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Frankia菌种保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用4种方法保藏的Frankia菌,进行了培养物存活、形态及其固氮活性的检测.发现在无氮液体培养基中保藏6年的Frankia.菌丝断裂,孢囊不完整.同期经有氮液体保藏的Frankia菌孢囊较完整.冷冻干燥保藏3.5年和砂管保藏8年,孢囊和菌丝均较完整.上述方法保藏的菌种,经活化后均能生长,且具有典型的Frankia菌形态特征和固氮活性.4种方法比较,无氮液体保藏法的菌体细胞生长速度快,固氮活性强,有侵染结瘤能力.  相似文献   

2.
利用REP PCR方法研究了长白山不同海拔处 3种赤杨根瘤内Frankia菌基因多样性。结果表明 ,赤杨根瘤内Frankia菌存在丰富的基因多样性。宿主和海拔因素共同影响长白山赤杨属Frankia菌的基因多样性 :东北赤杨Frankia菌的宿主专一性很强 ,西伯利亚赤杨和色赤杨的Frankia菌的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不同海拔的同种宿主共生的Frankia菌基因类型不同 ,相同海拔的西伯利亚赤杨和色赤杨的Frankia菌出现宿主混乱现象  相似文献   

3.
自然环境胁迫对旱冬瓜Frankia菌基因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rep-PCR方法,研究云南鸡足山及无量山不同生境下旱冬瓜根瘤内Frankia菌基因多样性及其变化,以了解不同自然环境胁迫对Frankia菌基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样性随地域、海拔和坡向不同而变化,鸡足山Frankia菌基因类型比无量山丰富。鸡足山旱冬瓜根瘤内的Frankia菌在山底2300m处,Shannon指数平均为0.90;山顶海拔2650m以上,Shannon指数随之上升到1.33。南坡Frankia菌多样性高于北坡,表明多样性指数与环境胁迫大小成正相关,自然环境胁迫是产生和保持Frankia菌基因多样性的重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4.
弗兰克氏菌(Frankia)因其独特高效的固氮效率而备受关注,然而目前的研究还局限于陆地生境。基于nifH基因采用高通量测序对高隆湾红树林及其近岸海域沉积物的Frankia多样性进行分析,共获得261条属于Frankia的nifH序列,共11个OTUs,序列主要分布在红树林区样品,其中以角果木和红海榄为优势树种的红树林样品中序列较多,在潮间带样品中也有少量分布,海草区样品未检测到,序列在不同生境中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OTU818在10个站位都有分布,说明OTU818代表的Frankia类群分布比较广泛,且为红树林沉积物的优势类群。系统进化分析表明Frankia与NCBI数据库中的Frankia基因序列在系统发育树上形成不同分支。通过Network分析Frankia与其他细菌类群的共发生关系,发现Frankia与来自Verrucomicrobia、Proteobacteria、Firmicutes、Cyanobacteria的多种固氮细菌类群存在紧密联系,表明Frankia在稳定红树林固氮细菌群落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利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  相似文献   

5.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系统研究了从赤扬、香蕨木、扬梅、木麻黄、异木麻黄、沙棘、胡颓子等七个属中13个树种根瘤中分离出来的15株Frankia菌株。发现不同属、种来源的Frankia菌株除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外,在菌丝的粗细、菌丝体发育的稀疏、微密程度、孢子囊的大小,顶囊的形状、大小和顶囊柄的长短等均有着明显的差别。不同属来源的Frankia菌株在培养特征上有明显的差异。赤扬属不同种来源的Frankia菌株在以丙酸钠为碳源的Bap液体无氮培养基中均生长良好,但在以丙酮酸钠为碳源时,则不能生长,而木麻黄属、异木麻黄属来源的Frankia菌株,在丙酸钠或丙酮酸钠为碳源时均生长良好。沙棘属、胡颓子属来源的Frankia菌株在丙酸钠或丙酮酸钠为碳源时均生长良好并产生棕褐色色素。根据Frankia菌的形态和培养特征,可将七个属来源的Frankia菌株划分为三个类群:即赤扬香蕨木,扬梅类群;木麻黄、异木麻黄类群;沙棘和胡颓子类群。  相似文献   

