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川东北地区高温、高压、高含硫气井测试工艺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东北地区气藏埋藏深、压力高、温度高,且气体组分中含有腐蚀气体,深井及超深井测试不仅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风险也高。从川东北气藏地质特征和测试工艺技术的角度出发,开展川东北地区高温、高压、高含硫气井测试工艺技术研究,最终形成一套适合川东北地区的具备耐高温、抗高压、抗硫腐蚀性能的测试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2.
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勘探实践证明,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具备良好的勘探潜力,特别是元坝地区已经成为中浅层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区块.文中以马路背须二、须四段岩性-构造气藏,以及元坝须二段岩性气藏、须四段构造-岩性气藏的解剖研究为基础,分析川东北地区的成藏条件和成藏主控因素等,认为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具备形成大中型气藏(田)的条件,充足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气勘探主要集中在川西、川中和川北地区,川东地区因处于川东隔档式褶皱构造带,致密气勘探一直未引起重视,勘探程度低。近年来,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致密气勘探不断取得新突破,测试的两口井均获高产工业气流,展示出川东向斜区须家河组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从烃源、储集与构造等地质条件入手,分析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致密气成藏地质特征,以期揭开川东地区致密气勘探新局面,研究认为:(1)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气藏烃源主要来自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生烃强度大,具有“双源供烃”的特点,具备致密气成藏的烃源基础;(2)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基质孔隙欠发育,优质储层主要表现为“缝砂体”,须家河组五段(须五段)大面积分布的储集砂体与准连续分布的裂缝为形成规模性“缝砂体”创造了有利的地质条件,储集条件优越;(3)川东北地区须五段气藏具有“双源供烃、两期成藏、准连续性分布”的特点,成藏条件优越。因此,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具备形成大面积“准连续性”气藏的条件,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对推动川东隔档式褶皱构造带向斜区致密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川东北地区海相超深碳酸盐岩储层具有高温、 高压、 含硫等特征, 给测试安全性、 成功率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此, 在川东北碳酸盐岩含硫气藏测试难点分析的基础上, 以提高测试施工的安全性为目的, 开展了测试地面控制技术优化研究: 通过优选井口装置、 优化地面流程, 确定出适合于元坝、 普光和通南巴地区的井口装置, 设计出3套适合于不同工况含硫气井的地面控制流程, 最终形成了一套针对性强、 适应性好的川东北含硫超深气井测试工艺技术, 为川东北含硫气藏测试工作的安全开展提供了安全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5.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是川东北地区天然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之一,整体具有“埋藏深度大、储层致密,非均质性强,商业动用难度大”的特点。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发育“断缝体”气藏,通南巴构造带的通江-马路背地区是“断缝体”气藏勘探最有利区带,优势岩相和裂缝发育区是有效储层发育的有利勘探目标。利用动态构造识别技术、非线性岩性与物性反演预测技术以及综合裂缝预测技术等关键方法,有效地解决了烃源断层识别、相对优质储层预测以及裂缝预测等问题,实现储层“甜点”综合预测。这些技术在川东北“断缝体”气藏勘探中应用效果显著,储层厚度预测误差从16%降低到8%,裂缝预测吻合率从60%提高到85%;依据“断缝体”评价思路部署实施的4口井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钻井成功率100%,提交天然气控制储量367.91×108m3,落实了千亿方资源规模阵地,基本实现了川东北地区通江-马路背区块的高效勘探。  相似文献   

6.
川东北地区气藏受多期地质构造运动和沉积条件的影响,其大部分地层为复杂小褶皱高陡构造,特别是陆相地层普遍为大倾角地层,其岩性变化大且自然造斜能力较强,因此在该地层钻井时的井斜问题十分突出,给钻头选型以及防斜钻具组合的应用增加了难度。基于此,分析了川东北地区影响防斜打快的地质和工程因素,推荐了大尺寸钻铤钻具组合、垂直钻井系统技术以及空气锤钻井等技术方案,并通过各方案应用效果的分析和评价,综合利用以上钻井技术在防斜打快中的优势,有效地解决了在该地区施工中陆相地层井斜控制和提速之间的矛盾。加快了川东北地区的勘探步伐。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川西致密砂岩气藏及川东北碳酸盐岩气藏在完井工程所面临的技术难题,总结近年来的科研攻关成果和实践经验,获得了川西及川东北气田完井的技术思路.针对川西中浅层多层系、单井产能低、部分地区压裂施工难等问题,形成了多层压裂、低伤害大型压裂、定向射孔等中浅层压裂完井投产技术;针对川西深层裂缝性气藏勘探开发程度低导致完井存在较大风险以及裂缝性储层保护等问题,形成了裂缝性气藏动态完井与储层保护改造技术;针对川东北高温高压含腐蚀介质气藏,形成了以地面安全控制、射孔-酸化-测试联作、完井管柱优化为核心的高温高压含腐蚀介质气井完井测试技术.  相似文献   

