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总结对比分析经导管封堵术和开放性手术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发生的特点,评价两种手术预后的临床意义。 方法 分析124例VSD术后24h动态心电图,其中经导管介入封堵术94例(介入封堵治疗组),开放性修补术30例(开放修补治疗组),对比分类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结果 (1)传导阻滞:介入封堵治疗组比开放修补治疗组的术后发生率低,分别为26.6%(25/94)与46.7%(14/30),差异有显著性(P<0.05);(2)心肌缺血:介入封堵治疗组比开放修补治疗组术后的发生率低,分别为2.1%(2/94)与13.3%(4/30),差异有显著性(P<0.05);(3)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两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介入封堵术较开放性手术术后的传导阻滞和心肌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是一种疗效好、较安全的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黄晓碧  钱翠平  郭军  高辉辉  赵胜 《安徽医学》2021,42(11):1236-1239
目的 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和转归.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心内科行PmVSD介入封堵术69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心电图和/或动态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术中心导管检查以及术后随访资料,按照是否发生心律失常,分为心律失常组(n=9)与非心律失常组(n=60),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mVSD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果 心律失常组患儿QRS间期为109.00(93.50,127.50)ms,非心律失常组患儿QRS间期为74.00(71.25,78.00)ms,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缺损直径、肺循环/体循环血流量比值(Qp/Qs)和曝光时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曝光时间延长是PmVSD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OR=1.416,95%CI:1.120~1.790,P<0.05).随访12.00(6.00,12.00)个月,7例(包括2例严重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患儿恢复窦性心律.结论 PmVSD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以束支传导阻滞多见,大部分术后早期可恢复正常,曝光时间延长可增加PmVSD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覃晓波  孙中波  黄颖 《微创医学》2007,2(6):527-529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术中及术后传导阻滞的类型及高危因素。方法选择我院施行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患者45例,术中4例及术后11例出现传导阻滞,对引发传导阻滞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45例VSD患者43例封堵成功,成功率95.56%;其中2例术中反复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被迫中止手术;术后11例发生传导阻滞,除Ⅱ°房室传导阻滞及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各1例,因出现时间较晚未恢复外,其余传导阻滞均在14d内恢复。年龄(<4岁)、VSD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3mm)、VSD直径(≥10mm)、穿刺成功后A-V轨道建立时间(≥60min)与传导阻滞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结论传导阻滞是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常见并发症,了解VSD的特殊解剖结构、严格选择手术适应症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传导束及其周围组织水肿是减少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传导阻滞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病前后心律失常的变化及其特点.方法:选择在我院成功施行经皮穿刺先心封堵术患者10l例,分别于术前1 d及术后描记12导联同步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并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①动脉导管未闭(PDA)手术前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变化(P>0.05);②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增加(P<0.05),其他心律失常无明显变化;③室间隔缺损(VSI))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加,以传导阻滞及不完全性房室干扰脱节多见(P<0.05).结论:经皮穿刺先心封堵术后ASD及VSD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多,其中VSD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最高,且较严重,但心律失常多为暂时性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和外科修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并发症。方法对80例膜部室间隔缺损(VSD)患者,外科组40例和TCVSD组40例进行了3~10个月随访,并比较两组的疗效、并发症。结果TCVSD组38例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95%),术后出现少量残余分流2例(均小于2mm),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外科手术组全部手术成功,无死亡,术后出现残余分流1例(3~4mm),心包积液1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2组间技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均无明显差异,而术前、后比较各组组内LVEDD、LVEF、LAD、SPAP、FS均P<0.05;术后组间比较LVEDD、LVEF、LAD、FS、SPAPP均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CVSD术组与外科手术组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科修补术与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暨南大学附属河源医院收治的单一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或室间隔缺损(VSD)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修补术组29例和封堵术组29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应用呼吸机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手术费用、心功能指标(LVEF、LVEDP、LVEDD、C/T)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封堵术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应用呼吸机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情况及手术费用等方面均优于修补术组(t=15.997、7.460、9.058、10.122、9.367、4.807,P均<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LVEF、LVEDP、LVEDD、C/T水平均无明显变化(t=0.759、0.430、1.1 16、0.689,P均>0.05);2组患者术后出现胸腔积液、心包少量积气、右束支传导阻滞、动静脉瘘等并发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20.7%vs.13.8%,x~2=1.668,P=0.197);2组患者治疗后随访1~3个月,封堵术组成功率96.6%(28/29),修补术组成功率100%(29/2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介入封堵术与外科修补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疗效确切,无明显差异;由于介入封堵术具有微创、安全、痛昔小、费用低的特点,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①目的 探讨经导管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进行多因素综合疗效评价。