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居民住宅室内颗粒物浓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于2015年4月~2015年12月分别对北京市6个住所的室内颗粒物PM_(1.0)、PM_(2.5)和PM_(10)及室外颗粒物PM_(2.5)的浓度进行了同步测试,并通过统计软件SPSS对住所室内颗粒物的浓度水平及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16个住宅的室内外颗粒物浓度在时间序列上呈非均匀化分布,经T检验,显示居民住宅室内外PM_(2.5)浓度差异性显著。2住所室内PM_(1.0)、PM_(2.5)、PM_(10)之间的相关性显著,且PM_(1.0)在PM_(2.5)中所占比例高达92.41%。PM_(2.5)在PM_(10)中所占比例达到了65.96%以上。3由Wilcoxon秩和检验的检验统计量可知,吸烟主要产生颗粒物PM_(1.0),对室内PM_(1.0)、PM_(2.5)和PM_(10)的影响程度都较大(P0.100),烹调和人员活动主要影响室内PM_(10)的浓度变化。4室内颗粒物浓度受室内污染源和室外污染源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2.
于2015年4月~12月分别对北京市不同地点6所住宅的室内外PM_(2.5)的浓度进行了同步测试,并通过样本检验及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方法,研究了住宅室内外环境中PM_(2.5)的污染特征及相关性。结果表明:1)6所住宅室内外PM_(2.5)浓度在时间序列上呈非均匀分布,经T检验显示差异性显著。2)不同住宅室内外PM_(2.5)的浓度比即I/O的平均值在0.674~2.673之间变化,测试时段内开窗情况下室内有污染源的住宅的I/O平均值大于1,关窗下室内无污染源的住宅的I/O平均值小于1。3)正常天气和雾霾天气下室内无污染源时,室内外PM_(2.5)的线性相关性较好。室内有污染源,室内外PM_(2.5)的Pearson相关系数出现负值,室内外PM_(2.5)的线性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1)
目的了解中山市室内新装修场所污染状况及颗粒物的来源,为室内空气污染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2014年中山市35间室内新装修场所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室内外PM_(2.5)和PM_(10)、室内甲醛、苯、甲苯、二甲苯和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进行现场监测,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新装修场所室外PM_(2.5)和PM_(10)平均质量浓度均大于室内;室内甲醛质量浓度为(0.103±0.110)mg/m~3,苯(0.013±0.002)mg/m~3,甲苯(0.051±0.126)mg/m~3,二甲苯(0.054±0.142)mg/m~3,TVOC(0.082±0.134)mg/m~3;PM_(2.5)的室内/室外(I/O)平均比值为0.996(0.307~1.769),PM_(10)为0.941(0.355~2.182);室内PM_(2.5)与PM_(10)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933,P=0.000);室外PM_(2.5)与PM_(10)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988,P=0.000)。结论中山市室内新装修场所污染严重,室内颗粒物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室外。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TSI AM-510型智能防爆粉尘检测仪和TSI Aero Trak TM 8220型激光粒子计数器对北京市西城区三个服装市场的室内、室外PM10的质量浓度和数量浓度进行了现场测试,并评价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水平和污染特征,分析室内外颗粒物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PM10是服装市场室外大气及室内环境的主要污染物。服装市场在室外颗粒物PM10质量浓度超标的情况下(0.15 mg/m~3),室内颗粒物PM10与标准相比的合格率为30%,在室外PM10质量浓度0.15 mg/m~3的情况下,室内PM10的合格率为92.2%。2服装市场室内外颗粒物浓度水平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室外颗粒物是室内颗粒污染的主要来源,室内颗粒物浓度随室外浓度变化而变化,且吸烟和人员活动是服装市场可吸入颗粒物的重要室内污染源。3对于颗粒物数量浓度比,室内室外PM1/PM10、PM2.5/PM10、PM1/PM2.5的比值都在0.99以上,表明可吸入颗粒物中的绝大部分都是粒径小于2.5μm的可吸入肺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具有更大危害。  相似文献   

5.
