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瑞格列奈或格列吡嗪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的疗效及对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45例,随机分成瑞格列奈组(瑞格列奈+甘精胰岛素,n=23)和格列吡嗪组(格列吡嗪+甘精胰岛素,n=22).结果 两组治疗3个月后餐前和餐后的末梢血糖及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 瑞格列奈(1 mg,3次/d)联合甘精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HbA1c和改善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较格列吡嗪(5 mg,1次/d)联合组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瑞格列奈与二甲双胍联用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瑞格列奈组25例及格列比嗪组25例。瑞格列奈纽:瑞格列奈0.5~1mg/次,3次/d:二甲双胍0.5g/次,3次/d;格列比嗪组:格列比嗪2.5~7.5mg/次,3次/d;二甲双胍0.5g/次,3次/d。疗程为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和体重指数(BMI)。结果用药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格列奈与二甲双胍联和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协同作用,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方便,顺应性好。  相似文献   

3.
二甲双胍分别联合不同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罄睿  王洪权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8):2329-2329,2393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分别联合瑞格列奈或格列吡嗪控释片、α-糖苷酶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116例,随机分为三组.在饮食、运动及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瑞格列奈组(A组)给予瑞格列奈0.5mg/次口服,3次/d,依血糖结果逐步加量,最大剂量至1mg/次,3次/d;格列吡嗪控释片组(B组)5mg/次口服,1次/d,依血糖结果逐步加量,最大剂量至10mg/次,1次/d;α-糖苷酶抑制剂组(C组)50mg/次口服,3次/d,根据血糖逐渐增加剂量,最大剂量至100mg/次,3次/d.三组均给予二甲双胍0.5g/次,3次/d,连续治疗12周.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值较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1).组间比较,A组和B组降低HbA1c的幅度稍高于C组,A、B两组治疗后FBG下降程度大于C组,但2hPBG降低程度小于C组.结论:二甲双胍分别联合瑞格列奈或格列吡嗪控释片、α-糖苷酶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均能有效控制血糖,但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4.
何曜 《当代医学》2013,(9):44-45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方法 60例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二甲双胍(500mg/次、2次/d)联合瑞格列奈治疗(瑞格列奈0.5mg/次、3次/d、餐前半小时口服),即联合组,同时再选取同期给予单一降糖药物(盐酸吡格列酮片30mg、1次/d或格列吡嗪15mg、1次/d)的55例2型糖尿病者进行对比研究(单一组),观察两组患者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血脂水平及体重指数等项目且对所得相关数据予以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体质量指数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者效果显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黄仲娴  黄德仁 《吉林医学》2013,(35):7387-7388
目的:探讨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联合含磺脲类药物及中药方剂的消渴丸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初诊2型糖尿病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在控制饮食及运动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吡格列酮30 mg,1次/d,消渴丸5丸/次,3次/d,餐前半小时服;对照组给予吡格列酮30 mg,1次/d,格列本脲2.5 mg/次,3次/d,餐前半小时服,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药物剂量,疗程为3个月。治疗前、治疗后检查糖化血红蛋白、血糖、血脂、体重等相关参数。结果:治疗组空腹血糖(FBG)、餐后两小时血糖(2 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两组体重指数、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消渴丸治疗作用上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并能尽显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互补作用,能显著降低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是有效的、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凯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9):752-754,757
