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杏  甄龙龙  高永举  高如宏 《河南中医》2012,32(12):1585-1586
叶天士提出的“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概括了血分证的病机和治法.其中“耗血动血”概括了血分证血热、瘀血、阴血耗伤、出血四个方面的病机;“凉血散血”提出了血分证凉血、养血(阴)、散血三个方面的治法.这一理论在皮肤病中应用广泛,尤其是红皮病型银屑病、过敏性紫癜及药疹等多种疾病的多种证型,均可用“耗血动血”“凉血散血”理论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2.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营分证有热邪,又有阴份,无疑养阴清热为第一要旨。热入血分,致瘀几成必然,则凉血散血肯定是主要治法,但此并不禁忌加气药以透热。营分证、血分证、血分证均有气机不畅的表现,故保持气机在温病治疗中意义重大,而调气药的应用很讲技巧;营分证中,热易外散,在清热养阴基础上应果断加以轻清、香窜之品透达郁热。指出营分证对不可一味清热养阴,须时时注意保持气机通畅。热入血分,致瘀几成必然,则凉血散血是主要治法但应以凉血散血散血为主,调气药的应用应掌握好用量,忌用辛燥香窜,并非只用凉血散血,不能“透热”。  相似文献   

3.
认为营分证有热邪,又有阴份,无疑养阴清热为第一要旨。热入血分,致瘀几成必然,则凉血散血肯定是主要治法,但此并不禁忌加气药以透热。营分证、血分证、血分证均有气机不畅的表现,故保持气机在温病治疗中意义重大,而调气药的应用很讲技巧;营分证中,热易外散,在清热养阴基础上应果断加以轻清、香窜之品透达郁热。指出营分证对不可一味清热养阴,须时时注意保持气机通畅。热入血分,致瘀几成必然,则凉血散血是主要治法但应以凉血款血散血为主,调气药的应用应掌握好用量,忌用辛燥香窜,并非只用凉血散血,不能“透热”。  相似文献   

4.
“凉血散血”语出叶天上《温热论》,原文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是温病血分证的治则。初习温病者认为,“凉血散血”就是清热、凉血、化淤,其实联系血分证病机特点,当包括清热、凉血、化淤、养阴四个方面。血分证是热邪深入,引起耗血动血之变而产生的一种证候,诚如叶氏所云“入血就恐耗血动血”。  相似文献   

5.
温病血分证热瘀胶结的病机认识及叶桂提出的“凉血散血”是温病经典理论智慧和中医治疗特色的体现。结合现代研究对经典深入理解,从而将凉血、解毒、养阴、化瘀治法所体现的“凉血散血”恰当的辨证应用,不仅可在急性外感热病治疗中发挥疗效,也可拓展应用于内伤疾病的治疗。对中医经典的准确理解是使其服务于当代临床的根本,也是传承经典,守正创新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温病邪入血分之热瘀气脱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现行血分证概念着重强调了热甚动血的基本病机及凉血散血的基本治法,而对该病机进一步发展所致的其他更为严重的病机证治未能作出具体的阐明。这就导致临床上易把邪入血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13,(4):692-693
<正>"凉血散血"出自叶天士《温热论》第八条。根据叶氏确立的卫气营血辨证原则,血分证是指邪热深入血分引起以血热亢盛、动血耗血、瘀热内阻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类证候。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身灼热、噪扰不安,甚或神昏谵语,吐血、衄血、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等热盛动血兼证。综合这些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及卫气营血证候的浅深轻重程度和病证的发展趋势,可  相似文献   

