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野生兰科植物资源、分布和保护利用现状进行了初步调查。调查结果是该地区有野生兰科植物27属、41种,分别占全国兰科植物171属、1 247种的15.8%、3.3%和湖南省兰科植物60属150种的45%、27.3%。并提出了保护与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资源状况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兰科植物资源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表明,木论保护区野生兰科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迄今已发现48属122种,属种数分别占广西野生兰科植物107属347种的44.8%和35.2%,为广西兰科植物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保护区内兰科植物具有种类多样,生境多样,生活型全面、丰富,区系来源多样等特征.基于木论保护区兰科植物的资源状况、分布特征及保护现状,提出了保护及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3.
福建虎伯寮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与保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兰科植物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兰科植物共计27属47种,约占福建省兰科植物65属152种的41.5%和31%;兰科植物在保护区内3种生活型都有分布;47种兰科植物以地生兰为主,占59.6%,其次是附生兰,占34%,腐生兰分布较少,占7.4%;保护区兰科植物地理分布以热带成分为主,热带属占88.9%,温带属占11.1%。并分析了保护区兰科植物致濒因素,提出了相应的保育策略。  相似文献   

4.
采用查阅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余姚市野生兰科植物资源的分布与生境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表明:余姚市共有野生兰科植物17属25种,生活型较单一,只有地生兰和附生兰2个类型。其中又以地生兰为主,计12属20种,但只有春兰、蕙兰、大花无柱兰3种的资源分布较广,且资源储量较大。各种野生兰科植物的分布与海拔、坡向、坡度、坡位、植被等生境因子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海拔在500 m以上的南部山区是余姚野生兰科植物的集中分布区,中坡、下坡和谷地,红壤、黄壤和粗骨土,针叶林、阔叶林和粗放经营的毛竹林为本区野生兰科植物的主要生境;兰花分布与乔木层优势树种没有明显相关性,但与灌木树种有较显著的相关性。余姚野生兰科植物资源已表现出了急剧萎缩的态势,急需开展就地与迁地保护。  相似文献   

