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儒家伦理角度,从"三纲五常""理想人格"及"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祠祀建筑文化进行伦理解析,认为中国传统祠祀建筑文化中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行为规范及所涉及的各种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义乌黄山八面厅外部环境和空间布局的分析,得出了"因借"与"耦合"两种空间拓扑关系,并把这两种空间原型与建筑透明性做类比。尝试在空中八面厅的设计实践中借鉴其空间透明性表达手法,将自然景观纳入建筑空间,消融了建筑内外的界限,通过不同空间耦合关系,形成相互交叠和流动的空间体验,从物理界面与组织关系两个方面表达了空间的透明性。  相似文献   

3.
当今中国的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建筑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矛盾性与复杂性,这带给了中国本土建筑师空前的挑战。本文通过对现代主义建筑师张永和的实践作品进行研究,试图从建筑类型学的角度来推敲其现代建筑的生成过程。由此基于建筑类型学角度深入探究和总结了张永和设计现代主义建筑过程中两个阶段的设计方法——"设计原型的抽象提取"阶段和"设计原型回应实际场所"阶段。这对于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延续传统技艺、新旧和谐共生以及避免不顾历史一味地追求新奇模仿外来建筑风格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异物感     
针对当今人造环境的抽象化和去自然化给人造成的总体感觉—异物感,讨论它的主要表征及与现代思想意识及社会心理的关系,指出其既表现为一种审美理想,同时也是一种环境伦理;已渗透到日常生活和艺术探索的方方面面;本质上是分析工具的滥用,将人造物与身体经验从自然世界中剥离;它的思想根源在于西方文化观念中对"原型"的推崇,一种"超世间"的追求,并与中国文化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相比较;指出大脑、身体、技术-工具和环境条件间的关系的不断变化,机器的发展不断拓展机体与异物的边界,随着简单线性的认知被复杂性认知取代,人造环境和建筑必将采用全新的造型语言。  相似文献   

5.
鲁墨 《室内设计》2013,28(4):102-106
当代中国城市的历史脉络和地域文化逐渐丧失,城市建筑呈现同质化的趋势。本文以"本土设计"立意,从空间和意境两个方面对苏州博物馆新馆与苏州园林进行比较,认为前者全面深刻地传承了后者的风格特点,非常熨贴地嵌入了特定的建筑环境,从而延续了苏州的地域历史文化脉络。苏州博物馆新馆渗透着贝聿铭先生"中而新、苏而新"的创新理念,是一次本土设计的成功实践,为我们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建筑与城市、城市与环境的关系提供了绝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博物馆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艺术、文化及城市的文脉等特征,市级博物馆通常会延续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与建筑特征,建筑师在设计时也会着重探索城市的建筑本源。建筑类型学通过提取"原型"进行一定的转化并进行建筑新形势的创新,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为找寻博物馆的本源提供一定参考。文章从建筑类型学的角度对中原地区市级博物馆形式与空间进行分析,从城市的历史、环境、文化及地域特征探寻博物馆设计所依据的原型,通过这些研究,试图为博物馆建筑在契合城市性格设计的过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斋普尔博物馆是印度建筑大师柯里亚八十年代的代表作之一,孔子研究院是中国建筑大师吴良镛近期的大作.斋普尔博物馆和孔子研究院的原型十分相似,而且在中印两个文化圈中具有典型性.几乎同样的原型图形在不同的建筑师手里有了不同意义的外在形式;两种文化基础和社会环境的相似性更增加了建筑的可比性.就项目本身的重要性和吴良镛先生在中国建筑界的声望而言,孔子研究院应该是一个和斋普尔博物馆相当的、很有影响的建筑.然而自去年建成以来,评论界几乎毫无反应,和十几年前阙里宾舍激起全国广泛探讨的状况大相径庭.这里既有社会环境的原因,更有建筑自身创新的问题.本文试从原型与象征运用的角度比较上述两座建筑,探讨地域环境中建筑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城市作为一种社会的产物,它甚至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其空间的复杂性是人类多元的心理知觉特性的必然需求。人类的这种心理知觉特性不仅仅要存在于城市大尺度的空间中,在复杂、多元的建筑内部空间中也会得以体现。文章借助散点透视法、行为体验理论及类型学,以城市空间和层消解空间为研究对象,从非正交空间、公共空间、空间原型角度入手探究城市设计与建筑层消解空间设计逻辑的相似性,结合国内外优秀事例,从空间布局形态、使用者行为感受、空间关系构成等方面分析总结出两空间设计逻辑的相似性,为日后层消解空间体现城市性设计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斋普尔博物馆是印度建筑大师柯里亚八十年代的代表作之一,孔子研究院是中国建筑大师吴良镛近期的大作.斋普尔博物馆和孔子研究院的原型十分相似,而且在中印两个文化圈中具有典型性.几乎同样的原型图形在不同的建筑师手里有了不同意义的外在形式;两种文化基础和社会环境的相似性更增加了建筑的可比性.就项目本身的重要性和吴良镛先生在中国建筑界的声望而言,孔子研究院应该是一个和斋普尔博物馆相当的、很有影响的建筑.然而自去年建成以来,评论界几乎毫无反应,和十几年前阙里宾舍激起全国广泛探讨的状况大相径庭.这里既有社会环境的原因,更有建筑自身创新的问题.本文试从原型与象征运用的角度比较上述两座建筑,探讨地域环境中建筑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重庆市南山黄葛古道为例,主要运用观察法、拍照法和测量法三种手段,从群体建筑与环境空间关联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基地调研对山地传统街区传统生活形态与空间关系进行整理总结,并参考类型学理论定性研究山地传统街区的环境特色及其建筑形式,对山地传统街区的空间要素进行总结提炼,找出承载古道生活的空间原型。  相似文献   