8.
论“凉血散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温病血分证“凉血散血”治则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凉血散血的病理基础为血热搏结,留滞经脉而成瘀;热炽津亏,血液粘滞不畅而致瘀;热盛迫血,血溢脉外而成瘀“凉血散血”的基本方法为清热凉血法、活血化瘀法、滋阴养液法、宣郁行滞法的综合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旨在从叶天士"营血"理论探析DF的病机变化。营热阴亏、络脉瘀阻而发DF,是营分证在DF的基本病机;热灼瘀血、脉络受损而发DF,是血分证在DF病程后期病机变化,为临床运用中医药预防及治疗该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10.
车卫东 《陕西中医》1989,10(7):305-306
<正> 温病血分证血瘀主要是指热入血分后,血液运行不畅,甚至停滞不行;也包括热邪迫血妄行,血液瘀积于脉外的病理过程。血瘀作为温病血分证的重要病理基础,不仅与血分证主症密切相关,而且对血分证的病情轻重和预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就温病血分证中血瘀形成的机理,血分证主症与血瘀的关系及活血化瘀药在血分证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做一论述,以冀对血瘀在血分证中的地位有个更为深入的认识。一、血分证病机与血脉瘀滞直接相关血为运行于脉管中的有形物质。热邪深入血分,势必引起血液和脉络的各种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温病血分证耗血动血病机的阐发,探讨凉血散血法在热痹中的运用。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思路,结合热痹的病因病机,分析、归纳凉血散血治法的内涵。结果热痹血分证多有耗血、动血之变,清热、凉血、养阴、活血为凉血散血法的真正内涵。结论热痹血分证表现符合温病血分证表现,须注重凉血散血法在临床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茆春阳  牛阳  杜燕  李亚荣 《河南中医》2019,39(5):657-660
清代叶天士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以卫气营血为纲,用于外感温热病的辨证论治。卫气营血辨证是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咯痰、气短、胸闷或胸痛,根据温病卫气营血理论,结合CAP临床证候特征,其发病特点与卫、气、营、血证有密切关系。CAP并发症涉及多个脏器病变,故血分证并不一定是该疾病最终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从而更有利于此类疾病的规范化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3.
温病营血分证是温病极期、后期外感温热之邪深入脏腑阴络的一种病理状态.根据前人认识及今人实践,从络病理论源流概况、络病与病络关系以及病络与温病营血分证的关系,阐发古蕴,融会新知.以络病理论为基础,以病络概念为立足点,对营血分证与病络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进而提出病络是温病营血分证的主要病理基础,络脉是外感温热之邪深入营血的主要途径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论点,言简意赅,对后世防治温病血分证影响很大。笔者愿就此谈谈学习体会。一、耗血动血是血分证的基本病机,其  相似文献   

15.
温病营血分证的病理及治法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温病营血分证的病理特点温病营血分证是热邪深入 ,劫灼营阴 ,扰乱心神 ,甚或引起耗血动血之变而产生的一系列证候。临床上营分证以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绛为辨证要点 ;血分证以舌质深绛、斑疹显露及出血为辨证要点。营分与血分的温热证都是以身热夜甚、口干反不渴饮、舌绛为共同特征 ,但有程度不同之别。营分证时有谵语 (浅昏迷 )、斑疹隐隐、舌质红绛 ;血分证有时时谵语或昏愦不语 (深昏迷 ) ,斑疹显露 ,咳、吐、衄、便血 ,舌质深绛。营分证的病机是营分热盛 ,热损营阴 ,心神被扰 ,而血分证的病机是热甚迫血 ,热瘀交结 ,由此可以…  相似文献   

16.
温病血分证本质及治法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综述近年来温病血分证本质及治法的实验研究进展。结果:温病血分证的实验研究,本质上多侧重于模型复制、标准判断及指标制定,治法上多以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及养阴生津为主。结论:温病血分证本质及治法的实验研究,为中医理论和临床提供了科学依据,但在辨证思路、实验技术手段等方面还有待突破和提高。  相似文献   

17.
血分证与血证在概念范畴、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相关治验等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故对血分证和血证的概念、临床表现、治法方药进行梳理,认为血分证不仅是温病发展的一个阶段,而且属于血证范畴。血分证的临床表现有出血、紫斑,其病机核心为热邪深入血分,需用凉血散血之法;而血证的临床表现以出血为主,有火热内炽、迫及血分之病机,需用清热凉血之法。从多个角度来看,血分证在血证范畴之内,对血分证与血证的相关理论进行辨析,希冀深入把握血证之范畴。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温病血分证的成因、症状、病机与治法做了简明扼要的阐述,并从临床观察、治法探讨、实验研究等3个方面对血分证的现代临床应用研究进行了归纳阐述.  相似文献   

19.
曾银  王任远  刘殿池  王和天  韩强 《陕西中医》2021,(12):1739-1741
气分、血分、水分首现于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后世逐渐发展为气分、血分、水分理论。气分、血分、水分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精索静脉曲张是常见的男性生殖系统血管病变,以阴囊胀痛、潮湿、静脉迂曲为主要症状,其病因病机与气分、水分、血分理论相契合,其临床治疗应以畅气机、化瘀阻、利水湿为治则。  相似文献   

20.
张文选 《陕西中医》1990,11(3):119-121
本文指出:现阶段学术界普遍将温病邪入血分的病机症候称为“血分证”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认为“卫气营血”的本质意义在于划分温病的病程阶段;邪入血分应称为“血分期”而不是“血分证”。并对“血分期”的概念及确立该概念的依据、意义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