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阐明了络合与逆络合的比率常数、稳定常数及其方程等概念,然后就多足配体(Podands)、冠状配体(Cornands)、和穴状配体(Cryptands),在具体的实验条件下,与碱金属及碱土金属阳离子进行络合作用的稳定常数及选择性分别进行了对照与比较。  相似文献   

2.
对内蒙古地区天然水中有机配体与铅的表观络合容量(C.C)进行了阳极溶出伏安法(ASV)测定,并计算总条件稳定常数(K)和络合容量指数(I);对电极的线性关系和重现性、络合平衡时间、pH值等因素做了半定量讨论。  相似文献   

3.
王俊  张鹏  李翠勤  李杰 《化工进展》2011,30(2):322-326
以1.0代聚酰胺-胺(PAMAM)与水杨醛为原料,通过席夫碱反应合成一类新型树枝状水杨醛亚胺配体,并进一步与铜、锌、镍络合得到3种树枝状桥联过渡金属催化剂;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和紫外光谱分析手段对树枝状配体及树枝状桥联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考察了催化剂对分解双氧水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树枝状配...  相似文献   

4.
在0.01 mol/L硼砂缓冲溶液中,以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TC)为配体,与Cu2 、Pb2 、Cd2 、Ni2 络合,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了金属络合物的吸收光谱,并计算出它们的稳定常数.实验结果表明,DDTC分别在257、282 nm处出现两个最大吸收峰,而Cu2 、Pb2 、Cd2 、Ni2 配合物分别在紫外区的304、305、303、321 nm处有最大吸收峰;DDTC与Cu2 、Pb2 、Cd2 、Ni2 形成的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分别为4.05×1011,2.67×1011,2.14×1011,4.01×1010,其稳定性顺序为:Cu(DDTC)2>Pb(DDTC)2>Cd(DDTC)2>Ni(DDTC)2.  相似文献   

5.
聚氨酯-铬(Ⅲ)络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和酒石酸(TA)为原料合成了NCO基封端的预聚体,用聚乙二醇(PEG400)进行扩链反应,合成了水溶性较好的聚氨酯配体,再与Cr(Ⅲ)络合,制备了聚氨酯-铬(Ⅲ)络合物。讨论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对聚氨酯配体合成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预聚和扩链阶段的最佳反应温度和时间分别为60℃、1h和75℃、3h。FTIR、DSC、TGA和NMR等表征结果表明,所得的聚氨酯配体及其铬(Ⅲ)络合物为目标产物。  相似文献   

6.
应用同位素示踪法和离子交换平衡法测定了Cd、Zn为单一离子及复合存在时,土壤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与Cd、Zn的络合稳定常数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择了三种含氮苯环有机配体与稀土金属离子铕(Ⅲ)进行络合,生成的配合物具有荧光性质,不同结构的配体,共轭效应不同,其配合物发光性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清洁催化氧化环己醇合成己二酸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王艳丹  姜恒  宫红  苏婷婷 《化学世界》2002,43(9):484-486
以浓度为 30 % (质量分数 )过氧化氢为氧源 ,研究 Na2 WO4· 2 H2 O催化氧化环己醇制备己二酸反应中的配体效应。在大多数情况下配体的酸性越强 ,己二酸的分离产率越高。尽管一些酚类配体酸性较弱 ,但己二酸的分离产率仍有所提高 ,表明除了配体的酸效应外 ,还存在配体的配位效应。从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的实验结果来看 ,反应可能是通过络合催化反应机理完成的。同时也考察了配体的用量和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0.01 mol/L硼砂缓冲溶液中,以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TC)为配体,与Cu2 、Pb2 、Cd2 、Ni2 络合,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了金属络合物的吸收光谱,并计算出它们的稳定常数.实验结果表明,DDTC分别在257、282 nm处出现两个最大吸收峰,而Cu2 、Pb2 、Cd2 、Ni2 配合物分别在紫外区的304、305、303、321 nm处有最大吸收峰;DDTC与Cu2 、Pb2 、Cd2 、Ni2 形成的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分别为4.05×1011,2.67×1011,2.14×1011,4.01×1010,其稳定性顺序为Cu(DDTC)2>Pb(DDTC)2>Cd(DDTC)2>Ni(DDTC)2.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电喷雾质谱(ESI-MS)的源内CID(in-source Collision Induced Degradation,in-source CID)对2,2‘-联吡啶-4,4‘-二羧酸乙酯与铼络合染料(化合物1)和钌络合染料(化合物2)进行研究,表征了络合物及其配体的相对稳定性结果表明。随CID电压的升高,化合物1的吡啶配体容易脱落.并形成稳定的联吡啶三羰基配位离子[(4,4‘-(COOEt)2-bpy)Re(CO)3]^ ;而化合物2在较高的CID电压下会发生联吡啶环上取代基的中性丢失,其单电荷离子比二价电荷离子稳定。  相似文献   

