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发生的拉萨3.14事件以及国内外相关事件,从一个特定层面,给人以重要的警示.本文从档案学的角度,围绕拉萨3.14事件,就档案信息在处理突发事件中的功能作用和如何做好突发性事件的档案信息建设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
吐蕃王朝时期,西藏城市完成了从堡寨向城市过渡,其标志之一就是拉萨城市的建立和功能的不断完善,成为西藏的政治、军事、宗教和经济中心.吐蕃后期,西藏出现分裂,导致拉萨等城市衰落,但也促进了日喀则等城市的兴起.元代将西藏纳入到中国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由此对西藏城市产生了巨大影响.明代进一步加强西藏与中国内地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促进了西藏与内地交通沿线一批中小城镇的兴起.  相似文献   

3.
侵藏急先锋寇松积极主张侵占西藏,周旋和谈,白厅则从英帝国整体利益出发,主张缓进.因此“身居高位”且性格倔强的寇松自然与白厅之间有诸多不同与不和,对藏“前进政策”即为主要表现之一.当然白厅最终采纳了寇松的“前进政策”,导致了1903-1904年英军攻进拉萨,达赖喇嘛出逃蒙古,俄国表现出不满.但拉萨事件后,白厅很快撤换了寇松印督一职,修补对俄关系.显然,寇松的“前进政策”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且白厅自始至终没有完全接受寇松的政策.之前相关文章多从中英双方、英藏双方的角度阐释寇松的“前进政策”,本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主要探讨寇松“前进政策”形成的过程,当中又主要梳理寇松与白厅之间西藏政策的争辩,并简略谈及其实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评述的《拉萨欢歌》是恰白·次旦平措先生具有代表性的组诗。该诗的主题描写了拉萨翻天覆地的变化,歌颂了拉萨的新景象。该诗用句首叠字的格律写成,将传统修辞方法与现代修辞方法结合运用,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5.
拉萨作为一个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古城,多次成为全藏的首府,经历了许多政治事件,自然有不少值得纪念的事。历代统治者总喜欢为自己树碑立传,但作为历史资料,作为永久纪念,倒是很有价值的。拉萨的纪念碑为数不少,光是大昭寺门前便有石碑二块。古的,从吐蕃时期赞普所立的著名的甥舅和盟碑;近的,是清朝政府驻藏大臣立的劝人种牛痘碑。其次,在布达拉宫前面有达扎陆贡记功碑,布达拉山下无字碑;在龙王潭有康熙碑与乾隆碑。而离拉萨稍远的墨竹工卡东北拉萨河旁的协拉康碑和拉萨河南岸、与拉萨河隔河相望的噶回寺碑等等。这些碑是研究西藏历史和藏汉民族关系的可贵资料。对于这些石碑,自有科学研究工作者进行专门考证和论著,本文只是列举有重大意义的甥舅和盟碑、拉萨雪碑,以及康熙碑和乾隆碑,作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为保护西藏民族文化遗产提供了新思路。文章结合国内外掌握的数字化保护技术,通过现有文献资料查阅及拉萨等地调研,对西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做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2006年以来,拉萨旅游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大量旅游者的进入推动了当地各民族的交往,对民族关系形成一定影响。本文分析了旅游业对拉萨市民族关系的影响,并就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拉萨民族关系调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藏语拉萨话不同声调类型的组合设计了双音节词库,并对这些双音节词内部的韵律参数,包括音节时长、音高和音强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得出了韵律词内部不同位置上的音节时长、音高和音强分布模式。最后对藏语拉萨话中双音节词的韵律节奏模式与双音节词重音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实验结论也验证出藏语拉萨话韵律词重音一般位于词尾音节。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拉萨师专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拉萨师专大学生身高标准体重仅有33.47%的学生处于正常范围之内;学生肺活量测试结果明显低于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全国平均水平;学生下肢爆发力较差,女生更为明显;拉萨师专大学生的总体耐力素质不尽如人意,女生的速度灵巧素质差。  相似文献   

10.
清末驻藏大臣有泰在藏期间政治上乏善可陈,但他几乎每天都写日记,笔耕不辍.吴丰培将其整理成《有泰驻藏日记》,共十六册.其中记载了有泰在拉萨收购物件的信息和他所见所闻的商品买卖记录.本文根据用途及性质将这些交易对象分成生活必需品、牲畜、饰物及陈设品、水果植物、皮毛产品、工艺品、书画、宗教用品、工程费用、金银钱币、宗教攒招钱、其他(包括赏钱和工钱)等十二类.这些整理罗列出的信息对了解当时拉萨地区物价情况提供了重要线索,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1.
西藏归程记     
心禅,具体情况不详.作者于清朝光绪年间入藏,后居于拉萨,从事商贸,计有6年时间.民国初创,英人唆使西藏地方对抗中央,内地与西藏之间的交通被封锁,中央与西藏地方的联系暂被阻隔,英人及分裂分子妄图以此达到“西藏独立”之目的.然而,本时期仍有国人突破层层封锁从陆路返回内地,在某种程度上于当时十分紧张的政治环境下起到了沟通祖国内地与西藏地方联系的作用.本文作者心禅于民国二年二月一日自拉萨出发,经川藏线行走,四月一日午后抵达成都,历时整整两月矣.此文为其归途日记,对于民国初年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研究可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心禅,具体情况不详.作者于清朝光绪年间入藏,后居于拉萨,从事商贸,计有6年时间.民国初创,英人唆使西藏地方对抗中央,内地与西藏之间的交通被封锁,中央与西藏地方的联系暂被阻隔,英人及分裂分子妄图以此达到“西藏独立”之目的.然而,本时期仍有国人突破层层封锁从陆路返回内地,在某种程度上于当时十分紧张的政治环境下起到了沟通祖国内地与西藏地方联系的作用.本文作者心禅于民国二年二月一日自拉萨出发,经川藏线行走,四月一日午后抵达成都,历时整整两月矣.此文为其归途日记,对于民国初年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研究可资参考.  相似文献   

