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梳理跨国界含水层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黑龙江中下游中俄跨国界含水层特征进行分析,并分别从国外和国内两个角度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指出:1目前关于黑龙江中下游中俄跨国界含水层范围的说法有很多种,大多数说法认可的范围大致为我国黑龙江省东北部以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西北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西南部和犹太自治州东南部。其中中国部分边界的长度约为950km,俄罗斯部分边界的长度约为2220km;2目前关于黑龙江中下游中俄跨国界含水层内部分区的成果还不是很多,大致可以从7个水文地质子单元(哈巴—共青城平原区、比罗比詹平原区、富锦—同江三江平原区、双鸭山—七台河三江平原区、卢切尔斯克平原区、虎林三江平原区、基罗夫斯基—波杨拉尼奇内平原区)的视角开展相关研究;3由于关注的重点不同,在基础数据、分析范围、计算分区、计算方案、计算参数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部门对黑龙江中下游中俄跨国界含水层中国部分(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有不同的评价结果,从"黑龙江中下游中俄跨国界含水层中的一部分"这一视角来分析审视相关问题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水文地理区划较为直观的反映水文现象的一般规律。本文在梳理黑龙江流域水文地理相关知识的前提下,根据行政、地表水与地下水三因素分区原则对其进行区域划分。该流域按照地表水系划分为8个区域;按照地下水划分为9个水文地质分区;按行政管理划分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等14个区域。根据不同的因素对黑龙江流域进行分区,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结雅河(精奇里江)作为黑龙江流域俄罗斯侧最大的支流,对黑龙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和水资源利用有重要影响,对结雅河(精奇里江)流域进行水文地质特征分析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在对流域地表水系、气候类型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流域水文地质分区、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等方面对结雅河(精奇里江)流域进行水文地质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水和裂隙水,其中裂隙水占比较大;流域绝大部分范围为多年冻土岩石的不连续和孤立区域;地下水以矿化度小于1g/L的淡水为主。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对于两国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对研究区进行耦合区划运用基本的水文水系分区基本原则、含水层构造分区基本原则对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进行水文地理区域划分,同时在行政方面对水资源的分区管理,对其进行耦合划分。最终得出:(1)研究区水系流域可划分为11个分区、水文地质可划分为5个分区;(2)依据中俄对水资源的管理规划,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水资源管理区;(3)根据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分区和社会属性分区耦合,可将其分为14个耦合分区,有助于细化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管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的出海口位于尼古拉耶夫斯基县,有关该区域的水文地质的研究不是很多,同时尼古拉耶夫斯基县位于典型的寒区,冻土分布在水文地质区划也是一种重要的要素。本文对该区域的的地下水类型、地表水分布状况等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一个区划与分析。通过对俄方关于研究区的资料结合GIS类软件对研究区进行的水文分析,最终得出一个区划分析的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单因素区划图共3个,每个区划图有2个分区;双因素区划图共3个,每个区划图有4个分区;三因素耦合区划图共1个,每个区划图共9个分区。通过对该区域水文地质的区划分析,丰富了现有的文献,为当地的工程建设选址提供了可视的图表。  相似文献   

6.
数据处理和空间分区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础。依据结布逊平原的分区分析,从空间角度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研究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行政因素区划与地表水之间的相互影响。根据调查结果,地下水应划分为3个分区,地表水应划分为8个流域区域,行政管理应根据主导因素、综合性和适当行政区划的原则划分为24个行政区域。在地表水和地下水因素叠加后,结布逊平原划分为13个分区,使得分析地下水补给机制、计算补给量、预测允许的地下水开采以及评估地下水资源变得简单。在地下水和行政因素叠加后,结布逊平原共有42个分区,可以为地下水资源评价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持,促进流域地下水资源综合管理,有效开发评价与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7.
勒拿河是俄罗斯最长的河流,在世界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当前对勒拿河流域的相关研究还不是很多,因此对勒拿河流域进行水文地理区划,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根据行政、地表水与地下水三因素分区原则对勒拿河流域进行区域划分。指出:勒拿河流域按照行政划分为7个区域,分别为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伊尔库茨克州、阿穆尔州、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和外贝加尔边疆区;按照地表水划分为7个区域,分别是基廉加河流域、维季姆河流域、大波托姆河流域、奥廖克马河流域、阿尔丹河流域、纽亚河流域、维柳伊河流域;根据地下水的四种类型将勒拿河划分为29个区域;再利用AutoCAD将行政分区图、地表水分区图与地下水分区图三者叠加耦合,得到双因素及三因素分区图。根据耦合分区图可以清晰地了解每个区域的水资源概况,有利于各区域对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研究区进行了水文地质分区,并阐明了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详细说明了各区的地下水动态类型特征。根据动态特征系统地分析了各水文地质区内含水层的赋水条件及地下水的循环条件,并对区域的开采潜力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是资源评价的基础,评价是资源量管理的前提,对流域进行计算区划可便于资源量的评价与管理。本文系统梳理松花江流域水文地理相关知识基础资料,根据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对松花江流域进行区划与分析,该流域以水文地质条件差别分为松嫩平原水文地质区、三江平原水文地质区、大兴安岭水文地质区、小兴安岭水文地质区及长白山余脉水文地质区五个部分。以此为基础,耦合其他资源量影响因素进行计算与管理区划研究,完成松花江流域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区划与分析。  相似文献   

10.
