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曲安奈德注射(intravitrealal triamcinolone acetonide,IVTA)联合黄斑格栅样光凝(macular laser grid photocoagulation,MLG)治疗糖尿病性弥漫性黄斑水肿(diffuse 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疗效.方法 对24例(26眼)DME患者行IVTA治疗,1m后联合MLG治疗.观察联合治疗前和联合治疗后(1、3、6、9、12)m时患者的视力、眼压、眼内炎性反应、晶体及眼底改变,同时应用光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 coherent tomography,OCT)测量黄斑区视网膜厚度.随访6m~18m(平均12m).结果 所有26眼中,有23眼(88.5%)视力提高,3眼(11.5%)视力不变.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联合治疗前为(556±189)μm,联合治疗后(1、3、6、9、12)m时分别为:(285±151)μm;(205±87)μm;(209±107)μm;(216±76)μm;(220±93)μm.联合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本研究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发生黄斑水肿复发.26眼中4眼(15.4%)术后暂时性眼压轻度升高,1眼(3.8%)白内障加重.结论 IVTA联合MLG可以有效地治疗DME,提高视力并减少黄斑水肿的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曲安奈德注射(intravitreal triamcinolone acetonide,IVTA)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继发的黄斑水肿的近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对30例(30只眼)CRVO继发的严重黄斑水肿患者,患眼行IVTA 4mg/0.1ml,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1 d、3 d、1周、1个月、3个月时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内炎性反应、晶体、眼底改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ttomography,OCT)测定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结果 30只眼中,有22只眼(73%)视力提高,3只眼(10%)视力不变,2只眼(7%)继发性青光眼,2只眼(7%)并发性白内障,1只眼(3%)视网膜脱离.LogMAR视力治疗前为0.78±0.50,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时分别为0.62±0.48,0.45±0.37,0.31±0.28.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治疗前为(589±132)μm,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时分别为:(341±122)μm;(201±61)μm;(162±41)μ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只眼中有5只眼(17%)治疗后暂时性眼压轻度升高,经局部药物短期治疗后恢复正常;2只眼(7%)继发性青光眼,给与小梁切除术治疗;2只眼(7%)并发性白内障;1只眼(3%)视网膜脱离,给与激光光凝治疗.结论 IVTA可以在短期内有效地治疗CRVO继发的黄斑水肿,但其并发症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单纯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IVTA)与IVTA联合黄斑格栅样激光光凝(MLG)治疗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 经眼底检查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黄斑水肿患者89例109只眼,视力手动~0.8,平均视力0.19±0.13;眼压7~21 mm Hg(1 mm Hg=0.133 kPa),平均眼压13.78 mm Hg.所有患者行OCT及微视野检查,黄斑中心凹厚度为(570±182)μm;黄斑中心凹4°范围内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为(5.07±3.94)dB,固视点百分比为70.67%.所有患眼均接受IVTA治疗,其中39例48只眼在IVTA后1个月行MLG,为IVTA联合MLG组;其余50例61只眼未行MLG,为单纯IVTA组.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3、6、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晶状体及眼底检查以及OCT、微视野检查结果,以手术后第12个月的观察指标作为疗效判定标准.对各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手术后12个月,IVTA联合MLG组与单纯IVTA组BCVA分别为0.41±0.20、0.24±0.19,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03,P<0.05);两组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309±187)、(487±206)μ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17,P<0.05);两组黄斑中心凹4°平均光敏感度分别为(8.24±4.64)、(6.30±3.22)dB,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7,P<0.05);两组固视点百分比分别为(87.01±19.70)、(78.85±20.4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0,P<0.05).随访期间单纯IVTA组黄斑水肿复发28只眼,IVTA联合MLG组8只眼复发.结论 IVTA联合MLG较单纯IVTA治疗黄斑水肿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viamcinolone ace-tonide,TA)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usion,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经眼底检查、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BRVO继发黄斑水肿22例(22眼)行玻璃体腔曲安奈德注射,治疗后随访(4.2±0.4)mo,对比治疗前及治疗后1,3mo视力、眼压、眼底、FFA表现、OCT所显示黄斑水肿高度以及黄斑中心凹阈值。结果:治疗的22眼中19眼(82%)视力明显提高,3眼(14%)视力不变,治疗前平均视力0.10±0.06,治疗后1,3mo平均视力分别为0.25±0.12、0.28±0.13,黄斑中心凹厚度(OCT)治疗前平均厚度(519.0±137.5)μm,治疗后1,3mo平均厚度分别为(256.4±68.3)μm、(239.4±52.2)μm,黄斑中心凹阈值(dB):治疗前(18.8±4.2)dB,治疗后1,3mo分别为(24.0±6.0)dB、(24.6±5.2)dB,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2眼中有6眼(27%)治疗后暂时性眼压升高,经局部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后恢复正常。5例(23%)患者2次注药。