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景德镇御窑厂是明初时期创办的官窑,周围形成了特殊的"官搭民烧"的生产方式并影响了周边的城市肌理。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及城市的不断发展,御窑厂也失去了原有的功能,街区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对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迫在眉睫。文章通过御窑厂周边片区的规划设计实践,从保护其空间格局肌理、历史建筑、活力空间等方面来分析,对历史街区的活力复兴策略提出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萧山朝晖初中地块项目为例,提出了"重塑——复兴"的旧城中心区更新改造模式,并讨论了通过调整地块功能结构,优化空间布局,延续城市历史等具体策略,来重塑城市空间肌理,实现旧城中心活力的复兴。  相似文献   

3.
陈洋  朱捷 《园林》2021,(5):34-41
针对我国城市建设更新过程中出现的历史文化名城场所精神消逝现象,基于场所精神理念,提出名城场所精神复兴的可行路径。依循理论研究、问题剖析、模式建构、实例验证的逻辑路线,凝练出以历史文化为基底、特征环境为构架、地方社区为表情、地域生活为舞台的历史文化名城场所精神复兴思路。剖析陕西韩城古城在历史文脉断裂、原真空间受创、原有居民流失、旅居关系失衡4个方面面临的具体问题,结合古城主要价值特色,提出韩城古城场所精神复兴的具体模式,展现该模式框架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与演化,旨在协调文化保护、环境提质、旅游发展、遗产管理与社区培育的相互关系,为守护名城的价值特色根基提供创新思路与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4.
城市肌理作为历史城镇的城市特色形象,是连结历史与未来的纽带,与空间意象构筑了地域文脉延续的共同意境。从对历史城镇的肌理的研究入手,回顾了国内外城市肌理的不同,分析了新老城区城市肌理断裂的危害性,提出了延续旧城区肌理连续性的方法和策略。并尝试以巍山古镇为例,探讨新建城区保持和延续该地区旧城地域特色和场所活力的方法,使新建城区与古城区之间能互相融合,保持新旧之间的连续与整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脉延续注重历史、现在与未来的整体性与适应性,是当下建筑设计实践中比较认可的一种模式,城市肌理是文脉延续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文章首先对文脉延续进行解读,阐述显隐性文脉延续的多个要素及城市肌理要素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对张家口堡历史街区的现状特征剖析,系统地提炼出张家口堡历史街区的城市肌理,包括街巷格局肌理及居住院落肌理,并对其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为当地的文脉延续模式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城市滨水区的重建是重塑城市精神与形象的契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推进器。本文从对厦门港片区的城市经济、人文历史、生态环境与城市格局进行综合分析出发,围绕"塑造一个富含历史文脉和人文资源的渔港形象"这一主题,提出了厦门港片区更新与改造的具体方案以及项目开发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7.
论城市肌理的延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鸿志 《山西建筑》2010,36(20):17-19
研究了城市肌理的分裂与融合对城市形态及城市意象的影响,并从建筑排序、绿地、道路等肌理的组成要素方面深入探讨在新一轮的城市建设中如何避免城市肌理的分裂,提出在对旧城更新的规划中,应该充分考察原来的城市肌理,进而在新的规划中整合原有肌理,创造出新的城市肌理,使得城市的历史文脉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8.
通过参考国内外滨水地区的发展历程以及复兴的方法,结合辰溪老城区滨水地区的现状,从历史资源、道路格局、建筑及其空间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采用有机更新的手法,保留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人文遗存,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街、巷、坊、院4个层次进行重组、更新,在尊重其原有城市肌理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提升,以实现"历史建筑的有机更新、滨水地带的活力振兴、历史城区的整体复兴"。  相似文献   

9.
城市的历史街区维系着城市的核心情感和价值,延续着城市的文脉,是城市文明的集中体现。汕头市小公园片区有着独特的城市空间格局、优秀的历史建筑和丰富的文化传统,然而,随着汕头市港口的衰落和城市新区的迅速开发等种种原因,如今的小公园片区正面临着历史建筑破败、环境质量下降、公共空间匮乏、文化和产业衰败以及居民大量迁出等诸多问题,因此对小公园片区进行复兴已刻不容缓。研究从城市人文主义价值观出发,从环境提升、公共空间重建、文化场所营造和产业复兴四个方面探讨小公园片区的复兴,以期提升片区的文化价值,改善片区环境,重塑人性化的生活空间,再现片区的繁荣与活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城市中新旧区域的差距越发明显,城市中的一些具有历史文化遗迹的旧区出现自身活力丧失,逐渐衰败等问题。因而城市复兴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研究的热点,在城市复兴理论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方式被实践,而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复兴策略,也被越来越多地采用。文化是城市有别于他种文化的最小单位,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内涵。根据城市历史发展、地域特点对城市文化进行定位,才能塑造城市个性,增强地区的吸引力。以实际项目案例抛砖引玉,探讨如何以文化引导地区的复兴,塑造地区的特色,延续地区的历史文脉,达到"城市复兴"。  相似文献   

