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在下颈椎伤病的个体化方案设计及临床应用.方法 应用图像存储传输系统,采用X线片及CT片,对2 000例正常人下颈椎椎弓根的冠状位、矢状位、轴位进行精确测量,得出国人下颈椎椎弓根的长度、宽度、高度、向内侧、向头、向尾侧倾斜角度的数据值.术前对每位患者拟固定颈椎的椎弓根精确测量,术中应用自制的颈椎椎弓根定位导向器,准确定位入钉点及角度,治疗下颈椎伤病193例,置入螺钉830枚.结果 一次成功814枚,一次成功率98.07%,术后2~7d 15例患者16枚椎弓根螺钉术后X线摄片位置不理想,行2次手术调整,无脊髓及椎动脉损伤.167例患者术后获12~73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9.74个月.134例骨折脱位的患者,其中131例均完全复位,复位率为97.76%.术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标准,优89 例,良63 例,可12例,差3 例,优良率91.02%,未发现钉板断裂,CT片示螺钉与椎动脉及脊髓位置关系良好.结论 应用椎弓根技术治疗下颈椎伤病可以获得即刻三维稳定,融合率高,是一种可行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板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上颈椎伤病患者进行后路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板系统复位内固定,置入88枚寰枢椎椎弓根钉,在寰椎后弓及枢椎椎板间植骨融合,使寰枢椎复合体得到稳定。结果 2例术后出现枕大神经痛,经对症治疗1个月后痊愈;2例螺钉穿破寰椎左侧椎弓根外侧壁,未发现脊髓、椎动脉损伤。2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6年,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现钉板断裂。所有患者X线片示寰椎完全复位,枢椎齿状突骨折处复位良好。CT片示螺钉与椎动脉及脊髓位置关系良好。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钉板系统固定治疗上颈椎伤病,能显著增强寰枢椎间生物力学稳定性,植骨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3.
椎弓根螺钉在后路下颈椎重建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椎弓根螺钉后路重建治疗下颈椎疾患的疗效。方法:2001年11月至2003年7月,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疾患31例,颈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上位椎体下关节突下端略下方,椎间小关节中央部的略外方(即由侧块的外缘向内约3~5mm),矢状面上内倾30°~45°,钉长为18~26(平均22.3)mm。结果:本组病例置钉193枚,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术后改善率为84.5%。随访9~28(平均17)月,X线、CT复查示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无断钉,植骨9~12个月左右达到满意的融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7分提高到术后平均16.3分。结论:颈椎椎弓根螺钉后路重建治疗下颈椎疾患稳定性良好,是可供选择的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4.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疾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疾患的手术可操作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68例寰枢椎脱位、骨折以及肿瘤或肿瘤样病变并有明显高位颈脊髓受压症状及体征的患者应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术前均行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术中在直视下行C1、C2置钉,复位固定,取髂骨椎板间植骨。术后颈托固定3个月。结果68例272枚螺钉均成功置入,复位固定满意。术后56例获3~27个月随访,平均13.8个月,患者均在3~6个月寰枢椎骨性融合,未发现螺钉松动、断钉和寰枢椎再移位现象。其中9枚螺钉穿入椎动脉孔内缘1mm,但无椎动脉损伤的临床表现。37例患者脊髓功能明显改善,11例好转,5例无明显改善,2例术后症状加重,1例死于术后并发症。结论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具有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术中复位、融合率高等特点,为寰枢椎疾患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钉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5例颈椎骨折患者,通过术前CT检查了解颈椎椎弓根走行方向、直径等个性特征,三维重建确定进钉点,凭手感逐毫米扩大进行孔道,并根据需要行C臂X光正、侧、斜位透视判断,探测骨孔回壁均为骨性,然后置钉。结果:5例患者共置入下颈椎椎弓根钉20枚。术中、术后无椎动脉及脊髓损伤加重情况。术后X线检查螺钉位置良好,无螺钉误置。经3-20个月随访,1例患者术后3个月因高位截瘫并发症死亡,4例患者无内固定失效。结论:下颈椎椎弓根内因定术前充分进行影像学资料准备,个性化置钉,可取的良好的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优越性、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6月~2009年12月,笔者对15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进行了后路颈椎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C1~2骨折3例、C3~4骨折4例、C4~6骨折3例、C6~7骨折1例、多节段骨折4例。结果:经颈椎弓根共植入螺钉76枚,有65枚完全位于椎弓根内,11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其中4枚穿破上侧壁,3枚穿破外侧壁,准确率为85.1%。均无硬膜撕裂、椎动脉损伤与脊髓损伤等并发症。平均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内固定满意,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根据颈椎椎弓根影像学解剖结构和个性化制定置钉角度,术中仔细操作,可提高置钉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以X线片及CT片为准,探讨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制定简单、实用的个性化手术方案,提高手术的1次成功率.