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肉毒毒素与透明质酸联合应用对皮肤真皮层成纤维细胞增长和胶原沉积的影响.方法 实验采用新西兰兔建立动物模型,设立透明质酸(HA实验组)、A型肉毒毒素(BTX-A实验组)及二者联合(联合实验组),注射3个实验组和对照组(生理盐水),于第1、2、4周,通过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各实验组对真皮层成纤维细胞影响的差异,用Ⅰ、Ⅲ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评估各实验组对真皮层胶原含量影响的差异.结果 联合实验组第2、4周成纤维细胞数目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切片Ⅰ、Ⅲ型胶原平均积分吸光度(A值)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TX-A和HA联合局部注射使真皮层成纤维细胞数目增加,且有效缓解BTX-A单独注射引起的对Ⅰ、Ⅲ型胶原沉积的抑制作用,从而提高肉毒毒素和透明质酸单独应用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影响,以期发现A型肉毒毒素抑制瘢痕的最佳时间。方法自2018年9月到2019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选取健康的新西兰大耳兔18只,兔耳健全,雌雄不限,体质量2~3 kg,制作瘢痕模型。根据A型肉毒毒素注射时间分为即刻组(A组)、10 d组(B组)、3周组(C组)共3组,每组均根据有无注射A型肉毒毒素分为注射组(A1组、B1组、C1组)和对照组(A2组、B2组、C2组),并于注射30 d后取材,每组注射前取材作为注射前对照组(A0组、B0组、C0组)。共造模18只兔,36只耳,每耳4个瘢痕模型,共计模型144个,每小组模型16个(2只兔)。注射时于各创面3点及9点位注射A型肉毒毒素(40 U/ml),每点2 U。观察创面瘢痕的生长情况并记录,标本取材固定后行HE染色,镜下测量各组瘢痕的厚度、计算成纤维细胞数量以及血管数量,并行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的分布与排列。结果A1、B1、C1组瘢痕厚度增长量较A2、B2、C2组低,注射组与对照组之间瘢痕厚度差值A、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486,P<0.05)。成纤维细胞增长量A1组B2组,注射组与对照组之间成纤维细胞数量差值B组最大,A组次之,C组最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535,P<0.05)。血管数量增长量A1组C2组,注射组与对照组之间血管数量差值A组>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889,P<0.05)。A1、B1、C1组分别较A2、B2、C2组胶原纤维增生少,纤维束排列相对有序。结论创伤后即刻、10 d、3周注射A型肉毒毒素均可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其中创伤后即刻注射最佳。A型肉毒毒素可减少瘢痕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数量及胶原纤维增生。血管数量减少可能是A型肉毒毒素抑制瘢痕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不同剂量A型肉毒毒素(BTX-A)与传统保守方法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评估A型肉毒毒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8年7月笔者医院门诊就诊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60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A组(BTX-A局部注射4 U/kg),B组(BTX-A局部注射2 U/kg),C组(对抗牵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尿道粘膜下局部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BTX-A)对新西兰雄兔医源性前尿道狭窄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16只成年新西兰雄兔,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8只。切开阴茎段腹侧尿道,电凝尿道粘膜,构建兔医源性前尿道狭窄模型。实验组在电凝的尿道粘膜下注射BTX-A溶液10 U,对照组同法注射无菌生理盐水1.0 ml。术后30 d行逆行尿道造影检查,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并切取尿道瘢痕组织,在HE染色及Masson染色下观察病理切片。结果:两组实验动物均未出现肉毒杆菌毒素全身中毒症状。逆行尿道造影显示:对照组兔手术段尿道直径为(0.15±0.08) cm,狭窄比为(3.68±1.22);实验组对应段尿道直径为(0.50±0.23) cm,狭窄比为(1.29±0.15),两组兔的尿道直径和狭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镜下观察发现,对照组兔尿道瘢痕增生及挛缩明显,凸起高,尿道腔狭小。HE染色显示对照组尿道上皮缺失、不连续,粘膜下纤维化增生伴大量成纤维细胞浸润;Masson染色下呈蓝色,胶原纤维增生、增厚。实验组上述改变轻微,尿道上皮连续。结论:BTX-A溶液局部注射对新西兰雄兔医源性急性热损伤后的前尿道狭窄的发生有减缓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新西兰兔注射肉毒毒素后,局部肌肉及神经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特点,为把A型肉毒毒素充分利用于临床实践提供重要的组织形态学依据及指导依据。方法:选雄性新西兰白兔32只,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16只。选择耳前肌为注射部位,右侧耳前肌注射0.05ml(2.5U)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其中A组注射新鲜配置好的A型肉毒毒素,B组注射配置后储存2周的A型肉毒毒素;左侧耳前肌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A、B组各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分别于注射后第5天和第12周进行其肌肉组织活检,对照侧同时间点取活检。行肌肉、神经组织电镜观察。