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肺隔离症是较少见的先天性肺发育异常,是一种支气管肺前肠畸形,约占所有肺先天性畸形的0.15%~6.40%。由于其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漏诊、误诊和误治的概率很高。我院1993年6月至2009年7月共收治14例确诊为肺隔离症的患者,现结合文献报道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病人,女,33岁.因劳力性心慌15年,加重2年入院.查体:二尖瓣面容,心尖区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双肺呼吸音清.胸片示双肺淤血,心脏呈二尖瓣形,左房、右室大,左心隔角处见一5cm×4cm高密度影,边界清晰,随呼吸而动.心脏彩色多普勒示二尖瓣狭窄,开放  相似文献   

3.
张义和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11):1573-1574
肺隔离症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肺发育畸形,其特点是异常肺组织与正常支气管树无交通,血供来源于体循环动脉,根据有无完整的脏层胸膜与正常肺组织分界,解剖学上分为:叶内型和叶外型。本病误诊率高,为提高诊断和手术治疗水平,我们回顾性总结了16例肺隔离症病人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肺囊肿由于临床表现与儿童诸多疾病相同,临床上极易混淆.现将我院近年来经手术证实的12例先天性肺囊肿,就其诊断及手术治疗体会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5.
肺隔离症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肺的发育异常,主要特点是病变的肺组织由体循环动脉供血并与正常肺组织隔离,分为叶内型和叶外型。因其少见,临床表现不一,不易与肺癌、肺脓肿、支气管肺囊肿及支气管扩张相鉴别,易误诊误治。现报告1999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诊断的15例肺隔离症,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研究背景: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是一种炎症性纤维化病变,是新生儿期肺组织损伤导致的后果之一。在肺组织损伤的发病机制中,早产儿肺组织暴露于高浓度氧环境中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致病环节。目的:出生后新生儿复苏过程中,吸人氧气的量是否会引起某些继发性肺损伤,降低吸入氧气的量是否能够减轻肺损伤程度。方法:选择胎龄〈31周、且接受50%或100%氧吸入复苏治疗的新生儿,观察其治疗结局。50%氧吸入组中,有8例患儿需要吸入更高氧浓度的气体。采用酶联免疫反应,对患儿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检测,根据其中白介素6、白介素1β和白介素10以及肿瘤坏死因子含量的变化,诊断是否发生了肺脏炎症。结果:各种被检测细胞因子的浓度,在两组中均无显变化。100%和50%氧吸人组均包含26例患儿,两组死亡例数分别为5例(19%)和4例(15%);孕36周时无支气管肺发育异常的存活例数分别为14例(54%)和13例(50%)。结论:新生儿复苏过程中,吸人气体中氧含量降低至50%,  相似文献   

7.
食道支气管瘘分为先天性和继发性两种,先天性食管气管瘘是由于胚胎4~5周时两侧气管、食管愈合不完全,以致食管、气管膈缺损,没能将这部分前肠分隔为腹侧的气管和背侧的食管,使两条通道之间留有交通道[1].继发性食管气管瘘是由于纵隔淋巴结、气管、肺和食道本身的结核和慢性炎症所致[2].本例患者属于继发性食道支气管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早产儿BPD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胎龄<37周且存活≥28 d的早产儿共986例,将其分为非BPD组和BPD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儿的性别、胎龄、分娩方式、出生体质量、母亲年龄、动脉导管闭合情况、呼吸机相关肺炎、肺出血、贫血、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用氧时间、住院时间等资料.结果:986例早产儿中,诊断为BPD共138例,发生率为14.00%.非BPD组和BPD组患儿母亲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胎龄、出生体质量、用氧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特征早产儿间的BPD发生率比较显示,不同性别、有无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BPD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胎龄和是否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羊水污染、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肺出血、动脉导管未闭合、早产儿贫血及机械通气早产儿间的BPD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胎龄、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羊水污染、动脉导管未闭合和机械通气均为早产儿BPD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影响BPD发生率的因素较多,在胎龄<30周的早产儿中,避免羊水污染、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及合理减少机械通气时间有助于减少早产儿BPD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肺隔离症系先天性发育异常的肺疾病,较为少见.其主要特点是病变由体动脉供血并与正常肺组织分离.现将本院收治的该病3例临床资料作分析讨论.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支气管肺囊肿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天性支气管肺囊肿系胚胎稍晚期的支气管肺组织局限性发育异常,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先天性肺疾病,容易误诊为肺脓肿、肺部感染、气胸等,且有先天性支气管肺囊肿引起致死性空气栓塞的报道[1,2].因此,我们对1992年9月~2002年7月收治的15例先天性支气管肺囊肿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目的在于提高对此病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一氧化氮合酶是否在肺内存在,取Wistar大鼠20只,断颈处死取肺,冰冻切片,NADPH-D孵育液孵育,经洗,脱水,透明和封片,光镜观察NOS阳性细胞。观察发现: Wistar大鼠肺内的各级支气管上皮层内,含有NOS阳性细胞。阳性细胞胞浆内含蓝色或深蓝色颗粒,核不着色。  相似文献   

12.
肺硬化性血管瘤(sclerosing hemangioma of the lung,SHL)是一种少见的肺肿瘤,因其形态似皮肤软组织的硬化性血管瘤而命名[1],多见于中年女性。病因不清,多数学者认为是孕期10周前的胚胎受未知因素的影响,局部肺组织发育受阻所致。1956年由Liebow等首次描述并命名以来,在此前有  相似文献   

