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论矶崎新     
迈耶 《世界建筑》1993,(1):10-11
这里发表的评论矶崎新的五篇文章,是著名建筑师R·迈耶,菊竹清训,黑川纪章、槙文彦和篠原一男为“矶崎新1960—1990建筑展”所写的专稿。可以认为,它们是建筑界对矶崎新的最新认识和最新评价。我们将五篇文章译载于下,供读者参考。上述展览会由矶崎新国际建筑巡回展实行委员会和朝日新闻社等联合主办,于1991年9月至1992年7月在日本东京,水户群马大阪、北九州等地展出。  相似文献   

2.
简讯     
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主办的“建筑文化国际交流报告会”于1988年4月25日~27日在同济大学举行。国际上著名的日本名建筑师矶崎新先生及夫人——日本名雕刻家宫胁爱子女士、美家名建筑师理查德·迈耶先生应邀与会,  相似文献   

3.
赵浩洋  韩雨菲 《城市建筑》2023,(13):169-172
“天柱”是矶崎新在第一手法主义时期常用的建筑形式,“树”与“林”的有机形式是矶崎新在21世纪初进行的探索。从“天柱”到“树”的演变过程体现出矶崎新建筑创作中的手法延续性,同时表现了矶崎新融合日本传统和时代特性的折衷理念。因此,文章从日本文化中的“神柱”出发,分别梳理矶崎新以“天柱”到“树”为手法创作的建筑作品,以此探索矶崎新在六十余年的创作历程中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4.
北京似乎已经成为世界上论坛最多的城市,又一个论坛于10月25日在798艺术区的仁艺术中心举行———这个名为“2006前沿建筑论坛”的会议集中了矶崎新、雷蒙德·亚伯拉罕、王明贤等海内外建筑设计师、评论家、艺术家和地产商人,一起研讨当下的前卫建筑和中国建筑问题,但是议题的中心“前卫建筑”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矶崎新澄清“前卫建筑”概念75岁的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第一个发言,他指出严格意义上的“前卫建筑”思潮早在1968年就烟消云散了,今天人们谈论的“前卫建筑”是另一个概念。矶崎新本人就是反主流思潮火热的上世纪60年代成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国际视野对矶崎新在各领域与“日本性”的密切关系进行了梳理,同时以在西方反响热烈的、由矶崎新担任主策展人的三个文化展为线索,解读在这些展览中矶崎新所带来的那些远远超越建筑本身的文化与思想实践,回溯与反思他对“日本性”的解体与重构,并探寻矶崎新的思想对“中国性”的启发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传承与创新”——中国建筑现代化之路论坛6月22日在北京王府饭店举行。这一旨在探讨当代建筑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的论坛,由上海证大集团和《世界建筑》杂志社、中央美术学院联手主办。国际著名建筑大师矶崎新先生应邀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建筑界、文化艺术界和思想界的150多位著名专家和企业界代表应邀出席了论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几个世纪的建筑思潮同期涌入,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等等各种建筑观念都被当作“金科玉律”引入中国。各执一端的建筑争论,对外国建筑师的迷信盲从,使我们的城市沦为西方建筑文化的“试验田”。因…  相似文献   

7.
为了这篇稿子,矶崎新给我了一封简明然而郑重的约稿信。信中有一句话特别引起我的注意:“编辑大卫·斯蒂瓦特先生希望你能够写一篇文章谈谈在本世纪最后10年中我们的道路和作品可能共有的面貌的变化。”关于“面貌变化的共有”,我比矶崎年岁要大一些,我想,恐怕不见得有条件还有今后10年了,暂且把期限定为5年试着谈谈这个问题。记得在1970年6月,我与矶崎应邀参加广岛建筑士会的讲演会时,他讲了他如何从现代主义起飞,而我讲了我如何跨越现代主义。这大概是我与他的第一次直接交谈。矶  相似文献   

8.
意大利设计杂志《MODO》1982年第1与第2期以“远东对话”为题发表了巴巴拉·拉第采(BarbaraRadice)与日本建筑家矶崎新的访问谈话,日本《新建筑》杂志1982年第6期作了摘要转载。从谈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被称为后现代主义在日本的代表人物矶崎新的一些建筑思想,以及其他一些有关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日前,矶崎新、斯蒂文·霍尔、索特萨斯、妹岛和世等14名国际建筑大师首次组团来华,参加由文化部对外艺术展览中心和南京市浦口区政府主办的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今年72岁的矶崎新先生是享誉国际的建筑大师,他深有感触地说:中国发展很快,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建筑市场,对国外建筑师确实有很大吸引力,但目前城市建筑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到处都是新建中的高楼大厦,栉比鳞次,尤其是闹市区各自都想标新立异,而总体风格上恰恰变得缺乏个性,空间视觉紊乱,与城市禀赋、自然环境不协调,我曾称”,有建筑、少艺术,就是这个道理。“塔楼”式的高层建筑是…  相似文献   

10.
简讯     
<正>矶崎新荣获2019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3月5日,日本著名建筑师、城市规划师与建筑学者矶崎新成为2019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矶崎新由此成为第46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也是其中第8位来自日本的建筑师。矶崎新1931年出生于日本九州岛大分市,195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师从丹下健三,1963年创立矶崎新设计室。截止目前,矶崎新的建筑作品已跨越60年,百余个已建成作品遍布亚洲、欧洲、北美、中东和澳大利亚。代表作品包括日本  相似文献   