5.
对安康市野生兰科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安康市共有兰科植物37属66种,分别占陕西省兰科植物属种的82.6%和68.4%,其中戟唇叠鞘兰(Chamaegastrodia vaginata)、大根兰(Cymbidium macrorhizon)为本次调查发现的陕西省新记录种;肾唇虾脊兰(Calanthe brevicornu)等10种兰科植物陕西省仅在安康市有分布,应作为重点保护对象;镇坪、平利、宁陕三县种类数量最多,依次为53种、44种和30种,应作为重点保护区域;曲茎石斛(Dendrobium flexicaule)等12种陕西省新记录还没有纳入省级重点保护植物名录,应尽快纳入。此外,本文还分析了安康市兰科植物资源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河池市兰科植物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该地区兰科植物的种类特征、区系特点和濒危原因,提出保护对策。结果显示:1河池市野生兰科种类资源丰富,分布不均。调查有兰科植物62属183种,占广西兰科植物总属数(108属)和总种数(388种)的57.41%和47.16%,是广西兰科植物最丰富的区域之一。2地理成分复杂,热带性质明显。河池市兰科植物的属共有12个类型,3个变型,地理成分复杂多样,以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其属的R/T比值达3.54,其所含种的R/T比值达5.90,植物区系的热带性质十分明显。3多数种类主要分布于海拔100~1 800 m,垂直分布跨度大。4生活型齐全,以地生兰种类最多,有34属100种,占总种数的54.64%,其次是附生兰,有26属78种,占总种数的42.62%,再次是腐生兰,有5属5种,占总种数的2.73%。5导致河池市兰科植物濒危的因素有人类活动影响和物种生物学原因,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其致濒的主要原因。提出加强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等兰科植物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7.
海南岛尖峰岭野生兰科植物资源分布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海南岛尖峰岭野生兰科植物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海南岛尖峰岭野生兰科植物种类十分丰富,具有53属114种,其中附生兰84种,地生兰30种;60%以上的兰科植物分布于海拔700~1 200 m热带山地雨林中。由于过度无序开发,尖峰岭林区的野生兰科植物资源保存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建议通过健全管理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人工培育研究以及依托旅游发展兰花产业等措施进行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8.
小五台山野生兰科植物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野生兰科植物是世界特有、稀有的植物资源,2009年在小五台山采用样线法的调查中发现11.种隶属于10个属的野生兰科植物,并对其生长坏境做了分析,对保护与利用兰科植物资源提供了依据.在此基础上对当前保护野生兰科植物及其生存环境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对诏安县乌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野生兰科植物进行调查,共记录到32属51种。调查新发现属种有绒兰属白锦绒兰、钟兰属钟兰等。通过对不同海拔梯度兰科植物多样性分析表明,乌山山腰部400~800 m海拔较湿润的小气候环境是野生兰科植物分布丰富度较高的主要因素;乌山野生兰科植物热带成分的属占比最大,热带性质明显;与毗邻地区野生兰科植物分布对比,丰富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对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8科477属1 118种维管植物进行观赏性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共有野生观赏植物94科208属342种,其中木本植物191种,草本植物151种。野生观赏植物中优势科包括杜鹃花科、蔷薇科,龙胆科、兰科和毛茛科。观花、观叶、观果和观姿态这几类植物分别占观赏植物总数的59.36%、22.22%、10.53%和7.89%。在园林应用上包括盆景类、花灌木类、花坛花镜和花丛类,分别占观赏植物总数的20.47%、16.96%、14.62%和12.87%。珍稀野生观赏植物5科7属9种,分别占区内野生珍稀濒危植物的55.56%、63.64%和64.29%。文中对保护区在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前景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秦岭南部是野生兰花分布量大,品种较多,兰花栽培这一新兴而古老的产业却在该地区发展缓慢。本文通过对秦岭气候和兰花生物学特性的调查研究,结合笔者在兰花栽培中的经验,提出了秦岭兰花栽培技术与管理措施,以提高兰花栽培的成活率,使兰花资源得到科学地保护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为保护、研究和开发福建省尤溪九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天南星科植物资源,对该区野生天南星科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该区野生天南星科植物共有8属12种。对该区该科野生植物的种类与种的分属、适生生境与生活型、花期与果期、果色与果形、属的分布区类型、用途进行分析,并提出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宜丰野生兰花资源破坏日趋严重,种兰养兰队伍的兰花知识普及不够,鉴赏水平参差不齐。要加强资源保护,创立品牌,培育市场。  相似文献   

14.
根据1999年8月4日国务院批复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对四面山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四面山有国家重点保护维管束植物21种,18属,14科,其中Ⅰ级5科5属7种,Ⅱ级9科11属14种。文章根据四面山的现状提出了3条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子实验证实了采集于山西省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只雌性鼩鼱(头骨不完整)标本为苔原鼩鼱,为山西省兽类一新纪录。该分布点是苔原鼩鼱在全球最南分布点,黄河是苔原鼩鼱向南扩展的一道屏障。标本保存于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动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6.
兰科植物是植物保护中的"旗舰"类群。贵州地貌复杂、气候多样,孕育了丰富兰科植物资源。该文介绍了贵州兰科植物资源及保护现状,并提出了兰科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7.
耐冬山茶野生资源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耐冬山茶野生资源状况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耐冬山茶的野生分布区仅剩长门岩岛、大管岛和崂山顶三处,共有植株506株,生存环境受到极大破坏。由于近年来的保护,残存野生植株生长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单子叶植物进行调查研究,统计到该区分布的单子叶植物共有18科111属247种;其中野生植物有203种,栽培种44种;属国家Ⅰ级保护植物的有13种,且全部为兰科植物;药用植物有15种.单子叶植物占该保护区维管植物(1412种)的17.49%,表明该区单子叶植物丰富度较高;通过分析单子叶植物...  相似文献   

19.
许平 《山西林业科技》2011,40(1):21-22,25
简要介绍了恒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对区内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特点进行了调研。发现在恒山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植物84科,563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珍稀植物10种以上,还有多种省级野生保护植物;根据建群植物的生活型和群落外貌特征,将保护区内植被类型分为针叶林群落、阔叶林群落、针阔混交林群落、灌丛、灌草丛、草丛、草甸7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