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南京开花期稻田贴地层微气象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寿东  李仁忠  胡凝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6701-6703
[目的]揭示南京水稻开花期稻田贴地层的微气象规律。[方法]利用南京开花期稻田微气象观测资料,分析稻田贴地层温、风垂直分布特征,大气稳定度状况和动力粗糙度特征。[结果]南京开花期稻田白天温度垂直分布分为日射型、弱辐射型和过渡型3个类型,强光条件下冠层附近温度垂直变化明显,冠层温度比冠层上方气温最大可高出5.9℃。稻田较强的蒸腾和蒸发导致贴地层大气温度垂直变化幅度不大,开花期稻田大气层结比较稳定,中性或近中性层结占70%。开花期稻田风速垂直分布符合对数规律,摩擦速度和粗糙度与风速的关系十分密切,摩擦速度随风速递增,粗糙度高度则随风速递减,南京开花期稻田粗糙度平均为0.1 m。[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揭示稻田的湍流运动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韩笑  李永秀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097-17100
[目的]研究冬小麦冠层微气象特征及能量平衡。[方法]利用孕穗期、抽穗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等4个主要生育期内冬小麦冠层微气象观测资料,结合当地气象台站资料,研究了冬小麦群体冠层微气象特征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进一步分析了能量平衡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结果]冬小麦冠层温度与空气温度的日变化均呈正弦式;不同高度空气温度不同,4个生育期中抽穗开花期温度最高。湿度日变化也呈正弦式;冠层中部的湿度最大,饱和差最低;抽穗开花期湿度最高。冠层上层风速呈较弱的单峰型日变化。冬小麦田的能量平衡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净辐射呈单峰型日变化,感热通量灌浆期最高,抽穗开花期最低;潜热通量则在抽穗开花期最高,孕穗期最低。[结论]该研究的结论为指导防灾减灾、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刘寿东  张富存  胡凝  刘娟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375-4379
[目的]对不同株型水稻冠层结构、冠层内光分布和光合作用之间的定量化关系进行了模拟计算研究。[方法]采用双参数椭圆函数和Beer-Lambert光传播定律分直射光和散射光对作物的冠层结构和光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函数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曲线变化趋势一致。两优培九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变化较为一致。但是汕优63无论是直射光还是散射光,均表现为在冠层上方实测值比模拟值大,而在冠层下方模拟值比实测值大。通过对消光系数的模拟研究表明,9:00~17:00两优培九直射光消光系数要比汕优63平均小0.45,而散射光消光系数两优培九为0.34,汕优63为0.38。[结论]在一定环境下,作物叶倾角分布密度的差异程度决定了冠层光分布差异的大小,因此,将消光系数视为常数是不适当的;可以在冠层光分布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冠层光合作用的数值模型,进而估算作物的生产潜力,为作物育种与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不同氮肥水平对水稻冠层小气候和群体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帆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285-2287,2338
[目的]研究不同N肥水平对水稻冠层小气候和群体健康的影响,为研究水稻群体的生产潜力和构建水稻健康群体提供依据。[方法]利用Sunscan冠层分析系统研究不同施N条件下形成的水稻群体结构性状对水稻冠层温度、相对湿度和透光率及纹枯病的影响。[结果]群体叶面积指数、株高和茎蘖数对冠层增湿、降温和遮光有极显著效应。冠层昼温、冠层昼湿与LAI和茎蘖数,透光率与茎蘖数和株高均存在极显著的回归关系。在齐穗开花期,单位叶面积指数的冠层昼温下降效应和昼湿增加效应至少分别为0.87℃和2.5%;1 m2增加100株茎蘖可使冠层昼温至少下降1.23℃,昼湿至少增加3.3%;每10 cm株高和1 m2100株茎蘖的遮光效应分别为9.3%和7.8%。[结论]冠层昼温降低、冠层昼湿增加和透光率减少导致纹枯病病情指数极显著升高,由高N大群体生成的昼夜变幅小而稳定的冠层小气候将导致水稻群体健康状况的恶化,适度控制群体的空间发展是建立水稻健康群体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稻水象甲迁移扩散规律及其田外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害虫在越冬场所和寄主作物之间季节性迁移和在寄主作物群体间扩散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1,2 ] 。稻水象甲 (LissorhoptrusoryzophilusKuschel)也不例外。越冬稻水象甲成虫从越冬场所向稻田迁移是渐次的。水稻移栽前 ,成虫主要在稻田外的杂草、旱作上栖息为害 ;水稻移栽期 ,成虫则聚集于稻田周围、大片稻田边缘稻株上栖息为害 ;水稻移栽后 ,成虫在稻田呈聚集分布 ,主要集中分布于稻田四周稻丛上 ,至移栽后 15d左右才逐渐全田扩散 ,在稻田内呈均匀分布[3 ,4] 。利用昆虫在寄主作物田外的集中分布特征开展田外防治可以大量…  相似文献   

6.