何平  赵宇  冯云飞  覃琪珍  陈佳妮 《建筑科学》2020,36(6):74-80,172
本文对大连市某商场车库局部区域进行了连续两周的测试,并对影响颗粒物质量浓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发现,车辆和人员日分布规律呈现出一个明显的M型变化曲线,在12:00和18:00达到高峰。测试期间8:00~22:00时段,PM_(2.5)浓度超标率达到54.8%,PM_(10)浓度超标率达到22.2%。从车库PM_(1.0)/PM_(10)和PM_(2.5)/PM_(10)的值可以看出,小粒径的颗粒为室内车库的主要污染源。对于颗粒物浓度影响最大的是湿度、其次是室外气象PM_(2.5)小时平均值、车辆数,温度对于颗粒物浓度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于2015年4—12月(除7,8月外,每月一周)实测了该幼儿园室内外PM2.5浓度,结果显示:室外PM2.5质量浓度中位值为60.6μg/m~3,室内PM2.5质量浓度中位值为32.5μg/m~3;室内外PM2.5浓度相关系数达0.74,检测期间平均约有52%的室外PM2.5通过建筑围护结构进入室内,室内55%的PM2.5变化由室外颗粒物源导致;实测期间,时均I/O值为0.69,变化范围为0.1~5.46;I/O值受室外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随室外PM2.5质量浓度升高呈下降趋势,室外PM2.5浓度较高时,I/O值随换气次数减小而减小,室外PM2.5浓度较低时,I/O值随换气次数减小而增大;室外空气湿度与室内外PM2.5浓度正相关,室外风速与室内外PM2.5浓度负相关,而室外温度对室内外PM2.5浓度影响有限,但与I/O值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某办公建筑夏冬季室内外PM_(2.5)浓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把握雾霾天气大气环境细颗粒物PM2.5浓度变化对室内环境的影响规律,项目组先后于2013年6月~8月(夏季)和2013年12月~2014年2月(冬季)对北京地区一办公建筑室内外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及I/O比值变化规律进行了实时监测。实测结果表明:1)在建筑外窗关闭、室内无其他污染源且机械通风系统关闭条件下,夏、冬季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的日变化规律均为夜间高白天低,周变化规律为周一~周五呈逐渐上升趋势;2)冬季各月的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水平均高于夏季各月的,对应的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I/O比值也是冬季高于夏季;3)室外风速和空气相对湿度与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存在明显的负相关,而室外空气温度与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水平的变化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不同气候区的室外PM_(2.5)污染情况,不同年代、不同层数的住宅外门窗气密性等对室内空气净化器的配置选型有着重要影响。本文结合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T/CECS 586-2019《建筑室内细颗粒物(PM_(2.5))污染控制技术规程》,选取"不保证5天"的PM_(2.5)室外计算浓度、现行值I级的PM_(2.5)室内计算浓度作为空气净化器设计选型的计算参数。同时,结合不同年代、不同层数住宅外门窗气密性等级,利用建筑室内PM_(2.5)污染控制设计计算方法,给出不同地区住宅室内空气净化器的配置选型系数表,为住户配置室内空气净化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自带燃烧源公共餐饮场所就餐环境内颗粒物浓度水平,对北京市11家典型餐饮店就餐环境内颗粒物PM_(1.0)、PM_(2.5)、PM_(10)及室外颗粒物PM_(2.5)的质量浓度进行了测试和统计分析,并对影响餐饮店内颗粒物浓度和散发的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测试时段内11家餐饮店就餐环境内PM_(1.0)、PM_(2.5)和PM_(10)的平均浓度范围分别是0.021~0.427 mg/m~3、0.021~0.428 mg/m~3和0.023~0.434 mg/m~3,9家餐饮店就餐环境内PM_(2.5)浓度超标,5家就餐环境内PM_(10)浓度超标;2)自带燃烧源餐饮场所就餐环境内的颗粒物主要是细微颗粒物PM_(1.0),各就餐环境内不同粒径段颗粒物浓度比值PM_(1.0)/PM_(2.5)在92.04%~99.98%之间,PM_(2.5)/PM_(10)在88.21%~99.71%之间;3)餐饮店就餐环境内颗粒物浓度PM_(2.5)与PM_(10)及PM_(1.0)与PM_(2.5)均呈线性正相关;4)就餐环境内颗粒物的排放和浓度受燃料源的类型及数量、烹饪方式、食品材料及通风排烟装置及排烟方式等影响。