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对膝骨关节炎(KOA)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不同证型间指标差异、中药使用频数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内在规律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7月安徽省中医院风湿免疫科77例KOA患者归档病历,统计各证型病例构成比,并对证型间相关指标及中药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构成比:风湿热痹型36%、风寒湿痹型12%、肝肾亏虚型52%。②KOA患者风湿热痹型前白蛋白水平低于风寒湿痹型、血小板计数高于肝肾亏虚型、免疫球蛋白G水平低于肝肾亏虚型;肝肾亏虚型患者年龄高于风寒湿痹型(P〈0.05)。③pearson相关分析:风湿热痹型血小板计数与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沉呈正相关,前白蛋白与白蛋白、补体C3正相关;肝肾亏虚型年龄与血沉呈正相关,免疫球蛋白G与球蛋白呈正相关,与a-酸性糖蛋白呈负相关。④中药使用频数:山药、茯苓、薏苡仁在各证型使用频率均为100%。结论:KOA患者中医证型实证以风湿热痹型为主,与血小板呈相关性,虚证以肝肾亏虚型为主,与免疫球蛋白呈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KOA)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炎症指标及高频超声影像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依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膝骨关节炎患者辨证分为肝肾亏虚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气血虚弱证5个证型,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炎症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高频超声影像改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最终纳入207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其中湿热痹阻证71例,肝肾亏虚证60例,寒湿痹阻证31例,痰瘀痹阻证28例,气血虚弱证17例。湿热痹阻证的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其他4种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痹阻证的红细胞沉降率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其他4种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痹阻证较肝肾亏虚证滑膜血流信号阳性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痹阻证滑膜增生评分较其他4个证型高(P<0.05)。寒湿痹阻证和湿热痹阻证患者较肝肾亏虚证和气血亏虚证患者关节积液阳性率及超声影像改变更多。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以湿热痹阻证和肝肾亏虚证为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型与HLA-B27的相关性,并探讨其检验价值。方法:选取12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根据临床分为寒湿闭阻型36例,湿热内盛型42例,肝肾亏虚型42例作为观察组,80例健康体健人员作为对照组,对比HLA-B27、ANA、ESR、CRP、ASO、RF阳性情况。结果:除RF外,观察组与对照组的HLA-B27、ANA、ESR、CRP、ASO阳性情况差异明显;三组不同证型比较,寒湿闭阻型和湿热内盛型在各个方面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肝肾亏损型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证型不同,其HLA—B27、ANA、ESR、CRP、ASO、RF指标变化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期膝骨关节炎(KOA)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高频超声下改变的关系。方法 依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81例早期KOA患者分为肝肾亏虚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4型,应用超声检测双膝关节滑膜厚度、滑膜血流信号、关节积液、软骨改变、骨侵蚀程度及是否存在腘窝囊肿、半月板退行性变,并进行指标评分,分析早期KOA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高频超声下改变阳性率关系及与高频超声指标评分关系。结果 (1)湿热痹阻证患者的滑膜增生阳性率高于肝肾亏虚证(χ2=10.13,P<0.05);肝肾亏虚证患者的软骨改变阳性率高于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χ2=25.22,P<0.01;χ2=12.83,P<0.01);不同中医证型间关节积液、骨侵蚀、滑膜血流信号、腘窝囊肿、半月板退行性变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湿热痹阻证患者的滑膜增生超声评分高于肝肾亏虚证、寒湿痹阻证、痰瘀痹阻证(P<0.01);寒湿痹阻证患者的关节积液超声评分高于肝肾亏虚证、痰瘀痹阻证(P<0.01);肝肾亏虚...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安徽地区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不同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血小板活化关系。方法根据安徽地区100例RA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脉象,分析中医辨证分型。检测患者血小板参数、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液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ESR)、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等指标,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压积(platelet hematocrit,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RA患者血小板活化物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ranular membrane protein-140,GMP-140)、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及E26转录因子-1(E26 transformaction specific-1,ETS-1)。