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珺  周亚琦 《规划师》2011,27(4):73-76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规划难以落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运营模式、制度保障、资金保证及公众参与不够完善.为保存香港珍贵的历史建筑,并以创新的方式加以利用,香港政府推出了"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可借鉴香港的成功经验,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及完整的制度、创建"伙伴"关系、加大公众参与力度等措施,推动内地历史建筑...  相似文献   

2.
上海城市更新"保留"政策应坚持以人为本,文脉延续,分类保留,社会参与,最终实现活化利用.在建立上海市优秀现当代建筑价值评估体系、强化风貌保护街坊的精细化保护、适度灵活住宅类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机制、主动"预调整"保护与保留建筑的红线、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参与机制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提升城市更新的能级,让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6)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区域的扩张与面貌的更新必然引发与历史建筑保护的矛盾。笔者通过剖析沈阳历史建筑的存在之由和变迁之故,以及论证保护历史建筑的必要性,可以得知,进行基于"共同体"理念的历史建筑活化,才是保护与活化历史建筑的圭臬。  相似文献   

4.
"活化"作为历史建筑利用的重要方式,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具有促进作用。然而,不恰当的活化方式也有可能导致保护性破坏的结果,因此,提前预测、评估活化方案对历史建筑的潜在负面影响具有重要价值。中国香港针对历史建筑的活化开展了影响评估,并且颁布了影响评估政策,在影响评估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评估步骤和方法。以历史建筑九龙土瓜湾牛棚后部地段活化为例,详细介绍了牛棚后部地段活化内容及其影响评估的过程和方法,对于中国历史建筑的影响评估方法探索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范银典 《华中建筑》2015,(2):127-131
针对在历史建筑的更新活化中,现代技术及功能要求与历史建筑保护之间的权衡问题,以香港茂萝街/巴路士街"活化与保育"计划为例,基于信息传递的活化策略视角,从技术信息、艺术形式信息、社会信息三种信息传递角度浅析香港在历史建筑活化中的历史解释与呈现方法,认为既尊重历史信息的保护与传递,又融入现代技术要求与功能的方法可以实现在恢复历史建筑生命力的同时保持历史建筑价值与精神的动态传承。  相似文献   

6.
文章引入关联性与城市线性文化景观的概念,从"环境""事件""功能""交通"方面提出历史建筑群落关联性的保护与利用方法;然后,以关联性保护与利用方法为手段,借鉴城市线性文化景观的保护方法,探讨历史建筑群落活化的一般步骤;最后,以香港湾仔文物径为例,解析了历史建筑群落的活化方法,以期为我国旧城区历史建筑的活态保护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7.
《门窗》2016,(11)
通过介绍双溪别墅这一具有鲜明岭南"园林式住宅"特色建筑的历史背景及价值所在,结合广州市历史建筑修复活化发展近况,以乙座别墅为例,提出对未来修复活化的可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8.
"巢"字与"巢居"建筑所蕴涵的建筑历史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雷  邢燕 《四川建筑》2007,27(5):46-48
从中国建筑历史、建筑文化角度,通过对"巢"字与"巢居"建筑的再发现、再认识、再分析和再思考,并结合实例解读了"巢"字与"巢居"建筑所蕴涵的中国建筑历史文化,以便使"正在消失的巢居"建筑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的问题.本文从历史建筑活化的内涵、意义、措施几方面展开探讨,以太原钟楼街大中市场和北京798艺术区的活化为例进行研究,提出建筑师要尊重建筑不同历史阶段的内涵,在确保建筑结构安全的情况下,最大程度还原历史建筑部件,以传承优秀历史文化记忆为目标,选用最适合的措施对历史建筑进行活化利用.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镇作为城市发展的边缘地带成为建设过程中的关键区域,留下了大量的建成遗产.改造利用城镇现有建成建筑成为新的课题.空间、功能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活化",一方面有助于保留历史建筑的文化意义,另一方面有助于创造新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为城镇居民解决文化生活匮乏、活动质量偏低等问题.本文对粮仓的建筑特点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历史建筑保护的再利用模式,在文物古迹保护实践中日益普遍。但许多历史建筑修复后再利用的收效甚微,过度商业化使之渐渐失去了自己的记忆。文章首先分析当下活化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之后以大溪历史建筑"源古本铺"的修复与再利用为例,探讨其体验式活化策略的具体运用,最后提炼总结了体验式的作用意义,并对其进行借鉴展望。  相似文献   

