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腕部医源性假性动脉瘤切除并Ⅰ期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0例尿毒症并腕部医源性假性动脉形成患者行假性动脉瘤手术切除同时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结果:术后定期随访1年,复查上肢血管彩超,20例患者前臂假性动脉瘤均已治愈,其动静脉内瘘通畅,可顺利完成血液透析。结论:腕部医源性假性动脉瘤切除并Ⅰ期行动静脉内瘘手术,操作得当可以同时解决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风险及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时血管穿刺困难问题,减少多次手术损伤及减轻患者手术费用负担,让尿毒症患者均可顺利实现血液透析,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中医外治法治疗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血液透析首选的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其容易发生内瘘皮下血肿、血管狭窄、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如治疗不当,最终可能导致内瘘失用。中医外治法在该领域近年的研究有所进展,尤其是中药外敷法在干预内瘘皮下血肿、血管狭窄、血栓形成等方面收到较好疗效。现就近年来中医外治法对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应用概况作一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提前启用动静脉内瘘的观察及护理。方法选择在我院行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51例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选择内瘘肘部头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选择任意一条非瘘静脉作为静脉回路;从血管正面以30~40°角直接刺入。对照组术后8周内不使用动-静脉内瘘,而是选择非动-静脉内瘘肢体行常规动脉、静脉直接穿刺。结果实验组在穿刺效果、血流量达到治疗要求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动脉端皮下血肿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可在术后3~7 d提前启用动-静脉内瘘。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扣眼穿刺法降低动静脉内瘘的并发症。方法:相对固定一位经验丰富的护士,遵循三同原则,认真细致地进行穿刺前的评估与去痂,穿刺后妥善固定,观察并处理渗血情况,做好内瘘的维护与宣教。结果 20例病人均成功形成扣眼,3例出现穿刺点渗血,均未发生动脉瘤及血管狭窄等并发症。结论:扣眼穿刺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较为理想的穿刺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方蜡疗联合喜疗妥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96例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8例常规使用喜辽妥软膏于动静脉内瘘穿刺24小时后外涂,观察组48例采用活血化瘀方蜡疗联合喜辽妥软膏外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在内瘘穿刺成功率、内瘘血流量等方面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12个月内瘘皮肤瘢痕形成及发生内瘘血管并发症等方面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内瘘血流量均比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内瘘皮肤疤痕形成及范围、动静脉内瘘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化瘀方蜡疗联合喜辽妥早期干预能提高AVF穿刺成功率,改善AVF血流量,有效预防皮肤瘢痕形成,降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彭伟  陈乐云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9):149-150
目的:总结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过程中的并发症,探讨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方法:2005年7月~2008年7月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维持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患者105例,血液透析时间1.3年,每周血液透析1~3次,血流量200ml~250ml,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结果:105例中动静脉内瘘1~3年通畅率分别为98.41%、95.5%、92.76%,105例使用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情况:假性动脉瘤14例(5%),血栓形成4例(3.8%),血流量不足4例(3.8%),出血和血肿3例(2.8%),感染1例(1%)。结论:护理干预可以减少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青鹏软膏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保护中的作用。方法:将120例行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喜辽妥组(40例)和青鹏软膏组(40例),对照组为动静脉内瘘穿刺后常规处理组,喜辽妥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喜辽妥软膏外敷,青鹏软膏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青鹏软膏外敷。观察3组患者在开始透析12个月内发生内瘘狭窄、栓塞、假性动脉瘤、血管硬化、静脉炎、湿疹等并发症情况。结果:青鹏软膏组患者内瘘闭塞、内瘘狭窄、静脉炎、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5);青鹏软膏组患者内瘘狭窄、静脉炎、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与喜辽妥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5),湿疹的发生率低于喜辽妥软膏组(P<05)。结论:青鹏软膏对动静脉内瘘有较强的保护功能,可明显减少动静脉内瘘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尿毒症动静脉内瘘术患者的术后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的术后护理资料,总结护理经验。结果100例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发生轻度感染者3例,皮下血肿者6例,未发生假性动脉瘤和内瘘栓塞等其他并发症。结论对动静脉内瘘术患者做好术后的护理及健康宣教,对于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及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采用钝针扣眼穿刺法对动静脉内瘘差的穿刺成功率。方法:将12位因血管条件无法进行绳梯法穿刺的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前2个月相对固定1位护士,遵循"三同原则"使用普通锐针进行穿刺,形成隧道(扣眼)后改特殊钝针扣眼穿刺法。对照组:使用普通内瘘穿刺锐针按绳梯法或区域法进行穿刺。两组患者均在12个月后观察穿刺点渗血发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动脉瘤发生率及疼痛程度。结果:6例患者成功形成扣眼,用特殊钝针穿刺,均未发生动脉瘤及血管狭窄等并发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8%,穿刺处渗血率5%,疼痛明显减轻。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28%,穿刺处渗血率2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钝针扣眼穿刺法能提高动静脉内瘘差的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较为理想的穿刺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AVF)并发症及护理干预。方法:2003年7月 ̄2006年7月我院以AVF为血管通道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患者210例,透析时间1 ̄3年,每周行血液透析1 ̄3次,血流量200 ̄250ml,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结果:210例中,AVF1 ̄3年通畅率分别为98.41%、95.50%、92.76%。210例使用AVF并发症发生情况:假性动脉瘤28例(5.0%);血栓形成7例(3.3%);瘘管疼痛3例(1.4%);出血或血肿3例(1.4%);非受用部位内瘘狭窄12例(1.2%);感染2例(1.0%)。