结果安徽地区100例RA患者常见证型依次为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肝肾亏虚证、寒湿痹阻证。血小板参数异常数最多的为湿热痹阻证。不同证型血小板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湿热痹阻证血小板参数较其他3个证型均升高(P<0.01或P<0.05)。血小板活化物GMP-140、PAF、ETS-1在不同证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痹阻证患者GMP-140、PAF较其他3个证型均升高,肝肾亏虚证、痰瘀痹阻证患者PAF较寒湿痹阻证升高,痰瘀痹阻证患者ETS-1较寒湿痹阻证升高(P<0.01或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GMP-140与PLT、CRP、ESR呈正相关,PAF与RF呈正相关,ETS-1与CRP呈正相关(P<0.01或P<0.05)。结论安徽地区RA中医证候以湿热痹阻为主,伴有痰瘀痹阻,且血小板活化参与RA湿热痹阻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A)不同证型与各种炎性指标以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间的相关关系。方法:确诊的RA患者113例,先按中医分型标准辨证分型,再分别检测ERS、hs-CRP、RF、以及外周血CD3+、CD4+、CD8+、CD4+/CD8+比值,研究其中医证型的分布及与各种炎性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13例患者中风寒湿痹型29例,风湿热痹型52例,痰瘀互结型17例,肝肾亏虚型15例。风湿热痹型和风寒湿痹型患者的病程较痰瘀互结型和肝肾亏虚型为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风湿热痹型和风寒湿痹型患者的关节疼痛指数、压痛指数和肿胀指数均较痰瘀互结型和肝肾亏虚型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风湿热痹型肿胀指数较风寒湿痹型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风湿热痹型和风寒湿痹型患者的ESR、hs-CRP和RF均较痰瘀互结型和肝肾亏虚型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风湿热痹型hs-CRP较风寒湿痹型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风湿热痹型患者外周血CD4+/CD8+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1),肝肾亏虚型患者外周血CD4+/CD8+显著低于其他证型(P〈0.01)。结论:风湿热痹型RA的炎症程度最高,风寒湿痹型的炎症程度次之,而痰瘀痹阻型和肝肾亏虚型的炎症程度相对较低,hs-CRP和CD4+/CD8+比值可能可以作为RA湿热证候分类的微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王品  刘维  刘晓亚 《吉林中医药》2010,30(5):406-407
目的:将类风湿关节炎(RA)中医辨证分型与T细胞亚群检测指标相结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RA提供参考。方法:将120例RA患者分为寒湿阻络型、湿热瘀阻型、痰瘀痹阻型、肝肾亏虚型。T细胞亚群各指标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各组数据进行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CD3^+T、CD4^+T细胞在中医各证型间无统计学差异,CD8^+T细胞、CD4^+/CD8^+在中医辨证分型间有差异。寒湿阻络型与肝肾亏虚型,寒湿阻络型与痰瘀痹阻型间有显著差异(P=0.01,P=0.03),湿热瘀阻型与肝肾亏虚型,湿热瘀阻型与痰瘀痹阻型间有显著差异(P=0.03,P=0.02),寒湿阻络型与湿热瘀阻型CD8^+T细胞、CD4^+/CD8^+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医证型不同,则T细胞亚群实验室指标有差异,这些规律可为RA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孙玉萍 《河北中医》2012,34(6):949-950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常见证型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方法将80例AS患者按照辨证分型分为3组,湿热痹阻证组40例,肾阴亏虚证组22例,肾阳亏虚证组18例,检测各组ESR、CRP水平。结果肾阴亏虚证组及肾阳亏虚证组ESR、CRP水平明显低于湿热痹阻证组(P<0.01)。结论湿热蕴毒、内蕴伏毒为AS活动期发生的根本原因,湿热毒邪痹阻经络、流注骨节是其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75例住院的干燥综合征患者的病例资料,探讨SS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之间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7月在我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75例SS患者归档病历,统计其中药使用频数和各证型构成比及对证型间相关指标统计分析。结果:①通过对归档病例的证型构成比研究发现,风湿热痹型占33.3%,气阴两虚型占34.7%,肝肾亏虚型占32%;②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gG与CRP、ESR呈正相关,C3与PLT、AGP呈正相关,C4与AGP呈正相关;与肝肾亏虚型比较,风湿热痹型患者IgA、AGP、CRP、ESR升高,HGB降低;与气阴两虚型比较,风湿热痹型患者PLT、IgG、AGP、CRP、ESR升高。③通过对SS患者中药使用频数统计发现,茯苓、山药、薏苡仁在各型的使用率均为100%。结论:SS中医各证型之间实验室指标PLT、IgG、AGP、CRP、ESR存在差异,对疾病活动期的评判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近10年文献中内服方药功效和中医证型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检索近10年中药内服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文献,整理、归纳和分析膝骨关节炎的内服方剂功效和中医证型规律。结果:491篇有效文献中共有491个方剂,统计的方剂功效共有12个,总使用频次为1965次。所列的中医证型共有18个,总使用频次为2973次。结论:近10年来治疗膝骨关节炎主要是应用补法(补益肝肾、补益脾肾、强筋壮骨),泻法(通络止痛、活血化瘀、活血行气、散寒除湿、祛风除湿),补泻兼施法(益气活血、扶正驱邪)。现代膝骨关节炎的潜在中医分型是:虚证(肝肾亏虚型、肾虚髓亏型、脾肾亏虚型),实证(寒湿痹阻型、气滞血瘀型、湿热壅盛型、筋脉淤滞型、风湿痹阻型),虚实夹杂证(阳虚寒凝型、气虚湿阻型)。  相似文献   

11.