11.
原真性保护一直是历史街区复兴改造中的重点问题,以往针对历史街区声环境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噪声控制和声景方向,较少将声景与噪声地图结合进行研究。本文以哈尔滨市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为例,利用Cadna/A噪声地图软件,采用"声景目标"+"噪声地图"的模式来研究历史街区原真性保护与复兴问题。分别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特征人文活动及文脉保护、历史街区场景的活力复兴三方面得出模拟研究结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原真性保护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自2016年"旅游+"概念产生,到2017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我国已全面进入"旅游+"时代,"旅游+"逐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该文结合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对东平县的历史城区——州城的城市更新进行研究分析,提出重塑州城历史文脉和城市空间的发展方向和策略,探寻引导历史城区复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城市的历史街区是极具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展示城市文明的核心区域,维系城市的核心情感,延续着城市文脉。水亭门历史街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街巷肌理、优秀的历史建筑。然而,随着城市发展重心的转变、开发建设的快速推进等种种原因,如今水亭门正面临着建筑质量较差、环境破败、开放空间不足、文化特色消失、业态活力欠佳等诸多问题。因此,研究秉持"人本主义"理念,以人为核心,提出环境提升、空间重塑、文化展示和产业复兴四大保护更新策略,以期提升水亭门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及文化地位,在恢复和增强城市记忆的同时,使水亭门历史街区重现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4.
“城市复兴”思想起源于欧洲,1990年代形成思潮,是在二战后西方的城市更新、历史保护和内城振兴背景下形成,提倡以综合和渐进方式克服城市衰退问题,以社会活力、经济和文化复兴为目标,对于历史城市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海州古城城市设计根据“城市复兴”思想,追求古城历史意象恢复与城市活力复兴协同发展,从肌理、色彩、九庵十八庙、空间结构和白虎山突显等方面恢复古城的历史意象,同时从继承和发扬白虎山庙会激活旅游、建设以历史步行街为基础的交通体系、疏理水系并将防灾与景观相结合等方面激发古城的活力.设计中还运用“新旧共生”手法,创建传统继承和发展统一的城市形态.  相似文献   

15.
烟台奇山所城历史街区文化底蕴深厚、人文内涵独特、历史风貌完整,街巷、院落、建筑及民俗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通过对所城历史沿革和文脉的分析和研究,提出"根植文化·空间激活"的保护与更新理念,为所城的发展提供一种全新的模式,从而提升区域活力,实现历史街区的全面复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楼阁在城市景观空间中具有标志性作用.它不仅是所处场地之地标建筑,且建筑形态及场所空间更能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山水环境的整体意境.本文以南京栖霞山虎山碧云楼建筑设计为契机,针对栖霞山主景区景观现状存在的山阙缺形问题,提出虎山景观格局重塑方案,明确在栖霞山风水环境格局特征下的碧云楼选址;从栖霞山历史文脉传承和新景观意境塑造入手,对碧云楼形态选择、尺度控制、建筑形式进行设计研究,塑造沿江景观带上虎山山巅"有凌云意"的场所精神;探索既延续城市历史景观文脉,又契合城市景观新秩序的山地楼阁建筑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7.
冯正功  陈婷 《江苏建筑》2021,(4):1-4,10
在大规模"现代化"过程中,古城的历史建筑与记忆景观正在消逝.置身拥有丰富历史文脉的古城中,如何处理现在与过去的关系?如何为未来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这是城市更新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建筑学的执着追求.通过梳理总结以回龙窝为契机的系列设计实践与现代营造,文章探讨了再现重塑城市记忆、挖掘城市历史、链接城市架构的有机更新方式.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伦敦的国王十字中心区规划设计为例,论述在历史悠久的城市中心区,以城市复兴为纲领,综合考量区域物质、文化、经济发展规划的优势、特点及重要性。国王十字区的新规划依托于轨道交通枢纽的再规划和其原工业仓储区的更新建设,通过采取市民参与的方法,从侧面反映社区多种人群的需求,达到"以人为本"的复兴目标。本文从交通组织、建筑空间节点设计、功能设置及公众参与的角度,分析国王十字中心区的规划方法及对北京区域复兴的建设启示。强调对城市的修补不仅是对城市肌理的织补与重塑,更是对社区人文、物质、经济环境的改善和调和。论述城市复兴的成功,不只在于物质空间的再建设,更重要的是对周边环境供需关系的再刺激,和区域整体环境、风貌的重塑。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高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面临着街区格局变更、地域文化缺失、活力衰退的困境。为保护其地域风貌、复兴街区活力,文章结合涵江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项目,通过实地调研考察分析,从保护街区空间格局肌理、历史建筑、水系风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环境要素等方面提出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复兴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20.
论城市肌理——城市人文精神复兴的重要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肌理对于城市意象的锻造是强烈而持续的,它不仅从物质环境建设角度表征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更从人文美学角度解说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影射着人们活跃的生活场景。因而,肌理美学对于城市设计来说是一条重要的线索,对构建城市街区的空间结构、保持当地人群的生活模式、恢复有特色的人文景观有着重要指示作用。本文从建筑格局、道路网格、地块界线等线索入手对肌理在复兴城市人文精神方面的实质作用与意义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通过上海市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规划这一案例来解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