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它系统地阐述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问题,而且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重要预防医学思想。《内经》“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就是在身体未病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内经》主要通过养生、防  相似文献   

2.
辛海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7):478-479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治未病思想非常丰富,不仅在养生方面有深入的阐述,而且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等内容,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等,对即将传变的脏腑进行先行调护,防止疾病发展,这是上工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现代提倡预防为主的医学背景下,通过整理研究《内经》疾病传变思想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本文通过探析《内经》疾病传变思想,整理总结疾病传变规律,进而为治未病提供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的养生观源于《内经》“天人相应”的观点及“治未病”的思想:调摄精神,将息得宜以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病邪侵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后世医家发明的人痘接种法、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等等,均是《内经》养生学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系统阐述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理论,并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重要预防医学思想。《内经》“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就是在未病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内经》提出,主要通过重视养生、防邪入侵与药物预防来做到未病先防,为预防医学奠定了基础。 1.重视养生:养生又称摄生,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脏病(CKD)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对其早期防治意义重大。《内经》中"治未病"的实质包括未病先防、将病防发;既病防变及早期诊治。概而言之,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及早期诊治以防止疾病转深转重。强调以"预防为主"。分别从未病先防、将病防发;既病防变及早期诊治几个方面来论述《内经》中"治未病"思想在慢性肾脏病防治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灸疗与养生     
《内经》"治未病"理论是中医重要的养生医学思想阐述。《素问·四气调神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李东垣解释"治未病"就是养生,指出"如能慎言语、节饮食,所谓治未病也"。因此,《内经》灸疗养生理论研究,既是中医养生学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又是对《内经》"治未病"养生思想的弘扬。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中"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整体治疗、未病决定诊疗方案。其立论的原则有三,即预防原则、整体治疗原则、诊疗方案选择的原则。《金匮要略》中对水气病的论治从已病与未病2方面入手,已病者当发汗与利小便,发汗用麻黄桂枝类,利小便予防己,未病时防止气水血的传变和津液损伤。同时注意补脾胃之气以助祛除水湿,用以表治里、以气治水法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谈谈“治未病”理论在肿瘤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理论首见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前贤“治未病”法内容有三:一指未病先防;二指既病防变;三指病后防复。简而言之,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复发。中医“治未病”理论不仅是一种预防思想,还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治疗思路。笔者将“治未病”理论运用于肿瘤临床治疗,取得一定的疗效,下面结合临床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在《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理论指导下,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李东垣对治未病进行了创新,在其代表作《脾胃论》中丰富与发展了治未病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东垣治未病的理论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传、愈后防复三方面。顺应四时之气、饮食有节、慎避外邪、劳逸适中、情志调畅起到未病先防作用;若已病则通过升降浮沉之法防止疾病传变,甘温补气之功阻止疾病进展;愈后应注意顾护胃气而防复发。  相似文献   

10.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内经》《难经》的“治未病”思想。在中医“治未病”理论形成的过程中,《伤寒杂病论》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丰富和发展了“治未病”理论,对后世的发挥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治未病的源流、理论内涵及临床应用三方面,对研究张仲景“治未病”学术思想的成果进行探析,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李占林  陈琦  汤晓冬 《河北中医》2009,31(5):732-734
“治未病”是《内经》以预防为主的重要的学术观点之一,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即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内经》中治未病包括3层含义:一为未病先防,二为已病早治,三为既病防变。未病先防,如针灸界近年提出的“针灸预处理”一词,有许多医家在此领域做了一定的研究”。应用针灸的方法来“治未病”古来有之,当时被称为“逆针灸”。  相似文献   

12.
<正> 治络法,是清代名医叶天士独特的治疗手法之一。在《临证指南医案》及《未刻本叶氏医案》中记载有叶氏治络病医案三百余例,乃后世学者整理而成。叶氏治络法之理论起源于《内经》、《难经》。《内经》云:“经络皆统血”。《难经·二十二难》云:“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说明络病是属于血病中的一部分。叶氏在临床  相似文献   

13.
《内经》“治未病”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治未病"是《内经》治则学说的组成部分,其含义一是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从精神调治、体育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科学用药等方面进行调养,以增强抗病能力,防止疾病发生。二是既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必须及时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传变规律,采取有效措施截断病机,及时控制疾病进一步发展;其三除邪务尽,使病愈防复发,体现了《内经》"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运用于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思想始见于《内经》,继《内经》之后,张仲景积极发展了"治未病"理论.其后孙思邈、朱丹溪、曹庭栋、叶天士等学者对"治未病"思想均有深刻认识,为不断丰富和发展"治未病"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充实和完善,"治未病"思想逐步形成了具有深刻内涵的理论体系,并产生了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技术方法.这一体系把握了预防保健的三个主要层次,也可以说"治未病"思想与医学的三级预防理论是相通的."未病先防"着眼于位于绸缪、保向长全,相当于三级预防中的一级预防,是"治未病"的第一要义:"既病防变"着力于料在机先、阻截传变,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相当于二级及三级预防;"瘥后防复"立足于扶助正气、强身健体,防止疾病复发,相当于三级预防,核心落实防字上,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重在指导人们做到防患于未然,"消未起之祸,治未病之疚,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  相似文献   

15.
在中医"治未病"理论形成过程中,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继承、发展了《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体系,又对后世的预防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仲景"治未病"理论内容丰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治未病"是指养生调摄,未病先防,即内养和外防;广义之"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养生调摄,将病防发、防微杜渐,早期诊断、既病防变,初瘥防复、调摄复元等几个方面。本文主要从"治未病"、"治欲病"、"治已病"和"治愈病"等4个方面浅析张仲景"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16.
“治未病”是《内经》预防为主的学术观点之一。《内经》中“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的理论一直指导着中医的疾病预防。逆针灸一词首见明代高武的《针灸聚英》:“无病而先针灸日逆。逆,未至而迎之也。”  相似文献   

17.
从甲型H1N1流感中医预防的理念出发探讨治未病,其基本原则有养生保全,先病而治,已病早治,病后防病4个方面。治未病的思想指导我们要增强人体正气,防止病邪侵害,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在《内经》时代对治未病即有较为系统的阐述,成为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准则。  相似文献   

18.
中医脾胃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消化系统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易复发的特点。《内经》确立了治未病的指导思想,奠定了中医养生的基础,从脾胃病的病因病机入手,以治未病理论为指导,论述其在脾胃病中的重要作用及防治要点。  相似文献   

19.
张仲景"治未病"的预防医学观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内经》、《难经》“治未病”思想是张仲景预防医学观的理论基础《内经》有三处明确提出“治未病”一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刺热》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灵枢·逆顺》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成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内经》中除上述三段明确…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是《内经》创立与阐发的重要学术思想和理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1]8 ?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性.其后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日渐成为中医学的重要内容和特色之一,直至今天仍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将《内经》中“治未病”的理论应用于护理工作中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