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刘存根  王天明  彭再如  文杰 《职业与健康》2012,28(23):2864-2866
目的了解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及健康教育需求,为高校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某高校参加公共选修课的289名大学生,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其进行健康素养水平和健康教育需求调查。结果大学生具备健康素养比例为7.27%,具备基本知识与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和基本技能素养比例分别为15.92%、6.23%和68.17%。女生健康素养积分与男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来自城镇、父母文化程度高、理科的学生的健康基本技能分别与来自农村、父母文化程度低、文科的学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低,尤其是传染病预防知识、慢性病预防及急救能力方面,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促进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职业人群健康素养现状及相关风险因素。方法 选择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1 000名职业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健康素养水平现况调查及风险因素分析。结果 职业人群的健康素养具备率为41.3%(413/1 000)。不同职业人群的健康素养三个维度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医师的健康素养具备率较高,社工的健康素养具备率较低。在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健康信息五类问题上比较,不同职业人群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性质以及家庭经济是影响调查对象健康素养的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鹤镇职业人群的健康素养仍需进一步提升,应针对重点人群开展健康指导,提升其健康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健康素养是衡量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也被认为是影响慢性病预防和管理的关键因素。本研究旨在了解徐州地区老年人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适宜于老年人的健康促进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2017-07-30-2017-09-30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徐州地区选取4个观测点随机抽取850位不同职业、性别和收入水平的≥60岁老年人进行健康素养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徐州地区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为7.2%(60/83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居住地(χ~2=13.905,P0.001)、文化程度(χ~2=38.000,P0.001)、职业(χ~2=7.642,P=0.006)、是否从事医疗相关工作(χ~2=193.750,P0.001)和家庭月均收入(χ~2=21.691,P=0.001)的徐州地区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χ~2=1.507,P=0.220)、民族(χ~2=3.378,P=0.066)、婚姻状况(χ~2=2.659,P=0.616)和家庭人口数(χ~2=3.966,P=0.138)的徐州地区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家庭月均收入1 000元、从事医疗相关工作是徐州地区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徐州地区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较低,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宜于老年人群的健康教育活动,尤其是要重视文化程度较低、家庭收入偏低、非医疗系统工作的老年人群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互联网互动健康教育下居民的健康素养进行研究,为本区制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策略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年6—8月,对闵行区13个社区的15~69岁常住人口2,400人开展问卷调查。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居民总体健康素养水平为28.5%。不同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口数、年收入、患慢性病年数和自我健康状态人群的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和总体健康素养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和自我健康状况评估为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和总体健康素养的共同促进因素,职业是共同影响因素。结论 "互联网+互动健康教育"的智慧服务,可以全方位进行健康知识宣教,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兰州市在校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及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结合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兰州市7所高校1 705例大学生进行健康素养调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综合函数评估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对大学生健康素养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平均综合得分为0.221(-0.128~0.457)分;生源地、专业、年级在大学生健康素养得分的9个分位点上均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在健康素养得分中下水平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源地、专业、年级是影响大学生健康素养的主要影响因素,高校应针对性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策略,以提高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改善其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市居民健康素养影响因素,为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市24个街道办或乡(镇)15~69岁的常住居民。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编制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以自答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通过单因素分析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乌鲁木齐市居民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2500人,回收有效问卷2425份,有效回收率为97%。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地区、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和职业的居民健康素养等级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乌鲁木齐市居民健康素养的主要因素是性别(OR=1.18)、年龄(OR=0.72)、民族(OR=0.73)、文化程度(OR值分别为2.86、1.89、1.42)。结论在制定乌鲁木齐市居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策略时,应关注高年龄段、男性、少数民族和低文化水平的居民。