结果:肌肉电镜观察结果:在注射后早期(第5天),新鲜及储存的A型肉毒毒素对肌肉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在注射后晚期(第12周),新鲜及储存的A型肉毒毒素比较,两者造成的肌肉萎缩程度无显著性差异。神经电镜观察结果: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神经改变与上述肌肉改变同。结论:通过电镜观察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的局部肌肉、神经,可以理想地观察单个目的肌肉及神经的超微结构变化特点,并且发现储存2周的A型肉毒毒素与新鲜的A型肉毒毒素比较,两者效价基本相同,为A型肉毒毒素在临床开展相关研究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人咬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变化。方法共收集60份良性咬肌肥大患者的咬肌标本,对照组30份未注射A型肉毒毒素,实验组30份已注射A型肉毒毒素。2组标本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光镜下观察标本中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表达情况,测量其光密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表达下降,其中以肌动蛋白下降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表达在第12周时下降最显著,之后表达逐渐恢复,至第24周时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咬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致咬力降低的临床现象为A型肉毒毒素影响咬肌收缩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配合康复训练与单纯进行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坐位功能改善的临床疗效.方法:脑瘫患儿40例,年龄在1.5-4岁,患儿分为两组,肉毒毒素注射组及对照组各20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3个月进行如下评估,(1)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B区坐位功能区18-37共20项60分);(2)坐位能力即长坐位及盘腿坐的评估.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GMFM(坐位功能区)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两周后BTX-A组GMFM(坐位功能区)评分明显提高,与对照组及本组治疗前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两周后BTX-A组能长坐位的病历数明显提高,与对照组及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可以改善痉挛型双瘫及四肢瘫患者的坐位功能,缩短脑瘫康复的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A型肉毒毒素肌内注射后不同时间段肌肉的改变进行观察,了解肉毒毒素对肌肉的改变过程,并为化学去神经肌肉游离移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16只活体兔桡侧腕伸肌进行肉毒毒素注射,分为4组(即1、2、3、4周组),每组4个肌肉,躯体对侧作为对比.分别在注射后1~4周进行大体观察,以及组织学和电镜观察.结果 药物注射后1周,肌内酶、糖原和线粒体都开始减少,体积的减少在3周左右明显,4周后肌酶的减少更加明显,并且内部区域有坏死灶,但体积较前有所恢复.结论 A型肉毒毒素肌内注射后可以减缓肌肉代谢和缩小肌肉体积,其中以第3周最为明显,可以为化学去神经肌肉游离移植的时间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人咬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咬肌纤维的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自2011年4月至2015年10月,收集60例双侧下颌骨肥大伴咬肌肥大患者的左侧和右侧咬肌标本,共120份。将60份未注射A型肉毒毒素的咬肌标本作为对照组,60份已注射A型肉毒毒素的咬肌标本作为实验组。两组标本均行石蜡切片和HE染色,光镜下观察两组咬肌纤维的基本结构,测量其横截而面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光学显微镜观察,未发现两组咬肌纤维的基本结构发生改变,两组咬肌纤维横截面而积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咬肌纤维横截面面积在第12周时减小程度最大,之后减小趋势放缓,第24周时,与第12周时的面积基本一致。结论 A型肉毒毒素能诱导人咬肌萎缩,在注射后第12周时萎缩程度最大,之后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曲安奈德联合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 BTX-A)注射治疗后行SRT-100 X线照射治疗瘢痕疙瘩的长期疗效。方法将自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30例瘢痕疙瘩患者随机分为A组(15例)和B组(15例)。A组于瘢痕疙瘩内注射曲安奈德,每4周1次,共5次;B组于瘢痕疙瘩内注射曲安奈德后30 min在瘢痕疙瘩基底部注射BTX-A,2.5 U/点,每点间隔1.0 cm,每4周1次,共5次。两组在注射治疗后均采用SRT-100 X线照射,4 Gy/次,共5次,采用温哥华瘢痕评分量表与可视对比评分量表对两组治疗前后瘢痕疙瘩的整体情况进行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评分差值以及治疗后的显效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均较满意。B组总体显效程度高于A组(z=-2.49,P=0.01)。A组和B组患者治疗前后总评分差值分别为(5.13±1.36)分、(8.67±1.05)分,两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99,P0.05)。结论采用曲安奈德联合BTX-A注射后行SRT-100 X线照射治疗是预防瘢痕疙瘩复发的有效措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新型前置式脂肪抽吸针抽取脂肪对移植后脂肪成活的影响。