研究稻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CO2交换通量的变化特征及规律可以为准确估算和评价稻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强度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中国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CO2交换通量进行了连续监测,并对CO2通量的日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稻田生态系统CO2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白天以吸收CO2为主,夜间表现为排放CO2;CO2通量的日变化模式有单峰型、双峰型和不规则型。稻田CO2通量日变化强度受水稻生长状况影响,水稻生长旺盛期白天CO2吸收通量、夜间排放通量以及日净吸收CO2通量均高于生长前期和成熟期;且早稻与晚稻间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7.
喷灌冬小麦冠层截留试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确定喷灌作物冠层截留量。[方法]采用称重法在无风条件下对喷灌冬小麦冠层存储能力进行了连续两年测定,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喷灌初始阶段冠层截留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加,此后增速逐渐减缓直至达到冠层存储能力。冠层存储能力随冬小麦生长期的变化而变化。在正常植株密度条件下,冬小麦冠层截留变化范围为0.68~1.47mm。[结论]冬小麦抽穗前,冠层存储能力与植株鲜重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从拔节期开始,冠层存储能力随叶面积指数(LAI)和株高的增大而线性增大。喷灌强度对冠层存储能力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多旋翼植保无人机低空喷施作业过程中,水稻冠层雾滴沉积的分布规律,本研究在水稻冠层叶片正反面分别放置了雾滴测试卡,收集植保无人机喷洒过程中的雾滴信息。本研究使用清水代替农药来模拟喷施过程,利用雾滴沉积分析软件i DAS分析雾滴测试卡,得出植保无人机雾滴在水稻冠层的分布结果。试验结果表明:(1)植保无人机有效喷幅内旋翼下方区域的雾滴覆盖效果最好,而远离旋翼的位置,雾滴覆盖率较差。雾滴冠层覆盖率为54.86%。(2)水稻冠层雾滴扩散比为0.38,平均粒径范围处于110~140um之间,粒径大小适合用于植物病虫的防治。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植保无人机雾滴在水稻冠层方向的沉积分布情况,对于利用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提高药剂利用率、降低农药化肥污染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耕作方式和施氮肥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方法】设常耕、免耕两种耕作方式和施氮、不施氮两种施氮模式共4个处理,研究其CH4排放随水稻生长的动态变化和日变化的规律。【结果】各处理稻田CH4排放表现为双峰型模式,峰期分别出现在分蘖期和抽穗期。水稻拔节前,免耕明显降低稻田CH4的排放通量。水稻拔节后,免耕稻田CH4排放通量高于常耕稻田。免耕水稻全生育期稻田CH4排放量比常耕减少32.35%。两种耕作方式下,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用氮肥提高稻田CH4排放通量2.73~3.26倍。常耕、免耕稻田CH4排放的日变化存在差异。免耕稻田CH4排放通量峰值出现较晚,低谷期出现较早,日变化幅度较小。【结论】免耕水稻全生育期稻田CH4排放通量比常耕低,施用氮肥显著提高稻田CH4的排放。  相似文献   

10.
