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以赤峰市敖汉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试验与室内实验结合的方法对当地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及其与土壤其它理化性质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东平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测定,探讨了东平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水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东平湖有机碳含量的平均值为15.16 g/kg,范围为2.29~57.91 g/kg,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整体上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的变化趋势;有机碳含量受区域、季节、深度以及区域与季节的交互影响;有机碳含量均值表现为芦苇区(27.29 g/kg)养殖区(20.93 g/kg)菹草区(17.65 g/kg)混生区(10.97 g/kg);有机碳表层含量最高,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夏季含量最高,春季最低;表层土壤(0~5 cm)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各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表现为芦苇区(1.95 kg/m~2)养殖区(1.68 kg/m~2)菹草区(1.47 kg/m~2)混生区(0.90 kg/m~2)。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陕西毛乌素沙地典型湖滨带湿地有机碳和氮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为探讨湿地生态系统如何在沙化环境下发挥其特有的功能提供科学依据。在巴吓采当湖泊湖滨带A~F类型区采集土壤,测定土壤的有机碳、全氮、有机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等指标。利用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对湖滨带有机碳、氮素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土壤表层0~10cm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水位升高呈增加趋势。除了铵态氮外,有机碳、全氮、有机氮和硝态氮含量垂直分布上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呈降低趋势。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分别与全磷、土壤容重、含水率、水位显著相关。铵态氮和全磷、含水率、土壤容重、全氮、有机碳和水位等显著相关。硝态氮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637和r=0.617(中度正相关)。有机碳及氮素的含量与土壤粘粒含量相关性不高。主成分分析提取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76.15%。土壤全磷、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和水位是影响湖滨带土壤有机碳、氮素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黄河故道三处典型湿地以及由湿地转变而成的林地(杨树)、耕地、梨园土壤中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分析,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飞沙土土壤有机碳汇源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地在转变为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后,0~20 cm表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表现出富集特征,其中林地与耕地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为6.93±2.19 g/kg和7.02±0.35 g/kg,显著(P0.05)高于湿地的3.49±0.73 g/kg,梨园为4.82±2.09 g/kg,与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随着林龄的增加,林地表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出现升高,说明湿地转变为林地后有助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提高;林地、梨园和湿地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空间异质性主要反映在0~20 cm土壤表层,20 cm以下土层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具有空间同质性,而耕地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空间分布在各土层中均具有较高的均质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研究不同整治方式对红壤坡耕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和储量的影响,有助于从碳固定的微观角度揭示坡耕地整治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机制。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南方红壤坡耕地不同整治方式(人工牧草地、旱作梯地和茶园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配特征及其与总有机碳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相对于坡耕地,0~60 cm土壤剖面上人工牧草地、旱作梯地和茶园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了33. 96%、9. 12%和73. 80%。0~60 cm土层垂直剖面上,不同整治方式总体呈现出随着土层加深各自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降低的趋势,同时表现出0. 