方法选择1例行腹部脂肪抽吸术女性患者,其左、右侧腹部分别采用新型前置式脂肪抽吸针(实验组)和传统侧孔抽脂针(对照组)抽取脂肪。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及葡萄糖转移实验,比较两组脂肪细胞体外活性差异。于20只裸鼠背部左、右侧各取1处,分别注射两组脂肪至皮下,每处注射400 mg脂肪。注射后4、12周,观察注射区反应后,取出移植物行大体观察、残留质量测量,组织学观察脂肪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扫描电镜观察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脂肪细胞饱满均一、脂肪血管结构更丰富;实验组葡萄糖转移量为(3.049±0.266)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68±0.250)mmol/L(t=2.956,P=0.010)。裸鼠体内注射后4周,仅对照组1处注射区发生脂肪液化;注射后4、12周,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脂肪细胞形态更清晰、血管更丰富、坏死更少;实验组移植物残留质量、MVD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前置式脂肪抽吸针能减少抽吸过程中对脂肪细胞的损害,进而提高移植脂肪成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A型肉毒毒素治疗雄激素性脱发(Androgenicalopecia,AG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42例男性AGA患者随机分为A型肉毒毒素注射+非那雄胺口服组(注射+口服组)和A型肉毒毒素注射组(注射组),两组每3个月进行1次注射治疗,共2次。注射+口服组同时口服非那雄胺片,1毫克/次,1次/天。治疗期间定期记录头发变化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均有明显疗效。注射+口服组每次治疗后较上次治疗前头发数量均有明显增加;注射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头发数量多于治疗前。两组每次治疗后头发数量进行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出现明显副作用及并发症。结论:A型肉毒毒素治疗雄激素性脱发安全、有效,联合口服非那雄胺疗效更佳,可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新型前置式脂肪抽吸针抽取脂肪对移植后脂肪成活的影响。方法选择1例行腹部脂肪抽吸术女性患者,其左、右侧腹部分别采用新型前置式脂肪抽吸针(实验组)和传统侧孔抽脂针(对照组)抽取脂肪。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及葡萄糖转移实验,比较两组脂肪细胞体外活性差异。于20只裸鼠背部左、右侧各取1处,分别注射两组脂肪至皮下,每处注射400 mg脂肪。注射后4、12周,观察注射区反应后,取出移植物行大体观察、残留质量测量,组织学观察脂肪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扫描电镜观察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脂肪细胞饱满均一、脂肪血管结构更丰富;实验组葡萄糖转移量为(3.049±0.266)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68±0.250)mmol/L(t=2.956,P=0.010)。裸鼠体内注射后4周,仅对照组1处注射区发生脂肪液化;注射后4、12周,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脂肪细胞形态更清晰、血管更丰富、坏死更少;实验组移植物残留质量、MVD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前置式脂肪抽吸针能减少抽吸过程中对脂肪细胞的损害,进而提高移植脂肪成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3D成像系统分析A型肉毒毒素联合透明质酸注射隆鼻的效果。方法根据双盲随机分组原则将40例隆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透明质酸注射隆鼻,观察组采用A型肉毒毒素联合透明质酸注射隆鼻,使用3D图像记录两组患者透明质酸注射物的吸收率,比较两组隆鼻术后材料吸收率、术后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注射后6个月、12个月材料吸收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鼻外形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比单纯透明质酸注射隆鼻,A型肉毒毒素联合透明质酸注射隆鼻的材料吸收率较低,可维持时间更久。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改良取脂工具,研究不同直径轴状脂肪移植后的存活差异。方法在注射器轴状脂肪移植研究基础上,设计内径为4、6、8、10 mm的4种取脂工具。于2014年5月-2015年4月行自体脂肪移植的12例患者中,分别采用以上4种内径取脂工具抽取腹部脂肪标本(n=3),测量脂肪葡萄糖转移量及脂肪细胞活性。取64只3~4周龄免疫缺陷裸鼠,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16只。以裸鼠背部皮下间隙为移植受区,分别移植用内径为4、6、8、10 mm取脂工具取出的0.5 m L脂肪组织。脂肪植入后,观察各组裸鼠存活情况及脂肪植入部位的外观。植入脂肪后1、2、4、8周,测量移植脂肪质量;每组随机处死4只裸鼠,取出受区剩余移植脂肪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计数完整脂肪细胞及毛细血管。结果随着取脂工具内径增大,各组葡萄糖转移量逐渐增加,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间点脂肪细胞活性亦呈增高趋势,其中A、B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植入后,随时间延长裸鼠背部隆起样外观均趋于平坦,但C、D组隆起程度优于A、B组;大体观察见C、D组脂肪保持正常形态,并有血管长入。脂肪植入后即刻及1周时,4组脂肪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8周时,A组明显小于其他3组(P0.05),B组小于C、D组(P0.05),C、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示,随时间延长,与其余3组比较,D组脂肪细胞形态完整性较好,坏死区域小,血管密度高。