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基于人文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理论,从住区规划布局、住区空间及住区文化等方面初步探寻提升城市人文生态住区规划水平的有效途径,不断丰富城市住区规划设计中的人文及生态要素。人文生态是人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是城市环境与人文因素的有机结合,它具有区域性、人文性、环保性特点。将城市规划与人文生态学有机融合,是为了更好地从社会和文化生态学角度来分析城市人文环境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促使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以淮安城市住区为研究对象,对淮安城市住区规划和建设的过程进行总结和概括,分析了不同时期淮安城市住区变迁的总体特征、动力因素及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探析了其内在机理,用以点带面的方式为我国三四线城市住区的未来规划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街区住宅"的涵义及其规划设计策略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怿  张玉坤 《建筑学报》2005,(10):10-12
"街区住宅"兼有开放与封闭的特点,融合了居住、商业、文化、服务等多种功能,协调了住区与城市、居住与生活的关系.创造宜人的"街区住宅"必须改革城市规划的许多现有规定,摒弃封闭式的"居住小区"模式,将住区作为城市的有机组分,寻求住区与城市的交融.  相似文献   

4.
城市是人类社会的载体,城市居住 是城市居民生活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 方式的选择将影响居民个体、家庭和社会 的多层次物质及精神生活。随着居民价值取 向与投资建设主体的日益多元化,人们渴望 在住区与城市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发展的关 系。街区型住区作为一种紧凑高效的住区模 式,注重建立住区与城市之间的有机联系, 营造开放共享的城市住区环境。本文追溯 了街区型住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同时将街区 型住区与传统封闭式小区、街区进行比较研 究,明确街区型住区的内涵与特征,从思想 观念、规划体系、管理模式与开发模式四方 面分析我国街区型住区面临的困境,并提出 相应的规划原则与策略,以期为我国街区型 住区的开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开放住区是改善城市形象、整合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活力的有力途径,然而,城市发展的理想和现实制约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如何寻求平衡,保证合理的开放"度"尤为重要。立足中国城市住区的实际,从城市设计的视角进行分析,开放住区的本质在于实现城市空间的融合、城市资源的共享、城市交往的活力、城市发展的有序。在此基础上,通过体现居住空间相对独立性的空间融合、兼顾居民基本需求前提下的资源共享、保证日常生活秩序基础上的社会交往和适应城市动态发展变化下的实施过程,实现对住区开放"度"的合理把握。  相似文献   

6.
城市住区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居民基本生活品质的保障,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建设和谐宜居城市迫切需要从满足城市住区总体社会发展的需求角度入手,建立科学系统的空间形态规划策略和方法,可持续发展指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城市住区公共开放空间可持续发展指针的设计需要通过现状调查、指针提取、指针修正等过程,通过制定住区公共开放空间发展的核心目标,以实现对规划行动的科学、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7.
基于社区尺度,通过对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住区LID的实践经验及国内城市住区LID的应用实践,总结了住区规划中融入LID理念的规划设计流程、规划策略、LID景观设施设计及实施保障策略,为海绵住区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王舟 《中外建筑》2006,(4):61-63
本文简单解释了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的关系,论述了社区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在的影响,认为住区设计应与社区建设相适应,使设计的小区物质空间环境更利于促进邻里交往。  相似文献   

9.
新建住区能否做到与城市环境有机衔接,是评价住区规划优劣的重要标准,也是健康住宅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合理确定住区规模、营造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旧城改造的着眼点及建筑师应具备城市规划的全局意识四个方面阐述了住区规划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城市住区空间分异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城市住区空间分异的动力因素,阐述了城市住区空间分异现象,探讨了当代中国城市住区空间分异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需要通过加强居住区的规划管理,房地产的引导、控制,社区的建设服务等措施,对住区的空间分异加以引导,从而保证我国城市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华中建筑》2021,39(10)
在新型城镇化和提升城镇人居环境的目标下,小城镇建设中取代原有散居模式的新型集中住区大量涌现,不同于城市中的集中住区,小城镇建设中的集中住区更复杂多元。基于社区再造的理念,根据小城镇集中住区特点,提出了社区再造的三原则,并从构建"空间—社会"网络结构,营造"人—场所"公共空间,完善"功能—社会"配套设施,建立"参与—服务"体系机制四个方面,探讨小城镇新型集中住区的规划方法,以期为当前及未来的小城镇集中住区规划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住区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效率与品质,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交通形态对城市住区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将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TOD理论与我国城市住区规划现状相结合,从土地使用策略、交通模式、社区场所感三个方面研究TOD对城市住区规划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居住区模式经历了由1949年后以围合组团式的封闭式街坊住区向局部道路对城市开放的半开放性住区、实现城市公共资源共享,与城市功能空间有机融合的开放性住区的逐步过渡过程。本文以北京市月坛北小街小区、新城·国际小区、中骏·世界城小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访谈等方法,分析其道路交通、居住、配套设施及商业的开放模式,探讨开放性住区的形成机制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继续落实开放性住区的自我更新和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住区形态是城市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住区建设产生的城市问题日益凸显,早期的居住小区规划模式备受质疑。文章结合青岛市1980年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住区案例,归纳分析住区形态特征的演变,总结住区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对住区规划模式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5.
以上海近年建成的具有开放社区形态雏形的3个住区为例,通过对它们的调查访谈与空间分析,尝试探讨中国开放社区建设潜在的空间特质、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可能的规划导引。  相似文献   

16.
夏热冬暖地区近年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居住社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运营中存在的建筑物理环境问题仍相当突出,缺少各要素的综合考虑。文中分析某典型住区项目在日照、噪声、通风等室外物理环境方面的规划和设计,提出一些从综合角度全方位考虑的解决建议,希望在落实项目规划条件的同时能兼顾和改善住区建筑物理环境和景观广场选择。  相似文献   

17.
针对封闭式住区存在的诸多问题,中央在2016年初发布了"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的开放住区政策。从此,关于住区开放的必要性、开放式住区的设计要点以及街区制可应用模式等话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从开放与共享、交往与融合两个方面对当前关于住区开放性的属性特征进行总结,并在分析国内外案例的基础上,提出街区制模式是当今以及今后我国开放式住区开发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8.
戴锏  朱美霖  吕飞 《规划师》2020,(6):98-101
2020年春节前后我国突发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各城市相继启动了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封闭城市各级住区成为管控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强力措施,在控制人员流动、防止疫情扩散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城市中一些开放式社区由于没有围墙,社区居住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连通,在需要封闭管理时表现出诸多不适和困难,这也激发了专业人士更多的思考。以此为出发点,文章就开放社区如何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实现有效管控,从形态布局、设施分配和多级管控三个方面提出反思及应对策略,以期对开放社区更具韧性地规划与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正>通过居住区发展历程研究,总结现阶段刘闭住区规划弊端,提出住区规划设计新思路,并通过优秀开放住区案例介绍,归纳总结开放式住区规划优势及其对城市建设的贡献。1研究背景201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第十六条明确提出:"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  相似文献   

20.
正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宽马路大街坊"的住区规划与设计模式导致城市中封闭管理的小区过多、城市道路交通不畅、城市宜居程度下降等各种"城市病",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阻碍了社区环境的营造和城市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这是近年来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具体的城市住区规划指导意见,有专家指出,街区制推行的重要意义不仅是在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