11.
<正>文化建筑作为表达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空间场所,除了满足文化活动的需求外,更是深层次文化内涵和高层次文化品位的体现。在本期专题中,分别从"观点"、"思考"、"营造"三个维度,结合实践项目来表现文化建筑的内涵和精神。"观点"部分:作者从美术馆学、艺术学和建筑学研究的多维视野中选取一些关系片段来探讨美术馆建筑的现状和问题,旨在于当代中国语境中,探索一种基于"关系研究"的美术馆建筑本体认知方法。"思考"部分:于庆成美术馆的设计中,建筑师利用传统的建筑材料,通过建筑表皮的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从空间构筑的角度对原竹建筑进行研究,从原竹建筑的空间构筑方式和原竹建筑的空间构筑特征两个方面,对原竹建筑的空间构筑过程和结果进行举例分析,总结建筑师在进行原竹建筑空间创作中运用的手法,以及这些原竹建筑的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构筑的特征和共同点,即建筑空间与周围环境、所在地的历史文化和建筑师情感的表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建筑领域特别是在建筑文化方面引起了激烈的冲突,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地域性特征与设计方法趋同性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从哲学思考的角度探讨建筑文化全球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引入了"历史性"、"效果历史"等哲学观念,剖析了"崇洋"和"崇古"两种错误做法,提出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视域融合",创造"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国现代建筑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体现本民族的文化特点,是长期困扰中国建筑设计从业者的一大难题。文章首先选取了四个大众认可的"民族性"建筑,从建筑符号学的角度分析其设计理念,并尝试对这种设计方法提出反思;其次指出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案例分析,得出中国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领悟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生态性、可持续性建筑。  相似文献   

15.
正位于泰国曼谷的中国文化中心,由两组建筑单元错动连接成"Z"形体块,构成两个外部空间:一个外向型面向社会和民众的广场;一个内向型静谧的中国园林。建筑与外部空间的嵌套式的关系使之成为整体。庭院和广场与建筑内部空间的联系,通过内外空间不断地过渡与转化形成具有"东方时空"理念的场所。"文化中心"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外交空间,是中国文化传播和中泰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它不可避免地要回答"中国化"、"泰国性"等问题。尽管"图像式"、"形式化"的语言是一种常用表征手段,但"标签"终归不能全面回答"中国化"问题,对于在异邦的中国文化中心首先体现在为"活动者"提供一个吸引人的、渗透着中国文化的探访空间,它既不应该是强加式的,也不应该是简单复制出来的,而是在特殊的土壤中被培  相似文献   

16.
"建筑,从建造艺术的角度来看,就是在文化层面上对实际的实用价值意义的抽象;也就是将用于建筑的混凝土,转化成体现建筑的文化定位和个人视觉的空间."这是Dietmar Eberle在名为"城市的内部空间"展览中阐释的有关建筑和艺术的关系,Dietmar Eberle是Baumschlager-Eberle建筑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之一.  相似文献   

17.
芦正懋 《山西建筑》2009,35(17):15-16
介绍了结构主义是一种认识事物、解析现象的方法,指出民居独特的文化地理因素有着原型的价值,对结构主义与中国传统之民居建筑进行了分析,从民居建筑空间进行了论述,以达到重新思考结构主义建筑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张卫  谢宏丽 《华中建筑》2010,28(8):174-176
该文通过提取中国传统建筑中模糊空间的基本围合构件的几何形式,根据围合方式将中国传统模糊空间分为六种基本模型,并针对这六种基本模型从行为心理的角度分别分析中国传统模糊空间的界面围合特点、与人及周边环境的关系,这些分析旨在探索一种体现行为活动与空间环境相互依存的空间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大母神”原型与“原型的崩溃”的阐述,分析中国古代穴居模式对先民原始空间意识的影响,并渗透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层结构之中,成为先民空间营造的集体无意识。指出中国传统建筑中庭院的空间原型源自“大母神”原型的象征性意象,庭院型制的发展是空间原型分化后相关象征群的意义表达。并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阐述庭院型制的兴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从城市文化特征着手,阐述了城市文化与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的关系。从人文关怀与接近自然两个方面对基于城市文化视角的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的具体方式进行了分析,使得城市空间环境设计能够体现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