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预防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PICC)后滑脱及体外部分非人为移入体内,减少局部炎症反应,防止导管性静脉炎发生。方法将42例接受PICC的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2)和对照组(n=20),观察组采用分步骤法维护,即分步骤地更换透明贴膜及肝素帽(或先换肝素帽,再换透明贴膜),并将导管体外部分直形固定;对照组采用传统法维护,即同时更换透明贴膜及肝素帽,导管体外部分S形固定。结果观察组静脉炎,穿刺点渗液、硬结,导管移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行PICC导管维护时,分步骤更换透明贴膜及肝素帽,将导管体外部分直形固定,可有效防止导管滑脱及体外部分进出体内,减少局部炎症反应,预防导管性静脉炎。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肿瘤患者PICC体外导管不同留置长度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34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68例)和观察组(172例)。对照组PICC置管体外导管长度为7 cm,观察组体外导管长度为5 cm,比较两组留置导管期间导管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敷料未全覆盖、敷料7 d内卷边、导管滑脱和非计划维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肿瘤患者PICC体外导管长度5 cm时,导管固定较好,可减少导管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换药方法对预防经外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后局部皮肤过敏的效果观察.方法:将86例接受PICC穿刺的病人随机分成常规组(n=43)和改良组(n=43).常规组使用3L透明贴膜固定PICC导管;改良组使用康乐宝皮肤保护膜涂在穿刺局部周围皮肤上,再使用3L透明贴膜固定导管.观察并比较两组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常规组出现18例皮肤不良反应,改良组出现2例皮肤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换药方法中应用的康乐宝皮肤保护膜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膜状保护层,它可以提高皮肤对透明贴膜的耐受程度,减少皮肤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集束化PICC维护对肿瘤化疗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及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PICC化疗肿瘤患者148例按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PICC维护,观察组给予集束化PICC维护.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堵塞、穿刺点渗血、渗液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集束化PICC维护有利于减少肿瘤化疗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其PICC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外周静脉留置针及PICC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广泛,通常用一次性透明敷贴固定针翼及针眼处,延长管及肝素帽(或正压接头)用胶布固定,一旦被患者汗液浸湿极易脱落,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胶布过敏的症状。为此,我们利用弹力网固定静脉留置针及PICC,收到良好的效果,介绍如下。方法:将弹力网带剪裁至6cm长,待静脉留置针或PICC穿刺成功后,先用一次性透明敷贴固定,再取弹力网带覆盖在敷贴上,将留置针延长管呈弧形固定于敷贴与网带之间,最后将肝素帽及正压接头从网带孔拉出。优点:①弹力网套固定牢固,可防止敷贴脱落或卷边造成局部感染,即使躁动或出汗…  相似文献   

6.
介绍一种防止PICC导管滑脱的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PICC置管是将中心静脉导管经外周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正中静脉)置入的一种穿刺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导管滑脱是造成PICC非正常拔管的常见原因,尤其在神经内科,由于患者病情危重或伴有精神行为异常,因变换体位或更衣、更换被服及PICC导管外端可来福接头垂直重力作用而引起导管滑脱,导致置管失败,增加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鉴此,笔者在PICC导管敷贴至可来福接头处采用弹力袜套外固定的方法防止导管滑脱,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分析3M加强型(HP型)透明敷料对PICC固定处皮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2年5月98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固定敷料实验组选用3M加强型透明敷料(HP型).对照组选用选用3M普通透明敷料,敷料实验组患者更换频率一般均为每周1次,对照组每周更换2次,观察两组患者穿刺点周围的皮肤反应情况,并调查患者自感舒适情况以及有无导管脱出现象.结果:实验组皮肤反应和导管脱出明显低于对照组,自我舒适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PICC置管后应用3M加强型透明敷料固定,能够有效避免或减少患者不同程度的皮肤反应和预防导管脱落,较大提高患者的自觉舒适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送管方法在早产儿经右下肢静脉留置PICC的效果。方法将144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4例采用无菌透明贴膜包裹无齿镊前端,穿刺者手持无齿镊尾端将导管通过导入鞘远端缓慢送入,同时助手用生理盐水脉冲导管的改良送管方法经右下肢静脉留置PICC。对照组90例采用传统方法经右下肢静脉留置PICC。结果观察组送管困难、送管失败重新选择静脉穿刺例数、导管异位率及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改良送管方法提高了早产儿PICC置管成功率,减轻了患儿痛苦。  相似文献   

9.
4例血液病PICC导管断裂患儿,其中2例体外导管断裂,1例导管断裂后残端外露4cm,立即以无菌敷料固定,彻底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及时修剪外露导管残端,更换连接器;1例导管体外断裂后,导管残端脱落至体内,采用介入抓捕取出导管残端。2例于返院拔管时发现导管残端残留于体内,经介入抓捕,将导管残端成功取出。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及出血等并发症。提出及时发现、正确处理断裂导管,增强护理人员防范意识,正确维护导管,规范操作,加强患儿及家长的健康教育,可减少和预防PICC断裂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儿带管期间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外周静脉留置针及PICC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广泛,通常用一次性透明敷贴固定针翼及针眼处,延长管及肝素帽(或正压接头)用胶布固定,一旦被患者汗液浸湿极易脱落,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胶布过敏的症状。为此,我们利用弹力网固定静脉留置针及PICC,收到良好的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