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重庆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和概率比例规模抽样(PPS)法,抽取全市1 918名15~69岁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结果经过加权调整后,2015年重庆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0.1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主城区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高于郊区/县居民(P0.05);街道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高于乡镇居民(P0.05);不同文化程度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现居民文化程度越高,健康素养水平越高的趋势;非农民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高于农民(P0.05);不同家庭人均年收入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重庆市居民健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上海市普陀区居民基本医疗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PS法和KISH表法,对普陀区15~69岁常住人口采用《2018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基本医疗素养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3,200人,收回有效问卷3,185份。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月收入的居民基本医疗素养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月收入是影响居民基本医疗素养水平的主要因素。结论应针对重点人群和主要健康问题,采取适宜的健康干预措施,有效合理地利用公共卫生服务资源。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嘉定区居民健康知识和行为现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上海市嘉定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和健康行为形成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了上海市嘉定区2593名15岁以上的城乡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嘉定区居民总体健康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分别为78.9%和72.2%。其中健康知识知晓和健康行为形成高分组分别为2946人(82.0%)和2315人(64.4%)。Logistic回归分析中,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月收入和城乡对居民健康知识知晓水平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对居民健康行为形成水平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嘉定区居民健康知识和行为水平总体上有待进一步提高,年龄、文化程度等是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高校大学生的健康素养现状,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组设计的2008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以湖北省普通高校在校1 665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综合分析.结果 高校类别对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不同高校之间在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以及健康素养基本技能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91,P<0.001);社会性别对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健康素养基本知识水平在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71,P<0.001);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以及健康素养基本技能及健康理论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71,P<0.001);不同户口类型对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在健康素养3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605,P=0.9999).结论 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不高,影响健康素养水平的因素很多,如性别、不同类别院校、不同户口类型等,在大学生中开展健康素养教育势在必行,对于提高中华民族整体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长沙市高校在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优化高校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对2181份有效问卷(问卷回收率85.2%)分析,学校类别、年级、性别、专业和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影响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独立因素,其表现为:随年级升高而降低(OR=1.14);一本院校高于二本、三本及专科院校(OR分别为0.50、0.60、0.77);女生高于男生(OR=0.77);医学专业高于非医学专业(OR=0.83);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健康素养水平越高(0R分别为0.20、0.28、0.30、0.32)。结论 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素养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不同类别的院校应采取不同的策略开展健康教育,非重点院校与非医学院校(或非医学专业)尤其要加大健康教育力度;重点关注新生、高年级学生及男生健康素养状况。  相似文献   

12.
华娇  杨静  刘环  黄艳  景华  宋湛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9):1433-1434,1394
目的 了解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以后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相关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随机抽取南充市1 000名大学本科在校生进行调查. 结果 南充市大学生健康素养具备率为9.83%,医学生健康素养水平高于非医学生(x2=52.529,P<0.05),高年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高于低年级学生(x2=28.604,P<0.05). 结论 南充市大学生健康素养总体水平偏低,且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主要与医学知识的积累有关.因此各高校尤其是非医学类院校应将健康素养的培养纳入教育中,注重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引导,提高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国糖尿病患者糖尿病防治健康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探索提高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的策略和措施。方法按照经济水平和地域划分,在东、中、西部分别选择浙江、江苏、山西、河南、云南、青海6省作为调查省份。每个省选择1个地级市,每个市选择2~3家三甲医院,采用方便抽样,对门诊和住院的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采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编制的《中国糖尿病患者糖尿病防治素养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糖尿病患者639人,具备糖尿病防治素养的比例为13.9%;女性具备糖尿病防治素养的比例为18.1%,高于男性的10.0%(P〈0.0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具备糖尿病防治素养的比例最高,为20.0%,中学文化程度者居中,为15.8%,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最低,为7.0%(P〈0.05)。具备糖尿病防治素养的比例在不同年龄组、家庭年收入、患病年限、家族史、并发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男性为参照组,女性具备糖尿病防治素养的比例较高,OR值为2.685(95%CI:1.645~4.382);以小学文化程度人群为参照组,中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群具备糖尿病防治素养的比例较高,OR值分别为3.062(95%CI:1.606~5.840)和5.116(95%C1:2.344~11.167)。结论我国糖尿病患者糖尿病防治素养水平较低,男性、文化程度较低患者是糖尿病健康教育干预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江苏籍大一新生健康素养现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开展学生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多阶段分层整群抽取江苏省9所本科院校和5所高职院校的7560名江苏籍一年级学生,通过自填问卷调查健康素养现状。