8.
川东北气藏具有超深、含硫化氢、温度高、压力高的特点,气井测试难度大。对川东北超深含硫化氢气藏测试中面临的难点和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高温高压,地质条件复杂,含硫化氢、二氧化碳等腐蚀气体是制约川东北超深含硫化氢气井测试的主要因素。针对存在的难点和问题,主要从测试管柱选择、地面流程、测试技术及应急措施等方面,论述了超深含硫化氢气井测试技术要求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形成条件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应用石油天然气地质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测井、开发等多种专业技术,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川东北部地区长兴组生物礁气藏-飞仙关组鲕滩、气藏特征和形成条件。将现代含油气系统理论与勘探实际紧密结合,建立了礁、滩成藏组合的概念;从大量井下、野外、地震、测井、分析化验及气藏开发等动静态资料出发,研究了川东北部地区礁、滩成藏组合的烃源、条件、储层条件、油气圈闭条件,礁、滩气藏成藏模式和油气富集规律。提出川东北地区礁、滩气藏勘探有利区带,下步勘探目标和井位建议。  相似文献   

10.
针对川东北气藏的高温、高压和高含硫特征,从井下测试管柱和地面测试流程的优化设计出发,形成了适合于川东北高压含硫气藏的测试工艺技术体系,并在毛坝1井的中途测试和产能测试中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1.
川东北高含硫气井完井修井工艺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宁 《钻采工艺》2003,26(Z1):75-79
就川东北地区高含硫气井完井修井的现状、基本思路及完井方法,完井修井工艺管柱、套管、油管、井下工具、采气井口装置、完井液、射孔、地面测试流程、酸液与产层的配伍性、酸化增产措施适应性、试修设计等工艺技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军 《天然气工业》2004,24(10):111-113
四川盆地川西凹陷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中深、深层气藏的开采将成为主要的勘探目标。文章根据前期对川西地区中深、深层气层保护技术的研究结果,对川西地区的储层从工程、地质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全面分析了川西致密砂岩裂缝性气层保护的技术难点:裂缝性致密砂岩气层敏感性和损害机理、裂缝描述及裂缝宽度预测技术、保护致密砂岩气层的钻井完井液技术、高温高压裂缝性储层矿场评价技术。最后,通过在川西地区开展的大量室内研究、现场试验应用和技术改进完善工作,有效地解决了存在的技术难点与问题,形成了国内领先的保护川西致密砂岩裂缝性储层的技术对策和措施,带来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该技术已经全面在川西地区推广应用200余井次,促进了川西天然气产量的提高和储量的发现,在全国同类型气田中表现出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川东北地区气藏是海相碳酸岩气藏,普遍具有高温、高压、高含硫化氢和二氧化碳酸性腐蚀性气体等特点,酸性气藏(H2S、CO2)对测试设施腐蚀严重,不适应高压气井生产和测试需求。基于最高井口关井压力、腐蚀分压、井口流温预测,确定出普光地区、元坝地区以及河坝区块宜选用相应的压力级别、温度类别、规范级别、材料类别以及性能级别的井口装置,为高温、高压、高产、含硫气井的井口装置优选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4.
The authors present a predicting model concerning pressure, temperature, density, and velocity of gas liquid two-phase transient flow in high-temperature–high-pressure wells, according to mass, momentum, and energy balances. The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is used to solve the model. A high-temperature–high-pressure gas well (6,115 m deep) in Sichuan Province of China is used to check the efficiency of the proposed model and the algorithms.  相似文献   