方法 2002年1月~2006年9月,于术前通过图像储存传输系统(简称Pacs),采用自行设计的X线片及CT片个性化定位方案,利用自制的寰枢椎定位导向器,对31例患者124枚寰枢椎椎弓根行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结果 2例术后出现枕大神经痛,经对症治疗1个月后痊愈;2例螺钉穿破寰椎左侧椎弓根外侧壁,未发现脊髓、椎动脉损伤.所有患者X线片示寰椎完全复位,枢椎齿状突骨折处对位良好.CT片示螺钉与椎动脉及脊髓位置关系良好.随访9个月~5年4个月,平均10.5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现钉板断裂.按JOA评分标准,优16例,良12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0.32%.结论 利用X线片和CT片制定个性化方案,设计简便、程序简化、个性化强,对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手术的实际操作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志斌  郭龙  刘延雄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1):1505-1506,1534
目的:评价后路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上颈椎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后路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上颈椎损伤38例,患者术前均行颅骨牵引及影像学检查,包括颈椎正侧位X线片、CT平扫+三维重建、椎动脉造影、MRI等,在全麻直视下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结果:手术时间1~3h,出血200~500ml,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椎动脉和脊髓损伤,1例出现枕大神经刺激症状,经对症处理症状消失。随访时间6月至3年6月。复查X线片、CT,脊柱序列可,螺钉均在椎弓根内,未发现螺钉相关的并发症。经随访骨折及骨融合均愈合,颈椎活动度满意,能满足一般工作生活需要。JOA评分17分。未行融合的病例在术后1年取出内固定物。结论:后路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上颈椎损伤是一种安全可靠,适应范围广,疗效肯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的疗效。方法2006年2月至2008年9月,采用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l0例,其中齿突陈旧性骨折3例,新鲜齿突骨折7例(Aderson ⅡC型)。所有患者均伴有寰枢椎脱位或不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枕区疼痛,活动受限。寰椎侧块螺钉进钉点选择在寰椎后结节中点旁l8~20mm与后弓下缘以上2mm的交点处,钉道与冠状面垂直,矢状面上螺钉向头侧倾斜约5°。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钉道与矢状面夹角约l5°,与横断面夹角约30°。螺钉直径3.5mm,寰椎侧块螺钉长28~32mm,枢椎椎弓根螺钉长22~30mm。均用Oasys固定。结果l0例患者共置入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各20枚。无一例患者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3~15月,平均8个月。术后3个月JOA评分13.2~16.8分,平均l4.8分,改善率为87.5%。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后路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稳定的三维固定效果,可用于治疗上颈椎不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瞄准器辅助下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下颈椎骨折合并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例利用颈椎弓根钉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在复位后进行椎板切除减压,固定范围为受累椎体的上下各一个节段,有神经症状者进行椎板切除减压,在受累颈椎的上下各一个节段安置椎弓根钉。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均未出现固定物松动、断裂和脱落现象。神经症状未加重。3例Frankel分级为B级的患者恢复到C级,4例C级和3例D级患者术后均恢复到E级。术后骨折处均愈合。结论由于颈椎弓根的解剖学特点,颈椎弓根螺钉技术仍然存在损伤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的风险,但在处理颈椎骨折合并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时,颈椎弓根螺钉的优势依旧值得关注,配合瞄准器的应用能够保障椎弓根钉的置入安全,取得的临床效果也十分满意。瞄准器辅助下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下颈椎骨折合并强直性脊柱炎的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赵银必  尹华 《重庆医学》2011,40(34):3467-3468,3471,3538
目的比较椎板部分切除置钉法、Abumi法、管道疏通法在颈椎(C3~7)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60例需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的下颈椎疾病患者,根据其手术方式分成3组:椎板部分切除置钉组(A组)、Abumi组(B组)、管道疏通组(C组),各置入椎弓根螺钉80枚。出院前评估置钉满意率。结果 A组置钉评价为:优54枚,良13枚,差13枚,满意率为83.8%;B组置钉评价为:优56枚,良14枚,差10枚,满意率87.5%;C组置钉评价为:优72枚,良5枚,差3枚,满意率96.3%。C组患者的置钉满意率明显优于A、B组,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管道疏通法在经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2.
