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3 毫秒
1.
我国正逐步推行快递包装回收、垃圾分类等系列举措,但面临着快递包装回收成本高、消费者参与意愿低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从演化博弈的视角,构建"电商企业—消费者—政府"三者之间的博弈模型,分析政府管制措施对快递包装回收产业的影响,并以商业软件进行数值仿真分析。研究表明:产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时,政府须保持一定的基础设施投入和财政补贴投入,增加企业实施回收的净收益,如以税收优惠等措施激励电商企业实施逆向物流,同时政府可通过回收计划积分奖励等调动消费者参与积极性;对财政补贴的实施给予适度的监管强度,过高的监管强度会抑制各方快递包装回收积极性,但低监管强度不利于回收产业的市场秩序建立与发展;政府对于不实施逆向物流的电商企业处罚力度大,有助于推动其向实施逆向物流的方向演化;消费者对于电商企业的态度,如不实施逆向物流的不满意度,可影响其市场份额,并促使其开展快递包装逆向物流。  相似文献   

2.
快递业的发展带来了快递包装垃圾回收问题。为此,笔者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472份消费者快递包装分类回收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分析,试图对影响消费者参与意愿、实际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快递包装分类回收推广的条件和机制。结果显示:消费者进行快递包装分类回收意愿强烈,但实际行为却很少,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快递包装分类回收的意愿主要受认知和态度影响,年龄和某些职业也是影响因素;快递包装分类回收的行为是否能够实现,主要取决于对快递包装分类回收知识的认知;此外,消费者对于"循环绿色"快递包装有非常高的期待值。因此,完善快递包装分类回收设施和服务制度;通过宣传加强消费者快递包装分类回收知识普及和责任感的培养;尽快制定快递包装回收标准;采取奖惩并用、激励与监督并行的举措推动分类回收实践推广;建立可循环、可回收的共享快递服务系统等措施是实现快递包装"绿色化"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针对政府低碳规制下,制造商与第三方机构合谋寻租,导致市面上“伪绿色产品”频现等问题,构建由政府监管部门、制造商和第三方检测机构组成的三方参与主体演化博弈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各参与主体演化博弈稳定策略组合及实现条件。通过数值仿真分析,阐明制造商寻租及投机成本、生产高绿色和低绿色产品成本差值、第三方检测机构寻租成本及收益、政府监管部门对制造商及第三方机构的奖惩力度等因素对三方参与主体策略选择及系统优化稳定性的影响,以期为“双碳”目标下政府激励与监管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低碳包装是解决物流包装过程中存在过度浪费的重要手段。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建立政府参与下物流企业低碳包装回收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模型,针对不同条件分别求出演化均衡点,并分析政府、物流企业、消费者在何种情况能够达成互利共赢局面。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的奖惩金额以及物流企业进行低碳技术研发的成本,是影响博弈双方决策行为的关键因素,据此可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郑克俊  邹小平 《包装工程》2022,43(23):305-314
目的 针对快递包装物制造商、快递企业和消费者回收废旧快递包装的积极性不高、回收难等问题,研究多方博弈下的废旧快递包装回收最优激励策略。方法 采用博弈论方法,构建闭环供应链模型,分别求出了快递企业的最优回收决策和政府的最优激励策略。结果 政府引入激励机制,效果要明显好于不采取激励机制;政府的激励力度对废旧快递包装供应链企业的利润、消费者剩余和社会总福利均有显著的影响,存在使社会总福利最大化的最优激励力度β*值。结论 最低回收利用率、消费者最低返还率和政府激励力度这3个指标是政府激励机制的最关键参数,政府应当以使社会总福利最大时的激励力度值β*为最优策略来建立激励机制,这样既能使制造商和快递企业通过回收再利用来增加利润,又能提高消费者参与回收的积极性,增加社会总福利,实现消费者、企业和社会共赢的良性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循环经济发展扶持政策下如何提升消费者与回收企业的回收积极性问题,旨在探究一种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市场运作、系统推进的回收管理策略。考虑由回收企业和消费者组成的两级回收供应链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博弈双方的演化均衡点及参数变化对回收积极性与策略的影响,探讨了不同的参数区间下政府单边惩罚补贴机制对回收供应链主体积极性提升的协调作用。最后,采用Vensim软件仿真验证了模型分析的合理性和协调机制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博弈双方的回收积极性投入策略与其收益、成本、惩罚补贴力度以及"搭便车"收益值等因素密切相关;当回收企业和消费者均选择消极应对策略或一方积极另一方消极的搭便车策略时,政府可分别通过补贴和惩罚机制改变回收企业和消费者的双方收益矩阵,可使博弈双方均向积极参与回收的行为策略演化,并实现回收企业和消费者回收积极性最大化、政府监管成本最小化。  相似文献   