②方法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选择适合封堵术的先天性心脏病病人46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20例,室间隔缺损(VSD)19例,动脉导管未闭(PDA)7例。在TTE及X线引导下行介入封堵术,术后通过TTE进行动态的随访观察。③结果 46例病人全部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5 例病人有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1 例出现阵发性房颤,1例出现一过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ASD、VSD及PDA术前TTE测量值与术中X线测量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222~1.136,P>0.05)。术后50%以上病人接受了3~6 个月随访。④结论 经导管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具有很高的成功率及安全性;介入封堵术疗效好、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TTE可以准确地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前后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变化.方法 选择成功进行ASD、VSD介入封堵术的患者32例(其中ASD 16例、VSD 16例),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第4天抽静脉血并EUSA法测定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浓度.结果 (1)ASD、VSD患者介入封堵术后血浆GMP-140浓度明显升高(P<0.01),术后第4天血浆GMP-140浓度亦有所下降(P<0.05),VSD患者介入封堵术后GMP-140浓度升高较ASD患者更明显(P<0.01);(2)ASD和VSD患者介入封堵术后即刻GMP-140浓度均与手术时间成正相关.结论 (1)ASD、VSD封堵术后均存在血小板活化状态,二者相比VSD封堵术后血小板活化更明显;(2)ASD和VSD患者介入封堵术后即刻GMP-140浓度均与手术时间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管腔内介入(PTA)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VSD)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9月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确诊为糖尿病足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PTA组、VSD组,各30例。联合组行PTA联合VSD治疗,PTA组单纯行PTA治疗,VSD组单纯行VSD治疗。对各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29/30),高于PTA组的76.7%(23/30)和VSD组的63.3%(1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6个月内复发率为3.3%(10/30),低于PTA组的53.3%(16/30)和VSD组的20.0%(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A和VSD均为治疗糖尿病足的有效方法,实施PTA后联合应用VSD可有效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导管应用封堵器关闭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68例膜周部VSD患者,应用国产封堵器封堵VSD,封堵后行左室造影及TTE,观察封堵即刻效果,术后24小时、1、3、6、12个月复查心电图及TTE。结果68例患者全部封堵成功,封堵器直径(8.2±3.6)mm(6~16mm)。VSD距离主动脉右冠瓣3.54±1.26mm(1.0~6.0mm),12例距离主动脉右冠瓣≤2mm者应用对称型封堵器成功封堵,无一例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封堵后左室造影示8例(11.8%)存在微至少量残余分流,随访6个月后均无残余分流。封堵术后发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9例(13.2%),左束支传导阻滞4例(5.9%),左前分支传导阻滞4例(5.9%),右束支阻滞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2例(2.9%),其中1例于术后第9天出现间歇性Ⅲ°房室传导阻滞。术后随访1个月三尖瓣中度反流1例。结论经导管治疗膜周部VSD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长期的安全和有效性有待临床继续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4-2010年成功行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后患者127例,其中ASD45例,VSD 42例,PDA 40例。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3d,1、3、6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 127例患者均成功介入治疗。与术前比较,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心腔大小均有不同程度缩小(P<0.05或P<0.01),心电图检查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房室传导阻滞(AVB)消失或减少(P<0.05或P<0.01)。结论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治疗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2.
对180例施行介入封堵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中及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继发孔性房缺(ASD)77例,室间隔缺损(VSD)59例,动脉导管未闭(PDA)41例,房缺合并室缺1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室缺1例,室缺合并下腔静脉易位引流1例。并发症总发生率7%(13/180),无死亡病例;术中发生率2%(4/180),术后发生率5%(9/180),其中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组为5%(2/42),房缺封堵术组为4%(3/78),室缺封堵术组为13%(8/62),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表明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仍具有一定风险,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术中,且室缺封堵术发生率最高,对并发症尽早发现和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评价经皮介入封堵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sASD)、室间隔缺损(VSD)及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进行介入封堵术的205例先天性心脏病(CHD)患者,进行最长6年的随访,观察介入术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199例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成功,成功率97.1%。3例患者术后分别出现房室传导阻滞、脑栓塞及腱索断裂,并发症发生率为1.5%。平均2.4年的随访研究表明,经皮介入封堵术是sASD、VSD及PDA的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介入和手术治疗方案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外科手术修补和介入封堵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有效方法.针对两者进行比较,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 单纯性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者行外科手术修补30例,行介入封堵30例.