结论:玻璃体腔注射TA在短期内可有效改善BRVO继发黄斑水肿,但也要注意对原发病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联合曲安奈德(TA)或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临床确诊为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31例患者31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视力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并将结果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记录.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74±0.36),平均中央视网膜厚度(CRT)为(484.48±164.81) μm.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雷珠单抗0.05 ml(含雷珠单抗0.5 mg).出现黄斑水肿时,按需进行IVR治疗;第3次IVR治疗时黄斑水肿消退不明显者同时联合TA注射治疗.OCT检查发现黄斑水肿明显消退时,给予黄斑激光光凝治疗;FFA检查发现周边视网膜出现无灌注区,行周边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患眼接受雷珠单抗平均注射次数为(3.52±2.01)次;联合注射TA治疗15只眼,平均注射次数为(0.84±1.21)次;联合激光光凝治疗21只眼,平均次数为(0.97±0.95)次.先后接受了IVR联合TA和激光光凝这3种治疗12只眼.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对比分析患眼治疗前后logMAR BCVA及CRT的变化情况.结果 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42±0.33).治疗前后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11,P=0.000).治疗后视力较治疗前平均提高了(2.90±3.07)行.31只眼中,视力提高3行及以上者20只眼,占64.52%.患眼平均CRT为(326.19±117.80) μm.治疗后CRT较治疗前平均降低了(333.58±134.17) μm.治疗前后CR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14,P=0.000).31只眼中,CRT降低在100μm以上者17只眼,占54.84%.随访期间所有患眼均未发生白内障加重、眼内炎、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IVR联合TA或激光光凝治疗BRVO继发黄斑水肿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可以明显提高患者视力并减轻黄斑水肿.  相似文献   

6.
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intravitrealtriamcinoloneacetonide,IVTA)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macularedema,DME)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28只[)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采用IVTA治疗,剂量为4mg/0.1ml。对比分析治疗前后视力,[压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平均随访6个月。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处理(秩和检验、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平均视力由术前0.08±0.04分别提高到0.15±0.12、0.16±0.13、0.14±0.1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OCT检查黄斑视网膜厚度术前平均为(599.89±135.65)μm,治疗后各时点分别为(249.70±74.69)μm、(243.18±73.19)μm和(245.54±69.33)μm。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5只[(17.9%)接受2次IVTA,第一、二次注药时间平均间隔为3个月。9只[(32.1%)[压升高(>21mmHg),局部或全身应用降[压药,[压均能控制正常。结论IVTA是治疗DME的有效方法,能有效改善黄斑水肿和提高视力,降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但部分黄斑水肿复发,出现一过性[压升高,需进一步观察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冯金伟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7):1365-1367
目的:评价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intravitreal triamcinolo-ne acetonide,IVTA)联合激光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56眼随机分为两组:IVTA联合532半导体激光黄斑部光凝(治疗组)30眼,单独行532半导体激光黄斑部光凝治疗(对照组)26眼。每组在治疗前后查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了解黄斑部荧光渗漏情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t tomography,OCT)测量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治疗组为先行黄斑格栅样光凝,2wk后进行IVTA4mg。结果:治疗后3mo时,在治疗组中,23眼(77%)视力提高,7眼(23%)视力不变;FFA示黄斑部荧光渗漏明显减轻;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为(170±32)μm。在对照组中,15眼(58%)视力提高,11眼(42%)视力不变;FFA示黄斑部荧光渗漏减轻;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为(223±57)μm。两组视力变化及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改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χ2=5.13,P<0.01)。结论:IVTA联合激光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曲安奈德玻璃体内注射联合分次氩激光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1月至2009年10月,对20例(20只眼)缺血型BRVO黄斑水肿患者行曲安奈德1mg/0.1ml玻璃体内注射,联合分次氩激光治疗。观测治疗前和治疗后1d、3d、1周、1个月、3个月时视力、眼压、眼内炎性反应、晶状体、眼底,3个月时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结果所有患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前logMAR视力0.84±0.47,术后3d、1个月、3个月视力分别为0.59±0.32、0.62±0.35和0.59±0.34,视力明显上升(P〈0.05),FFA显示黄斑水肿减轻或消退。治疗后暂时性眼压轻度升高6只眼,经局部药物治疗后3个月内均恢复正常。白内障1只眼,行超声乳化吸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愈。所有患眼未见眼内炎、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出血等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联合分次氩激光是治疗BRVO黄斑水肿的有效手段,对于黄斑水肿发生时间较短者治疗效果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 RVO)并黄斑水肿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视网膜静脉阻塞并黄斑水肿患者27例27眼,其中中央静脉阻塞( CRVO )8例8眼,分支静脉阻塞( BRVO )19例19眼接受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适时眼底激光光凝治疗,观察患眼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 BCVA )和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 CRT)的转归情况。