除植入后1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A组完整脂肪细胞数明显少于其余3组(P0.05),B组少于C、D组(P0.05)。各时间点随取脂内径增大,毛细血管数呈增加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10 mm范围内,取脂工具内径越大,可更好地保持组织完整性,脂肪植入裸鼠体内后血管密度更高、再血管化时间更短、形态维持的时间更持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 IPL)技术联合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与单纯IPL治疗面部轻中度痤疮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面部轻中度痤疮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59例。对照组单纯采用IPL治疗2次,每次治疗间隔4周;观察组给予A型肉毒毒素15~50 U多点微量皮内注射治疗,4、8周后各行1次IPL治疗。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治疗结束后4周血清中炎症因子IL-6、TNF-α的含量,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18例患者获随访1~3个月。观察组有效率(86.44%)高于对照组(67.8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两组血清中IL-6、TNF-α含量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IPL联合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面部轻中度痤疮的疗效优于单纯采用IPL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自体脂肪联合肉毒毒素注射在面部轮廓改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需要改变面部轮廓的求美者进行设计后,采用A型肉毒毒素(BTX-A)行双侧咬肌注射,每侧50 U,总剂量100 U/次.同时分期在颞部、额头、颊部、下颌等处注射自体脂肪.结果 本组共56例求美者,术后随访1~12个月,满意率为80.36%.结论 自体脂肪移植联合肉毒毒素注射用于改变面部轮廓,其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有着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在体外分离和培养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过程中加入A型肉毒毒素(稀释成50 U/ml)进行干扰。实验组分为2组,各10例,分别加用2种不同剂量的A型肉毒毒素(1×10~6/ml细胞分别加入肉毒毒素1.0μl和2.5μl)并比较其影响效果。空白对照组8例,培养液中不加A型肉毒毒素。共同培养72 h后,采用免疫组化染色(LsAB法)检测细胞Ki67的表达状况。结果实验组:A型肉毒毒素作用后细胞增殖速度较慢,细胞数量变少。空白对照组:细胞Ki67的阳性表达率为63.2%,不同剂量肉毒毒素实验组细胞中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6%和25.6%。空白对照组与实验组组间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剂量A型肉毒毒素实验组组间比较,其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可以抑制瘢痕疙瘩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且药物剂量越大抑制作用可能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和培养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实验组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加入A型肉毒毒素(稀释成5U/0.1ml)进行干扰,空白对照组培养液中不加A型肉毒毒素。培养72h后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3-(4,5-dimethyl-2-thiazolyl)-2,5-diphenyl-2-H-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显示A型肉毒毒素作用后细胞增殖速度变慢;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实验组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的细胞数量较空白对照组均明显增多,成纤维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可以抑制瘢痕疙瘩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诱导成纤维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联合针刺法在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面部肌肉运动锻炼,观察A组给予A型肉毒毒素注射,观察B组给予针刺疗法,观察C组给予A型肉毒毒素+针刺疗法;干预4周后,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三个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美容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C组的治疗有效率、美容满意度高于观察A组、观察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躯体功能(FDIP)及社会生活功能(FDIS)得分上,三个观察组干预后得分高于干预前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观察组干预后得分高于对照组干预后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C组干预后得分高于观察A组及观察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联合针刺在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降低面瘫程度,提高美容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