腰椎间盘突出症证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证型特点,并反推其病机特点。方法:对128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住院患者的证型进行分类整理与统计分析。结果:基本证型和复合证型各有15种;30种证型中占比例较高的前5种依次是:气滞血瘀证,肝肾亏虚证,肝肾亏虚并寒湿阻络证,寒湿阻络证,气滞血瘀肝肾亏虚证。所统计的4种证类按占比例高低排列依次是:肝肾亏虚证类,气滞血瘀证类,风寒湿热证类,气血亏虚证类。结论:气滞血瘀证(或证类)与肝肾亏虚证(或证类)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两种最常见的证型(或证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机是肝肾亏虚,气滞血瘀以及风寒湿热阻络,其核心是经气不利。  相似文献   

12.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揭示其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国内外有关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128篇文献进行证型分布情况统计和评价.结果:出现频次前10位的证型分别为肝肾亏虚、湿热痹阻、风寒湿痹、风湿热痹、痰瘀痹阻、寒湿痹阻、寒热错杂、瘀血阻络、气血两虚、肾阳虚衰型.结论:肝肾亏虚、湿热痹阻、寒湿痹阻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最主要的证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诊治1335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35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每份病例的基本资料,分析其中医证型、虚实证型、治疗方法选择及治疗效果的分布情况。结果:1335例病例的辨证分型以肝肾亏虚、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肝肾不足型最为常见,分别占44.3%、29.4%及13.9%。将上述辨证从虚实归类,其中虚实夹杂包括肝肾亏虚、气滞血瘀,肝肾亏虚、痰瘀阻络,脾虚湿瘀互结等证型;实证包括气滞血瘀、湿瘀阻络、湿热瘀阻3种证型;虚证包括肝肾不足、肝肾亏虚、肝肾阴虚3种证型。不同年龄阶段虚证、实证及虚实夹杂分布不同,在46~75岁的年龄阶段,虚实夹杂的病例数比单纯实证、单纯虚证多。1335例患者临床治愈683例(51.2%),显效484例(36.3%),有效163例(12.2%),无效4例(0.3%),其他1例(0.1%)。结论:对不同阶段的腰椎管狭窄症,应采取个性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活动期患者的中医证候分类及其诊断要点。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记录163例AS活动期患者的症状、体征(包括舌象和脉象)等临床资料,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变量指标聚类分析。结果:AS活动期患者证候分为4类:湿热痹阻证、邪郁化热证、肝肾亏虚证、痰浊瘀阻证,并初步确定了各证候的诊断要点。结论:基于中医四诊信息的分析与变量聚类分析的结果、结合专家意见可对AS活动期中医证候进行合理分类并确定各证型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查上海市社区中老年人膝骨关节炎(KOA)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和规律。  方法:自2016年7月1日至2018年9月1日期间,抽取上海市9个市辖区中33个街道社区的中老年KOA患者,采用KOA中医证候调查表,对患者进行一般资料、病程、膝关节局部症状、全身症状、舌脉象及膝关节X线表现的调查,并由专业中医骨伤科医师进行中医证型判定及统计分析,并与年龄、性别、病程及X线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①本研究最终纳入KOA患者1 990例,其中男性484例,女性1 506例;年龄45~85岁,平均(66.0±5.8)岁;病程1~480个月,中位病程24个月;寒湿痹阻证702例,肝肾亏虚证542例,痰瘀痹阻证406例,气血两虚证244例,湿热阻络证96例;X线分级为0级62例,Ⅰ级265例,Ⅱ级628例,Ⅲ级666例,Ⅳ级369例。②KOA证型与性别存在一定相关性(χ2=118.8,P<0.001),但关联性较弱(C=0.237);其中寒湿痹阻证、气血两虚证患者中女性居多,湿热阻络证患者男性更多,痰瘀痹阻证、肝肾亏虚证患者男女比例相当。③KOA证型与年龄存在一定的相关性(χ2=361.3,P<0.001),但关联性弱(C=0.392)。寒湿痹阻证、痰瘀痹阻证患者年龄多分布在55~75岁;湿热阻络证多分布在65岁以下;肝肾亏虚证、气血两虚证患者多分布在55岁以上。④KOA证型与病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χ2=190.7,P<0.001),但关联性较弱(C=0.296)。湿热阻络证病程多在6个月以内,寒湿痹阻证、痰瘀痹阻证病程多在7个月以上,肝肾亏虚证和气血两虚证病程多在24个月以上。⑤KOA证型与X线分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χ2=544.1,P<0.001),但关联性弱(C=0.463)。寒湿痹阻证X线分级多属Ⅰ级、Ⅱ级、Ⅲ级,湿热阻络证X线分级多属Ⅰ级和Ⅱ级,肝肾亏虚证、痰瘀痹阻证X线分级多属Ⅲ级和Ⅳ级,气血两虚证X线分级多属Ⅱ级以上。  结论:上海市社区中老年人KOA的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寒湿痹阻证、肝肾亏虚证、痰瘀痹阻证、气血两虚证、湿热阻络证;并且KOA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病程及X线分级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总体关联性较弱,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强直性脊柱炎(ankyiosing spondylitis,AS)属中医“痹病”、“骨痹”范畴,主要是由于肝肾气血不足,卫阳不固,感受风寒湿邪,外邪流注关节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可将其分为肝肾亏虚、湿热阻络、寒湿阻络、痰瘀阻络4个证型。西医认为这是一种累及  相似文献   

