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油气管道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油气管道第三方破坏问题日益凸显,这给油气管道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指导企业对油气管道第三方破坏进行有效的防治管理,以确保管道安全平稳运行,首先对当前油气管道第三方破坏的类型进行了归纳总结;然后对导致第三方破坏的原因进行了多角度分析,最后为第三方破坏的防治提供了具体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管道输送是石油与天然气最经济、合理的运输方式。随着油气田内部管网和长输油气管道的大量铺设以及在役管道服役时间的增长,管道失效事故时有发生。管道第三方破坏是指第三方在从事其它活动过程时,因为不了解管道的地下位置或者无视输气(油)管道的危险性所造成的管道损坏。管道第三方破坏已成为气(油)管道事故风险因素中的首要因素。针对当前国内外油气管道运行现状指出开展油气管道第三方破坏风险评估技术研究的紧迫性,研究了管道第三方破坏的泄漏扩散模型,为第三方破坏的定量分析提供了计算模型支撑。最后,提出几点有助于加快我国油气管道第三方破坏风险评估技术步伐以及完善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谭骁  宫淑毓 《辽宁化工》2012,41(10):1099-1101
油气管道第三方破坏已经上升为管道失效的主要原因,文章阐述了管道第三方破坏的主要原因及表现形式,并简单介绍了5种对油气管道第三方破坏的监控管理方法一声学监测、光纤系统、卫星监测、阴极保护监测及呼叫系统,这对以后管道的安全管理与运行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海底管道是油气资源运输的主要方式。随着油气资源的大量开采,受海洋特殊工况的影响,风浪流的冲刷、各种船只的随机性载荷作用,导致海底管道遭受第三方破坏的风险增加。在统计海底管道事故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海底管道第三方破坏主要因素,利用安全屏障理论,构建海底管道第三方破坏模型,提出基于Bow-Tie模型的海底管道第三方破坏风险评价方法,提高对海底管道事故和风险的防控能力,为海底管道安全管理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从满足野外施工诸多特点的角度,分析了移动式管道工厂化预制技术的可行性、适用性、经济性,从而实现"优质、高效"完成工程管道预制工作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油气管道检测中使用的"三标一规范"是指标准化现场、标准化操作、标准化管理和规范化风险管理,"三标一规范"建设需要根据具体的作业特点和现场实际情况来进行动态风险管控。本文首先介绍了尤其管道运输的优点,然后分析了油气管道检测中"三标一规范"的具体应用,突出表现使用"三标一规范"在尤其管道检测过程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油气管道的安全运行直接关乎人民生活与国家经济稳定发展,选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对油气管道安全性定量评价十分必要,首先利用多层次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对影响管道安全性的腐蚀因素、管道设备、第三方破坏因素和自然灾害等4大准则层因素,以及下一级的指标层9个元素定量化权重大小,其次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安全等级与评价体系隶属度矩阵,计算得到油气管道的系统安全系数为0.707,表明系统安全处于一般到较安全之间,系统存在安全隐患。从指标权重大小角度分析影响安全隐患原因,腐蚀和管道因素权重分别为0.49和0.31,排除隐患首先应该加强防腐技术与管道设备维护方面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工作技能,确保油气管道运行安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为满足当下市场对油气资源的不断渴望,管道也在不断加大它的铺设里程,同时管道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钢级不断变高,坐落其中的输油气站场也在不断增加。输油气站场是输油气管道公司最基本的生产元素,也是管道公司安全管理的最终落脚点。2007年8月14日,中海石油管道输气有限公司洋浦站发生了遭受雷击的事件,站内10kV市电中断,发电机启动失败,自控系统因部分元件遭破坏失灵。像这样的事件在全国输油站也曾发生过。安全"人—机"系统的关键因素是"人—机",其中加强输油气站场的安全管理直接关系着管道企业的安全运行。本文从输油站场的选址、站场内的安全布局和安全生产技术(安全"人—机"工程原理、3E原则)三个方面来叙述输油站场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9.
清管作业是油气管道投产前或运行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有效保证管道的正常运行与输送效率。清管器是清管作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文章从管道清管历史、清管器的主要类型、清管对管道的基本要求和清管器的定位等三方面介绍了油气管道清管技术。  相似文献   

