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5 毫秒
1.
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应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停药后,HBV可再度复制或发生YMDD变异,影响疗效。我们采用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益气清肝方药联合拉米夫定抗乙肝病毒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米夫定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核苷类抗乙肝病毒(HBV)药物之一,疗效确切,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慢性乙肝(CHB)患者发生病毒耐药变异的比例增高.乙肝病毒YMDD变异株对拉米夫定的耐药性增强,病毒变异导致患者HBV DNA定量反跳、肝功能异常,使病情出现反复,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提高拉米夫定抗乙肝病毒应答率、防治病毒耐药变异成为临床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治疗的关键是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拉米夫定抑制HBV复制的能力强,疗效快且使用安全.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拉米夫定治疗易发生YMDD 变异,致使已取得的疗效消退[1].随着阿德福韦酯的应用,大部分变异患者又得到缓解,但阿德福韦酯作用缓慢,不能及时使HBV-DNA下降和肝功能复常.  相似文献   

4.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后YMDD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米夫定是目前公认的有效抗病毒核苷类药物,对乙肝病毒(HBV)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主要抑制HBV复制过程中逆转录酶的活性。该药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少数病人HBV—DNA聚合酶活性区发生变异(简称YMDD变异)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HBV-YMDD变异是拉米夫定治疗中HBV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笔者采用PCR-酶联法检测技术,对260例慢性乙肝患者拉米夫定治疗中HBV-DNA、ALT反跳及YMDD变异关系进行检测与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苦参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嘉  梁树人 《天津中医药》2007,24(2):107-109
[目的]观察苦参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服用苦参素胶囊联合拉米夫定,对照组单独服用拉米夫定。并观察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抗体(HBeAb)、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及慢性HBV DNA多聚酶中酪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YMDD)变异情况。[结果]通过治疗2组ALT水平均分别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降低ALT水平及ALT复常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12个月时,治疗组HBeAg和HBV DNA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HBV YMDD变异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苦参素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抗病毒疗效,并降低长期使用拉米夫定而产生的耐药。  相似文献   

6.
刘亚梅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2):873-875
中医药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已显示出良好的抗病毒、调整免疫、改善肝脏炎症及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性肝炎(LRHB)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知之甚少。笔者拟用叶下珠复方联合拉米夫定对LRHB抗病毒免疫机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养木丹颗粒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气阴不足瘀毒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以及对YMDD变异的影响。方法临床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养木丹颗粒联合拉米夫定口服,对照组(30例)单给拉米夫定口服,疗程均为一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HBV DNA转阴率为80.0%,YMDD变异率为2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HBV DNA转阴率为63.3%,YMDD变异率为30.0%。治疗组在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养木丹颗粒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气阴不足瘀毒型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能使拉米夫定相关的YMDD变异率有较为明显的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和补肾方联合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P基因酪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YM)D)区域的影响。方法:收集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8例,分为拉米夫定组、拉米夫定加补肾方l组和拉米夫定加补肾方2组共3组,分别检测血清HBV DNA、肝脏生化指标和P基因YMDD区域变异。结果:在治疗52周时,拉米夫定加补肾方2组无论是HBV DNA阳性率(6.45%),还是YMDD变异率(3.23%)都比拉米夫定组低。结论:初步表明,拉米夫定与补肾方联合用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疗慢性乙型对炎的疗效,并可能减少YMDD的变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叶下珠片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所产生的经济效果。方法:运用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对83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分为联合用药组和单纯使用拉米夫定组)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结果:治疗效果方面两药联用在HBeAg和HBV-DNA转阴率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拉米夫定,成本-效果分析上,两药联用在HBeAg转阴率方面的C/E较高;拉米夫定在ALT复常和HBV-DNA转阴方面C/E略有优势。结论:拉米夫定单独或联合叶下珠片治疗乙肝疗效对比和C/E分析显示,联合用药在整体评价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说明在使用拉米夫定抗HBV治疗的同时,阶段性联合叶下珠片治疗,可以增加慢性乙肝患者对拉米夫定的应答敏感性,以期降低耐药性和变异率,提高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达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之目标。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是严重威胁人类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临床上因耐药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抗病毒治疗的效果,而中医药在降低乙肝病毒变异及耐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其独特的优势。现就近几年中医药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耐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参芪四逆汤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韩其芳 《西部中医药》2009,22(10):22-24
目的:观察参芪四逆汤联合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其对YMDD变异的影响。方法:选择67例服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4例,加服参芪四逆汤,2组在治疗12、24、36、48周时检查HBVDNA定量和YMDD变异。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HBVDNA阴转率及显效率Log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1=0.533〉0.05,P2=0.714〉0.05);治疗组较对照组的YMDD变异阳性率Log值显著下降(P3=0.021〈0.05)。结论:参芪四逆汤对拉米夫定治疗引起的HBV病毒YMDD变异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拉米夫定是一种纯左旋对映体形式的脱氧胞密啶类似物,能够抑制HBV聚合酶,阻断HBV-DNA的合成与复制。联合中药可以发挥中药多层次、多方位、多靶点的打击特点,较大程度上遏制HBV变异,进而提高抗病毒效应及降低耐药性。  相似文献   