结果:患者27例27眼治疗前平均BCVA (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 LogMAR )和 CRT 为0.8822±0.5601和713.8±224.8μm,末次随访时分别为0.5963±0.4481和376.7±185.5μm。其中8例 CRVO 患者平均注射次数为4.75次,平均随访时间为13mo,治疗前平均 LogMAR 视力为0.9802±0.6663,接受3次注药治疗后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0.7082±0.4629和0.8517±0.5895,治疗后视力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平均CRT治疗前为835.1±289.3μm,3次治疗后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06.8±117.7、487.5±201.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例BRVO患者平均注射次数为2.2,随访时间为9mo,治疗前平均LogMAR视力为0.8124±0.4529,在接受1次注药治疗后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0.4789 ± 0.2792、0.4888± 0.3163,治疗后视力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平均CRT治疗前为662.7±176.6μm,1次注药治疗后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83.8±129.3、330.6±161.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未见明显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能够减轻RVO并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水肿程度,提高患眼视力,对BRVO并黄斑水肿的患者疗效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单次注射疗效最长可维持1a。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triamcinolone acetonide,IV-TA)治疗黄斑水肿后视网膜形态和功能的变化。方法对黄斑水肿的患者35例37只眼经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后定期随访6月,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视野检查、眼底荧光造影及眼压的变化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配伍组设计的两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时用S-N-K法行q检验两两比较,相关因素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全部患者IVTA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比术前提高(P<0.05)。OCT测量黄斑区视网膜厚度,IVTA前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为(602.53±191.27)μm,IVTA后1、3、6月分别为(271.80±93.77)μm、(207.87±81.88)μm、(273.87±187.17)μm,IVTA前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复发患者再次IVTA后CMT仍显著降低。在视野检查中,IVTA后1、3、6月黄斑区中心凹阈值均比术前有明显改善;IV-TA后平均缺损绝对值较IVTA前减小;IVTA后模式标准差值较IVTA前减小。IVTA前后最佳矫正视力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为显著负相关(P<0.05),与黄斑中心凹光敏感度呈高度正相关(P<0.01)。结论IVTA治疗黄斑水肿随访半年,患者中心视力显著提高,黄斑水肿减轻,荧光造影显示黄斑区荧光渗漏减少甚至部分患者无渗漏。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显著降低,视网膜光敏感度有显著提高,视野缺损也有所降低,中心暗点减少。IVTA后3~6月出现黄斑水肿复发,再次行IVTA病情仍可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MD) 合并中心凹下脉络 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 方法 采用半导体810红外激光对荧光素眼 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的AMD合并CNV患者47例51只眼进行治疗。其中,隐匿型CNV40例42只眼,经典型CNV7例9只眼;初诊时平均视力为0.12。根据病灶大小选择光斑直径分别为0.8、1、2、3.0 mm;能量相应为120、160、260、360 mW;时间60s。治疗后 每1个月随访复查1次,如有需要,进行重复治疗,治疗次数1~3次。治疗后随访3~3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随访时检查视力、眼底出血和渗出吸收、CNV闭合情况。 结果 治疗眼治疗后均无即刻视力下降或其他不适。末诊时平均视力为0.16,与初诊视力相比,68.6 2%无变化,25.53%增加,7.84%降低。FFA联合ICGA检查显示:治疗后3个月时,隐匿型CNV闭 合率为42.86%, 经典型CNV闭合率为22.22%;6个月时,隐匿型CNV闭合率为73.81%,经典型 CNV闭合率为66.67%。检眼镜检查显示:治疗后3个月,隐匿型CNV42只眼中,出血和(或)渗出部分或全部吸收,并有厚薄不等的机化瘢痕形成;经典型CNV9只眼中7只眼出血和渗出 减轻;1只眼有新出血。治疗后6个月,27只隐匿型CNV眼中,3只眼又见新出血,其中2只眼较快吸收,保持至12个月时无变化;5只经典型CNV眼中,2只眼有新出血,再次治疗后吸收 ,随访16个月病情稳定。19只隐匿型CNV眼随访至6个月以上,5只眼出血消失,5只眼有新出血 。6个月以上的随访中,共有8只眼可见新出血,其CNV复发率占15.6%。 结论 TTT治疗AMD 合并经典型或隐匿型CNV均有一定效果。在较长期随访中,约15.6%的CNV复发,复发患眼经再次治疗仍有好转。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80-284)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单次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的短期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和光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等检查确诊的30例渗出型AMD患者的35只患眼行PDT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3个月的临床资料,以视力、FFA、ICGA和OCT检查结果为观察指标,评价PDT对渗出型AMD的短期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后3 个月内有34只眼视力不变或提高,1只眼因出血而视力下降;FFA检查显示有19只眼荧光素渗漏减轻或完全消退;OCT检查显示视网膜水肿和浆液性脱离明显好转。全部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治疗后3例患者主诉有一过性视物变暗,2例主诉轻微背痛。 结论 PDT治疗渗出型AMD时,可短期封闭CNV,使渗漏减轻或消退,对视力无损害。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171-174)  相似文献   

13.