10.
油气管道保护和安全管理事关国家能源安全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企业是油气管道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管道运营企业在开展管道保护与安全管理时,面临着占压管道等安全问题、油气管道用地纠纷问题、在役管道与城乡发展土地需求矛盾问题以及违章违法施工问题等诸多问题。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并从管道运营企业内部加强管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健全完善政府管道保护行政监管体系,明确监管责任以及健全油气管道保护法律法规三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油气输送管道的安全运行,才能达到预期的输送效率。而对于管道的安全平稳运行,需要合理控制管道的安全风险,降低第三方施工造成的破坏,引起第三方施工单位的注意,避免对油气输送管道造成破坏。  相似文献   

12.
油气管道输送过程中,存在各种安全隐患,如果不加以控制和管理,就会影响到油气输送管道的安全。如第三方的施工破坏,导致管道的泄漏事故的发生,引起严重的安全事故,给油气的输送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带来安全风险,必须解决油气输送管道的安全问题,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保证油气输送管道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3.
管道运输系统是用于运输油气最主要的方式,管道腐蚀问题是管道运输系统最大的难题,它严重威胁了油气的运输安全,故此,采取科学的防腐技术保护管道系统的安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简要分析了管道腐蚀的原因,并对管道防腐技术在油气储运中的应用和管道防腐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油气管道事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一方面油气管道长度日益增长,油气管道系统的安全问题也日益严峻;另一方面由于油气管道服役时间长,面临由于管线老化、腐蚀穿孔、第三方破坏等风险因素所造成的泄露和爆裂等潜在的危险使管道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因此,研究管道风险管理,指定完整性维护措施,探索降低油气管道事故发生概率,减少事故发生后造成的损失,确保油气管道经济安全运行成为油气管道管理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自动化技术在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莹 《当代化工》2011,40(6):642-644
随着我国油气管道建设的发展,对输油管道进行检测、监视、控制和管理来保证输油安全、稳定越发重要,长输管道自动化技术成为实施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关键步骤。介绍了SCADA等自动化技术在油气管道泄漏及腐蚀监测和水击保护等方面的应用,自动化技术在油气储运工程中的使用,可以提高油气管道的安全性和管理效率,也能有效改善工作条件及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基于国内外油气管道安全事故统计分析,指出管道事故主要致因为外部干扰、腐蚀、材料失效以及自然灾害,其中第三方损坏是我国管道失效事故首要因素,提出应开展全生命周期管道安全监测预警进行风险防控,从源头做好风险防控和失效防护;分析国内外管道安全监测预警技术与管理现状,探讨监测预警技术对全生命周期管道安全监测预警的适用性、可行性、经济性,提出光纤传感、声波、视频安防、地质灾害监测、腐蚀监测等对油气管道风险防控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和经济性;应加强管道安全预警技术性能评估方法和适用性准则研究,建立涵盖技术选择、系统设计、建设施工、运行评价的综合监测预警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并有效纳入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范畴。  相似文献   

17.
首先,从管道腐蚀严重、相关设备设计水平有待提高两个角度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在油气储运设备的运维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之后分别从定期对储运管道进行检查维护、强化压缩机和油泵等重要设备的管理以及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工作三个方面分析了加强油气储运设备运维与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油气管道集输储运是油气田建设中的最主要工作,建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油气田生产效益与安全。鉴于油气集输与储运的重要性,本文从发展角度入手,对油气管道集输与储运技术进行了探讨,并注重探讨了当前油气集输与储运集输技术实施中的问题,加强与完善油气管道技术与储运集输,切实落实油气管道生产操作,保证油气管道集输与储运工艺操作质量,确保生产效益与安全。  相似文献   

19.
管道的第三方施工损伤是指由于非管道员工的施工行为而造成的所有的管道意外伤害。数据统计表明,第三方施工损伤已成为管道失效的主要形式。本文构建了油气管道第三方施工损伤的层次分析结构模型,首先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IAHP)计算第三方施工损伤权重序列,运用灰色关联法计算参评序列与标准序列的关联度,从而确定损伤的安全等级。最后通过实例分析检验了该评价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油气管道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础设施,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其稳定运行关系着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为提高油气管道的本质安全管理水平,油气管道企业需要细致分析当下影响油气管道平稳运行的各类问题,尤其要聚焦影响油气管道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工程建设质量、第三方伤害、依法合规经营、风险识别与管控等重点工作进行分析,并针对分析的具体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有效地提升油气管道本质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