13.
辱骂伤破了我的心.我又满了忧愁.我指望有人体恤,却没有一个.我指望有人安慰,却找不着一个.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引入传统语言学中"音位功能负担"的研究思路,以藏语的音素音位系统为研究对象,对拉萨话和夏河话的元音、辅音及声调的音位功能负担进行了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夏河话和拉萨话元音的音位功能负担差别不大,拉萨话辅音和声调音位功能负担的总和与夏河话辅音非常接近。夏河话复辅音中前置复音和部分辅音韵尾的脱落所造成的信息量的损失转移到声调上去,从而为历史语言中关于方言分化和声调产生理论提供了参考基础。  相似文献   

15.
译文提要:本章译文主要记载了噶玛噶举红帽系第四世活佛却吉扎巴益西贝桑波1496-1505年期间的事迹.在此期间,他多次调解纠纷和战争,并建寺弘扬藏传佛教.此外,还记载:“因为其悲心之大,诸王也未有破坏昔日优良的传统,故全部接受了其之命令,从而使色拉寺与哲蚌寺免遭损害,而且使各个庄园依然存在免遭损害.后在拉萨进行供奉,而且为布达拉宫的新佛堂开光.在桑普寺、贡塘寺、噶觉绥三寺、哲蚌寺、色拉寺等处的讲经院的诸位讲经者和郭雅等处禅院的所有上师前来觐见其,并各自祈请佛法以如其所愿.”与上述内容相反的是有的藏族史书记载,红帽系四世活佛却扎益西主使仁蚌巴禁止哲蚌、色拉二寺的僧人参加拉萨一年一度的大祈愿法会,规定凡是格鲁派的僧人必须向他们所遇到的任何噶玛派僧人致敬,并采取多种措施限制和削弱哲蚌、色拉二寺的实力.故此值得进行深入研究.此外,本章也记载了却扎益西与王顿月多杰建立了福田与施主的关系,王顿月多杰为红帽系四世活佛却扎益西供奉有大量财物修建寺院以及进行佛事活动.此时他们二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个地方势力的首领和一个宗教首领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一关系,噶玛派与仁蚌巴形成了利益与共的一个实力集团.  相似文献   

16.
拉萨城市园林“林卡”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休憩和娱乐功能之外,“林卡”还担负着非常重要的社会学功能。本文试图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就20世纪前半叶拉萨城市园林类型、所属和功能等方面,说明拉萨城市园林及其活动在体现藏民族性格、反映社会生活状态。甚至强化社会等级制度和身份认同等方面担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举世闻名的唐蕃会盟碑,在公元823年树立于逻些(拉萨),而其盟约则于公元821年先在唐朝京都长安缔结,而后又于822年再盟于吐蕃首府逻些(拉萨)。九世纪时期,以汉蕃两文对照的文件,且不属于宗教性者,确属罕见。它给我们了解古代吐蕃的政治、社会、宗教、以及军事形势提供了一些线索。很多学者对它已作了研究,而近来尤以佐藤长(1949,1959),理查逊H·E,(1952)以及我木人(1955)为最。虽然石碑上所刻盟词字迹多处已受剥蚀,因而原文已残损不全,但仍可辨认而无疑。  相似文献   

18.
我家是一个单亲家庭.听隔壁的多莉太太说,我的母亲生下我不久便去世了.而父亲对于我母亲的事总是只字不提.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很冷漠的人,他从不跟我多说话,在生活与学习上却对我要求很严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清末和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在西藏办初等教育作了探讨。清末和民国时期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在西藏的治理,为西藏教育厘定了计划,编译教材,拨付专款等。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在西藏创办了直属教育部的“国立拉萨小学”,后因英帝国主义者策动西藏的亲英分裂势力制造“驱汉事件”“,国立拉萨小学”停办。  相似文献   

20.
《想念拉萨》原名叫《想念吉祥法轮圣地拉萨之歌()》。这篇诗作大致在一九一○年写于印度的大吉岭。从全诗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以高度的形象思维和丰富的典型生活,高歌美丽、幸福的家乡,颂扬僧俗民众虔诚信佛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离乡背井,想念拉萨的萦怀之情;诗中用朴素的语言,宣传了佛教的哲理思想;再加上作者描写细腻,一破诗人惯用澡词()的习惯,因而博得了广大僧俗民众的喜爱,成为藏族近代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