水文地理区划较为直观地反映了水文现象的一般规律。在梳理哈巴边区水文地理相关知识的前提下,对哈巴边区地表水进行区划,并分别从流域角度、行政区划角度对地表水区划进行分析。分析指出:哈巴边区地表水按分水岭划分为18个区划,可分为大型河流流域、小型河流流域、内流区3个流域类型;黑龙江流域位于哈巴边区南部,包含14个行政单位,占哈巴边区总面积的40%左右;朱格朱尔山脉是勒拿河流域与哈巴边区中部尚塔尔群岛沿海诸河水系流域片的主要分水岭,孙达尔—哈亚塔山是北部科雷马河流域与哈巴边区东北部沿海诸河水系流域片的主要分水岭。对哈巴边区水文地理进行研究可为黑龙江流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大连市以水文地质单元为基础,结合水资源分区和行政分区,共划分地下水功能区48个,1个开发区,47个保护区,地下水功能区划是进行地下水管理和保护的基础。地下水功能区的保护对策包括目标总量控制对策;水量和水位保护对策;水质保护对策,坚持人水和谐,统筹兼顾,保护优先,从而使区域地下水得到科学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2.
对太湖地区典型小流域的近地表地质特征进行系统野外试验,分析近地表土层土壤和岩层结构特征,初步确定了含水层计算参数;采用三维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方法概化水文地质条件,识别与验证模型参数。结果表明: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量约是地下水补给地表水总量的2倍,山溪型小流域的地表地下水交互过程趋于单向交换,即河道水补给地下水。从含水层储水量变化看,除去蒸散发,通过地下通道流失的水量占据总水量的相当比重,且地下储水的减少量主要依赖降雨入渗进行补给。所建立的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研究区实际的水文地质条件,揭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互量的变化过程,并定量研究流域水量平衡动态关系,可为变化环境下的地下水保护和滨湖区的地下水潜流计算研究提供预测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南方花岗岩丘陵山地的水文地质特点,对离子型稀土矿水文地质小单元进行细化分区,并根据单元排泄强度分为3种类型。通过水质监测,验证水文地质小单元分区的合理性,通过开采区的地下水数值模拟并与矿区水质监测结果对比,进一步分析地下水与地表水受影响范围与程度,为提出水质污染控制措施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青海省格尔木市某地进行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查明该地及其所处区域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含(隔)水层结构及分布特征、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地下水流场、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各含水层之间及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通过分析评价,该地目前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天然包气带防污性能弱;提出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优化管理,避免对地下水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议建立格尔木流域地下监测网,掌握地下水动态,为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沈阳市城区地下水位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研究区进行了水文地质分区,阐明了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详细说明了各区的地下水动态类型特征。并根据各区地下水动态类型系统分析了各区含水层赋水条件及循环条件,对研究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资源量是指浅层地下饱和含水层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即降水和地表水入渗对地下水的补给量.统计分析按行政分区、流域分区、平原区、山丘区和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得出2010年铁岭市地下水资源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水文地质勘查是对地下水的分布规则及成形原理进行的勘探测量工作。根据中条山隧道水文地质条件和区域的构造环境,并依据地下水含水岩组富水特性和地下水补径排特征划分隧道区的水文地质单元,实地监测调查隧道施工前后中条山隧道排水影响区(平陆部分面积约205.0 km~2),河道清泉水、水库、塘坝蓄水及区域地下水动态变化情况,分析表明,隧道施工排水对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黄浩  黄雷  鲁朝林  郭会荣 《人民长江》2017,48(18):33-38
通过辨识江汉平原含水系统的水文地质结构,深入分析了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揭示了研究区地下水时空演变规律。结合地下水流系统分区分析了研究区的降雨-径流关系和地下水动态类型。同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累计水位升幅和累计降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表水除丰水期补给地下水外,其余时段地下水补给地表水;研究区不同含水层地下水位关系总体为深层孔隙承压水位中层孔隙承压水位浅层孔隙潜水位;研究区地下水对降雨入渗产生的滞后效应表现为低水位期滞后5~7 d,高水位期滞后1~2 d。研究结果对该地区地下水资源的评价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海河流域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模型初步研究是结合海河流域信息化建设与恢复流域生态环境工作开展的,本次研究建立的地下水模型,充分借鉴了近几年以来各省水利部门和地矿部门完成的相关成果,按地下水资源评价分区,根据地下水含水组的类型及补,排条件及其与地表水之间的论关系,采用已有的区域水量均衡值,利用观测水位完成成水文地质参数校核,结合开采方案,利用率定后的模糊型计算地下水位变化,并对今后模型建设与地下水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海河流域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模型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河流域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模型初步研究是结合海河流域信息化建设与恢复流域生态环境工作开展的。本次研究建立的地下水模型,充分借鉴了近几年以来各省水利部门和地矿部门完成的相关成果,按地下水资源评价分区,根据地下水含水组的类型及补、排条件及其与地表水之间的转化关系,采用已有的区域水量均衡值,利用观测水位完成水文地质参数校核。结合开采方案,利用率定后的模型计算地下水位变化。并对今后模型建设与地下水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