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前葡萄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2例(84眼)急性前葡萄膜炎行糖皮质激素滴眼治疗,观察治疗后病情恢复、视力、眼压及其他并发症的情况。结果糖皮质激素滴眼治疗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并发症少,治愈39例(62眼),好转9例(15眼),无效4例(7眼),治疗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糖皮质激素滴跟治疗急性前葡萄膜炎能有效地减少视力降低的发生,该项技术操作简单、I临床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
急性前葡萄膜炎是眼科门诊常见病,病因不明的特发性病例占一半左右。少数急性特发性重症前葡萄膜炎患者炎症严重,角膜内弹力层皱褶明显,对视力影响大。根据葡萄膜炎激素用药原则,作者对急性特发性重症前葡萄膜炎患者采取门诊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葡萄膜炎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葡萄膜炎是一类常见的致盲眼病,虽然感染、外伤等多种因素均可引起葡萄膜炎,但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类型为自身免疫应答所致的葡萄膜炎,此类炎症主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因此有关治疗的进展也主要表现在免疫抑制剂的问世和应用方面。下面简单介绍此方面的研究进展。1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用于治疗葡萄膜炎,由于它具有作用快、疗效确实可靠等特点,在葡萄膜炎治疗方面获得广泛应用,目前它仍是常用而又重要的药物之一,又由于它具有多种副作用、葡萄膜炎类型繁多和患者个体的差异,所以目前多数作者强调治疗应个体化,对一些有糖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伴发葡萄膜炎的临床特点和疗效。方法:对强直性脊椎炎伴发葡萄膜炎患者2l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l例中,16例有葡萄膜炎复发史,19例(90.4%)为骶髋关节炎,经糖皮质激素和睫状肌麻痹剂滴眼液治疗后,17眼(80.9%)最佳矫正视力≥1.0。结论:强直性脊柱炎伴发葡萄膜炎多发生于男性,呈急性、复发性、非肉芽肿性前葡萄膜炎表现,采用睫状肌麻痹剂和糖皮质激素滴眼液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葡萄膜炎临床治疗中的误区和可能原因。方法:收集1999-2004年在我院就诊的208例患者(286只眼)的完整资料,归纳分析及其治疗资料,尤其是糖皮质激素的给药途径,剂量和治疗时间以及抗生素应用等方面的情况。结果:208例(286只眼)患者中糖皮质激素滴眼数,结膜下或球后注射数及全身应用例数的使用率分别为99.0%,77.3%及89.9%,而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中静脉输液者占72.3%。VKH病(28例),前葡萄膜炎(58例)患者的既往治疗情况显示:糖皮质激素应用存在着大剂量滥用或滴眼剂使用不当的现象。208例葡萄膜炎患者中仅8例应用了其他免疫抑制剂。结论:内源性非感染性葡萄膜炎尤其是VKH病,前葡萄膜炎患者治疗中糖皮质激素的应用途径,剂量及治疗时间应根据葡萄膜炎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等而定;非感染性葡萄膜炎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6.
前葡萄膜炎是葡萄膜炎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葡萄膜炎总数50%~60%,可表现为急性、慢性、肉芽肿性和非肉芽肿性炎症,尽管其病因和种类繁多,但治疗相对简单,主要采用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治疗及睫状体麻痹剂治疗,每位临床医生都有其经验总结,下面介绍前葡萄膜炎给药方法、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糖皮质激素治疗葡萄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接治的200例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患者的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1.00%、9.50%;治疗后,患者眼睛为无光感、0.02-0.05、0.06-0.1的数目均少于治疗前,0.2-0.5、0.6-0.9、≥1.0的眼睛数目均多于治疗前(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葡萄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有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典必殊滴眼液与地塞米松球旁注射治疗急性前葡萄膜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我院诊治的78例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典必殊滴眼液治疗,观察组加用地塞米松球旁注射治疗,用药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炎症控制时间和房水细胞消...  相似文献   

9.