小麦冠层叶片和芒对产量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小麦冠层叶片和芒对产量因素的影响;分析讨论了冠层叶片和芒的同化能力和补偿能力。结果表明:冠层叶片和芒是小麦重要的光合源。在开花期剪叶、剪芒而减源,使千粒重、穗粒数及穗粒重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影响魔芋细胞悬浮培养及其次生代谢物葡甘露聚糖产生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研究。[方法]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测定葡甘露聚糖含量。[结果]在魔芋细胞悬浮液体培养葡甘露聚糖的过程中,采用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pH值为6.0时有利于葡甘露聚糖的合成,25g/L乳糖可作为最适碳源;2,4-D在1.0mg/L时葡甘聚糖的积累效果明显;细胞分裂素6-BA使葡甘露聚糖积累明显高于KT,且1.5mg/L时葡甘露聚糖积累量较高,培养15d左右葡甘露聚糖含量达到最大。[结论]MS+2,4-D1.0mg/L+6-BA1.5mg/L+乳糖25g/L,pH6.0,为魔芋细胞悬浮培养生产葡甘聚糖的较优培养基。  相似文献   

12.
樊吉尤  莫昭展  杨福  李志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705-14707
[目的]研究互叶白千层丛生芽增殖的最优条件。[方法]研究不同基本培养基、碳源及其质量浓度、激素组合对互叶白千层丛生芽增殖的影响。[结果]MS为较好的基本培养基,白糖为较适碳源,白糖的适宜浓度为40 g/L,较好的激素组合是6-BA 0.8 mg/L+2,4-D 0.01 mg/L。[结论]丛生芽的增殖效果与基本培养基有关;一定浓度范围内,增殖倍数随着碳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低浓度的2,4-D更有利于丛生芽的增殖,配合较低浓度的6-BA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程天航  马玉心  陈实  吴晓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760-10761
[目的]为水果兰的快速繁殖及其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唇形科石蚕属香料植物水果兰的叶片、茎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再生体系的研究。[结果]最适的消毒处理是先加入2~3滴吐温80,用超声波振荡30 min,然后用2%NaClO消毒剂消毒8 min,总体污染率低于20%;最适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是1/2 MS+2.0 mg/L 6-BA+0.3 mg/L 2,4-D;最适的继代培养基是MS+3.0 mg/L 6-BA+0.1 mg/L 2,4-D+0.2 mg/L KT;最适分化培养基是1/2 MS+1.0 mg/L 6-BA+0.5 mg/L 2,4-D的组合。[结论]初步确定了水果兰再生体系的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合适的方法分析测定市售豆芽中的生长调节剂残留.[方法]以常州地区市售豆芽为研究对象,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研究了其中4-氯苯氧乙酸(PCPA)、2,4-二氯苯氧乙酸(2,4-D)2种生长调节剂的残留情况.[结果]检测结果表明,豆芽菜中含有大量的4-氯苯氧乙酸,但不同来源的豆芽中这2种物质的含量波动较小,而2,4-D未检出.试验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目标物质的回收率达到82.65% ~ 100.53%,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5%.[结论]研究表明,生长调节剂残留是豆芽菜安全控制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解决林地薇甘菊规模化防除药剂优选问题。[方法]以①18%2,4-D微乳剂∶水=1∶700;②75%甲嘧磺隆可湿性粉剂∶水=1∶800;③50%草甘膦可溶性粉剂∶85%2,4-D钠盐∶水=35∶1∶12 500;④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水=1∶200 4种药剂对薇甘菊盖度变化和药效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4种药剂均可用于薇甘菊防治,①(18%2,4-D微乳剂)略优于其他药剂,90 d补防1次后,防效可达(97.75±1.01)%。