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结果 7560名江苏籍大学新生健康素养具备率为40.4%,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健康素养基本技能3个维度具备率分别为56.9%、34.2%和76.1%。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素养具备率分别为44.2%和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30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OR=1.7)、独生子女(OR=1.5)、汉族学生(OR=1.8)、文科生(OR=1.5)、理科生(OR=1.5)和父亲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学生(OR=1.3)健康素养具备率更高。结论 江苏籍大一新生健康素养具备率高于全国水平,但不同人口特征的大学生健康素养发展不均衡,应在青少年学生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进一步提升健康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长沙市某高校在校学生健康素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大学生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 结果 414名调查对象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百分制平均得分为(60.918±5.2544)分,68.36%具有基本健康素养(≥60分);传染病预防与慢性病预防维度百分制平均得分较低(分别为46.075±0.8193和4.743±1.2172);科学健康观和急救应急2个维度,女生及格率均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农业户籍大学生健康素养知晓率(70.8%)高于农业户籍(67.5%),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健康素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少数民族(OR=1.775)、农业户籍(OR=1.339)的大学生健康素养相对较低,年龄≥22岁(OR=0.480)、家庭月平均收入≥10 000元(OR =0.686)的大学生健康素养相对较高. 结论 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尤其是传染病预防和慢性病预防,有待进一步提高,应进一步采取必要的健康教育干预,以提高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高校大学生的健康素养现状,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采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组设计的2008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以湖北省普通高校在校1 665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综合分析。结果高校类别对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不同高校之间在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以及健康素养基本技能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91,P〈0.001);社会性别对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健康素养基本知识水平在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71,P〈0.001);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以及健康素养基本技能及健康理论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71,P〈0.001);不同户口类型对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在健康素养3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605,P=0.9999)。结论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不高,影响健康素养水平的因素很多,如性别、不同类别院校、不同户口类型等,在大学生中开展健康素养教育势在必行,对于提高中华民族整体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物质滥用的现状,为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物质滥用的健康教育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以无记名问卷的方式对广东商学院2007年秋季入学的835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新生中,酒精饮料和烟草使用成瘾率分别为2.51%和3.11%;男生对烟酒成瘾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来自城市和城镇的学生烟酒成瘾率高于农村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普通止痛药、安眠镇静药、止咳药水、新型违禁药物与麻醉类药物成瘾率分别为1.44%、1.80%、0.24%、1.08%、1.32%;止咳药水的药物成瘾率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学生滥用易成瘾物质的现状不容忽视,相关知识缺乏,高校有针对性地在青年学生中开展积极的预防物质滥用的宣传与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需求状况,为有针对性安排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问卷,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某高校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对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需求排名前5位的是“吸烟的危害”、“合理膳食与健康”、“健康生活方式”、“急症自救与互救”和“心理健康”,需求率依次为52.00%,47.00%,46.60%,42.20%和27.80%。男生对“吸烟的危害”、“合理膳食与健康”、“心理健康”和“性与生殖健康”的需求率高于女生,而女生对“急症自救与互救”的需求高于男生,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科生对“急症自救与互救”、“传染病预防”的需求高于理科生,而理科生对“吸烟的危害”、“合理膳食与健康”和“性与生殖健康”的需求高于文科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级大学生对“环境与健康”、“口腔卫生”、“健康生活方式”、“用药安全知识”、“性与生殖健康”的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学生最想了解的健康知识是“吸烟的危害”、“合理膳食与健康”、“健康生活方式”、“急症自救与互救”和“心理健康”,并且存在性别、专业和年级差异。因此,应根据不同情况有重点、有计划地安排健康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素养。  相似文献   

19.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心理卫生状况及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方法以吉林地区两所高校2005年入学的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90项症状量表(SCL-90)进行心理问卷调查,对有效答卷用EPQ,SCL-90及SPSS11.5分析系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效问卷EPQ:2604份,SCL-90:2626份,其中EPQ—N〉60占15.82%,其中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焦虑、精神病性等因子大于常模(P〈0.01),男性大于女性(P〈0.01~0.05),位于前三位的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结论部分大学新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0.
张姝颖 《中国校医》2010,24(10):800-800,F0003
目的了解罗湖区学生、老师、家长口腔健康状况及特点,制定学生防龋策略。方法随机抽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老师,采用匿名口腔问卷调查,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学生口腔状况好于小学(χ^2=109.4,P〈0.01)。学生口腔健康知识知晓及健康行为形成小学高于中学(χ^2=105.3,χ^2=34.6,P〈0.01)。老师口腔状况、健康知识知晓率及健康行为形成小学高于中学(χ^2=17.2,χ^2=22.0,χ^2=7.0,P〈0.01);家长健康知识知晓及行为形成情况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除农民受文化程度的影响外,其他职业家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学生健康知识的掌握、行为的形成与知识的传授者相关,家长需带动自己的子女共同形成并保持自我保健习惯,口腔健康教育是持续的,终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