目的评价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临床试验方法,一共收集70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35例,口服国产瑞格列奈片1mg,1天3次;对照组35例,口服格列吡嗪片5mg,1天3次,经过2周的平衡期后进入治疗期,疗程12周。结果2组患者,与用药前比较,治疗12周,2组空腹血糖均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2组餐后血糖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格列奈组餐后1h胰岛素增加,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瑞格列奈1mg,1天3次,与格列吡嗪5mg,1天3次比较降低空腹血糖疗效相当,均能显著降低餐后血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临床效果。方法45例初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吡格列酮组给予盐酸吡格列酮片30mg,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除噻唑烷二酮类及双胍类以外的降糖药物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空腹血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血脂、肝功能及脂肪肝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均可显著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吡格列酮组在降低空腹血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改善肝功能、血脂、脂肪肝程度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具有减少胰岛素抵抗、改善脂肪肝的作用,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10月门诊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治疗组口服盐酸吡格列酮片(15mg,1次/d),对照组口服二甲双胍片(500mg,3次/d),治疗观察12 周,观察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改变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空腹血糖下降时间比对照组要早,两组餐后2h血糖下降,无明显差异.结论 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降糖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加自苦黄胶囊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治疗效果。方法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在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前提下,治疗组给予口服苦黄胶囊2粒,3次/d,吡格列酮15mg,1次/d。对照组仅给予口服吡格列酮15mg,1次/d。30d为一疗程。患者服药前及一个疗程结束后做化验检查。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压、血脂全套、胰岛素敏感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吡格列酮加自制苦黄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可使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指数上升,抵抗减轻,血糖控制良好,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预混胰岛素、二甲双呱、吡格列酮联合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远期效果。方法选择2007~2010年186例初诊2型糖尿病进行为期3个月的预混胰岛素、二甲双呱、吡格列酮联合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空腹血清C肽、餐后2h血糖、餐后2h血清C肽、糖化血红蛋白及不用服药1年的血糖达标率等指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联合治疗后空腹血糖、血清C肽及餐后2h血糖、血清C肽、糖化血红蛋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用服药1年的血糖达标率为51.61%(96例)。结论预混胰岛素、二甲双呱、吡格列酮联合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可明显改善患者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西格列汀治疗初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初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两组。西格列汀组:给予西格列汀,100 mg,1次/d,口服3个月;瑞格列奈组:给予瑞格列奈,1.0 mg,3次/d,餐前口服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早餐后2 h血糖、HbA1c、体重等,并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间的空腹血糖、早餐后2 h血糖、HbA1c,无显著差异。但是,西格列汀组患者的体重显著低于瑞格列奈组,而且低血糖发生率低于瑞格列奈组。结论西格列汀能够有效降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而不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的作用,及其差异。方法 采用双盲双模拟随机对比研究:50例血糖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原治疗方案下,随机给予盐酸吡格列酮片30mg(2片),1次/d和模拟二甲双胍片(1片/次,2次/d);或盐酸二甲双胍片500mg(1片),2次/d和模拟吡格列酮片(2片,1次/d),疗程12周。结果 二甲双胍组平均降低空腹血糖(FPG)2.6mmol/L、餐后2h血糖(2hPG)3.7mmol/L、糖化血红蛋白(GHbAlc)1.6%;吡格列酮组平均降低FPG1.9mmol/L、2hPG4.9mmol/L、GHbAlc 1.2%。比较两组间血糖降低值及降低百分率,基本上差异无显著性。二甲双胍治疗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下降;吡格列酮治疗后甘油三酯(TG)明显降低。结论 在试验剂量下,这两种药物具有大致相似的降糖疗效,二甲双胍主要降低TC和LDL-C,吡格列酮主要降低TC。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吡格列酮联合应用治疗新诊断肥胖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方法选取71例新诊断肥胖他DM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5例给予二甲双胍500mg、2次/d,吡格列酮30mg、1次/d联合治疗;对照组包括二甲双胍组(M组)和吡格列酮组(P组),M组24例给予二甲双胍500mg、2次/d治疗;P组22例给予吡格列酮30mg、1次/d治疗患者。所有治疗疗程12周,观察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及餐后2h胰岛素(P2hINS)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情况。结果三组患者在治疗后FPG、2hPG、HbA1c、FINS、P2hINS均明显下降。M组和P组疗效相似;治疗组在减低患者胰岛素水平、改善糖代谢紊乱方面均优于M组和P组。结论联合应用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治疗,可作为经过单一使用二甲双胍或吡格列酮治疗血糖控制仍然不良的肥胖T2DM患者选用的治疗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244例,随机分成瑞格列奈组和格列吡嗪组,均予以治疗观察12周的时间。