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酯联合胺碘酮转复老年高血压并持续性房颤的效果。方法75例老年高血压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坎地沙坦酯加胺碘酮)35例及胺碘酮组(单用胺碘酮)40例。在积极控制血压的同时,2组均给予胺碘酮0.2g,每日3次;联合用药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坎地沙坦酯4~8mg/d,2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2组的转复率、转复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2组各有1例退出研究。联合用药组的转复率为67.6%(23/34),胺碘酮组转复率为43.6%(17/3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的转复时间较胺碘酮组明显缩短[(9.2±2.1)dvs(11.6±2.1)d](P<0.05)。结论坎地沙坦酯联合胺碘酮可提高老年高血压并持续性房颤的转复率,缩短转复时间。  相似文献   

2.
胺碘酮联合电复律转复持续性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电复律转复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效果。方法:65例持续性房颤患者电复律前服用负荷量胺碘酮.房颤转复服用小剂量胺碘酮0.2g,每天1次维持。结果:62例患者均转为窦性心律。3例患者转复后窦性心律不能维持.早期有效率为95.4%。结论:胺碘酮联合电复律是治疗持续心房颤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33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心律转复后应用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服药后1-2周行电转复。6例在胺碘酮负荷量期间转为窦性心律,27例电转复为窦性心律,维持窦性心律有效率:半年为72.72%,1年为63.63%,2年为45.45%。说明胺碘酮因为慢性房颤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静脉应用胺碘酮、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效果。方法:79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胺碘酮组(n=38)、普罗帕酮组(n=41),分别静脉推注胺碘酮150~600mg、普罗帕酮70~210mg,观察两组房颤的转复情况、复律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普罗帕酮组转复成功29例(70.73%);胺碘酮组转复成功28例(73.68%);转复成功率胺碘酮组略高于普罗帕酮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复时间普罗帕酮组明显短于胺碘酮组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和普罗帕酮转复新近发生的房颤效果相似,均有较高的转复率,普罗帕酮转复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5.
33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心律转复后应用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服药后1-2周行电转复。6例在胺碘酮负荷量期间转为窦性心律,27例电转复为窦性心律,维持窦性心律有效率;半年为72.72%,1年为63.63%,2年为45.45%。说明胺碘酮为慢性房颤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6.
王春玲 《中国厂矿医学》2011,24(10):896-897
目的对比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分别静脉用胺碘酮(胺碘酮组,20例),普罗帕酮(普罗帕酮组,20例),观察各组房颤的转复情况、复律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其中对用普罗帕酮无效者再次予胺碘酮治疗,3例房颤转复,但未计入胺碘酮治疗有效组。结果胺碘酮组转复有效率优于普罗帕酮组(84.6%vs50.0%,P〈0.05),普罗帕酮组转复时间短于胺碘酮组〔(103±67)vs(172±51)min,P〈0.01〕。结论对于阵发性房颤,胺碘酮转复疗效优于普罗帕酮,安全性相似,但转复时间明显短于胺碘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胺碘酮转发复持续性房颤(>48h)的疗效。方法 选择7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安慰剂组35例,应用胺碘酮治疗后观察转律情况。结果 治疗组18例1个月内转复窦性心律(51.4%),安慰剂组无1例转律,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观察到影响转律的因素包括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及房颤持续时间。结论 胺碘酮可用于转复持续性房颤患者,且短期应用副作用少,是目前用于转复持续性房颤有价值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对心力衰竭合并快速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心力衰竭患者104例随机分组,比较静脉注射胺碘酮组与西地兰组,观察用药2h内,房颤转复情况及心率变化。结果两组用药后心室率均明显下降,胺碘酮组有效率高于西地兰组(P<0.05),胺碘酮组用药后转复窦律22例,西地兰组8例(P<0.05)。结论胺碘酮可有效降低心力衰竭合并快速房颤患者的心室率,并能使部分患者房颤转复,临床上应用较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伊布利特、普罗帕酮及胺碘酮用于心房颤动、心房扑动转复的效果差异。方法 61例房扑及70例房颤患者各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应用伊布利特、普罗帕酮及胺碘酮治疗,转复为有效,未转复为无效。结果伊布利特对于房扑的转复率明显高于普罗帕酮(76.92%vs.47.06%,P0.05),伊布利特对房颤的转复率亦明显高于普罗帕酮(66.67%vs.37.93%,P0.05);伊布利特对于房扑的转复率与胺碘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76.92%vs.27.78%,P0.05),但对于房颤的转复伊布利特与胺碘酮无差别(66.67%vs.47.06%,P0.05);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无论对房颤还是对房扑的转复均无差别(P0.05)。因此,伊布利特转复房扑的成功率高于房颤。结论伊布利特转复房扑既优于普罗帕酮又优于胺碘酮,对转复房颤仅优于普罗帕酮,其对房扑的转复成功率高于房颤。  相似文献   

10.