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映波  张伟  付能高  谭东  蒋成  蔚芃 《四川医学》2014,(9):1128-1130
目的 探讨经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可行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3年2月我院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28例患者资料,Ⅱ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定19例,Ⅲ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9例,随访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程度、复位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所有螺钉位置良好,骨折与复位及固定满意。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X线片、CT显示寰枢椎达到骨性融合,内固定物未松动及断裂。临床症状改善优良率89.3%。结论 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具有生物力学稳定性好,复位满意,固定可靠,植骨融合率高,最大限度地保留颈椎活动度,临床症状改善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技巧与临床疗效.方法 对24例寰枢椎脱位并由高位颈髓受压症状及体征的患者行寰枢椎椎弓根固定技术治疗,术前均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术中直视下行C1、C2置钉,复位、固定,椎板后弓植骨.其中12例前路下颌下松解,一期经寰枢椎椎弓根复位固定,术后颈托固定3个月.结果 24例84牧螺钉均成功置人,复位固定满意.术后22例获3~48个月的随访,平均18.9个月,患者在4~6个月骨性愈合,未发现螺钉松动、断钉、寰枢椎再次脱位现象.其中有4牧螺钉穿人椎动脉孔内缘0.5~1.0 mm,但无椎动脉损伤临床表现.22位患者脊髓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经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具有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术中复位,融合率高特点,为寰枢椎骨折脱位患者治疗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经单侧椎弓根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38例行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结果:随访5-23个月,平均10个月,优30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达92.1%。结论:单侧椎弓根内固定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特别适合伴椎管狭窄、腰椎不稳定以及术后复发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颈椎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技术的临床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技术的临床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Axis内固定系统对20例颈椎骨折脱位病例进行经颈椎椎弓根内固定的手术治疗并对手术操作技巧及术中并发症和处理方法等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共置入螺钉92枚,其中准确置入有81枚,准确率为88%;有11枚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其中1枚疑有血管损伤,另有1枚术后出现神经刺激症状,余未发现有脊髓、神经及血管等损伤;有3枚螺钉在初次置钉后有松动感,虽经有效处理,但其中l枚在术后3个月出现退钉现象。结论:颈椎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技术是安全可行的。熟悉颈椎解剖和手术操作技巧以及置钉个体化等是决定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后路寰枢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 C  Wu JB  Zhao M  Dai WX  Wu DH  Wang ZH  Feng J  Liu C  Zhao QH  Tian JW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3):3062-3065
目的 探讨和评估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的临床疗效、适应证及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5月至2010年12月,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上颈椎不稳患者24例,男18例,女6例,其中齿突发育不良造成的寰枢椎不稳5例,顽固性寰枢椎旋转脱位4例,创伤性陈旧性寰枢关节脱位6例,椎管内肿瘤4例,陈旧性齿突骨折5例,24例均采用美国强生Depuy公司生产的后路Summit钉棒系统(万向螺钉直径3.5mm,寰椎螺钉长26 ~30 mm,平均28 mm,枢椎螺钉长24 ~28 mm,平均26 mm).回顾性分析临床疗效和并发症防治,术前、术后采用JOA进行评分,根据术后随访X线及CT评价上颈椎结构的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45个月,平均23个月,全组病例未发生与置钉相关的并发症,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前,术后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73.1% ~93.6%,平均81.2%.复查X线片、CT未见上颈椎失稳及复位丢失征象,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齿突均骨性愈合,椎间融合率为100%.术后随访效果满意.结论 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不稳具有可行性,操作简便,固定牢固,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寰椎椎弓根钉与寰椎侧块钉治疗寰枢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8月~2011年11月,我院对46例寰枢椎骨折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25例采用寰椎侧块钉技术,21例采用寰椎椎弓根钉技术.通过比较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以及骨折愈合情况,对两组内固定技术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60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6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未出现内固定失败,疼痛均明显缓解,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寰椎侧块钉组相比,寰椎椎弓根钉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失血量明显减少.结论 寰椎椎弓根钉固定损伤较小,操作相对简单,可优先采用.  相似文献   

18.
颈椎侧块螺钉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椎侧块螺钉固定术在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应用。方法:2002年5月 ̄2005年7月,应用颈椎侧块螺钉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24例,其中7例联合前路手术。结果:24例均获成功。随访8 ̄24个月,平均13个月,16例脊髓损伤患者按美国脊柱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平均提高1级。术中无血管、神经系统损伤,2例复位不完全,2例(共2枚)螺钉松动。结论:颈椎侧块螺钉固定术具有适应范围广、操作简单、安全、固定较牢固等优点,是颈后路固定的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成人创伤性寰枢椎脱位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骨科收治的外伤性寰枢椎脱位的患者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33~48岁,平均41.2岁,神经损伤20例,ASIA分级:B级5例,C级9例,D级6例。术前均行X线及CT扫描检查,入院后立即给予颅骨牵引。手术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寰椎后弓及枢椎椎板间植骨融合,观察近期临床疗效。结果:32例手术顺利。随访时间13~33个月,平均随访19个月,无一例失访。术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临床疗效:优22例,良10例。20例神经损伤患者得到明显恢复,术后ASIA分级:B级1例,C级2例,D级5例,E级12例。植骨达骨性融合,无钉棒松动、断裂。术后6个月JOA评分与术前评分对比,显著提高(t=3.179,P〈0.05)。结论:颈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成人创伤性寰枢椎脱位固定牢固可靠,植骨融合率高,有助于寰枢椎稳定性重建和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宋杰  赵勇  许圣犬 《农垦医学》2010,32(5):439-44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对1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自体髂骨植入结合颈前路带锁钢板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颈椎X线片、自我感觉、临床功能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5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个月)。手术后恢复满意,患者生活基本自理。神经功能改善依据JOA评定标准,优12例,良3例;JOA评分由术前(9.52±1.22)分上升至术后的(14.83±1.25)分。结论:应用自体髂骨植入颈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支撑稳定手术椎体节段和诱导成骨的优点,术后颈椎即时稳定性好,椎间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