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春光区块古近系已发现多个地层和岩性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主要分布在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朵体边缘,储集层为水下分流河道末端沉积;地层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古近系底部不整合面之上,储集层为水进水退砂体。结合油源、沉积储层、油气输导和构造条件分析,匹配于油气充注期次,认为研究区古近系地层和岩性油气藏勘探优势与风险并存。虽然地层和岩性圈闭发育时间早,类型多,但在缓坡沉积背景下,储集层砂体厚度较薄,且地震资料有限,勘探目标落实难度较大。为提高其勘探成功率,三角洲前缘相变区的精细沉积相研究、砂体形态的精细雕刻与高精度地震资料的处理都亟需进行。  相似文献   

2.
根据录井、岩芯、电测、地震等资料,应用沉积学、地震、测井等沉积相划分标志,研究了白音查干凹陷桑合油田下白垩统都红木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特征,以及都红木组沉积相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都红木组发育湖泊以及冲积扇相两种沉积相。从盆地边缘到盆地中心,沉积相由扇三角洲沉积渐变为半深湖-深湖相沉积。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带仍然是油气聚集的重要相带,而与断层相关的前缘近岸浊积扇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3.
留北地区上第三系主要为河流相沉积,众所周知,在整个渤海湾盆地,河流相的储层预测是十分困难的。对于此类油藏的研究工作,除进行精细的地层划分和对比、沉积、储集层研究等地质工作外,还要充分利用当有先进的地球物理技术,对该类油藏进行预测。利用地震属性的分析技术,是隐蔽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工具,在该地区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岩性油藏逐渐成为油藏评价主要目标。于楼油田沙三段发育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体,砂体规模与分布范围成为油藏评价阶段储层预测的难点。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可以从地震资料中提取隐含的有用信息,这些信息为解决复杂地质体的储层预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手段。本文结合区域地质概况、沉积相研究,在地震剖面上根据反射波同相轴的外部反射特征及内部反射结构识别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再综合运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预测岩性圈闭及确定其展布,并直接指导薄层水平井部署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部署水平井目前为辽河油田最深的薄层水平井。  相似文献   

5.
通过岩心观察,依据沉积相划分,结合薄片鉴定、测井、地震反射特征和物性等资料对龙湾筒凹陷沉积相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龙湾筒凹陷主要发育三种沉积相:扇三角洲相、浊积扇相和湖泊相。综合分析认为沙海组和九佛堂组中的浊积扇扇中砂体是油气聚集的有利相带,也是滚动勘探、开发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通过地震层序划分及沉积剖面原形恢复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同时结合沙二段第3砂层组(S2-3砂层组)地震反射特征进行地震相识别并命名。通过地震相—沉积相分析,确定S2-3砂层组发育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主要有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斜坡扇、盆地扇5种沉积亚相。S2-3砂层组沉积相带的确定,对于深入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贝西地区南屯组扇体发育,是有利的岩性油藏勘探区。开展扇体特征研究寻找岩性圈闭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扇体单井岩心特征、沉积相特征和地震相特征分析,认为贝西地区南屯组发育陡坡扇、缓坡扇和湖底扇三种类型的扇体。在精细的细分层地震解释的基础上,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进一步落实了扇体的空间展布特征,共解释扇体圈闭40个。研究成果为岩性油藏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经B66、BX69、B83等井钻探见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随着林樊家油田馆陶组滚动勘探开发规模逐年增大,所以进一步认识该层位的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这将对于今后该地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在以往勘探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已有地质资料、测井资料、三维地震资料、分析测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处理,运用RM S地质建模、属性预测、三维可视化等技术,确定了研究区有利沉积相带、精细构造特征,识别出了储集层和有利油气带分布范围。综合分析了构造、沉积、储层的配置关系,总结出了研究区的油藏特征及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9.
大庆长垣扶余油层尚有大量的油气资源量未被开发,是大庆油田重要的后备储量资源,也是大庆建设百年油田主要的勘探与开发领域,其储层砂体为河流-三角洲环境沉积,砂体厚度横向变化较快,属低孔、低渗储层,河道砂体不易预测与识别,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S5井区进行了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的研究。本次研究采用了沿参考标准层拉平解释技术、拾取最佳时窗子体技术、地震多属性融合分析技术及井震结合沉积相刻画技术等几项关键技术,对扶余油层的河道砂体进行预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曲流河点坝得到了清晰的刻画,并结合钻井资料分析,进行了沉积相精细刻画,为该区的寻找薄层岩性油气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精细刻画沉积相并准确识别砂体类型一直是地震勘探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结合现场实例,利用沿层等时扫描技术选取时窗并提取地震属性,进行沉积微相精细刻画,很好地识别了曲流河的沉积微相和砂体类型,为下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随着地震勘探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提高,地震属性参数提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地球物理的关键技术,也成为联系地球物理和勘探开发的桥梁。波形属性综合了地震波的振幅、频率、相伴等属性,是一种综合的地震属性,而这种综合属性参数的提取可以通过应用Stratimagic软件来实现。本文主要介绍了Stratimagic软件划分地震相的基本原理,并介绍了在伊通地堑波太地区的应用效果,说明地震相分析技术在沉积演化及储层分布研究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黄骅坳陷孔店南部王官屯地区孔三段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岩性相、测井相、地震相分析研究基础上,对该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进行了沉积微相组合划分,并对各沉积相组合特征分析。研究认为,该区扇三角洲沉积的总体特征为:近源、粒级粗、堆积速率快,岩石相、地震相类型丰富。同时还建立了该区扇三角洲相的典型相序。研究结果对该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盐家油田砂砾岩体属于近岸水下扇沉积,可细分为扇根、扇中、扇端三个亚相。其中扇中相带储集空间发育,是油气成藏的有利相带。不同相带在测井及地震响应上具有明显差异,利用测井曲线及地震相位属性,可以对砂砾岩体成藏有利相带进行划分和描述,在勘探开发实践中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沉积相研究程度偏低是制约着前进地区营城组碎屑岩勘探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研究区碎屑岩探井仅有2口,本次研究主要依靠地震反射构型和属性相结合,并与单井相相互印证,明确了研究区主要发育的沉积相类型及分布范围。营城组时期物源丰富,其中营一段时期发育南部、北部、西部三个物源方向,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和近岸水下扇,研究成果指导了下一步碎屑岩的勘探。  相似文献   