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对初发性心房颤动伴快心室反应的转复效果以及口服胺碘酮联合培哚普利对心房颤动转复后远期窦性心律的维持。将89例患者随即分为胺碘酮组(n=48例)和胺碘酮加培哚普利组(n=41例)。观察静注胺碘酮对房颤终止的效果。48小时内转复率70.8%。胺碘酮加培哚普利组对房颤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左房内径缩小均明显优于胺碘酮组(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培哚普利对初发性房颤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优于胺碘酮组,对左房扩大的延缓及心功能改善均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酯对持续性房颤的复律作用、维持窦性心律作用及其对左心房的影响。方法:65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坎地沙坦酯加胺碘酮)35例及胺碘酮组(单用胺碘酮)30例,两组均给予胺碘酮口服;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坎地沙坦酯4~8mg/d,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的转复率、转复时间及不良反应。复律次日及6个月后做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左心房功能变化。结果:联合组的1周内转复率为67.6%,胺碘酮组转复率为4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转复时间较胺碘酮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50例完成6个月随访,联合组12.5%房颤复发,胺碘酮组33.3%房颤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0.01)。联合组房颤转复6个月后患者左心房内径缩小,左心房功能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坎地沙坦酯联合胺碘酮可提高持续性房颤的转复率,缩短转复时间。长期服用坎地沙坦酯可逆转左心房扩大,降低左心房压力,预防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静脉使用胺碘酮和普罗帕酮转复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39例房颤患者(阵发性29例,持续性10例但病程不超过半年),男30例,女9例,平均年龄(52±11)岁。其中冠心病17例,高血压病6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肺源性心脏病3例,孤立性房颤2例,心功能Ⅰ-Ⅲ级。随机分为胺碘酮组(20例)和普罗帕酮组(19例)。胺碘酮组:150 mg稀释于100 mL0.9%氯化钠溶液中,15-20 min内快速静脉滴入,然后500-1000μg/min维持点滴:普罗帕酮组:70 mg稀释于20 mL的5%葡萄糖液中静脉推注,心律转复后立即停药,如无效,30- 60 min后可重复使用。结果胺碘酮组有效率:4 h内转复为窦律2例(10%),24 h内转复为窦律8例(40%),48 h内转复为窦律5例(25%),总转复成功率为75%。普罗帕酮组有效率:4 h内转复为窦律4例(21%),24 h内转复为窦律8例(42%),48 h内转复为窦律4例(21%),总转复成功率为84%。不良反应:胺碘酮组窦缓和房室传导阻滞2例,静脉炎2例;普罗帕酮组窦性停搏1例,低血压2例,房室传导阻滞2例。结论胺碘酮对心功能抑制作用较弱,减慢心率的不良反应也相对较小,对心功能不全患者相对安全,与口服制剂胺碘酮转复房颤的较高成功率比较,其转复成功率相对较低,另外静脉应用胺碘酮较易出现静脉炎。比较而言,静脉普罗帕酮转复房颤成功率相对高些,但对心脏抑制作用相对较强,易出现窦性停搏、房室阻滞、低血压等,因此对心衰患者是不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彭刚  李帆 《中外医疗》2012,31(34):9-10
目的观察氯沙坦联用胺碘酮及阿托伐他汀钙在持续性房颤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及对左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持续性房颤患者48例,药物或食道调博复律后随机分两组:对照组给予胺碘酮0.2g,1次/d;观察组在服胺碘酮的基础上予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氯沙坦)50mg,1次/d,阿托伐他汀钙10mg,1次/d,观察复律后第2天及6、12个月后测定左心房功能变化和房颤复发情况。结果随访1年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房颤复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房内径观察组治疗1年后有显著缩小(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沙坦联用胺碘酮及阿托伐他汀钙在持续性房颤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较单用胺碘酮更有效,并可逆转左房扩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胺碘酮对阵发性、持续性心房颤动转复的疗效。方法:胺碘酮(商品名:可达龙注射液,杭州赛诺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药有限公司,每支150mg)150~300mg加入5%葡萄糖液20~40ml中于10分内静注完毕,继之再用5~10mg/kg溶于5%葡萄糖液500ml以0.5~1.0mg/分钟速度静滴24小时,同时加口服胺碘酮200mg日3次。持续性房颤于复律前7天给予华法令抗凝,将INR调整到2.0~3.0;阵发房颤者诊断后立即给予低分子肝素4100U皮下注射1次后按上述给予胺碘酮药物复律。结果:复律成功者38例,不成功者15例,成功转复率为71.7%。结论:负荷量胺碘酮对阵发性、持续性房颤进行药物复律效果较好,转复率高,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联合胺碘酮转复房颤及预防房颤复发的疗效。