6.
用气相色谱法测定Frankia菌的自生固氮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生固氮放线菌Frankia与非豆科木本双子叶植物形成共生固氮体系,简称为非豆科共生。非豆科共生与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的共生一样,具有很强的固氮能力,测定其固氮力,特别是测定Frankia菌的离体培养的自生固氮活性是选择优良菌株和研究共生体系的重要工作。但是由于Frankia菌生长缓慢,菌量稀少,在培养基中菌体分布又不均匀,给固氮活性的检测带来了许多困难,曾一度影响了研究工作的进展。很多学者开展了Frankia菌自  相似文献   

7.
用根瘤切片法,从长骨木麻黄(C. glauca Sieb.)、鸡冠木麻黄(C. cristata)和海滨木麻黄(A. littoralis)野生根瘤中分离出具有侵染能力的Frankia sp、NNCG01、NNCCR03和NNACL05菌株,它们都具有Frankia的典型形态特征,在无氮培养条件下,形成大量的顶囊和孢子囊。各菌株对简单碳源和氮源的利用比对复杂碳源和氮源的利用更好,而且都具有较高的耐盐(NaC1)能力,在0.2M盐浓度中,生长受到的影响很小,在盐浓度为0.5M时,也有一定生长。这三株Frankia菌株都能交叉感染木麻黄属(Casuarina)和异木麻黄属(Allocasuarina)中的一些放线菌结瘤植物,因此,从木麻黄属植物根瘤分离的Frankia菌株和从异木麻黄属植物根瘤分离的Frankia菌株属于同一个互接种簇。这三株Frankia的自生固氮活性与它们的共生固氮活性呈正比,而且同一菌株与不同种木麻黄植物共生固氮的效率没有明显的差异,为初步筛选高效共生固氮的Frankia菌株提供了一个快速简便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盐胁迫对Frankia 生长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盐胁迫(10~50 g·L-1 NaCl)对从杨梅[Myrica rubra (Lour.) Sieb. et Zucc.]、木麻黄(Casuarina spp.)、桤木(Alnus spp.)和福建胡颓子(Elaeagnus oldhami Maxim.)根瘤中分离出的11株Frankia菌株的生长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分离自木麻黄和桤木根瘤的Frankia菌株耐盐性最强,其次是来源于福建胡颓子根瘤的Frankia菌株,而从杨梅根瘤中分离得到的Frankia菌株耐盐性最弱.在盐胁迫条件下, Frankia菌株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也发生相应变化孢囊和泡囊数量增加、菌丝变细或变粗、固氮酶活性增加、营养源利用率下降.  相似文献   

9.
Frankia菌的形态图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研究了色赤杨、香蕨木、香杨梅、杨梅、木麻黄、细枝木麻黄、异木麻黄、沙棘、胡颓子Frankia纯培养的形态特征并摄制了Frankia菌的光学和电镜图谱。本图谱包括了10张光学、电镜图版。  相似文献   

10.
Frankia菌同功酶图谱分析和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同功酶图谱的差异性对Frankia菌进行分类识别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不同的Frankia菌株具有不同的同功酶(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图谱。根据图谱之间的相似性,可以将20株Frankia菌分成三大组,即赤杨组、木麻黄组和胡颓子组,这与其它分类结果基本符合,只是细枝木麻黄菌株Cc01的过氧化物酶图谱与其它菌株完全不同。从同种植物根瘤中分离的内生菌具有不同的同功酶图谱,进一步证实了遗传结构不完全相同的菌株可以同时共生于同种根瘤内,同时根据二种同功酶的电泳分布率,说明了Frankia菌株遗传信息的广泛分布性。  相似文献   

11.
利用RFLP分子标记方法,在自然条件下对内蒙古东、西部8个地点采集的24个沙棘根瘤样品进行沙棘共生菌Frankia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样品nifD-nifK基因间隔区(IGS)扩增片段的大小约1 100bp;不同样品的酶切图谱有明显差异;有些样品产生复合RFLP型,揭示在自然状态下不同基因型的Frankia菌株可共同侵染同一沙棘寄主。聚类分析显示,来源于相同地点和不同地点的根瘤样品内的Frankia菌株间均有遗传多样性;没有发现Frankia菌株遗传多样性的分布与采样地点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Nodul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four alder species: Alnus nepalensis, A. si-birica, A. tinctoria and A. mandshurica growing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on Gaoligong Mountains, Yunnan Province of Southwest China and on Changbai Mountains, Jilin Province of Northeast China. PCR-RFLP analysis of the IGS between nifD and nifK genes was directly applied to uncultured Frankia strains in the nodules. A total of 21 restriction patterns were obtained. The Frankia population in the nodules of A. nepalensis had the highest genetic diversity among all four Frankia populations; by contrast, the population in the nodules of A. mandshurica had the lowest degree of divergence; the ones in the nodules of A. sibirica and A. tinctoria were intermediate. A dendrogram, which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genetic distance between the restriction patterns, indicated that Frankia strains from A. sibirica and A. tinctoria had a close genetic relationship. Frankia strains from A. nepalensis might be the ancestor of Frankia strain  相似文献   