25 mm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总和高于大团聚体的;其中0~10 cm土层,各种整治方式土壤团聚体有机碳随着团聚体粒径减小,有机碳含量呈增—减—增—减的"M"型趋势,以坡耕地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低。不同整治方式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储量随着其粒径的减小总体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趋势,整个0~60cm土壤剖面,大团聚体( 0. 25 mm)的团聚体有机碳储量总和远大于微团聚体(0. 25 mm)的总和。在0~10 cm土层,团聚体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在0. 05~0. 25 mm和0. 05 mm粒径下表现显著正相关(P 0. 05); 10~20 cm土层,1~2 mm、0. 05~0. 25 m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存在显著相关性(P 0. 05),尤其在0. 05~0. 25 mm粒径下极显著相关(P 0. 01)。综上所述,多添加有机肥或补充有机质,有利于增加红壤坡耕地团聚体有机碳并增强其碳固定功能。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喀斯特地区河流沿岸土地利用演变对土壤有机碳和全磷密度及土壤碳磷比的影响,采集耕地、林地上黄壤和石灰土等土壤样品,运用人机交互式目视解译方法、土壤类型法、克里金插值法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法,估算都柳江上游沿岸土壤有机碳和全磷密度及储量。结果表明:(1)研究区2013~2019年土地利用演变主要为连续耕地、连续林地和退耕还林。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值为3.94 kg/m~2,高于中国典型地区平均水平(3.19kg/m~2),有机碳储量为3.2×10~6 t;全磷密度平均值为0.124 kg/m~2,略低于中国表层土壤平均水平(0.166 kg/m~2),全磷储量为1.0×10~5 t。(2)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演变中,连续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退耕还林6 a有机碳密度较连续耕地增加20%,连续耕地土壤全磷密度最高;随退耕还林时间的增加,土壤碳磷比逐渐增高,退耕还林6 a土壤碳磷比显著高于连续耕地。因此,退耕还林可以增强土壤的固碳能力,对改善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具有积极作用;而全磷更多是受耕地施肥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对比采样分析方法,研究了南矶山湿地自然保护区湖水消退期高滩地火烧后土壤养分短期内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在火烧后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显著减少;土壤有机碳、总磷和有效磷在火烧后无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和总氮的比值在火烧后明显减少.火烧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水力侵蚀作用下土壤有机碳动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蚀作用下土壤有机碳动态对于准确评估土壤侵蚀的碳“源/汇”角色具有重要意义。论述了侵蚀作用对全球碳循环格局产生的影响,阐明了水蚀作用下土壤有机碳动态机制研究的重要意义,并从水蚀作用下土壤碳循环格局以及有机碳库动态过程机制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进而深入分析了当前研究存在的系列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分析认为,以微生物为切入点进行侵蚀作用下的碳矿化研究将有助于从机理层面解决侵蚀在土壤碳循环中的不确定性问题。此外,运用模型模拟的方法全面考察水力侵蚀作用下土壤有机碳库动态机制,将是今后侵蚀作用下土壤碳循环研究中亟待开展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以江西泰和退化草地上恢复的马尾松纯林和木荷纯林为对象,以自然恢复草地为对照,探讨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惰性碳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植被恢复类型0~20cm土层惰性碳含量顺序为木荷林马尾松林草地;土壤惰性碳δ~(13)C大小顺序依次为草地木荷林马尾松林,草地土壤惰性碳δ~(13)C高于全土;草地转化为马尾松林和木荷林后,显著提高了土壤纤维素酶、蔗糖酶和淀粉酶的活性,降低了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土壤中3种水解酶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共同对土壤有机碳的转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外加氮源对杉林幼苗土壤养分的影响。试验设计为5种处理,分别为N0(0 g.(m2.a)-1,对照)、N1(6 g.(m2.a)-1)、N2(12 g.(m2.a)-1)、N3(24 g.(m2.a)-1)和N4(48 g.(m2.a)-1.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外加氮源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对于N0处理,N1、N2、N3和N4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5.19%、8.06%、11.18%、12.86%,土壤全氮含量分别增加了3.71%、8.71%、12.53%、22.02%;土壤全磷、全钾、全钙和全镁随外加氮源量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1.
