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7 毫秒
1.
浅谈邯邢煤矿区水环境问题及水资源保护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振岭 《地下水》2010,32(3):84-86
煤炭的大量开采引发了许多环境问题,特别是水环境问题比较突出,通过对邯邢煤矿区水环境资料的统计分析,指出了邯邢煤矿区煤炭开采产生的水资源浪费、水资源污染、含水层疏于和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提出加强煤炭企业对水资源保护观念、禁止煤炭资源无序开采、充分利用地表水、优先利用外调水等几项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对策及水资源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杨绍萍  丁坚平  曹兴民 《地下水》2009,31(6):103-104,182
在对毕节地区煤矿开采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探讨煤炭开采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分别从水资源量减少、水质污染、含水层水位变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并指出由此引发的相关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煤矿开采区保护水环境、防止水环境恶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煤炭开采区地下水资源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桂花 《地下水》2010,32(1):61-62
山西省煤炭资源得天独厚,煤炭开采带来了一系列的水环境问题,对地下水资源产生影响。将通过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分析,提出设立水资源保护区,提高矿坑水综合利用率和加强煤矿生产水资源论证工作等六项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2016,(4)
煤炭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中一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引发的地下水问题日益突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煤炭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破坏。新疆大型煤炭基地是我国煤炭生产力西移的重要承接区,以新疆煤炭基地中规划建设的一井工矿为例,从规划阶段介入,预测了该井田煤炭开采对地下水含水层及水量的影响,分析了矿区排矸场及生产、生活废污水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为该矿井及其他矿井建设及运行期合理制定煤炭开采方案、地下水保护方案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煤炭开采在为国家能源安全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矿山环境问题,煤炭作为中国主体能源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扭转,煤炭采动的生态系统响应机制与生态修复技术已经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笔者以国家大型能源基地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侏罗系煤田为研究区,在检索和分析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煤炭开采的生态系统响应机制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按照地质环境、水环境、植被生态环境3个方面归纳总结研究进展,分析凝练目前仍存在的关键科技问题,并从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生态系统响应机制与演化规律、生态问题快速智能识别与风险防控关键技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模式与路径等3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宏 《地下水》2011,(6):81-82
在对干河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评价了井田煤炭开采对郭庄泉域水环境的影响,提出了保护郭庄泉域水环境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由于煤炭的大量开采引发许多环境地质问题,特别是对水资源的影响较为严重。本文分别从水量减少、水位降低、水质污染、地层蓄水构造变化等方面论述了煤矿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并指出由此引发的相关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水环境现状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8.
大同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息海疆 《地下水》2003,25(2):119-121
大同市是全国煤炭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由于水资源量匮乏,制约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量的不足,致使城市有效给水量不足,给水量不足又加深了水资源的强化开采乃至破坏性开采,加之该市在水环境综合消费治理上的落后,产生了一系列有害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本文通过对该市近十年来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分析及存在问题的探讨,提出了该市今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见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煤矿工业城市水环境变化及其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矿工业城市是随着煤炭的开发而形成的。煤炭资源的开发、加工和使用又对自然环境造成改变和破坏,其原因在于煤矿开采时含水层结构被破坏、水循环规律发生改变以及水化学相平衡失调,使水环境发生变化。水环境变化的结果,最重要的是引起水资源的枯竭及水体的污染,从而对煤矿工业城市的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本文在扼要分析煤矿工业城市水环境变化及其问题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产生水环境变化和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维护水环境平衡、解决水环境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煤炭资源的大规模、高强度开采诱发了煤矿区地质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损害,开展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质结构–地下水环境–生态环境动态演化的耦合机制研究,发展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理论和技术,对于推动我国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结合当前煤炭开采技术,分析了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的研究现状,提出了“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体系”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1)开采前煤炭赋存综合地质条件勘查、评价,开采区生态环境类型划分:通过三维地质结构、水文地质条件、岩土工程性质和生态环境等系统调查分析,阐明煤炭开采区损害类型及其主控因素。(2)煤炭采动作用下地质条件变化与地质结构功能系统演化:阐明煤炭开采条件下覆岩变形特征及地质条件响应模式和损害机理,揭示开采过程中应力场、变形场、渗流场等多场耦合作用下生态环境的时空演化特征和损害规律。(3)采后煤炭绿色地质保障技术与生态环境功能重建:研究采后覆岩结构、地质结构功能、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提出采空区与遗留资源的利用途径,恢复煤炭开采区生态环境功能。基于精准勘查与监测,创建含地层结构、水文地质结构和岩体力学性质等信息的数据库,建立煤炭开采地质结构演化动态模型,构建生态脆弱区煤炭...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的存在可以改变岩体的力学性质及覆岩应力状态,从而加剧由地下采煤诱发的地表变形、塌陷、地裂缝及水资源流失等采动损害现象;在采动损害过程中产生的覆岩中隔水层破断,又反过来改变地下水系统,引起井下突水事故和地面环境恶化。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有利于采动损害发生、发展的互馈效应。在研究采动损害时,地下水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对白岩脚煤矿含水层特征、地下水赋存、转化与排泄等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区内水土流失、石漠化、内涝、地下水污染等原生的和煤炭开采可能引发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对策建议,为矿井设计和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sources and contamin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various environmental media in a karst underground river system. For this purpose, air, underground river water, sediment, and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a typical underground river in southern China in the dry and wet seasons of 2013–2014, and the compositional spectra, distribution, and ratio characteristics of 16 PAHs were determined for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ree 2–3-ring PAHs (naphthalene, phenanthrene, and fluoranthene) mainly occur in air and underground river water. In sediments and soils, 4–6-ring PAHs are the main components. The PAH concentrations in the air in the wet season are clearly greater than those in the dry season, while it is the opposite in the underground water. Seasonal differences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PAHs in the sediments and soils are minor. The concentrations of PAHs in the environmental media overall showed variation in the following order: upstream < midstream < downstream, and this is related to pollutant discharge, adsorption, etc. The main source of PAHs in the upstream area is the combustion of grass, wood, and coal, while it is petroleum in the midstream area, and combustion of grass, wood, coal, and petroleum near the outlet of the underground river.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the energy structure in the study area,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acilities, reduce the emission in vehicle exhaust, and control pollution by PAHs at their sources.  相似文献   

14.