结论:护理干预可以减少动静脉内瘘(AVF)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为患者选择最佳穿刺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将透析1年以上的12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2例,分别采用阶梯式或纽扣式穿刺法和常规穿刺方法,观察穿刺时渗血、血肿、内瘘血管内膜壁厚度及内瘘瘤、内瘘狭窄、堵塞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均明显少于常规随意点穿刺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穿刺50次后实验组血管内膜壁厚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1年后,治疗组患者动脉瘤、内瘘狭窄、堵塞等不良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明显少于常规随意点穿刺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阶梯式或纽扣式穿刺方法,能够明显减少穿刺渗血、血肿、穿刺失败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减少血管内膜壁的增生,降低内瘘瘤、血管狭窄、血管堵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白内障术后自体动静脉内瘘应用不同护理方法的护理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施行白内障手术治疗的糖尿病肾病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同时接受血管通路为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治疗。给予制订的动静脉内瘘护理方法,统计该20例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例数及比例,并观察白内障术眼的恢复情况。结果 20例白内障术后的患者未出现感染、血栓及假性动脉瘤,未发生白内障术后感染、前房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制订的动静脉内瘘护理方法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白内障术后动静脉内瘘感染、血栓和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股静脉穿刺行血液透析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液透析是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治疗技术的先决条件,如何保证及时有效的透析效果,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基本保证。血液透析时病人的血管通路一般选择动静脉内瘘,直接动静脉穿刺或深静脉插管。动静脉内瘘需行动静脉内瘘术后4—8周才能使用,适用于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应用股静脉直接穿刺代替以往的动脉穿刺或深静脉插管具有很大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动静脉内瘘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治疗血管通路首选方法,内瘘穿刺针重复定点穿刺或拔针时压迫方式、力量不当等原因会导致皮下血肿.目前的治疗方法在消炎、消肿等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在软化血管、消除血肿、皮下瘀斑等方面效果欠佳.近年来,笔者采用三黄膏配合喜疗妥外敷治疗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25例,取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CI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对500例PCI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如局部血肿、腹膜后出血、假性动脉瘤、动一静脉瘘者进行观察分析,监测其生命体征,制定PCI术后护理观察单。结果: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15%,其中局部血肿占10%,腹膜后出血占0%,假性动脉瘤3%,动一静脉瘘占2%。结论:护理人员的严密观察和及时处理是保证PCI术后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钝针扣眼穿刺后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8年5月在本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58例,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分析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结果:258例患者扣眼穿刺并发感染14例(5.43%)、穿刺点渗血12例(4.65%)、隧道狭窄10例(3.87%)穿刺点湿疹4例(1.55%)、血栓形成15例(5.81%)。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并发感染主要原因是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卫生习惯不良和反复穿刺所致。虽然扣眼穿刺法提高了穿刺成功率,但也会发生一些并发症,经过原因分析及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降低自体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7.
<正>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已成为肾脏终末期患者主要的替代疗法之一[1]。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常被认为是MHD患者的生命线,因其使用时并发症少、可反复穿刺、血流稳定、寿命长等优点而被国内外公认为MHD患者的首选血管通路[2-3];但是MHD患者每周必须接受2~3次透析治疗,每年平均230~330余次穿刺[4-5],每次透析须使用16 G穿刺针穿刺,因反复穿刺、拔针不当等原因易出现皮下血肿,血肿机化会导致动静脉内瘘狭窄使内瘘血流量不足导致内瘘功能不良,透析血流不充分,致使透析难以进行,最终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影响[6]。  相似文献   

18.
维持性血液透析高位动静脉内瘘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血透)患者最常用、最重要的血管通路,经典部位为前臂挠动脉-头静脉途径.2004年1月-2007年11月我院对多次前臂动静脉内瘘失败或前臂血管无法利用的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选择上臂建立动静脉内瘘(亦称高位动静脉内瘘),使透析治疗顺利进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赖以生存的重要替代治疗之一。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的前提,血管通路的功能状态直接影响着血液透析的质量。动静脉内瘘是通过手术将动脉与相邻的皮下静脉吻合,使该静脉动脉化而得到足够的血流量,成为永久性血管通路。由于内瘘安全、有效、感染机会少、使用期长、血栓发生率低等优点,使得动静脉内瘘成为长期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首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艾灸疗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影响。方法:抽选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130例,随机法分为艾灸组(n=100)和对照组(n=30),两组患者均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对照组术后给予基础治疗,艾灸组在此基础上行温和灸。开瘘后将艾灸组分为早期艾灸组及长期艾灸组各50例,长期艾灸组继续给予在非透析日进行艾灸治疗至术后1年。比较艾灸组与对照组首次开瘘、第13个月检测患者于透析中血流量和动、静脉端压力、内瘘血流量、内瘘内径,随访观察并记录不同干预措施组的血栓形成、血管狭窄、官腔闭塞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艾灸组内瘘成熟时首次穿刺时皮下淤血、局部血肿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00%显著低于对照组13.00%(P0.05)。2组患者首次开瘘时内瘘血流量、内瘘直径、透析中血流量、动脉端压力及静脉端压力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长期艾灸组和短期艾灸组患者术后1年血栓形成、血管狭窄、官腔闭塞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00%、14.00%,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长期艾灸组的超声指标优于短期艾灸组,但统计学上2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早期运用艾灸疗法能减少内瘘早期并发症的发生,长期艾灸疗法可维护内瘘通畅、改善内痿血流,对动静脉内瘘远期功能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