7.
缺陷产品造成安全事故频发对消费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本文针对产品召回的监管问题,考虑参与各方主体利益最大化,构建政府监管部门、企业和消费者三方博弈策略收益矩阵,对比分析各博弈主体行为策略的演化稳定均衡,分析三方博弈主体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找出破解当前召回监管模式弊端的突破口。研究表明:对于政府,提高政府行政处罚力度、优化政府监督流程,将提高政府召回监督工作效率;对于企业,设立缺陷召回信用机制、提高对消费者损失的赔偿,将提高企业积极配合、主动召回的积极性;对于消费者,搭建缺陷召回信息平台、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和提高维权所得的赔偿,将有助于消费者主动上报缺陷产品信息、积极参与缺陷产品召回工作。  相似文献   

8.
谢彩虹  邹筱 《包装学报》2023,15(3):9-16
实施绿色包装是在电商快速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演化博弈理论的假设前提下,构建了以政府-电商企业-消费者三方为主体的博弈模型;探讨三方的期望收益模型、复制动态方程及由此构成的雅可比矩阵;分析三方博弈模型的均衡点,并判断出稳定点;最后通过数值仿真加以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消极监管、电商企业提供绿色包装、消费者参与所构成的策略集是三方演化博弈的稳定点。  相似文献   

9.
针对政府激励、科技资源平台创新、小微企业参与平台创新的博弈问题,构建小微企业、平台与政府三方演化博弈模型,考虑政府激励的动态性,分析影响各参与主体行为策略演化路径的因素。研究发现,增加政府监管制度供给、实施平台动态考核、适度控制奖励支付总额及设计合理的奖励衰减机制;督促平台提供创新性服务、打造良好平台生态;实施有利于降低小微企业参与平台创新的成本,以及增加其不参与时的潜在损失的措施等等,能增加三方收益,是促进科技资源平台与小微企业创新行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霍红  白艺彩 《工业工程》2020,23(6):52-59
针对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环境下农户、龙头企业、消费者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探讨三方主体行为策略的演化过程以及策略选择的相互影响。通过求解稳定均衡点,分析了不同情形下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方主体的演化路径,并使用Matlab进行算例分析。研究发现,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存在多重演化稳定策略,且存在相应的演化稳定条件。据此提出了促使农户和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安全生鲜农产品的相关建议,为提高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供了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1.
罗定提  罗娟  鲁芳 《包装学报》2020,12(3):60-68
针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微小利用价值以及积少成多的环境危害特点,结合政府补贴的激励机制,分别以农药生产商、农药零售商或第三方回收商作为回收主体,基于斯塔克伯格博弈分析回收主体之间的行为,分析在政府补贴下回收系统总利润的变化以及包装废弃物回收率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零售商回收模式在3种回收模式中为最佳的乡村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模式,可以同时达到回收系统总利润最优以及回收率最大,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相似文献   

12.
张爽  孙绍荣  马慧民 《包装工程》2018,39(13):129-137
目的理清包装垃圾源头减量治理中的各主体博弈关系和动态演化过程,针对包装垃圾源头减量治理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方法利用演化博弈理论,分析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在包装垃圾源头减量治理中的演化过程,并选用6组代表性数据通过Matlab软件进行仿真模拟。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包装垃圾源头减量初期,政府引导起到了明显的主导作用,仅靠适度提高包装企业的补贴并不能促使各方都采取参与策略,因此必须加大对过度包装企业的罚款力度;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对于系统的均衡结果具有较大影响;企业应调整自身包装策略,做到从承担社会责任中提高经济效益。结论通过研究包装垃圾源头减量治理中多元利益主体决策行为的演化特征,为包装垃圾源头减量治理提供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郑克俊  翟小可  李锦莹 《包装工程》2022,43(21):224-231
目的 优化协调快递包装回收闭环供应链参与者的利益,促使提高废旧包装物回收率。方法 运用博弈论方法,构建由快递包装生产商、快递公司、互联网回收平台和消费者组成的闭环供应链模型,计算和比较在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时的利润,引入收益共享契约进行协调。结果 集中决策显著优于分散决策;协调后参与者的利润比协调前的有所提高,利润提高的幅度取决于协调比例大小,数值算例验证了该结果。结论 收益共享契约协调机制能够提高供应链系统利润,激发参与者积极回收快递包装,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企业、消费者和社会共赢。建议政府积极推广“互联网+”的混合回收。  相似文献   