研究结果可对餐饮业就餐环境内细微颗粒物PM_(1.0)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烹饪行为对城市住宅室内超细颗粒物(PM_(0.1))污染的影响,本文选择长三角地区杭州和南京的14个具有典型烹饪行为特征的城市住宅,开展了室内(客厅、厨房、卧室)外超细颗粒物及住户烹饪行为的现场调研及实测研究。通过浓度水平和烹饪行为特征的分析表明,受烹饪活动影响,厨房室内PM_(0.1)浓度变化幅度较其它房间大,且对其它房间有一定影响;烹饪是住宅室内PM_(0.1)的重要来源。烹饪期间,厨房室内PM_(0.1)浓度水平为36 835±34 756个/cm~3,在PM_(2.5)中的数量浓度占比约为72. 8%,且导致PM_(0.1)峰值浓度的主要为其中较大粒径颗粒。估算得到的烹饪源强度为(0. 02~1. 74)×10~(11)个/min。该初步研究以期为深入认识住宅室内超细颗粒物源排放特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上海市某住宅建筑室内外PM10、PM2.5、PM1的浓度进行了测量,研究了最小通风量(外门窗关闭)条件下3种天气时颗粒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及相关性,分析了颗粒物浓度与环境温湿度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测试期间,室内外空气中细颗粒(PM 2.5)占可吸入颗粒(PM 10)浓度比例分别达65%和87%以上;无明显室内源时,I/O比值小于1且随粒径减小而减小;室内外颗粒浓度相关性与粒径大小有关系,PM1、PM2.5的浓度相关性大于PM10。研究还表明,颗粒物浓度的关联性与天气状况有关系,多云、雨天和阴天时浓度关联性有显著差别;颗粒物的浓度受到室内外温湿度的影响,且受天气状况影响而呈现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对一普通办公楼及甲级办公楼办公室内、外颗粒物浓度进行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建筑室外颗粒物污染严重;普通办公楼室内颗粒物污染严重,甲级办公楼室内颗粒物浓度较低;甲级办公楼室内外颗粒物浓度I/O比值较普通办公楼小;两办公楼室内、外的PM2.5污染均较PMIO污染频繁;室内人和物的剧烈活动、吸烟等活动会造成严重的室内颗粒物污染。  相似文献   

13.
在灰霾天气条件下,对上海市某住宅建筑室内外PM2.5浓度进行了测量,研究了最小通风量(外门窗关闭)条件下,室内外PM2.5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无明显室内污染源时,室内外PM2.5浓度平均I/O比值为0.67±0.17。这表明,在近期上海冬季灰霾天气下,即使门窗关闭保持最小换气次数,室内人员暴露的室外PM2.5浓度可能仍然相当高;进而计算了典型活动模式下人员PM2.5吸入暴露量。结果表明,成人的全天总吸入暴露量要高于老人和儿童,人员室内总吸入暴露量占全日吸入暴露量比重较大,最大可达80%。  相似文献   

14.
《绿色建筑》2021,13(2)
为研究办公建筑室内外细颗粒污染物(PM_(2.5))质量浓度变化特征,于 2019 年 9月~2020 年 7 月对甘肃省兰州市某办公建筑室内外PM_(2.5) 质量浓度、温湿度、风速进行了连续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室内外 PM_(2.5) 质量浓度水平相关性显著,冬季室内外 PM_(2.5)质量浓度水平高于春季和夏季;春、夏季室内外PM_(2.5) 质量浓度日小时均值为白天高于夜间,冬季为夜间高于白天。无关季节,室内 PM_(2.5) 质量浓度与室外风速存在显著负相关性,与相对湿度存在正相关性,与室内外空气温度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6,(1)
目的了解盐城市典型公共场所室内PM_(2.5)污染状况,研究室外PM_(2.5)质量浓度对室内的影响,为监管部门控制公共场所PM_(2.5)暴露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盐城市区选4家典型公共场所作为监测对象,采用光散射式粉尘仪对室内PM_(2.5)质量浓度进行监测,同时记录环保部门公布的同时段PM_(2.5)质量浓度。结果 4家公共场所室内PM_(2.5)平均质量浓度为95.0μg/m3,是室外的1.68倍。室内PM_(2.5)平均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室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室外质量浓度冬季显著高于秋季(P<0.01),室内质量浓度冬秋季无明显差别(P>0.05)。室内外质量浓度呈高度正相关(R=0.779,P<0.001)。结论盐城市典型公共场所室内PM_(2.5)污染较重,确保集中式空调正常运行和严格控制吸烟和油烟等措施可有效降低室内PM_(2.5)质量浓度。  相似文献   

16.