11.
矶崎新的作品及其创作特色——为《世界建筑》读者而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想借《世界建筑》出版矶崎新专集的机会,作一点说明。一对矶崎新的有关评价作为世界著名建筑师,近十几年来,有关矶崎新的评论很多。但是,最集中的,可以算是1991年了。因为这一年是被称为他“还历”的60岁生日的一年,而又正值他创作的30周年。从美国的洛杉矶开始,然后在日本的东京、大阪,水户等五个城市巡回展出了他的作品。这一展出还将要在欧洲的一些城市继续下去。这个名为“矶崎新1960-1990建筑展”在日本,甚至在美国,都是一件“被重视的”建筑活动。一些著名的建筑家如F·盖里、R·迈耶、C·格瓦思梅和槙文彦等都为此展出题了词。还为此出了专集。  相似文献   

12.
“回归”和“虚无”是日本文化中对于时间与空间的理解,源自于日本日常生活中的“间”文化。通过分析“间”所表现出的“日本性”,同时以矶崎新在西方反响热烈的“间”文化展为脉络,解读“间”思想影响下矶崎新的时间与空间观念,并探寻融入在矶崎新的建筑作品空间与形式的组织和体验当中的“间”思想。  相似文献   

13.
正矶崎新1931年7月23日出生于大分,祖籍是瓜生岛。大分这块土地,孕育了建筑师矶崎新也孕育了矶崎新的建筑体系。矶崎新活跃在紧随世界潮流的建筑师队伍之中,围绕"建筑"的理论空间发挥超凡的资质和能力,他毫无疑问是日本近代诞生的最高级别的"世界建筑师"。  相似文献   

14.
2011年6月23日上午,日本著名建筑大师矶崎新来到了湖南大学建筑学院,与建筑学院的青年教师及学生座谈。矶崎新先生此次来到长沙是任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梅溪湖文化艺术中心的评委,而参与此次竞标的有蓝天组、扎哈·哈迪德团队、汉森霍莱因团队、安德鲁团队等。  相似文献   

15.
简历 1931年生于大分县 1961年东京大学建筑学硕士 1963年设立矶崎新工作室 自1963至今,矶崎新先生先后担任东京大学、加州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知名大学的客座教授,并数次担任国际竞赛评委。不仅在世界各地举办过讲演及研讨会,而且在建筑展、美术展、个人展等方面也开展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6.
矶崎新的MOCA受到普遍关注矶崎新在完成筑波中心大厦的设计之后,即着手设计洛杉矶的当代艺术博物馆(MOCA)。该博物馆已于去年12月开幕。日本和欧美的建筑杂志争相以重要篇幅和杂志封面,报导和评价矶崎新的这个作品。矶崎新在谈到MOCA时,认为他是把东西方的传统建筑的细部跟现代的抽象形式拉在一起了。(见本版最下图)本刊将在今年第5期介绍这个作品。 1986/87年度阿卡汗建筑奖在康洛哥揭晓最新一届的阿卡汗建筑奖于上一年11月在摩洛哥的马拉卡什揭。晓穆斯林世界的6个作品获奖,共得奖金50万美元。另外有5个设计项目获荣誉奖。这是对保卫传统的伊斯兰文化,抵制西  相似文献   

17.
矶崎新首先回忆了与丹下健三合作的时期的工作情况,谈到设计比例与“市政厅”概念。在离开丹下后,他的设计思想发生了变化,转向城市设计。在分析了20世纪60~70年代的建筑流派后,矶崎新阐明了自己虚无主义的设计思想转向以及筑波中心的设计理念,并将建筑领域划分为三种类型———现实的,非现实的,虚构的。  相似文献   

18.
《新建筑》2002,(4):76-78
矶崎新首先回忆了与丹下健三合作的时期的工作情况,谈到设计比例与“市政厅”概念。在离开丹下后,他的设计思想发生了变化,转向城市设计。在分析了20世纪60-70年代的建筑流派后,矶崎新阐明了自己虚无主义的设计思想转向以及筑波中心的设计理念,并将建筑领域划分为三种类型--现实的,非现实的,虚构的。  相似文献   

19.
信息     
<正>矶崎新荣获2019年普利兹克奖今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评委决定将国际建筑界的最高荣誉颁发给日本建筑师矶崎新(Arata Isozaki)。矶崎新在50多年的建筑实践中,设计并建成100余座建筑,其作品兼取东西方文化,拥有超前的未来主义思想。在同时代的建筑师中,他拥有惊人的产量与影响力。矶崎新是第49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也是获此殊荣的第8位日本建筑师。  相似文献   

20.
编者的话     
这一期的本刊是“日本特集”。本刊曾多次按国别编过特集,这一次想通过它使读者们对近邻日本最近的建筑以及城市问题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在组稿时,我们提出了两个目标:一个是“新”,即报导最近的动向;一个是尽可能“全”,不仅有建筑思想、建筑作品、建筑师,还要包括城市规划以至作为产业的日本建筑业的情况。虽然一期刊物的容量有限,但感谢各位作者的支持,我们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目标。为了力求内容翔实,避免牵强附会,我们尽可能约请国内对日本建筑的研究有造诣的同志撰稿。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次特地请了几位日本建筑界和城市规划界中素有声望的专家,如日本近代建筑史研究的老前辈村松贞次郎先生,日本城市规划界很有影响的尾岛俊雄先生,以及在近代建筑研究中声名日著的新秀藤森照信先生、崭露头角的青年建筑师限研吾先生等为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