15.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南屯组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地质、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应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原理与方法对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南屯组沉积相特征进行研究,南屯组主要发育湖泊相、辫状河三角洲及扇三角洲3种沉积相类型。沉积微相与岩石物性匹配关系表明呼和湖凹陷南屯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及扇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砂体储集物性较好,是下一步勘探的主力砂体。  相似文献   

16.
针对胜利油田纯北地区的勘探实际,尝试利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对储层及其含油气性进行预测。文章对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操作方法及要点进行论述,并在纯北地区对该技术进行了实际应用。通过地震属性优选,选出对储层含油气性敏感的参数,建立了它们与含油气性的关系,对有利目标区进行预测,为下步勘探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埕岛东斜坡含油气层系主要集中在下第三系东营组Ⅳ砂组,储集类型为水下浊积扇体,储层识别难度大,影响了勘探进程。本文根据斜坡带浊积扇体在层序格架下的沉积特点,从宏观上控制储层的空间分布,结合层序约束,进行属性聚类分析和属性优选,建立属性与地质体岩性、物性之间的联系模式,进行有效的储层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应用经典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分析了钻测井以及三维地震等资料,将阿姆河右岸中下侏罗统划分为两套三级层序,自下而上命名为SQ1和SQ2。通过分析岩石类型、沉积构造、测井相特征、地震相特征等相标志,主要发育沉积相类型为湖泊相和三角洲相。提取两套层序均方根振幅属性,结合钻井相及地震相研究,确定研究区沉积相平面展布模式。  相似文献   

19.
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进步,地震属性在石油勘探的各个环节中发挥的作用逐渐彰显,其与地球物理和地质特征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本文利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对松辽盆地南部XL地区的黑帝庙油层进行了综合研究,通过地震属性分析,得到了比较清晰和合理的储层解释结果,证实了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砂岩储集层预测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舍女寺油田n90-10断块地质综合分析结合地震相分析技术对舍女寺油田的沉积相进行了划分,根据取芯井资料,结合岩相、电性特征分析、古生物分析、和属性预测技术(均方根振幅属性)的基础上,确定了孔二段的沉积相的类型。目标区为三角洲前缘主体沉积,储层较发育。同时利用地震资料,在构造精细解释的基础上,通过地震相多属性小时窗的提取,分析沉积相平面展布及物源方向。分析认为研究区的孔二段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沉积微相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湾、前缘席状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