以哈尔滨某住区为采样点,在2015—2016年采暖季对室内外细颗粒物(PM_(2.5))进行平行采样,同时记录各采样点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并对采样结果进行碳分析及水溶性离子分析,以研究哈尔滨市PM_(2.5)及元素的室内外相关性。结果表明,采样期间PM_(2.5)及元素的浓度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室外温度趋势相反。碳分析结果显示,室内环境中有机碳(OC)在PM_(2.5)中所占的百分比高于室外环境,而元素碳(EC)所占的比例在室内外则基本一致。对于水溶性离子,不管是在室内环境还是室外环境中,NH~+_4、SO_4~(2-)和NO_3~-均是在PM_(2.5)中所占比例最高的3种离子,其次为K~+以及Ca~(2+)。此外,室外环境中各水溶性离子间的相关性要普遍好于室内环境。在两个室内采样点,室内外OC和EC都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高于PM_(2.5))。而由于室内源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采样点中PM_(2.5)及其成分的室内外相关性总体上高于另一个室内采样点。  相似文献   

17.
燃香颗粒物是室内主要污染之一,为了解其排放状况,首次在环境舱内对大陆7种燃香颗粒物的排放特征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1)燃香产生的主要是细颗粒物PM_(2.5),且PM_(2.5)在PM_(10)中的占比在97.2%以上;2)燃香颗粒物PM_(2.5)和PM_(10)排放速率分别为35.130~131.020 mg/h和36.908~140.270 mg/h,PM_(2.5)和PM_(10)的排放因子分别为6.950~34.600mg/g和7.311~37.040 mg/g;3)环保无烟卫生香和环保无烟正檀香的颗粒物排放因子低于细线香和柏香但高于红藏香,其环保标识基本合理;4)利用燃香颗粒物排放速率预测单室内PM_(2.5)的质量浓度显示出换气次数由1次/h增到3次/h和5次/h后,颗粒物PM_(2.5)的浓度明显降低,且衰减时间由4个多小时缩到不足1小时。以上表明一般自然通风房间燃香时细颗粒物浓度高且暴露时间长,不利人体健康。故在室内燃香时通过开窗通风或机械通风的方式加大换气次数来减少燃香污染。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PM_(2.5)作为1种对人体有较大危害的室内污染物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目前有关室外PM_(2.5)对室内空气品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办公室、卧室等非高大空间内,而对高大空间的研究则较为缺乏。如今越来越多的高大空间越来被应用在各类建筑中,研究室外PM_(2.5)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北京市位于交通繁华地段的某办公建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测试方法研究目标建筑高大公共区域室内颗粒物污染与室外PM_(2.5)浓度间的相关性,并初步分析目标建筑高大公共区域内PM_(2.5)浓度受室外影响较大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目标建筑高大公共区域室内外PM_(2.5)浓度相关性较大。此外,该建筑的空气净化装置对其主中厅等高大公共区域室内空气品质改善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有效预测近壁热源上方的颗粒物浓度,有助于利用热羽流贴附效应改善悬浮颗粒状况及减少有害沉积。为此,采用Grimm 1.109系列粉尘监测器对近壁热源上方的PM_(10)、PM_(2.5)和PM_1质量浓度进行了24 h实验监测,并利用实验数据对既有颗粒物浓度预测模型进行修正,建立了密闭室内近壁热源上方颗粒物无因次浓度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密闭室内近壁热源上方PM_(10)、PM_(2.5)和PM_1的无因次浓度。  相似文献   

20.
以北京地区某临街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实时监测室内外PM2.5的计重浓度。通过对检测结果的分析得出:室外PM2.5污染较为严重;室内无污染源情况下,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成正相关、室内PM2.5的质量浓度低于室外;室内外质量浓度比(I/O)随气象参数变化波动范围较大。根据监测结果,为了有效解决集中空调系统室内PM2.5的污染问题,本文对现集中空调系统常用的G4+F7以及G4+F9两种不同空气处理机组的过滤器配置方式进行了实验研究。过滤器性能试验表明,G4+F7和G4+F9两种组合均可有效去除PM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