贾友强  周希瑗 《重庆医学》2008,37(11):1220-1221
目的探讨防盲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方法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15例迟发性葡萄膜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经局部及全身皮质类固醇治疗,6~10d眼部炎症完全消失,视力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与后遗症。随访6~24个月,平均17个月,无1例复发,视力稳定。结论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是由免疫复合物介导的急性葡萄膜炎症反应,及时正确处理,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方明喜 《当代医学》2014,(18):81-81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方法先取2009年6月~2012年6月河南省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对450例患者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分析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患者的情况和治疗结果。结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发病率为30%(150/450),450例患者术后10 d复查,裸眼视力0.3~0.4者45眼,0.5~0.7者225眼,0.8~1.0者125眼,1.2者27眼,其中150例患者发生迟发性葡萄膜炎。结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发病机制与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综合应用热敷理疗、抗生素、散瞳药物及糖皮质激素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葡萄膜炎2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葡萄膜炎的临床特点和目前临床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收集2002年6月-2007年6月,我院眼科治疗的各类葡萄膜炎病例223例(401只眼),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顺性分析。结果在223例葡萄膜炎患者中,病因不明者134例(60.09%),出现并发症及合并症的有159例(71.30%)。采用糖皮质激素散瞳,非甾体类消炎药及免疫增强剂等综合治疗方案,积极治疗其并发症和合并症,患者治疗后视力明显提高,但治疗后失明和低视力共221眼(55.11%)。结论葡萄膜炎病因复杂,诊断困难,目前治疗仍较困难,视力康复不容乐观,及时诊治葡萄膜炎所致的盲和低视力大多可防可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丙戊酸镁对外伤后癫痫发作的治疗作用。方法151例外伤后癫痫患者根据发作类型分为A,B,C三组。A组为部分性发作患者,共51例;B组为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患者,共50例;C组为全面性发作患者,共50例。根据体重和个体耐受情况给予丙戊酸镁个体化治疗。结果经过治疗,三组显效率有非常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总有效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A组治疗效果最好,其后依次是B组和C组。结论癫痫患者应该及时诊断治疗,根据具体情况做到个体化治疗,从而最大程度的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汤静  韩宇  蒲一民 《西部医学》2010,22(8):1499-1500
目的探讨佩戴软性治疗性角膜接触镜联合激素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葡萄膜炎(溃疡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临床确诊的32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葡萄膜炎(溃疡型),静脉滴注或口服阿昔洛韦,0.15%更昔洛韦眼凝胶滴眼、散瞳,佩戴软性治疗性角膜接触镜保护下使用激素治疗。观察眼部刺激症状、角膜溃疡愈合情况,治愈时间。随访3个月。结果佩戴软性治疗性角膜接触镜后药物治疗3天全部改善临床症状,7天浅层溃疡愈合,14-21天中层溃疡愈合,30-35天深层溃疡愈合,40天角膜溃疡小穿孔2眼愈合。32眼治愈29眼,治愈率91%,好转2眼,平均治愈时间16.3天。随访3个月,4眼复发。结论佩戴软性治疗性角膜接触镜联合激素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葡萄膜炎(溃疡型)临床疗效好,是一种安全实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癌围术期个体化护理干预在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率、促进患者康复等方面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36例肺癌患者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的情况。结果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后,19例患者消除了恐惧、焦虑及悲观失望心理,11例患者基本消除,6例患者有所好转;3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占8.3%,较2011年1月以前的17.4%下降近10个百分点)。结论对肺癌围术期患者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对手术及其治疗的配合度,增加手术安全性和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HLA—B27,相关急性前葡萄膜炎(AAU)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IL-10、IL-23、TNF-α、INF-γ等指标的变化,以期为此类患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益的思路。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技术,对AAU患者外周血血浆中上述4种因子水平进行检测,用PCR法对患者进行HLA—B27基因检测。