14.
戴雪红  艾明浩 《包装工程》2022,43(8):340-347
目的 随着邮寄快递行业的发展,快递包装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根据可循环发展的理念,共享包装设计模式成为互联网平台下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理论阐述,结合设计学相关知识分析,“共享包装”的共享模式是以包装资源共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互联网+”的模式下,如何推动用户参与绿色消费、如何实现共享包装共用及共享包装管理系统有效运作等问题,仍然是共享包装实现共享模式所面临的困境。结论 共享包装设计模式是在互联网平台下,推动包装资源共享,实现包装箱体共用,符合生态环境美学及共享经济特征,促进经济和生态的多重利益。共享包装可持续实现的路径是提倡绿色包装消费行为、包装共享结构及可持续发展共享包装运行模式,对数据共享平台下共享包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范湘香 《包装工程》2024,45(3):269-275
目的 针对循环快递包装市场占有率低的问题,建立有效的回收率奖惩机制,促使电商平台使用循环快递包装。方法 考虑一次性快递包装和循环快递包装的替代性,在快递包装制造商回收模式下,建立无政府奖惩和有政府奖惩情形下电商平台的快递包装成本模型和快递包装制造商销售与回收循环快递包装的利润模型,分析政府奖惩机制对电商平台使用循环快递包装的比例、循环快递包装价格、循环快递包装回收率的影响。结果 回收率奖惩机制可以提高循环快递包装的回收率和电商平台使用循环快递包装的比例,降低循环快递包装的价格。结论 回收率奖惩机制有利于促进电商平台增加循环快递包装的使用比例,推动循环快递包装的规模化应用。  相似文献   

16.
刘庆国  高妍南 《包装工程》2019,40(21):151-158
目的研究考虑企业效益下高校快递包装回收系统的系统优化问题,以改善高校校园因快递包装造成的环境污染。方法针对大学校园快递包装的回收特点,应用第三方企业回收的包装回收模式,引入包装破损率对包装进行分类回收,考虑再生效益对回收系统的影响,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校园环境下的快递包装回收模型。进一步,从快递包装平均重量与校企合作水平出发,设计4个不同仿真方案,通过VensimPLE仿真软件对模型进行验证,分析了影响快递包装回收效果的主要因素,并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实例验证可知,仅减小快递包装的平均重量对于高校快递包装回收现状改善效果不明显。通过增大校企合作水平影响因子、简化快递包装、提升学生环保意识相结合,可使校园被废弃包装量、废弃包装填埋量降低,企业回收效益明显,校企合作更加紧密。结论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可以显著改善快递包装的回收效果,提升企业效益,同时减少包装平均重量可以有效控制校园废弃包装的累积速率与填埋量,对于发展绿色物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褚东亮  范雪  豆祥芬  耿华 《包装工程》2023,44(11):166-174
目的 为了使快递包装回收更加智能系统化,构建“互联网+TPR”回收新模式,在此基础上搭建北京市快递包装逆向物流回收网络新体系。方法 首先对4种回收模式进行定性分析,然后构建4种回收模式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利润最大、回收数量最多的回收模式,最后根据选出的回收模式建立逆向物流回收网络新体系。结果 由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果可知,“互联网+TPR”回收模式较其他3种传统的回收模式更适合于北京市快递包装废弃物的回收。结论 以北京市快递包装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北京快递包装逆向物流回收新模式,构建了“互联网+TPR”快递包装逆向物流回收网络新体系,解决了中小型企业的投入成本大、利润分配不均、信息流通慢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需求波动下政府补贴对制造商生产低碳产品选择的影响。建立垄断和双寡头两种情形下的古诺博弈模型,分析不同生产策略对制造商产量和利润的影响,得出满足各均衡策略的条件。研究发现:制造商生产策略受政府补贴、市场流失率和市场偏好的影响;政府补贴可引导制造商生产低碳产品,但竞争会削弱补贴对生产低碳产品的激励作用;较大的政府补贴反而会增加碳排放;市场波动程度越大,政府补贴对制造商生产低碳产品的激励作用越弱。  相似文献   

19.
以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为背景,从包装设计的可回收性和耐用性两个因素建立供应链最优化决策模型,研究和比较了包装生产商仅提供一般快递包装与仅提供可循环快递包装两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包装回收率的提高,包装生产商会提高快递包装的可回收性,但可循环快递包装的耐用性需要考虑耐用性与可回收性之间的关系。当耐用性与可回收性相互促进时,耐用性会随之上升;当耐用性与可回收性相互冲突时,耐用性会随之下降。在仅生产可循环快递包装时,包装生产商的利润与社会福利高于仅生产一般快递包装时的,但对包装生产商进行包装收集的激励要低于仅生产一般快递包装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