12.
基于"城市更新"主题背景下,就如何深化历史建筑的保护方式和活化利用问题,提出历史建筑物"构件"保护、修缮和再利用的建议。通过明确历史建筑"构件"留存率并制订留存率计算口径,进一步完善配套的法规、政策体系,强化决策的科学性,将历史建筑的保护责任落到实处,使历史建筑更鲜活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并随着时间推移,让后续涌现的"历史保护建筑物"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3.
香港2006年清拆旧天星皇后码头事件激发市民对"集体记忆"的关注度大幅提升,促使政府在检讨历史建筑保护政策后推出系列保护新政和措施。该文根据对香港文物保育政策的发展研究及美荷楼活化案例而探讨香港在历史建筑活化过程中面对一些问题及取得的经验,期望能够为国内历史建筑保护与经营再利用的模式探讨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活化利用是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方式和必由之路。政府主导下的三方协作模式是适应我国现阶段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理想范式。在此模式中,应当按照历史建筑的价值和保存情况建立以多元价值为基础的历史建筑评价体系,并综合考虑建筑历史文化价值、产权归属、空间适应性和社会发展需求,定位切合的活化方向。同时,有必要采取多重评价标准,对活化项目进行审查评议与效果评估,以充分发挥活化利用历史建筑的制度效能。  相似文献   

15.
老宅财富经     
<正>将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文化古迹进行再利用,是建筑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也被称作建筑"活化"。活化建筑不是单纯地将建筑包装好,而是给予其新的功能及生命,使其更好地发展。在北京,古建筑如此之多,让政府对这些建筑都承担起来,显然不太符合实际。或许民间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发展过快,历史建筑遭到建设性破坏的阶段,"大单位"稳定而凝滞的发展性质却形成了城区历史建筑保护的平衡斑块.以南京为例,说明"大单位"为保护城市历史风貌做出的重要贡献,从而,进一步分析"大单位"对历史建筑本身的保护策略,以期为旧城更新改造过程中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乡村凝聚着乡愁,承载着记忆,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与文化根基.传统村落是人类和大自然有机融合的见证.江苏省盐城市草堰村是盐垦文化遗产富集的地区之一,历史古迹保存完整,其中作为粟裕指挥部的钱氏卷瓦楼被列为第一批省级传统建筑,2014年草堰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草堰村在复兴乡村民俗文化的道路上,遵循"修旧如旧"原则,提炼各类传统元素,规划衍生元素落实在建筑、园林、公共空间等载体中.重视挖掘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尊重地域文化,注重保留历史和年代记忆的建筑、构筑物,对传统建筑加固改造并活化利用,使老工匠手艺和现代建筑技术互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如今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越来越多的一般性乡土建筑成为废墟。废墟并不只代表着衰落,它是建筑曾经存在的物证,具有一种悲壮的美感,适宜性地活化这些历史碎片有利于乡土文化的延续。文章将活化策略分为"活化理念""操作手法"和"基本原则"三部分。在实施过程中将三者有机结合,可使新建筑既保持原汁原味的乡土内涵,又满足当代生活的使用需求。  相似文献   

19.
鼓浪屿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在于多元文化交融发展形成的历史国际社区和世界不同文化和价值追求相互了解、共同发展的见证。提出鼓浪屿的保护理念为"当下真实社区生活"和"历史国际社区展示"的叠加,是"社区生活馆"加"社区博物馆"的综合展现。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包括现有社区生活的保护和文化复兴,以及以历史建筑为主的遗产本体的活化利用。重点阐述遗产地政府在社区保护所开展的积极工作,以及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原则与实践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历史建筑保护施工从业人员现状主要问题是文化水平偏低,未接受专业文物建筑保护培训。我国开设历史建筑保护专业教育的高等学校仅有3所,现有教育体系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低。结合国外相关实例,对我国"历史建筑保护"教育体系提出建议,从而提高历史建筑保护修复从业人员的整体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