结果41例HLA—B27,相关AAU患者外周血中发作期各指标分别是IL-10(461.3±34.5pg/m1)、IL-23(457.1±35.6pg/m1)、TNF-α(228.8±23.6pg/ml)、INF-γ(34.4±2.8pg/ml)经糖皮质激素及复方龙胆泻肝胶囊治疗后缓解期各指标均显著低于急性发作期(P〈0.01),分别为IL-10(145.7±29.8pg/m1)、IL-23(123.14.-30.9pg/m1)、TNF—a(61.2-4-20.1pg/m1)、INF--γ(12.0±2.2pg/m1),缓解期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INF--γ、IL-10、TNF-α略高于健康对照组,IL-23略低于健康对照组。所有41例患者全部为HLA—B27,基因阳性,对照组37例中有1例(2.7%)阳性。结论糖皮质激素结合复方龙胆泻肝胶囊能显著调节HLA—B27,相关葡萄膜炎患者体内的细胞因子水平,改善患者体内的免疫失衡状态,有效地抑制炎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金银花提取物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前部葡萄膜炎(AAU)小鼠的抗炎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邓朝生 《当代医学》2011,17(8):121-122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于眼科的46例(46眼)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采用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术后观察患者的视力、各种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情况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 43例(93.5%)患者均术前视力有所提高。术后6个月,39例(84.8%)患者裸眼视力≥0.5,4例(8.7%)患者裸眼视力为0.3~0.4,2例(4.3%)患者裸眼视力为0.1~0.2,1例(2.2%)患者裸眼视力〈0.1。结论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具术后炎证反应轻、视力恢复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激素在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56例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分为激素治疗组(25例)和非激素治疗组(31例).两组均采用统一的抗结核化疗加胸穿抽液或引流方案治疗,激素治疗组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强的松口服.观察两组病例发热改善时间,胸液吸收时间,治疗初始及2月、4月、6月后胸膜粘连肥厚的情况.结果 激素治疗组及非激素治疗组退热时间分别为(1.86±1.25)天,(3.81±2.3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胸水吸收时间分别为(7.24±4.60)天,(8.50±5.78)天,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膜增厚的例数分别为23及27例,增厚厚度为(19.79 ±11.92) mm,(17.56±11.73) 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月、4月及6月胸膜肥厚例数分别为18例、7例、3例及24例、10例、4例,两者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激素能缓解患者发热等结核中毒症状,但对于加快胸液吸收、减少胸膜增厚的发生率和治疗并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9.
刘庆  郭晓令  丁勇  陈建苏 《铁道医学》2014,(10):1188-1191
目的:评价慢性葡萄膜炎患者行中西医结合疗法的疗效和复发情况。方法:以"中西医结合"、"慢性葡萄膜炎"、"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chronic uveitis"为主题词使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Medline(1966年1月至2013年7月)、EMbase(1966至2013年)、Cochrane图书馆(2013年)等中、英文数据库,并用Google等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查找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葡萄膜炎相关文献。提取文献的相关原始数据,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已公开发表的7篇文献作分析,按中西医结合组与西医组进行统计。结果:中西医结合组对慢性葡萄膜炎有确切的疗效,同西医组比较,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葡萄膜炎患者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能达到较好效果,在减少复发方面优于单纯西医疗法。  相似文献   

20.
王文胜  王利  李文庆 《西部医学》2014,(8):1066-1068
目的 观察断指再植术后系统性、计划性康复治疗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2年3月84例断指再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观察组采用运动康复治疗为主,辅以理疗、作业疗法及感觉训练等系统综合的康复训练,最早由术后2周介入康复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全部病例术后行康复训练超过2个月,分别采用总活动度测定(TAM)法和两点辨别觉(2-PD)进行评估,对84例患者出院后的工作情况进行跟踪和调查.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患指功能恢复程度和患者满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恢复良好的手功能以成功的手术为前提,创面和骨折的一期愈合,正确的个性化康复治疗措施,及时评估及调整相应治疗方案,早期系统的康复治疗有助于断指再植术后患者的手功能和职业能力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