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骨质疏松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方法:冠心病合并骨质疏松81例(骨质疏松组)和不合并骨质疏松的冠心病患者314例(对照组)分别进行选择性冠脉造影和骨密度检查。结果:在骨质疏松组与对照组中,动脉最小斑块0.8mm,最大斑块3.2mm。最多1条血管可达4个小斑块。斑块的位置多在冠状动脉起始段分叉处。骨质疏松组中,骨密度测定骨量减少4例,其余都为骨质疏松。经过观察,骨质疏松组BMI较低、IMT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血Ca、血脂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骨质疏松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关系,患者的BMI冠状动脉IMT可作为反映老年人骨质疏松与动脉硬化关系的参考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大黄微粉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观察经大黄微粉干预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学改变,客观地评估大黄微粉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连续搜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84例,随机分为3组:大黄微粉组28例,给予大黄微粉治疗;洛伐他汀对照组28例,给予洛伐他汀治疗;空白对照组28例,不予以药物治疗。3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内径、Crouse斑块积分、斑块超声声像病理学分型、颈动脉超声声像学分型、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舒张末期流速(EDV)的变化。结果:大黄微粉组患者大多数指标的改善与洛伐他汀对照组相当,部分指标的改善优于洛伐他汀对照组;大黄微粉组及洛伐他汀对照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改善均显著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大黄能够抑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有利于斑块的稳定,长期应用有可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其作用可能与减轻管腔狭窄程度、适度改善血流动力学和改善斑块性质等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在常规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中药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64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常规给予洛伐他汀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片口服,疗程12个月。使用64排螺旋CT观察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率、冠状动脉钙化(CAC)积分及斑块数目的变化,并检测患者血脂水平及血瘀证记分的改变。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病情均有明显的改善,治疗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率变化值相比对照组明显减小(P0.05),治疗组冠状动脉斑块数目及CAC积分均明显减少,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活血化瘀中药还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并可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从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血瘀证计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血瘀证的改善情况无显著差异。结论:他汀药联合活血化瘀中药治疗稳定性冠心病可达到更好地抗动脉粥样硬化(AS)及稳定斑块的作用,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血管新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卓  张军平 《辽宁中医杂志》2009,(10):1679-1681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潜在的危害性,心肌缺血组织的治疗性血管生成,成为近年来心血管疾病治疗研究的热点,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目前的研究多是单领域的,若将二者结合而综合考虑,可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72例住院和门诊老年患者的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172例中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122例,发生率为70.93%。脑梗死、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粥样硬化明显,且与病变成正相关。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中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诊断及高危因素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09~2011年在我院就诊的老年患者547例,男342例,女205例;年龄53~75岁,平均年龄65.7岁.将以上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诊断后分析.结果测试患者547例,218例(40.8%)正常颈动脉,而颈动脉内膜增厚有329例(59.2%);斑块形成183例(36.6%),49例(9.8%)为管腔狭窄.结论中国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普遍存在的,同时是与多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关联的.  相似文献   

8.
任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0):1038-1039,1042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不同剂量及联合烟酸缓释片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并经彩超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的患者123例随机分为3组,A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口服,B组给予阿托伐他汀80 mg口服,C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联合烟酸缓释片1.0 g口服。疗程均为12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测定TC、LDL-C、TG、HDL-C、ALT、CPK及肌酐;治疗后再用彩超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计算斑块积分。结果 3组TC、LDL-C、TG均明显降低,B组和C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A组。C组HDL-C升高幅度明显大于A组和B组。A组颈动脉IMT及斑块积分下降不明显,B组及C组则下降明显。结论在他汀治疗基础上加用烟酸可以达到全面调脂,明显缩小粥样硬化斑块的目的,不良反应较小,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探讨中药制剂稳斑胶囊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作用。方法:选择冠状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和(或)斑块形成的冠心病住院患者200例。以中药制剂稳斑胶囊治疗,4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后冠状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和斑块均有消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有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有明显升高;血黏度检查表明全血黏度切变率、血浆黏度、压积均有明显降低;血凝检查表明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T)延长、纤维蛋白原浓度(Fbg-%)、D-二聚体(DDIM)均有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药制剂稳斑胶囊能有效调控血脂,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及减小斑块的作用,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采集5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50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所有1 000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并探讨其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有380例(76.0%)患者检出颈总动脉内中膜(IMT)增厚伴斑块形成,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与卒中部位存在同侧相关性,患者中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与卒中部位存在同侧相关性;对照组中有55例(11.0%)发现颈总动脉内中膜(IMT)增厚伴斑块形成;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可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1.
患者对 80例临床上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和有吸烟史的患者做颈部动脉彩超检查 ,结果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达 98% ,因此对此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显得非常必要 ,也是发现此类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年龄 4 5~ 72岁 ,平均 5 8.5岁 ;男 6 5例 ,女 15例。高血脂者 30例 ,高血压者 2 0例 ,糖尿病者 30例 ,其中血脂增高伴高血压者 2 3例 ,糖尿病伴高血脂者19例高血压并糖尿病者 16例 ,有吸烟史者 4 9例。2 仪  器采用美国ATL公司产HDI35 0 0型彩超仪 ,探头频率为 5~ 7MHz。3 方  法仰卧于床…  相似文献   