15.
川渝气田深井和超深井钻井技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组织科技攻关和新技术试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成果,发展了一整套适合四川盆地碳酸盐岩裂缝性气藏地质特点的天然气配套钻井技术;全面开展了以提高机械钻速为中心的钻井新技术配套攻关试验和推广应用,深井钻井速度不断提高。然而,深井钻井速度低、成本高的问题仍严重制约着川渝气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企业深化改革和油气勘探开发的发展,推动四川盆地深井钻井技术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欠平衡钻井、气体钻井、水平井钻井和深井钻井提速等重大项目的科技攻关与钻井新技术及新装备的集成配套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突破。针对川渝地区复杂地质条件和油气勘探开发的要求,提出应继续开展对井漏、高含硫气井钻井完井、深井固井等技术研究。加强高端钻井装备与工具的引进和配套开发,不断发展四川气井井控技术,以满足川渝气田地区深井钻井日益复杂的井控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6.
川东北地区气井普遍具有储层压力高、测试产量大及硫化氢含量高等特点,气井安全测试面临巨大的挑战。通过对川东北地区测试井控难点进行分析,重点从气井井筒安全保护、地面安全控制及作业过程的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介绍。通过川东北地区近几年现场实践证明,探索出川东北高含硫气井测试作业安全控制技术成功实现了超深高含硫气井的安全测试施工,为川气东送工程的安全实施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7.
王德坤 《钻采工艺》2021,44(5):127-130
近年来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在川西地区部署的井井深大多超过7 000m。进入深部地层后,井漏、垮塌等钻井复杂情况越来越多,实践发现对复杂井段进行注水泥塞作业,通过堵漏、补壁、承压等作业,效果良好。但在深部复杂井段进行注水泥塞作业存在较大的技术难点和较高的施工风险。文章从深井复杂井段注水泥塞作业技术难点及风险、关键配套技术、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套应对高温高压超深井中的小井眼复杂井段的注水泥塞施工作业的技术工艺。该套技术工艺在中石油川西地区双鱼石构造ST6井进行了现场试验,获得成功,为同类型的井处理类似复杂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层序与沉积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开展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高精度沉积环境研究是目前该区页岩气勘探开发面临的重要课题。以野外露头剖面、钻井资料为基础,依据特定的笔石带和重要标志层建立了等时地层格架,并结合岩相、古生物群落、钙质含量、测井响应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地质信息开展了龙马溪组早、晚期沉积微相研究,揭示了其地层层序、沉积演化以及优质页岩分布等特征:①页岩地层具有顶、底界区域穿时性,自下而上可划分为SQ1和SQ2两个三级层序,SQ1主体为最大海侵期形成的深水相沉积组合,而SQ2总体为海平面下降期形成的半深水—浅水相沉积组合;②发育钙质深水陆棚、泥质深水陆棚等8种沉积微相,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形成于SQ1深水域;③从SQ1到SQ2,沉积中心自川南—川东坳陷区向川北地区迁移,川中古隆起为持续的水下隆起。结论认为:①SQ1是龙马溪组主力产层的沉积期,川南—川东坳陷为SQ1期深水陆棚中心区,是页岩气富集区;②川北地区的黑色页岩形成于SQ2晚期,且分布局限,页岩气勘探潜力相对不足,而鄂西地区黑色页岩的沉积规模和勘探潜力则介于川南—川东和川北地区之间。  相似文献   

19.
川西须二气藏岩性致密,具有高温、高压且气藏含水等特点,前期两轮优化形成四开井身结构,平均井深5 354.60 m,钻井周期达252.20 d以上,采用常规钻井技术经济开发难度大,极大影响了川西工区增储上产进程。为此,在前期钻井工程难点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地质精细认识和工区现有钻井技术,采用井筒压力平衡理论,结合前期须二深井钻探实践优化设计三开结构,并配套了优快钻井技术,形成了川西须二深井三开钻井技术方案,指导完成了XS1井钻井设计和先导试验,较同构造须二前期四开完钻井节约钻井周期68 d,降低钻井成本约600万元以上,截至目前已推广应用到须二探井LX1、海相评价井PZ1-1H井中,为川西工区致密气藏有效开发提供了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20.
特高含硫气田开发地面集输工程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四川东北部罗家寨,渡口河等特高含硫气藏的相继发现,如何安全,环保地开发特高含硫气田已经显得尤其重要。文章从特高含硫气田开发地面集输工程的工艺设计出发,总结了国内外类似气田在地面集输系统的连续运行和安全生产的一些成功经验。提出了在特高含硫气田开发中应注意的技术问题,以供在类似工程设计中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