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并未明确提出"同病异治"之法,但通过对<伤寒论>各篇条文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先师仲景通过辨证将病与证相结合,临床表现相同的疾病,但因其证不同,而治疗方法各异,并不拘泥于一方一证,在方剂运用上充分体现了"同病异治"的精神.笔者分别从脉象、病因、病机、病位四个方面论述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运用这一法则治疗疾病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异病同治理论源于《内经》,在《金匮要略》《伤寒论》中得以广泛应用。张仲景灵活运用异病同治理论治疗临床各科疾病,从证入手,证相同,则治疗同,证有异,则治疗异。现代学者认为,异病同治理论的确立,要综合考虑疾病、证候、体质等多方面的因素,病证结合,中西结合,但归根要以证为变化的条件,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  相似文献   

3.
试论《金匮要略》中“异病同治”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世琳 《江苏中医药》2003,24(11):50-51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广泛运用了“异病同治”这一治法。在治疗杂病时,仲景细审病因,谨守病机,确定病位,把握证候,灵活辨证,遵循病异证同而治同的原则,将“异病同治”法巧妙运用。  相似文献   

4.
异病同治在《金匮要略》中应用十分丰富。文章通过全面归纳分析《金匮要略》中"异病同治"的证治规律,笔者认为仲景"异病同治"相当于"一方多治"。张仲景"一方多治"的证治规律不仅包括异病、同证、同机、同治法;异病、异证、同因、同机、同治法;异病、异证、同位、同机、同治法;同时也包含同病、异证、同机、同治法。"异病同治"治略之思想关键在于疾病的病机,病机决定证候,病机为疾病治疗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郑世琳 《四川中医》2002,20(5):20-21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虽未言及“同病异治”法,后世医家也对此治法未作探讨,但细审《金匮要略》各篇,却充分体现了“同病异治”这一法则,本文论述了仲景先生在《金匮要略》中运用这一法则,在治疗杂病上的规律,这对学习古典医籍者,颇具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6.
《金匱要略》为后汉,张仲景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籍。篇中在“病脉证并治”为纲下辨病又辨证,立“同病异治”和“异病伺治”之法,开凿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为后世医家誉为医方之祖,奉为圭臬,本文仅就《金匮要略》(以下称《金匮》) “异病同治”之要例,不揣谫陋,略加分析,以求抛砖引玉。一、大承气汤例大承气汤由大黄,厚扑,枳实,芒硝四味药组成,药虽少而配伍精当,是治疗肠胃热聚燥结成实的“胃家实”证之方剂。此方在《伤寒论》中,用治热与燥尿相搏结而致谵语,日晡潮热,大便不  相似文献   

7.
吴茱萸汤是张仲景方,在《伤寒论》中,论本方证治有3条,阳明篇用治“食谷欲呕”,少阴篇用治“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厥阴篇用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篇》用本方有2条,一治“呕而胸满者”,一治与《伤寒论·厥阴篇》同。以上各条证候,虽表现不同,但病机相同,都……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对妇科病的治疗研究,有不少著述。如《疗妇人方》二卷,《金匮要略》中关于妇科疾病的论治,以及《伤寒论》有关条文,都是张仲景治疗妇科病的经验总结。关于这一方面资料比较集中的要数《金匮要略》,其中论治妇科疾病的有3篇,即“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第二十”、“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篇第二十一”、“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第二十二”。笔者通过学习仲景妇科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收到良好效果,现其将治法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9.
“脉证”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指通过脉象判断疾病证侯、确立治法的思维方法,是仲景辨证施治的特色之一。《伤寒杂病论》对此论述颇详,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各篇均冠以“某某病脉证并治”,且原文中通过脉象阐释病证者,《伤寒论》398条原文中有148条,《金匮要略》414条原文中有141条。由此可知,通过脉诊确定病因病机的辨证思维方法在仲景辨证体系中极其重要。现就《伤寒杂病论》中“脉证思维”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异病同治"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异病同治”的理论渊源《素问·五常政大论》曾明确提出“同病异治”,“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内经》。而对“异病同治”并无明确的文字表述,但与“同病异治”相对已体现了这种治疗思想。至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也没有明确提出“异病同治”的概念,但在病证结合的辨证治疗方法和具体方药的运用上已经充分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精神,尤其在《金匮要略》中体现得更为充分,可以说“异病同治”导源于《伤寒杂病论》[1]。对于《金匮要略》中对“异病同治”精神的体现,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不同疾病,同一病因,…  相似文献   

11.
淤血证治为当代医学所重视,活血化淤法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张仲景做为一代医圣,确立了“淤血”的证治,在《金匮要略》中有“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治”的专论,《伤寒论》中也有“蓄血证”之治。因  相似文献   

1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名方桂枝汤的加减方,主要应用于治疗喘证,近现代医家扩大了其临床应用范围,将其应用于心系疾病、汗证、痞证的治疗,且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了药理研究,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诊疗思想。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辨治原则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著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经典著作。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倡导的辨证论治的原则 ,主要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脉证合参的原则和整体性原则等。这些辨治原则至今仍指导着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各科的诊疗实践。1 辨六经融八纲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伤寒论》中 ,张仲景首先确立六经之为“病” (提纲证 ) ,然后在六“病”的前提下 ,再进行具体的辨证论治。为此 ,有人建议将“六经”改称“六病”。六病皆有自己的因、机、证、治 ,如太阳病 ,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4.
辨证运用吴茱萸汤临床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桂玲 《中医研究》2002,15(1):62-63
吴茱萸汤是张仲景方 ,在《伤寒论》中 ,论本方证治有 3条 ,阳明篇用治“食谷欲呕” ,少阴篇用治“少阴病吐利 ,手足厥冷 ,烦躁欲死” ,厥阴篇用治“干呕 ,吐涎沫 ,头痛者”。《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篇》用本方有 2条 ,一治“呕而胸满者”,一治与《伤寒论·厥阴篇》同。以上各条证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辩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应用《伤寒论》“同病异治“的精神治疗腹痛。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及其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治异同包括“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两个方面 ,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特点之一。通过对二者的渊薮、内涵、临证应用范围以及重要意义的阐释 ,提出了疾病同—证候异—治疗异、疾病异—证候同一治疗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部分条文的分析,认为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路有以下的特点:①同病须审寒热虚实而异治;②病证可因体质禀赋而转归;③详辨病位病性而予鉴别;④治随证变凸显辨证原则;这些给后世医家以很大的启发,对中医临证思维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所论下利包括泄泻、痢疾两种,《金匮要略》《伤寒论》中记载下利治法甚多,同病异治即后世辨病分型论治法,仲景组方尤其重视该辨证特点,从下利病篇浅析仲景关于同病异治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涉及“心悸”的有关条文进行分析,探讨张仲景从五脏辨治心悸的学术思想:五脏皆可致心悸,临床辨治心悸也应从五脏着手,即明确把握疾病病位在心、肝(胆及三焦)、脾(胃)、肺、肾的不同,结合疾病的病因、病机及病人体质进行随证施治。  相似文献   

20.
“异病同治”是张仲景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诊疗疾病过程中执简驭繁的理论基础。“异病同治”的前提是病机相同,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病证的异同可以将异病同治分为“异病同证同治”和“异病异证同治”。《伤寒杂病论》中治疗狐惑病和心下痞都应用甘草泻心汤,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理论特点,掌握甘草泻心汤治疗狐惑病和心下痞的应用机理可以扩大甘草泻心汤“异病同治”的范围,为临床高效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