结果:治疗4、8、12周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HbAlc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瑞格列奈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低于格列吡嗪组,低血糖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格列吡嗪组。结论:瑞格列奈可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异常,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临床试验方法,共收集70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35例,口服国产瑞格列奈片1 mg,3次/d;对照组35例,口服格列吡嗪片5 mg,3次/d,经过2 w的平衡期后进入治疗期,疗程12 w。结果:两组患者,与用药前比较,治疗12 w,2组空腹血糖均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2组PBG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格列奈组餐后1 h胰岛素增加,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瑞格列奈和格列吡嗪降低FBG疗效相当,均能显著降低餐后血糖。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门冬胰岛素30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门诊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2009年6月至今收治过的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给予门冬胰岛素30和吡格列酮;对照组给予常规吡格列酮口服,3次/d。观察随访16周,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16周后,血糖、HbAlc均有显著下降(P0.01),观察组血糖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30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门诊2型糖尿病优于单纯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且安全,治疗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盐酸吡格列酮治疗136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盐酸吡格列酮片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实验组给予盐酸吡格列酮30mg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每日1次,观察时间为3个月。结果:实验组盐酸吡格列酮降低空腹血糖的显效率、有效率为35-3%、79-4%,降低餐后2h血糖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38.2%和85.3%,安慰剂和吡格列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盐酸吡格列酮是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一种理想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瑞格列奈和格列吡嗪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瑞格列奈组和格列吡嗪组。瑞格列奈组采用瑞格列奈治疗。格列吡嗪组采用格列吡嗪治疗,监测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空腹及餐后2h血糖。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及24周糖化血红蛋白,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空腹C肽以及总胆固醇、体重和甘油三脂的变化,并观察有否低血糖等不良反应。结果瑞格列奈组和格列吡嗪组对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较治疗前有相似的下降效果(P〈0.05),糖化血红蛋白治疗后12周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24周时瑞格列奈组糖化血红蛋白优于格列吡嗪组。C-肽治疗后24周较治疗前明显增加,两组参数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瑞格列奈和格列吡嗪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均有效,但瑞格列奈控制糖化血红蛋白的能力。保护胰岛B细胞的功能方面优于格列吡嗪,且更安全。  相似文献   

19.
舒海燕 《吉林医学》2014,(25):5630-5631
目的:比较初诊为2型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应用二甲双胍和格列吡嗪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初诊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9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n=46例)和格列吡嗪组(n=46例)。二甲双胍组患者服用二甲双胍肠溶片500 mg/次,2次/d;格列吡嗪组患者服用格列吡嗪片剂5 mg,1次/d。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指标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和格列吡嗪均能显著降低初诊为2型糖尿病的老年患者的血糖,两者的疗效无明显差异,但适合人群存在略微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胰岛素促泌剂与二甲双胍配伍的降血糖疗效。方法:将80例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给予瑞格列奈0.5-1.5mg口服,每日3次,二甲双胍0.25-0.5g口服,每日3次;B组:给予格列吡嗪2.5-7.5mg口服,每日3次,二甲双胍0.25-0.5g口服,每日3次;治疗3月后观察两组用药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肝、肾功能和体重指数(BMI)变化。对并发高血压及高血脂者给予相应治疗。所有病人均配合饮食及适当的运动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FBG、PBG和HbA1C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FBG和HbA1C无显著性差异,PBG下降,A组较B组明显(P<0.05),两组体重指数治疗后均有下降,A组较B组更有利于减重。治疗前后两组肝、肾功能均正常。副作用:A组低血糖3例,B组7例。结论:瑞格列奈、格列吡嗪与二甲双胍配伍降糖疗效肯定。瑞格列奈组与格列吡嗪组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组合能产生基本相同的降血糖疗效,但对于餐后血糖的下降,前者更有优势。而且两种配伍均能使病人体重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