13.
目前用于Frankia内生菌的培养基成分多很复杂,例如,美国典型菌种收藏所(ATCC)推荐的Frankia培养基就包括14种成分,有的(如BAP QMOD)多达20多种,而且有些药品价格昂贵,不易买到。因此,我们在对内生菌的生长条件进行广泛研究的过程中,试图找出成分简单适于Frankia生长的培养基。  相似文献   

14.
AMF及Frankie混合接种对沙棘生长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和Frankia混合接种对沙棘苗期的接种效应。研究发现,丛枝菌根真菌和Frankia之间存在联合增效作用,混合接种对沙棘苗木具有显的促生长作用,明显优于单接种处理苗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单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对十八株Frankia菌的全细胞可溶性蛋白进行了图谱分析。Frankia菌蛋白图谱不受菌龄的影响。不同接种组的菌株具有不同的蛋白图谱,同一组内的菌株也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6.
利用免疫扩散技术研究了从赤杨、香厥木、杨梅、美洲茶、木麻黄、异木麻黄、沙棘七个属来源的Frankia菌株间的血清学关系。结果表明七属的Frankia菌株与七种抗血清间在琼脂糖平板上形成特异性的沉淀带。根据沉淀带间的关系,可将七个属  相似文献   

17.
桤木属(Alnus)植物的结瘤固氮作用亦是Frankia菌侵染共生的结果。到目前为止,国外从该属植物根瘤中分离了许多株Frankia菌,但是,基本特征都是极为类似的。我国有12个桤木树种具有结瘤固氮能力,已分离为纯培养菌株的已  相似文献   

18.
从大花胡颓子(Elacagnus macrantha)和矮杨梅(Myrica nana)根瘤中分离得到两株Frankia菌,Em2和Mn2,它们都具有典型Frankia菌的形态学特征。Em2菌株在营养培养基上也能分化出泡囊,但这种泡囊的固氮力极低,而在诱导培养基上形成的泡囊固氮力却较高,说明泡囊的分化不完全受环境中氨态氮的控制,而Frankia菌的固氮活性却明显受到氨态氮的影响.在离体条件下,Frankia菌能够自己同化它所固定的氮。  相似文献   

19.
崔玉海  秦敏 《遗传学报》1990,17(5):405-410
应用无色肽酶(Achromopeptidase)加溶菌酶系统破壁,提取分别来自色赤杨、细枝木麻黄和沙棘的3株代表性Frankia菌株的总DNA。以可在很多革兰氏阴性细菌中稳定复制和诱动转移的广谱寄主性质粒pLAFR1为载体,构建了其基因组文库。基于经EcoRI酶切后的Frankia总DNA中有与根瘤菌结瘤基因同源性的片段,以豌豆根瘤菌结瘤基因为探针,通过菌落原位杂交对文库进行了筛选,较强杂交克隆经斑点杂交复筛,初步得到了几个阳性克隆,为进一步研究Frankia的结瘤基因及有关共生固氮的其它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李志真 《微生物学报》2008,48(11):1432-1438
[目的]了解福建省放线菌结瘤植物共生固氮菌Frankia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利用16S-23SrDNA间隔区(rrn)和nifD-K基因间隔区的PCR扩增和RFLP技术,分析了福建省木麻黄、杨梅、桤木、胡颓子等共生Frankia纯培养菌株的遗传差异.[结果]17个菌株获得rrn扩增片段,2个杨梅菌株和1个胡颓子菌株扩增未成功,酶切图谱经聚类分析表明6个地点的细枝木麻黄、短枝木麻黄、粗枝木麻黄12个共生Frankia菌株同源性高,属于一个类群,2个地点的4个杨梅菌株和1个四川桤木菌株亲缘关系近,为另一类群.25个Frankia菌株的,nifD-K基因间隔区PCR-RFLP分析结果显示,7个地点的3种木麻黄14个菌株聚类为一个类群,4个地点的7个杨梅菌株、2个地点的2个四川桤木菌株以及1个台湾桤木菌株聚类为另一个类群,胡颓子菌株则为独立的类群.[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共生Frankia遗传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