结果 手术组30例术后未出现特殊并发症;介入组30例,1例因封堵器移位转外科手术,1例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转外科手术.住院天数介入组少于手术组(P<0.01).住院费用介入组高于手术组(P<0.01).结论 外科手术和介入封堵各有优缺点,临床进行室间隔缺损治疗方案的选择时,要进行个体化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VSD)术围术期发生心律失常与腔内传导参数改变的关系.方法经导管封堵术的VSD患者50例,使用腔内电图观察封堵术前后腔内心电参数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1)与VSD封堵术前比较,术后随访期间共发生心律失常20例,其中束支传导阻滞16例,包括完左2例,完右4例,一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1例,在随访中大多可恢复正常;(2)封堵术前、术后心腔内电图示:房室传导参数 A-H、H-V 值(75.10±14.34) ms vs (80.67±23.03) ms 及(47.9±12.61) ms vs (50.07±15.23) 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经导管VSD封堵术后,部分患者出现新的心电改变,表现为1周内束支传导阻滞增多,但大多可恢复正常,预后良好;(2)术中发生A-H、H-V延长与术后出现各类缓慢心律失常无关;(3)心律失常是VSD封堵术常见的并发症,但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严格选择适应症,避免采用直径过大的封堵器是减少VSD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前后心律失常的变化,探讨术后新发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昆明医学院附属延安医院心内科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成功进行导管封堵术治疗VSD的183例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别于封堵术前1d及术后1周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由同一心电专业人员分析.结果 183例中,25例(13.7%)于术前检测出右束支传导阻滞.封堵术后检测出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95例,新发心律失常70例(包括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加,并以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在术中及术后迟发为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成人经导管堵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术后传导阻滞的发生比例及防治方法.方法 对137例经超心动图声和造影检查证实且具有介入治疗适应证的膜周部VSD患者进行导管堵闭手术,术后即刻出现心律失常(如传导阻滞、交界性心律、心律减慢等)者(C组)予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或经静脉泵注射肾上腺素.术后即刻未出现新发心律失常的患者分层随机进行对比研究:A组,常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每日1次,持续3 d;B组,不做特殊处理,待心律失常出现持续24 h后再据病情给予相应治疗.结果 术后即刻38例患者出现传导阻滞,占27.9%;术后即刻99例患者未出现传导阻滞,占71.6%.A组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和一过性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分别为9.8%和5.9%,均显著低于B组的41.7%和27.5%(P值均<0.05).结论 经导管堵闭膜周部VSD术后新发传导阻滞的比例相对较高,术后7 d内连续心电监护和预防性使用激素是必要的,且需要进行严密的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与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ADO) 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安全性及费用。方法对80例接受PDA封堵术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国产器械组50例,ADO组30例,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并发症及费用。结果两组技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100% vs 98%,P>0.05)。即刻完全封堵率国产器械组明显高于ADO组(75% vs 43%,P<0.05),但术后24 h,1, 3,6,12个月不同时间点随访完全封堵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国产器械组并发症1例(2%),ADO组并发症2例(6.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国产器械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ADO组[(29 457.54±220.36)元vs (39012.65±143.73)元](P<0.001)。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与ADO 疗效、并发症均无明显差异,但应用国产器械费用明显低于ADO,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封堵术前后心律失常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观察先心病经导管封堵术前后心律失常的变化,探讨经导管封堵术后新发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成功进行封堵术治疗的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VSD)及动脉导管未闭患者133例进行研究,分别于封堵术前1d及术后第4天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由电脑自动分析并经心电专业人员进行校正。结果133例中60例(45.1%)于术前捡测出70例次不同的心律失常,其中偶发性早搏及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72.9%。心房颤动及Lown’s4级以上室性早搏仅占12.9%。封堵术后新发心律失常38例(28.6%),其中VSD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且较严重。包括1例间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晕厥患者。结论先心病经导管封堵术后近1/3的息者可发生新的心律失常,其中VSD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最高、且较严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在治疗膜部瘤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行介入治疗的31例膜部瘤VSD患儿(男15例,女16例),年龄2~16(4.52±3.09)岁.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采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封堵膜部瘤VSD,术后即刻行左室造影、升主动脉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封堵疗效.术后24 h和1、3、6个月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胸部X线片.结果 所有患儿均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置入封堵器直径4~12(6.83±1.95)mm;封堵后15 min左室造影示即刻完全封堵28例,余2例于术后24 h、1例于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时分流消失,完全封堵率总计达100%;术后出现左前分支传导阻滞1例,24 h内恢复正常;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溶血、瓣膜返流、封堵器移位等严重术后并发症;介入封堵术前后经胸超声心动图各指标变化:封堵术后24 h,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均较术前减少(P<0.01),随访期间上述指标均进一步减少(P <0.01);左室短轴缩短率封堵术后24 h较术前减少(P<0.01),随访1个月复查时进一步减少(P<0.01),随访3、6个月时变化不明显(P >0.05);二尖瓣口流速E/A比值封堵术前后无显著变化,随访中变化亦不明显(P>0.05).结论 应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治疗膜部瘤VSD安全有效,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