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重复光动力疗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总结2002年7月至2005年3月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AMD),重复治疗病例的疗效和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分析渗出型AMD患者78例94只眼采用PDT治疗,患者平均年龄68.4岁,治疗次数为132次,平均1.4次,其中22例30只眼接受重复PDT治疗,占治疗总数31.9%。30只眼共进行PDT治疗68次,其中2次22只眼,占73.3%;3次7只眼,占23.3%;6次1只眼,占3.3%。随诊时间3~32个月,平均随诊时间16.7个月。 结果 PDT治疗后末次随诊检查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或FFA联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显示CNV渗漏停止14只眼,占46.7%;渗漏减少12只眼,占40%;持续渗漏4只眼,占13.3%。与首次PDT治疗前相比,末次检查矫正视力提高≥2行7只眼,占23.3%;视力波动在上下1行以内14只眼,占43.3%;视力下降≥2行9只眼,占30%。首次PDT后最佳矫正视力13只眼视力提高≥2行,占43.3%;12只眼视力波动在上下1行之内,占40%;5只眼视力下降≥2行,占16.7%。在随诊期中,最佳矫正视力出现在首次PDT后24只眼,占80%;有5只眼出现在2次PDT后,占16.7%;1只眼出现在3次PDT后,占3.3%。 结论 在重复PDT治疗患者中,末次随诊检查大部分眼CNV能完全或部分闭合,视力提高和维持者占67.8%,最佳矫正视力多出现在首次PDT后,随着PDT治疗次数的增加,最佳矫正视力出现的概率减小。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220-223)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近视、散光的非手术控制与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谢培英 《眼科》2006,15(5):294-298
青少年近视、散光的非手术控制与治疗是眼视光学领域中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针对近视、散光的光学矫正特点和控制、治疗的效果,对比分析了框架眼镜、软性接触镜、透气性硬性接触镜和角膜塑形镜,同时对药物和物理疗法也进行了讨论。(眼科,2006,15:294-298)  相似文献   

15.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眼内肿瘤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 TTT)治疗眼内肿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50例临床诊断为眼内肿瘤的患者(脉络膜血管瘤37例,视网膜血管瘤2例,脉络膜骨瘤5例,脉络膜黑色素瘤4例,视网膜母细胞瘤2例)行TTT治疗及1~20个月随访观察。 结果 脉络膜血管瘤30例复诊,平均随访5.1个月。其中29例瘤体萎缩,色素沉着,视网膜脱离及视网膜下液部分或全部复位、吸收,占复诊患者的96.7%;1例无效,占3.3%。视力不变者24例,占80.0%;增进者4例,占13.3%;下降者2例,占6.7%。视网膜血管瘤2例均无效。脉络膜 骨瘤4例5只眼复诊,平均随访6个月。1只眼瘤体无变化,其余4只眼瘤体均萎缩,视力不变者3只眼;增进及下降各1只眼。脉络膜黑色素瘤4例复诊,平均随访8个月。瘤体缩小1例,不变2例,增大1例。视力不变及下降各2例。视网膜母细胞瘤2例瘤体均有不同程度萎缩,1例小儿随访20个月,无法行视力检查,另1例随访3个月视力不变。所有患者治疗及随访期间未发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 除视网膜血管瘤外,TTT对部分眼内肿瘤临床疗效肯定,副作用少,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眼内肿瘤治疗方法。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144-148)  相似文献   

16.