13.
刘亚梅 《陕西中医》2010,31(1):15-17
目的:探讨叶下珠复方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性乙型肝炎(LRHB)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LRHB患者60例,随机分成3组,A组服用叶下珠复方胶囊,4粒/次,3次/d;B组继续服用拉米夫定,每次100mg,1次/d;C组服用叶下珠复方胶囊加拉米夫定,用法同上。6个月为1用药疗程。观察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临床疗效、肝功能复常率、血清HBV标志物及YMDD变异阴转率、HBV DNA水平。结果:C组患者在治疗后在乏力、纳差、腹胀、肝区不适等改善方面、ALT复常率、YMDD变异阴转率等方面优于A组和B组。A组、B组、C组治疗前后HBV DNA水平对数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以C组尤为明显。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LRHB比单纯使用中药和单纯使用西药在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恢复、YMDD变异阴转、抑制HBV复制等方面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瘀血阻络肝肾不足证型患者在拉米夫定抗病毒的基础上,加用扶正化瘀胶囊抗肝纤维化治疗前后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acid,HBVDNA)、肝组织病理学、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转化生长因子β1/骨形成蛋白7(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1/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7,TGF-β1/BMP-7)比值的变化,以及HBVDNA酪氨酸-甲硫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tyrosine-methionine-aspartate-aspar-tate,YMDD)变异的情况。方法选取瘀血阻络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8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单用拉米夫定治疗,治疗组37例采用拉米夫定加扶正化瘀胶囊治疗,疗程6个月,疗程结束后均继续给予拉米夫定治疗,随访6个月。治疗前后进行肝组织病理检查,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血清HBV DNA、TGF-β1和BMP-7。随访结束时检测HBV DNA YMDD变异。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在降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HBV DNA方面均有很好的疗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发现,对照组有9例出现YMDD变异,治疗组有5例出现YMDD变异,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GF-β1/BMP-7比值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0.09vs0.25,P<0.05)。在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方面,治疗组炎症活动度G3以上及纤维化程度S3以上所占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瘀血阻络肝肾不足型患者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扶正化瘀胶囊可以降低HBV DNA变异,改善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并可能通过降低TGF-β1/BMP-7比值参与抗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老年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老年代偿期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给予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观察2组治疗12,24,48周时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HBV DNA阴转率、HBs Ag定量变化。结果 2组在治疗12,24,48周时HBV DNA阴转率逐渐升高;ALT、HBs Ag定量逐渐下降(P均0.05);但2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在老年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中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中医证型和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的关系,从中医辨证方面为拉米夫定抗病毒的选择时机及提高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对96例接受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观察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患者应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后52周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Ag转换率及用药52周时拉米夫定耐药率,从而确定中医证型与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的相关性。结果:52周时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Ag转换率均以肝胆湿热型为最高,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及瘀血阻络型;52周时拉米夫定耐药率以肝胆湿热型较低,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及肝肾阴虚型。结论: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相关性,用药前注重中医辨证分型,对提高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有益,从而对用药针对性,制定个体化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益气活血解毒汤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米夫定是目前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有效西药,但是它在长期应用后易产生耐药性,出现乙肝病毒变异株(YMDD变异)而影响疗效。中医的益气活血解毒汤是治疗慢性乙肝的有效方药。两者作用机理不同,联合应用后能否达到安全、高效、持久的抗病毒作用,值得探讨。本文即介绍两者联用治疗36例,并与单独用拉米夫定治疗36例作对照,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HBeAg阴性HBV携带的认识进展和中医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HBeAg阴性HBV携带者的HBV变异及其危险性方面的认识进展及其中医药治疗进行了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柴芍六君子汤联合拉米夫定治疗肝郁脾虚型慢乙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予拉米夫定配合柴芍六君子汤治疗;对照组40例单用拉米夫定治疗,疗程结束时(1年)观察HBV—YMDD变异率、HBVDNA定量、HBeAg血清转换率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25%和7.5%,HBV—YMDD变异率分别为10.0%和22.5%,2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柴芍六君子汤联合拉米夫定能够提高HBeAg血清转换率,降低HBV—YMDD变异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柴芍六君子汤联合拉米夫定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肝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柴芍六君子汤联合拉米夫定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予柴芍六君子汤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对照组60例单用拉米夫定治疗,疗程结束时(1a)观察HBV-YMDD变异率、HBV—DNA定量、HBeAg血清转换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25%和10oA,HBV—YMDD变异率分别为10.0%和20.0%,两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柴芍六君子汤联合拉米夫定能够提高HBeAg血清转换率,降低HBV—YMDD变异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