12.
黄太权  范华昌 《中成药》2006,28(6):832-834
目的:观察雷氏丹参片对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雷氏丹参片组(35例),血脂康组(31例),对照组(30例),雷氏丹参片组给予雷氏丹参片4片/次,每日3次口服,血脂康组给予血脂康胶囊2粒/次,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采用饮食控制。分别于入院时,治疗后3个月、6个月动态监测3组患者血脂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斑块积分。比较3组患者血脂和颈动脉斑块积分的变化。结果:3组均完成了6个月的随诊观察。3组间血脂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颈动脉斑块积分在研究6个月时雷氏丹参片组积分下降,对照组积分增加(P<0.05),血脂康组斑块积分无明显变化。丹参片组、对照组颈动脉斑块积分(随诊6个月后)与初诊结果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血脂康组与初诊时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雷氏丹参片组、血脂康组均未发现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雷氏丹参片具有较好的降脂作用同时还能延缓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可长期安全的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对55例脑梗死病人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斑块的部位、性质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强度、部位、数目等。结果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5.5%;斑块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主干;复发性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达100.0%;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为不稳定性斑块。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不稳定性斑块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摘 要目的:探究超声技术在高血压和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与诊断中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江 门市新会区司前人民医院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1 月期间收治的 119 例高血压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 者 119 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观察组、对照组,均接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 斑块性质检出率、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增厚、粥样硬化检出率、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峰值流速(PSV)、 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 结果:观察组共检出 162 个斑块,对照组共检出 71 个斑块,观察组平均 斑块检出数量为(1.35 ± 0.21)个,较对照组的(0.53 ± 0.12)个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斑块性质 检出率比较中,观察组软斑块检出率较对照组低,硬斑块检出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 IMT 为(0.96 ± 0.31)mm,较对照组的(0.79 ± 0.25)mm 更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增厚检出率较对照组更高,颈动脉无增厚检出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 的 PSV、RI 水平较对照组高,EDV 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超声技术可以通过颈动脉 斑块检出数量、斑块性质、IMT、颈动脉增厚、粥样硬化检出及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诊断高血压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相似文献   

15.
烟草制品仍是危害公共健康的重要因素,吸烟可造成冠状动脉内皮损伤,长期作用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烟草制品仍是危害公共健康的重要因素,据估计全球每年有上千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在全部心血管疾病死亡中,吸烟的效应近占20%,流行病学早已证明吸烟是冠心病的三大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吸烟不论是轻度还是重度,单独的或是与其他危险因素合并,均能增加患者死亡的危险性,吸烟还可以加重其他冠心病易患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多层冠状动脉CT成像(CCTA)斑块分析,探讨早发冠心病家族史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对262例连续性可疑冠心病患者的CCTA检查结果进行冠状动脉病变定量和定性分析,冠状动脉管腔>50%的狭窄病变界定为显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P).结果 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患者组的前降支(LAD)和左回旋支(LCX)CAP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患者组(LAD为70.8% vs 58.0%,P=0.013;LCX为42.3% vs 30.4%,P=0.021).两组右冠状动脉CAP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34.5% vs 29.8%,P=0.348).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男性、高脂血症和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是非钙化CAP的主要预测因素.结论 早发冠心病家族史与CAP的严重程度和非钙化CAP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动脉粥样硬化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可导致许多重要器官尤其是心、脑、肾等器官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最终可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严重疾病。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好发部位之一,且动脉粥样硬化在青少年即可有发生。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及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采取治疗,可减缓甚至逆转其发生和发展,从而减少对器官和功能的损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心脑血管的关系及治疗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李祥国 《中医杂志》2014,(19):1699-1701
介绍运用调肝通脉汤消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会。认为冠心病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肝密切相关,肝伤则木病及火,心脉筋膜失养而受损,气滞血瘀阻于脉络,厚浊水谷精微积于脉络,而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基于此认识,提出疏肝补肝即调肝治法,拟方调肝通脉汤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对9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84例正常人进行颈动脉颅外段超声检查,观察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超声特征情况。对2组斑块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85%,对照组为49%;2组颈动脉斑块均以混合斑块最多见,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组为64%,对照组为36%;2组混合斑块及不稳定型斑块(混合斑块+软斑)所占比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为81%,对照组为42%;2组三项指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发生率分别为64%和36%。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与急性脑血管病有密切关系,可能为预测急性脑血管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形成在颈部的表现,由于颈动脉位置表浅,易于探及检查,已被证实可作为反映全身AS情况的"窗口".大量研究表明,CAS斑块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病因,早期诊断及积极防治CAS斑块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