17.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及其证候与血脂代谢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ANFH)及其中医证候与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检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和正常对照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对ANFH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为痰瘀阻络、经脉痹阻和肝肾亏虚3个证型,用SAS软件分析ANFH及其证候的血脂情况。结果:ANFH组较对照组TC、TG、LDL、ApoB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痰瘀阻络证的Tc、TG、LDL、ApoB水平明显高于经脉痹阻证,肝肾亏虚证组的TC、TG、ApoB水平明显高于经脉痹阻证(P〈0.05),而其HDL明显低于经脉痹阻证组(P〈0.05)。结论: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与血脂代谢紊乱有关,主要表现在与“痰”及生“痰”相关的证型上;而肝肾亏虚可能是导致股骨头坏死血脂代谢紊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贾节  胡蝶  卜艳梅  梁远彤  赵萍 《新中医》2023,55(1):110-114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辨证分型与超声造影(CEUS)的相关性,探究CEUS在岭南地区R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60例RA患者,根据辨证分型分为湿热痹阻证组21例,寒湿痹阻证组20例,肝肾亏虚组19例,对腕关节滑膜进行肌骨超声及CEUS获取参数。结果:在关节积液、滑膜血流指标中,湿热痹阻证患者指标值均高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US状态下,湿热痹阻、寒湿痹阻、肝肾亏虚滑膜血流增强强度(EI)呈递减状态,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CEUS增强强度的标识,可以清晰显示出3个证型的差别,且与造影剂增强强度的半定量评价具有良好的相关性。CEUS可检测出更多滑膜微小血管,精确反映微血流灌注情况,可作为岭南地区RA的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及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19.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型的Bath活动和功能指数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强直性脊柱炎不同中医证型的分布及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和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n)评价。方法:对81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按中医证型分组,研究各证型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的分布规律,采用Bath疾病活动指数和功能指数进行评价。结果:各证型占有比例有显著差异(P=0.023),肝肾亏虚证所占比例较大,湿热阻络证超过寒湿痹阻证和气滞血瘀证,且有性别差异;各证型与不同年龄组、各证型与病程之问差异不大;各中医分型与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和功能指数经过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从其趋势上可看到寒湿痹阻证组低于其他3型组,似与寒湿痹阻证出现在AS急性期较少有关,其病例数量少于其他3型组,可能与寒痹日久化热,或虚痹多夹寒并易外感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豫北地区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的中医证型与病情活动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4年10月—2017年5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320例,以中医辨证分型分组,分为寒湿痹阻、湿热痹阻、痰瘀痹阻、寒热错杂、肝肾两虚等5种证型,统计不同中医证型年龄与病程分布情况,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魏氏法测定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及风湿因子(Rheumatic factor,RF),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LISA法)测定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阳性率的相关性。结果:湿热痹阻证RA患者年龄相对年轻,不同年龄段各个证型间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痹阻病程多为10 a以下,病程超过20 a的多为寒湿痹阻证、痰瘀痹阻证及肝肾两虚证。RA患者的PLT在湿热痹阻、痰瘀痹阻中明显升高,抗CCP抗体在湿热痹阻RA患者中更高,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的RF、ESR、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豫北地区RA证候以湿热痹阻多见,病程短,且与PLT计数与抗CCP抗体滴度相关,可作为中医药治疗的指导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