外伤性一过性近视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外伤性一过性近视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对20例(25眼)外伤性一过性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瞳检影验光发现所有外伤眼均存在近视,其中84%的外伤眼表现为轻、中度近视。睫状肌麻痹剂散瞳后验光发现所有外伤眼的近视度数均显著减轻。经合适的凹透镜矫正后所有外伤眼视力均可达1.0。对症治疗后4周内所有外伤眼的视力均恢复至≥1.0。结论:外伤性一过性近视病程短,对药物治疗反应好,且预后佳。  相似文献   

17.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综合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婴幼儿眼内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的诊疗手段的问世,使得临床医生对于RB的治疗有了更多选择,也使得我们对于RB患儿选择采用不同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的治疗策略得以实施。传统的治疗理念在不断发生更新和转变,我们应根据我国RB发病的实际情况,学习借鉴国外对RB先进的治疗经验,努力探索并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规范化RB综合治疗新模式,这对提高RB患儿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光动力疗法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对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进行单次和多次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例经双目间接立体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检查确诊的AMD患者的31只患眼纳入治疗。患者年龄47~88岁,平均年龄68.1岁,最佳矫正视力在数指/10 cm~0.6之间。光敏剂苯并卟啉衍生物单酸(benzoporphyrin derivative mono acid, BPD)(中国诺华公司)6 mg/m 2静脉滴注10 min,开始静脉用药后15 min,通过裂隙灯用强度为50 J/cm2的689 nm激光(德国Zeiss公司)照射83 s。治疗后患者尽可能避光48 h。治疗后2周开始复查,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18个月,平均随访12个月。FFA和(或)ICGA显示病灶范围扩大、或渗漏增加,即进行重复PDT治疗。其中1只眼进行了4次治疗, 4只眼进行了2次治疗,其余26只眼均只进行了1次治疗。
结果
治疗后13只眼视力明显改善(视力提高≥2行),占41.9%;17只眼视力稳定不变(视力波动在1行以内),占54.8%;1只眼视力下降2行,占3.2%。所有患眼于PDT治疗后眼底出血和渗出均减轻;FFA或FFA+ICGA检查显示:PDT治疗后2周,CNV的渗漏明显减少或完全停止,复发或扩大的CNV经多次PDT治疗后,渗漏逐渐减少,3例5只眼渗漏完全停止。光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检查显示CNV周围视网膜脉络膜的水肿以及神经上皮脱离、色素上皮脱离明显好转。20例患者在PDT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未发生任何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
结论
单次和重复PDT治疗可以部分或完全封闭AMD 的CNV,多次PDT治疗可以封闭CNV,降低AMD引起视力下降的危险性。PDT治疗不影响病灶周围的正常视网膜和脉络膜组织,对视力无损害。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175-179)  相似文献   

19.
完全遮盖疗法对弱视儿童屈光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在弱视的治疗中 ,长期的完全遮盖疗法对弱视儿童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双眼均为远视的单眼弱视儿童 5 7例 ,年龄 4~ 8岁 ,平均为 (5 .4± 1.4 )岁 ,按1∶6行完全遮盖疗法 ,疗程 14~ 2 4个月 ,平均 (18± 2 .6 )个月 ,比较双眼年均下降远视屈光度。结果 :被遮盖眼 (健眼 )和对侧眼 (弱视眼 )的年均下降远视屈光度分别为 (0 .4 6± 0 .14 )D和 (0 .2 1± 0 .15 )D ,二者经配对t检验发现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长期的完全遮盖疗法可加快弱视儿童被遮盖眼远视屈光度下降的速度 ,使屈光参差增大。  相似文献   

20.
兔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第二代光敏剂光动力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第二代光敏剂CASPc(chloroaluminum su lfonated phthalocyanine,CASPc)对B16F10黑色素瘤动物模型的光动力治疗(PDT)作用 。 方法 38只新英格兰大白兔经免疫抑制后种植B16F10黑色素瘤碎片于脉络膜下腔,B型超声、间接检眼镜随访肿瘤生长至2.0 ~3.8 mm厚时30只兔眼给予PDT治疗。耳静脉注射CASPc 5 mg/kg, 24 h后给予氩-染料激光照射,激光波长675 nm, 输出功率600 nm/cm2,激光照射剂量20~70 J/cm2;8只对照组兔眼只给予激光或光敏物质。治疗后观察6~8周。 结果 38只兔眼建模成功。30只PDT治疗兔眼中21只眼肿瘤得到控制,9只眼未能控制;对照组兔眼肿瘤治疗后2周充满整个玻璃体。 结论 第二代光敏剂CASPc对实验性眼B16F10黑色素瘤具有一定的PDT治疗作用。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67-1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