13.
<正> 肺母细胞瘤(Pulmonary blastoma)是 Barnard 于1952年首次报告的一种罕见的肺的恶性混合瘤.其组织学类似妊娠4个月的胎儿肺组织,故称为肺胚胎瘤(Pulmonary cmbryoma).1961年 Spencer 报告了3例.认为本病组织起源于肺的原始间充质细  相似文献   

14.
病例摘要患儿,女,7岁。因反复发热、咳嗽一个月,加重4d,于1989年3月11日入院。患儿住院前一个月无明显诱因反复发热,伴有阵咳,咳出黄白色痰少许,且纳差,在院外以“肺炎”用青、链霉素治疗十余天病情好转。入院前4d无明显诱因重新发热,达39℃,持续3d,伴有咳嗽,咳白色痰少许,但无寒战、咳血、胸痛。渐渐纳差、体消瘦、睡眠欠佳转入我院。第一胎足月顺产,母乳喂养。否定结核接触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体格检查:体温39℃,脉搏100,呼吸27,发育尚可,营养欠佳,神志清,慢性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阐明肺母细胞瘤的病理形态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报告1例成人肺母细胞瘤并进行组织形态学研究,结合文献对本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肺母细胞瘤以腺癌与肉瘤共存者多见;镜下可见原始胚胎性圆形或短梭形细胞,瘤细胞呈巢趋势;另一种成分为梭形细胞,具有肉瘤特点。结论肺母细胞瘤是一种少见恶性肿瘤,起源于原始多潜能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应与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及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肺音图能否作为支气管激发试验的监测指标。方法:选取肺通气功能正常的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者18例、健康对照者6例,进行组胺支气管激发试验;对支气管激发试验用药前、后肺音图参数即肺音强度(LSI)、最大峰值处的频率(PF)、功率谱曲线下面积划成4等份处的频率(Q25、Q50、Q75);进行自身对照研究,并比较支气管哮喘组与健康对照组激发前、后肺音图参数的变异率。结果:支气管哮喘组激发后PF、Q50(分别为186.4±120.5,296.5±210.5,P<0.05和221.1±105.5,332.7±210.2.P<0.02)均有显著性增高。健康对照组组胺激发前、后肺音图参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支气管哮喘组与健康对照组激发前、后肺音图参数的变异率△PF%、△Q50%在吸气相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肺音图参数能灵敏地反映气道炎症所致的气道形态改变对呼吸音的产生与传导的影响,是敏感、有效的支气管激发试验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Liao QL  Peng DY  Tian Y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5):3203-3206
目的 提高对成人胸膜肺母细胞瘤(PPB)病变的认识.方法 对2例PPB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表达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发生于肺及胸膜的成人胸膜肺母细胞瘤是一种极其罕见的恶性间叶性肿瘤,起源于肺,胸膜或纵隔的原始间叶细胞,以胚胎性未分化肉瘤为特征,很难见到上皮,免疫组化间叶性抗体表达.结论 PPB是一种罕见的胚胎性恶性肿瘤,其特征性形态学改变不明显,免疫组化无特征性,临床病例少见,诊断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18.
肺切除术34例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的预防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对支气管残端愈合的认识逐渐深入,以及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的改进,支气管胸膜瘘(Bronchopleural fistula,BPF)的发生率有所下降。然而一旦发生BPF,患者的生命将受到威胁,因而其预防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病变侵及支气管残端者,更易发生支气管胸膜瘘。现总结我院1999~2007年34例肺切除术后病变残留支气管残端的处理经验并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34例,其中男26例,女8例,年龄平均57.6岁。原发性肺癌25例(右17例,左8例),肺结核9例(右7例,左2例)。肺切除34例中,右下叶切除3例,右中下叶切除14例(其中1例结扎缝合法处理残端术后3d发生瘘,二次开胸切除全肺并用水平褥式缝合加间断缝合法处理残端附加胸膜覆盖,效果良好),右上叶切除9例,左全肺切除8例。除9例肺储备功能大致正常外,其余25例肺储备功能为轻~中度混合性肺通气功能障碍。2手术及效果手术均在静脉复合全身麻醉下进行,标准剖胸切口,常规游离结扎加缝扎肺动静脉,注意保留周围正常胸膜组织,以备覆盖支气管残端用。游离支气管时不要将支气管周围组织剥离太彻底,以保证支气管血供。25例术中支气管残端...  相似文献   

19.
针刺从肺肠论治对支气管哮喘患者中医症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针刺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肺和大肠经穴对中医肺、肠症状评分的影响,探讨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进行针灸选穴在治疗肺系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针刺1组(肺经穴组)、针刺2组(大肠经穴组)、针刺3组(肺大肠经穴组)及对照组,每组24例.4个组均按需吸入万托林,前3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针刺治疗,针刺1组取中府、尺泽、列缺等,针刺2组取曲池、合谷、天枢等,针刺3组取尺泽、列缺、合谷、天枢等,隔日针刺1次,每周3次,治疗12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12周).采用中医症状量表,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肺、肠系统症状)评分变化.结果 各针刺组肺、肠系统症状总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 <0.01、P<0.05),组间比较各针刺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0.01、P <0.05),各针刺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肺、肠系统症状总分的变化有很强的相关性(P<0.01).结论 从肺论治、从肠论治以及肺肠合治均可使哮喘患者的肺系统症状以及大肠系统症状得到改善,且肺、肠症状的改善具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肺隔离症的诊断及外科治疗体会。方法对14例肺隔离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诊断为肺囊肿综合征6例,肺隔离症4例,支气管扩张及肺癌各2例。异常血管源于胸主动脉11例,腹主动脉2例,膈动脉1例。结果均行手术切除,无手术死亡,无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肺隔离症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和遗漏,治疗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