[结论]草甘膦类除草剂添加2,4-D钠盐后能增效防除薇甘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一套适合于棉花纤维蛋白的双向电泳技术,为研究棉花纤维发育的蛋白质组学奠定基础.[方法]以陆地棉徐州142为材料,比较了三种不同蛋白质提取方法以及不同裂解液组成对双向电泳的影响,并在蛋白上样量和染色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优化.[结果]利用饱和酚-甲醇醋酸铵法提取的棉花纤维蛋白,其蛋白含量较高,且SDS-PAGE电泳条带清晰;样品溶解于含有硫脲和CHAPS的裂解液中,其蛋白溶解度增加;不同的蛋白上样量比较结果表明,第一向等电聚焦固相pH梯度胶条(7 cm)的最适上样量为300 μg;同时,经改良后的考马斯亮蓝染-脱色后,2-D图谱的背景清晰,分辨蛋白斑点数增加.[结论]研究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棉花纤维蛋白总蛋白质组分析的双向电泳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优化枯草芽孢杆菌CK15的发酵条件,提高其芽孢产量。[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碳源种类及浓度、氮源种类及浓度、无机盐种类、装液量、摇床转速、初始p H、温度、接种量,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出培养基中的显著因素,再利用Box-Behnken试验确定3个因素的最佳浓度。[结果]在玉米粉10.7 g/L、豆粕粉24.4 g/L、CaCO_3 7.4 g/L、NaCl 5.0 g/L、MnSO_4 0.4 g/L、KH_2PO_4 1.0 g/L、装液量50 m L/250 m L、转速为200 r/min、初始p H 7.2、温度30℃、接种量2.0%条件下,芽孢产量达到7.4×109cfu/m L,比优化前提高了80.49%。[结论]响应面法有效提高了枯草芽孢杆菌CK15的芽孢产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获得绵羊卵母细胞蛋白质组表达图谱。[方法]采用直接裂解法制备卵母细胞蛋白样品,采用Bradford法和Ramagli法测定绵羊卵母细胞蛋白质样品的浓度,并进行双向凝胶电泳,运用PDQuest8.0对2-DE图谱进行初步分析。[结果]Ramagli法能更准确地测定绵羊卵母细胞蛋白质样品的浓度,从而优化样品的上样量,得到更高质量的2-DE图谱;Bradford法测得的绵羊卵母细胞蛋白质浓度偏高。[结论]700个卵母细胞的上样量比较合理,可用于构建卵母细胞蛋白质组2-DE图谱。  相似文献   

19.
杨晓玲  郭金耀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590-13590,13592
[目的]探讨2,4-D对盐藻生长的调控作用。[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的2,4-D对盐藻生长的影响。[结果]1.0~6.0mg/L的2,4-D均能促进盐藻的生长与物质积累,其中4.0mg/L为最佳促进浓度,可使盐藻的细胞密度、蛋白质及β-胡萝卜素积累均达到最大值。[结论]2,4-D可用于盐藻培养中对盐藻生长的调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BA和2,4-D对黄独带芽茎段生长发育的影响,为黄独的产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将黄独带芽茎段(0.5~1.5 cm)接种至液体培养基进行单因子试验。【结果】黄独带芽茎段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黄独带芽茎段芽增长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 mg/L+2,4-D 0.5 mg/L;黄独带芽茎段芽增粗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2 mg/L+2,4-D 0.1 mg/L;黄独带芽茎段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MS;黄独带芽茎段茎长增加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2 mg/L+2,4-D 0.1 mg/L;黄独带芽茎段茎粗增加的最佳培养基为MS。【结论】黄独带芽茎段的芽增殖和生根最好不要使用6-BA与2,4-D组合,但黄独带芽茎段如在其他培养基诱导出新芽后,则可利用6-BA与2,4-D组合来促进芽的增长、增粗以及茎长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