体的能量需要及母体的营养状况、体重变化和胎儿生长发育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中国孕期膳食平衡指数(DBI-P)并评价成都市孕妇膳食质量及变化,为孕妇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依据孕妇平衡膳食原则和中国孕妇DRIs(2013),在中国成人DBI基础上,建立中国孕期膳食平衡指数(DBI-P);采用24 h膳食回顾法对成都市610名健康孕妇进行追踪调查,收集孕早、中、晚期各类食物摄入量,利用DBI-P评价和分析其各孕期整体膳食质量及变化。结果孕妇各孕期水果、蛋类摄入量达到推荐量,畜禽肉类摄入量高于推荐量,而谷类、蔬菜、奶类、大豆及坚果类和水产品类摄入量低于推荐量。孕妇各孕期水果达标率较高(59.0%~79.0%),其他类食物达标率均较低(5.7%~48.4%),以谷类最低(5.7%~7.4%)。孕妇各孕期DBI-P总分(中位数)均小于0,提示膳食总体水平趋向于摄入不足;孕早、中、晚各期正端分(中位数)分别为3、4和4,提示轻微摄入过量,过量程度在各孕期相同(P0.05),摄入过量比例分别为21.0%、33.1%和24.1%;负端分(中位数)分别为24、19和21,提示低度摄入不足,不足程度在孕早期最高(P0.017),摄入不足比例分别为96.1%、88.0%和91.3%;膳食质量距(中位数)分别为27、23和25,提示整体膳食质量存在中~低度摄入不均衡,不均衡程度在孕早期最高(P0.017),摄入不均衡比例分别为97.9%、96.9%、97.4%。结论成都市孕妇膳食摄入不均衡,以孕早期较突出,以摄入不足为主。  相似文献   

16.
分娩正常出生体重儿孕妇孕期体重的变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分析分娩正常出生体重儿孕妇孕期增重的范围 ,为指导孕期营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将孕妇按孕前体质指数大小分为 3组 ,计算各组孕妇孕期增重范围。 结果 低体重组、理想体重组及超重组孕妇孕期平均增重分别为 (16 .2± 4 .0 ) kg、 (15 .7± 4 .4 ) kg、 (13.2± 4 .3) kg,低体重及理想体重组妇女孕期增重大于超重妇女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孕中期体重增长幅度大于孕晚期 ; 结论 低体重及理想体重妇女孕期平均增重大于超重组妇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南汇区流动孕妇不同孕前、产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体重指数增长(BMI△)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低体重儿发生的关系。方法对在本院产检或转入本院产检并在本院分娩的485名单胎流动孕妇,通过计算其体重指数(BMI),包括孕前、产前BMI及孕期体重指数增长(BMI△),按孕前BMI〈18.5(消瘦型),18.5≤BMI〈23(均衡型)。BMI≥23(肥胖型);产前BMI〈26.26≤BMI〈32.BMI≥32:BMI△〈5,5≤BMI△〈8,BMI△≥8分别分成3组.分析不同孕前、产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指数增长情况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低体重儿发生的关系。结果孕前、产前(BMI)及孕期体重指数增长(BMI△)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关系.即孕前、产前BMI及BMI△越大,新生儿出生体重越重;与巨大儿发生呈正相关关系,即孕前、产前BMI及BMI△越大,巨大儿的发生越多;与低体重儿发生呈负相关关系,即孕前、产前BMI及BMIA越大,低体重儿的发生越少。结论孕前、产前BMI及孕期BMI△三者对新生儿出生体重有屁著的影响。孕期应加强产检.合理营养与适当的营养控制,避免过多的能量摄入.指导合理运动。积极控制胎儿体重.使孕妇获得满意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我国北方地区足月妊娠妇女孕期体重增长的适宜范围。方法:收集我国北方地区5 072例单胎足月初产妇孕前、孕期及产后42天资料,按照中国成人体重指数(BM I)分类要求将5 072例孕妇分组,了解各组的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分析各组不同孕期体重增长对母儿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的影响,从而为各组推荐孕期体重增长的适宜范围。结果:5 072例孕妇中,孕前BM I<18.5 kg/m2,18.5~23.9 kg/m2及≥24 kg/m2的孕妇分别占16.8%,66.8%及16.4%,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最低的孕期体重增长范围分别为12~18 kg,10.0~16.0 kg及8.0~14.0 kg,(P<0.05),推荐的孕期体重增长范围分别为12~18 kg,10.0~16.0 kg及8.0~14.0 kg。结论:我国北方地区孕前低、正常、超重及肥胖组孕妇的平均孕期体重增长均较高,建议其孕期体重增长范围分别控制在12~18 kg,10.0~16.0 kg及8.0~14.0 kg。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孕妇产前BMI及孕期BMI增幅对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方法:选取单胎初孕妇360人作为研究对象,产前BMI≥28为肥胖组、产前BMI28为正常组及孕期BMI增幅4为Ⅰ组,4≤BMI≤6为Ⅱ组,6为Ⅲ组。以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为观察指标,对各组进行随访。结果:产前肥胖组剖宫产、新生儿体重明显增加(P0.05);孕期BMI增幅≥4孕妇剖宫产增加、孕期BMI增幅6孕妇巨大儿明显增加(P0.05)。结论:产前BMI及孕期BMI增幅与妊娠结局有关,控制孕期体重过度增长,可降低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孕妇膳食中食物种类及摄入量,了解膳食中营养摄入状况,为进一步干预与指导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2月~2010年4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产检并进行膳食营养咨询的孕妇670例,采用膳食回顾法记录调查前24 h或近1周内日常一日的膳食摄入,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暨平衡膳食宝塔》评价孕期膳食模式。结果:孕妇膳食中谷类摄入量未达到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摄入量中值,粗杂粮摄入不足;动物性食品中以猪肉类食物摄入偏多,禽肉类摄入偏少;乳品摄入未达推荐值;大豆类及豆制品摄入过少。结论:孕期膳食结构的合理性有待改善,应加强平衡膳食的健康宣教及孕期个体化营养指导,使妊娠期膳食结构更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