11.
利用钛系锂离子筛用于沉锂母液的吸附法提锂.针对青海蓝科锂业沉锂母液体系,开发了连续离子交换吸附提锂工艺,研究了操作参数对连续离子交换系统提锂性能的影响,并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进行了长周期的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在转动步进周期为10 min、卤水进料量为16.7 BV/h、淋洗水量为6 BV/h、解吸水量为12~13 BV...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锂离子电池用四氟硼酸锂的性质,概述了固相-气相法(三氟化硼法,包括气流式反应合成法、LiF悬浮液法)、BB络合物与LiF于乙醚中的非水溶液法、水溶液法(包括四氟硼酸法、偏硼酸锂法)制备电池用四氟硼酸锂方法,比较了他们的优缺点。认为固相-气相法合成的四氟硼酸锂因工艺本身的缺陷而使产品质量较差,难以满足电池级四氟硼酸锂的要求;目前国内生产技术尚不成熟。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锂电子电池的主要材料组成,以及锂电子电池电解液的主要成分,总结了重要电解质材料六氟磷酸锂的制备工艺及其改进技术。  相似文献   

14.
锂离子二次电池最新进展及评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郑子山  张中太  唐子龙  沈万慈 《化学世界》2004,45(5):270-273,254
锂离子电池已广泛应用于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器中,深受广大用户的钟爱,在未来的电动汽车也有着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必将对未来人们的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锂离子电池的电容量及循环性能不断得到提高,容量更大、质量更轻、体积更小、厚度更薄、价格更低的锂离子电池不断地被推向市场。新的电极材料及电解质材料不断开发出来,它们具有容量大、价格低、无环境污染、使用安全等优点。分别对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质材料的发展历史及最新发展状况进行综述及评论。  相似文献   

15.
动力锂离子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存在容量衰减过快、寿命较短的问题,这主要是由电池单体之间的不一致性造成的。选择性能尽可能一致的电池用来成组,对锂离子电池在动力电池中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锂离子电池不一致性的表现及成因,从生产、配组、使用等方面总结了提高锂离子电池一致性的方法,并对现有的配组方案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锂及其化合物在人们的生活、国民经济、国防建设中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人类对锂及其化合物的需求的不断地扩大与陆地锂资源的过度开发,蕴藏着丰富的、还未得到利用的锂资源海水扼待开发。锂离子筛是一种具有优良离子电导性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具有特定离子记忆效应,环境友好,对于从盐湖卤水和海水中提锂具有较为不错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简单介绍了作为锂电正极材料的三元材料的生产工艺,对当前技术进行分析和比较,并选定适合项目本身的工艺路线。介绍了项目设计过程中设备布局及装置工艺系统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8.
简要介绍了离子筛型吸附剂的研究现状,并对钛系离子筛吸附剂和锰系离子筛吸附剂进行了比较,重点指出了离子筛型吸附剂吸附技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离子筛型吸附剂吸附提锂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The lithium titanium oxide ion sieve with good 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high adsorption capacity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a promising adsorbent for lithium recovery. Herein, the lithium ion sieve precursor Li2TiO3 was prepared based on amorphous TiO2, and then Li+ was acid-eluted to obtain the lithium adsorbent H2TiO3, denoted as HTO-Am. The structure and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HTO-Am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HTO-Am prepared at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had excellent adsorption properties for Li+. The adsorption process follows pseudo-second-order kinetic and Langmuir isotherm equations, indicating that lithium is adsorbed chemically and monolayer on HTO-Am. HTO-Am ion sieves were prepared successfully for the first time and exhibited high selectivity, favorable adsorption rate, and cycle performance for L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