张明  王世鹏 《探矿工程》2010,37(10):14-16
介绍了国内外煤层地下气化的发展状况及最新进展,阐明了煤炭地下气化的优越性及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坎坷历程,指出煤炭地下气化(UCG)是解决传统煤炭开采方法存在的一系列技术和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介绍了新奥无井式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攻关成果,展望了地下气化采煤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文中进一步厘定了煤炭资源/储量的概念,全面分析了我国煤炭资源勘查开发现状,深入阐述了我国煤炭资源保障程度,认为煤炭资源总体丰富,可采、预可采储量不足,服务年限少,区域煤炭资源保障不平衡,优质炼焦用煤稀缺,中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压覆严重,中西部煤炭开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在分析煤炭资源保障程度基础上,根据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勘查开发的基本要求,提出了煤炭资源绿色勘查技术、煤矿高精度高效安全开采地质探测技术、煤矿水害探测与防治技术、煤矿绿色充填开采关键技术、采煤沉陷综合治理与生态环境恢复再造技术、煤矿瓦斯井上井下联合抽采技术、废弃矿山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恢复技术研究、煤矿高矿化度矿井水及固废处理技术、洁净煤技术的基础地质研究、煤系多能源矿产综合勘查开发和利用技术、煤炭地下气化与煤层气联合协调勘查开发技术、煤源雾霾研究和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技术十二项煤炭绿色勘查开发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井田环境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浅层地下水的分析测试资料,依据水环境污染综合评价指数方法对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的现状进行了评价。简要阐述了矿区开发对地下水资源可能造成的影响,矿区开发后地下水环境的一些变化趋势及初步预防措施,为将来矿井设计、建设和生产过程中浅层地下水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湘西上洞街煤矿区毛家寨段水文地质测绘、地质钻探及邻近生产矿井资料收集,综合分析研究认为:勘查区煤矿床主要充水主要为其顶、底板岩溶裂隙水,目前岩土工程地质条件比较简单,环境地质现状良好。煤矿开采后,因大量疏排岩溶地下水而导致的水、工、环不良地质问题将是今后矿区防治丁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环境同位素在邢台煤矿放水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氧-18、氘、氚同位素在邢台煤矿放水试验中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奥灰水对大青水的影响程度、大青水的可能来源等,得出井田的3个水文地质单元富水地段以及补给源和补给强度。特别是用环境同位素方法进一步证实了该井田是一个3面阻水、北面进水的断块岩溶水区。为煤矿防治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二项逻辑回归模型能够弥补样本量小、自变量类型不统一等不足, 对因变量数据假设的要求较低, 可用来预测具有二分特点的因变量概率值。以新疆现存的地下煤火火点与随机生成的控制点作为建立回归方程的样本, 以煤质指标中的灰分、挥发分、硫分、发热量, 煤层上覆岩层的地质年代、地表坡度与深大断裂带的分布, 以及干燥度、人口密度与矿区的管理水平等11个指标作为自变量, 以火点为1与控制点为0作为因变量值, 运用二项逻辑回归模型建立回归方程, 并预测了中国北方11个省区的地下煤层发火(地下煤火)概率。结果显示, 研究区内地下煤火发火概率的分布局势总体上为:东部等级高且集中;西部等级较低;在各大煤田中, 极高与高等级发火概率均有分布。经验证, 研究结果精度可达67.7%左右, 且预测高发区与原煤火发生区域相当匹配, 中国北方地下煤火的发火概率等级分布图可以作为灭火工程实施与火区治理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构造环境对煤矿区地表环境灾害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不同构造环境下,同样强度的地下采矿活动在地表所造成的环境灾害现象是有明显差异的。在不同构造条件的煤矿区,地质环境的抗扰动能力不同,因而对地下开采的承载能力也就不同。抗扰动能力强的煤矿区可以承受较大的开采强度,而抗扰动能力差的煤矿区,同样强度的地下开采,就会导致严重的地表损害甚至环境灾害。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地下采矿有关的煤矿区地表环境灾害,源于采动,但其形式与发展受控于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