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腰痛目前已成为困扰全球医疗及社会性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社会负担。40%~50%的腰痛由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引起。且IDD的程度与腰痛呈显著正相关。IDD在临床上还可引起椎管狭窄、脊柱节段不稳、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和脊髓病等系列疾病。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IVD)是由上下软骨板(cartilaginous endplates,CEP)、中央的髓核(nucleus pulposus,NP)以及周围的纤维环(annulus fifibrosus,AF)组成,其中NP是由NP细胞、凝胶状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组成,含水量70%~90%。IDD受异常应力、细胞因子、营养、基因、创伤、环境、年龄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对IDD相关疾病的治疗手段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但二者均存在一定缺陷。虽能改善部分症状,但无法延缓或逆转IDD病理过程。近年来随着分子水平上对IDD机制的研究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作为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参与IDD,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有学者基于芯片数据分析观察到多种lncRNA在IDD中异常表达,且证实了差异表达的lncRNA在IDD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笔者就lncRNA通过ceRNA网络机制影响IDD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分子水平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下腰疼痛正在成为目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其发病的年龄越来越趋于年轻化,每年因下腰痛带来的社会经济损失巨大。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引起下腰疼的重要原因,在多重因素作用下,椎间盘组织出现生物力学和结构的变化,发生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使脊髓和神经根受压,从而引起患者出现下腰疼。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18~24个核苷酸序列的单链非编码小分子RNA,其在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作为基因表达的重要调控分子之一,已被证明在许多种疾病起始及进展阶段发挥着关键作用,故认为其可能在椎间盘退变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上针对IDD的治疗手段主要以手术治疗缓解临床症状为主,即使当前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但是手术治疗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身体创伤和经济负担。miRNA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作用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表明miRNA在退变的椎间盘组织中呈现异常的表达模式,参与IDD的多种病理过程。目前,一些miRNA已被证明与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多种病理过程有关,包括髓核细胞凋亡和增殖、细胞外基质的降解、细胞自噬、炎症反应及软骨终板的退变等。基因芯片对比研究显示一些miRNA在退变髓核细胞中的表达与正常髓核细胞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表达的miRNA通过调控其各自的上、下游通路可能参与髓核细胞退变的进程,调控通路多有交叉并行,构建出一个庞大的miRNA调控网。了解miRNA在发病过程中的靶基因和机制,能够在疾病的起源、发展和预后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因此,综述了miRNA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潜在的临床治疗意义。随着对miRNA研究的深入,通过了解椎间盘退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可以为ID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非常有可能成为IDD生物学治疗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3.
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IVD)是由髓核(nucleus pulposus,NP)、纤维环(annular fibrosus,AF)及终板软骨(cartilaginous endplates,CEP)构成。在生理情况下,IVD是人体最大的无血管器官,营养物质只能通过CEP的扩散来获取。年龄的增加及机械应力改变等因素会导致IVD退变脱水,并可能伴随着椎间盘血管化及神经植入等现象的发生。腰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目前ID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遗传、年龄、环境、吸烟、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重体力劳动等均是IDD的发病因素。多项研究证实细胞增殖、凋亡、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自噬等在IDD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非编码小分子RNA,在真核生物中大量存在,长度约18~22个核酸。miRNA在人体几乎所有生理及病理活动中均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miRNA与IDD密切相关。目前已知的与IDD相关的miRNA种类繁多,miRNA与IDD的关系错综复杂,且仍未完全明确。笔者将不同的miRNA根据功能种类进行综合描述,初步明确miRNA与IDD的关系,为IDD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具有调控基因表达作用的非编码RNA(ncRNA)参与调控椎间盘细胞内众多的病理生理过程,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2]。微小RNA(miRNA)是一种短链小分子ncRNA,miRNA通过与靶基因mRNA的3''UTR结合,阻碍mRNA的翻译或诱导其降解,从而负向调控椎间盘细胞的凋亡与增殖、细胞外基质生成以及细胞自噬等生物学过程[3-5]。  相似文献   

5.
腰痛是骨科的常见症状,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研究表明大多数腰痛和椎间盘退变有关,而目前的治疗都只能缓解症状,不能逆转椎间盘退变。随着对椎间盘退变病理认识的深入,采用生物学方法逆转椎间盘退变成为可能。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就是其中方法之一。笔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作为种子细胞治疗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一系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并可由此导致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椎滑脱及退行性侧凸等[1],是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治疗,目前主要有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两种方法,但均不能从组织学上根本逆转椎间盘退变.通过细胞治疗等生物学方法修复退变椎间盘是脊柱外科基础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共培养技术促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分化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笔者就干细胞与髓核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s,NPCs)体外共培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与年龄有关、多因素导致的生物学退变,以椎间盘高度的降低、含水量降低、软骨终板钙化、细胞外基质减少等一系列微环境失衡为特点,最终导致椎间盘组织结构完整性丧失、脊柱的活动和功能受限。IDD可导致椎间盘源性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退行性腰椎滑脱、  相似文献   

8.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退行性脊柱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可导致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柱侧凸等众多脊柱外科常见病.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给社会与个人带来巨大的医疗负担[1].目前,尚无从根本上逆转IDD进程的有效措...  相似文献   

9.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on,IDD)所致腰腿痛是骨科的常见疾病,目前对IDD所致腰腿痛的治疗手段都属对症治疗,不能阻止或逆转椎间盘退变,因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椎间盘退变所致腰腿痛。椎间盘组织工程学旨在通过恢复或者重建椎间盘原有的生理结构及生物学功能,有望成为一种治疗IDD的有效手段[1],但组织工程研究和治疗需要大量的种子细胞,现有种子细胞来源有限,探索相对理想的种子细胞成为研究的热门。作者就种子细胞来源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对椎间盘退行性变(IDD)机制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cro RNA在IDD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较多micro RNA在人正常椎间盘和退变椎间盘组织中存在差异性表达,这些差异性表达的micro RNA在细胞凋亡、蛋白水解酶和细胞外基质的降解等生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IDD是引起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2],严重危害公众健康,并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3]。目前IDD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