选择未治理地、治理10 a与30 a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对比林下有芒萁覆盖(MQ)与林下裸露地(CK)土壤碳氮储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未治理地芒萁覆盖度和生物量均很低,治理10 a和30 a的马尾松林下芒萁覆盖度和生物量显著增加.各林地芒萁覆盖下的土壤(1 m)有机碳、氮储量均显著高于林下裸露地(P0.05);治理10 a和30 a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分别比未治理地增加了153%和296%、24%和101%;治理后芒萁覆盖下的土壤有机碳积累快于氮的积累,总体上芒萁覆盖的土壤C/N均高于林下裸露地.以上结果显示了芒萁对侵蚀红壤区土壤有机碳的恢复和氮素积累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运用时空互代方法研究了太湖滨湖区退化湿地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恢复年限湿地的土壤结构和土壤碳氮特征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从恢复2 a时的0.71%增加到恢复15 a时的1.85%;表层0~20 cm土壤全氮含量在最初的恢复年限内,呈递减的趋势;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恢复湿地土壤孔隙度和水稳定性团聚体(>0.25 mm)含量随之增加,而恢复湿地土壤干容重则相反,表层土壤的pH值有降低趋势,底层土壤变化不明显;湖滨带由于植被和土壤结构的恢复,增大了对污染物的持留容量,减少了非点源污染和地表径流的产生,减少了水土流失,使湖滨区域成为营养性污染物碳、氮的汇聚地,对于减少湖泊外源污染物的输入和降低水体的污染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敖汉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南部,降水分配不均,有"敖汉、敖汉,十年九旱"之说。分析了敖汉旗的干旱成因,总结了建库调蓄、修渠防渗、科学用水、结构调水、经济调控、依法管水等抗旱措施,针对管理体制、资金投入、节水意识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合理建议,为内蒙古自治区有效防御干旱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植被恢复对减缓土壤侵蚀的影响,文章选取5种植被类型,采用土壤质量指数研究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土壤的堆积密度较高,可达到1.42~1.53 g/cm3。自然恢复灌丛的表层土壤含水量最高,为0.52%。不同植被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总氮含量为原生林>自然恢复灌丛>人工林地>人工草地>耕地,总磷含量为原生林>人工草地>人工林地>自然恢复灌丛>耕地,总钾含量为原生林>人工草地>自然恢复灌丛>耕地>人工林地。原生林的土壤质量指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耕地的土壤质量指数最低。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赤峰市敖汉旗大五家小流域内的人工防护林——选择小流域内的典型林地,分别是小叶杨纯林、油松纯林、小叶杨柠条混交林、油松沙棘混交林和柠条纯林为研究对象,利用GIS应用软件得到流域内防护林空间格局,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坡度和不同坡向下的典型林地土壤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探讨了小流域典型林地合理的空间配置,旨在为该地区的人工生态林的营造和管理提供基础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结合桂林会仙岩溶湿地生态环境情况,研究了湿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总磷、总氮等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和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中磷元素的含量,住宅用地>水田>岩溶湿地(原生湿地)>未利用荒地(闲置地)>坑塘水面(鱼塘),全钾最高的是未利用荒地(闲置地),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岩溶湿地(原生湿地),各形态的氮元素中硝态氮含量最多的是住宅用地,全氮最高的是未利用荒地;(2)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变化加剧了土壤有机碳、硫、氮磷的流失,导致湿地退化,未利用荒地退化指数-0.128、鱼塘退化指数-0.177、水田退化指数0.137、住宅用地退化指数0.39;(3)退化的原因是主要是人类活动的过分干扰。因此,有必要科学合理地对湿地进行恢复。  相似文献   

17.
薛鹏  刘勇 《人民长江》2016,47(5):11-16
为研究三峡库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SOC)分布特征,探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对土壤碳储量变化的潜在影响,以重庆缙云山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毛竹林为对象,对4种林分类型SOC含量和密度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毛竹林SOC含量最高,常绿阔叶林其次,针阔混交林最低。4种林分类型中毛竹林SOC密度最大,其次是常绿阔叶林,再是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最小;4种林分类型各土层间SOC密度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土壤含水量与SOC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p H和容重与SOC密度之间没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赤峰市南部地区,从1981年开始,连续三年进行了春小麦喷灌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喷灌具有两增(增高苗期地温,增加灌浆期棵间湿度)、一降(降低灌浆期高温)、两抗(抗干热风、抗倒伏病虫害)的作用,提高了小麦产量,节省了能源,节省了劳力,效果是比较显著的。一、气候特点一、气候特点赤峰市南部地区包括红山区、赤峰市郊区、翁牛特旗、喀喇沁旗、宁城县、敖汉旗等地。这些地区,在每年4—5月份即小麦生育前期气温、地温偏低,小麦生长缓慢。  相似文献   

19.
简讯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贝子府乡黄杖村的村民用勤劳的双手,挖沟整地,种树种草,用科学的方法全面规划、综合治理。1990年秋后收优质干草50万公斤,就草籽一项收入4万元。治理前人均收入51.2元,治理后人均收入493元,增  相似文献   

20.
老哈河东山湾大桥位于国道111线赤峰市松山区与敖汉旗交界处,横跨老哈河。跨越处河道较宽,历史洪峰流量较大,由于红山水库淤积上延,现大桥断面淤积严重。文章分析计算了老哈河东山湾大桥处的洪峰流量,对桥梁的安全运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