方法:将持续性房颤患者87例随机分为坎地沙坦-胺碘酮联合治疗组(即治疗组)与胺碘酮治疗组(即对照组),进行转复治疗及预防复发治疗,共观察8个月,观察转复率、转复周期及复发率、复发时限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联合治疗组与胺碘酮治疗组相比,其房颤转复率无显著性差异(72.7%vs 51.2%,P>0.05),而转复周期显著缩短〔(12.6±4.1)d vs(15.3±5.5)d,P<0.05〕,复发率显著降低(34.4%vs63.6%,P<0.05),复发时限显著延长〔(175.3±41.5)d vs(90.9±36.5)d,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坎地沙坦在转复及维持房颤患者窦性节律方面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胺碘酮在体外直流同步电复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持续性房颤中的作用.方法 165例瓣膜置换术后的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85例)和对照组(80例).电复律前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和安慰剂.试验组除常规药物外,加用胺碘酮.两组比较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的成功率及复律12个月后窦性心律维持率.试验终点为电复律后第12个月.结果 体外同步电复律后两组比较,试验组转复成功率(100%)高于对照组(70%),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复律12个月后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试验组(74.11%)大于对照组(51.2%),有显著差异.结论 胺碘酮能提高瓣膜置换术后持续性房颤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的成功率及转复后窦性心律维持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坎地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对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复律和维持窦性心律的影响。方法 68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A组34例,B组34例。A组单独给予胺碘酮治疗,B组联合给予胺碘酮和坎地沙坦治疗。结果 B组转复房颤为窦性心律的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73.52%vs52.94%,P〈0.01),至6个月时仍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亦高于B组(88.00%vs66.67%,P〈0.05)。结论联合胺碘酮和坎地沙坦转复房颤并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高于单独使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18.
氯沙坦治疗老年人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氯沙坦与胺碘酮联合应用对老年患者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应用胺碘酮口服治疗,治疗组32例应用胺碘酮 氯沙坦口服治疗,观察两组的复律成功率及治疗后12个月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并测量复律成功即刻、复律后12个月的左心房直径。结果治疗组复律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7.7%;41.4%)(P<0.05),治疗9个月后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于治疗后12个月左心房直径显著小于对照组(3.53±0.17;3.72±0.25()P<0.05)。结论氯沙坦能有效改善胺碘酮对老年患者持续性房颤的转复率及窦性心律维持率,并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19.
奎尼丁联合胺碘酮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奎尼丁联合胺碘酮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房颤患者65例,随机分为胺碘酮组31例和联合用药组34例进入胺碘酮组每次给胺碘酮0.2 g,每天3次,持续10 d,奎尼丁联合胺碘酮组第1天奎尼丁每2 h 0.2 g,共5次,如未转复窦律,第2天剂量不变,第3天每2 h 0.3 g,共5次;转复窦性心律后奎尼丁改每8 h 0.5 g,重叠应用胺碘酮3 d。药物负荷量期间未转复者应用同步直流电复律。观察复律率、复律时间、Q-T间期。结果奎尼丁联合胺碘酮组较胺碘酮组转复时间短、转复律高,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奎尼丁联合胺碘酮是治疗房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20.
静脉注射胺碘酮和普罗帕酮转复非瓣膜病心房颤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树森 《广西医学》2006,28(11):1722-1723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对非瓣膜病阵发性房颤的转律疗效。方法38例非瓣膜病伴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20例和普罗帕酮18例,分别先静注负荷量后,继以静脉滴注维持6h,观察房颤转复率、心室率及不良反应。结果6h内胺碘酮组转复率为80%,普罗帕酮组转复率为78%,平均复律时间分别为(3·5±2·4)h和(3·0±2·5)h,两组总复律率及平均复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胺碘酮组减慢心室率作用较普罗帕酮明显(P<0·05)。在治疗期间胺碘酮组无明显副作用,普罗帕酮组3例复律后出现窦缓,2例在第2次追加负荷量时出现低血压反应,停止用药后血压恢复正常。结论胺碘酮和普罗帕硐都具有较高的转律率,减慢心室率胺碘酮优于普罗帕酮。两药对阵发性房颤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