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研究磁场下45#钢摩擦过程中的磨屑吸附和氧化行为,对磨屑进行了量化分析,针对自制HY-100型销-盘式磁场摩擦磨损试验机设计了一种集屑装置。该装置充分考虑磨屑收集完整性,并保证磁场摩擦环境稳定且具有抗电磁干扰能力。摩擦磨损试验分别研究了集屑装置对无磁场和有磁场两种摩擦条件的影响,分析了集屑装置对磁场摩擦的影响形式和机制。对收集到的磨屑进行了磨屑质量分析、粒径分布分析与元素能谱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开放环境,在集屑装置中有磁场条件下,45#钢自配副摩擦因数略有减小,销位移稍有变大;摩擦表面粗糙度降低,亚表面变形层深度也随之下降。磁场条件下45#钢在摩擦过程中摩擦系统的总质量增加0.034 4 g,磨屑质量由7.32 g锐减至0.85 g,平均粒度由22.383μm降为19.098μm,磨屑的氧化程度由7.9%提升至14.2%。  相似文献   

2.
对比初始与实测轮轨型面对上海地铁A型车的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不同的轮轨型面匹配对轮轨磨耗、钢轨波浪形磨耗、接触疲劳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不同的轮轨匹配下,车辆的曲线通过性能都能满足车辆动力学性能要求,但新车轮运行在已磨损的轨面上时,曲线通过性能略差,其轮轨横向力和脱轨系数偏高.初始轮轨匹配在过小半径曲线时其外轮轨具有较大的自旋功,且内外轮轨上高的纵向蠕滑率将导致车轮产生粘滑振动,易形成波磨,经过滚动接触疲劳分析,磨损后的车轮踏面易对小半径曲线外轨造成表面接触疲劳破坏.  相似文献   

3.
AZ91D镁合金的摩擦磨损行为及其机理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传统铸造和触变成形AZ91D镁合金在干摩擦往复运动条件下与GCr15钢对磨时的摩擦磨损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触变成形和传统铸造的平均摩擦系数都在0.26~0.36,前者比后者稍小.在较低载荷下,镁合金的磨损机制为氧化磨损和磨粒磨损,随着载荷的增大,磨损机制将完全以剥层磨损为主,甚至出现粘着磨损,并伴随向偶件材料表面的大量转移.  相似文献   

4.
采用Bruker UMT-3Tribolab摩擦磨损仪测试了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破冰船用低温钢板10CrMn2NiSiCuAl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摩擦磨损性能,利用轮廓扫描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了磨痕及磨屑的表面形貌,采用电子能谱(EDS)以及X射线衍射谱(XRD)分析了磨屑表面的化学元素及成分,进而推断其磨损机制。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对摩擦磨损的性能有显著影响,当环境温度为20℃时,摩擦磨损形式以疲劳失效、氧化磨损和黏着磨损为主,磨痕表面的过渡层能够降低摩擦系数,减少磨损量,表面磨损产物主要为Fe_2O_3和Fe_3O_4;随着环境温度降低至-20℃,磨损机制转变为微切削作用下的磨粒磨损和塑性变形,磨痕表面出现犁沟形貌,磨损产物主要为Fe元素,磨屑的长宽比减小,出现球形磨屑,磨损量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5.
边界润滑条件下磨损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 18Cr2Ni4WA钢 ,经渗碳淬火和冷处理后制成试样 ,然后在边界条件下与T10金属盘进行对磨实验 ,并利用扫描电镜分析了磨损表面、显微形貌结构和边界润滑磨损机理  相似文献   

6.
采用SRV-Ⅳ高精度微动磨损试验机研究核电材料Inconel600合金的高温微动磨损行为和机制.温度升高有利于黏着区的形成,抑制微滑区的产生,促使摩擦系数和磨损量逐渐减小.摩擦氧化主要发生在环状滑动区,中心黏着区相对很少.高温下氧元素分布较室温下的更加聚集.中心黏着区表面氧含量较低,表层大量存在Ni、Cr和Fe的单质.磨痕表面氧化物由NiO、Cr2O3和Fe3O4组成.室温和高温条件下磨痕表面中心黏着区和环状滑动区交界处产生了微裂纹,高温下裂纹萌生在微滑区,与室温下相比,高温下裂纹萌生的数量更少,长度更短.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高温塑性流变摩擦磨损试验方法,研究了35WC-钢复合材料高温塑性流变磨损的行为。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试验前后试样的金相组织和试验后试样表面的磨痕形貌及其亚表层的组织结构。试验结果表明,35WC钢复合材料比SCrNiMo模具钢的高温塑性流变磨损抗力约高10倍。其高温塑性流变磨损特点主要是硬质相粒子脱落和磨粒磨损。  相似文献   

8.
在MM-1000磨损试验机上,对35CrMo钢与石棉和半金属摩擦材料组成的摩擦副进行了制动磨损试验,重点研究了钢的制动磨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钢的制动磨损形式主要是磨粒磨损、氧化磨损和粘着;因摩擦热的影响,制动后钢的摩擦表面出现热震开裂,表层组织过热甚至过烧,表面的粘着物由表向里扩散;钢在制动过程中还出现特有的浅层剥落,它是一个塑性变形积累、裂纹形成和扩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三种不同性能的Al2O3陶瓷与淬火钢在无润滑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机理进行实验分析,发现摩擦付的摩擦系数几乎与陶瓷的力学性能无关,但陶瓷的磨损速率与陶瓷力学性能特别是断裂韧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在于摩擦条件下,由于粘着力作用,金属从对偶件转移到陶瓷表面,转移的金属膜厚度往往超过陶瓷峰元的高度,从而隔开了陶瓷与金属的直接接触,陶瓷的主要磨损机制是摩擦表面的裂纹源在疲劳应力作用下沿薄弱的晶界扩展,最终形成磨拉的脱落,造成陶瓷磨损.  相似文献   

10.
在MMW-1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上完成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与45钢的摩擦磨损试验,研究了载荷和转速对其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UHMWPE与45钢对磨时,20N、320r/min试验条件下摩擦系数最小,为0.04;50N、320r/min试验条件下摩擦系数最大,为0.81;相对轻载低速条件下主要存在磨粒磨损,相对重载高速条件下主要存在粘着磨损。  相似文献   

11.
采用等离子喷涂工艺以最佳工艺参数制得 Cr2O3涂层。在 SRV高温摩擦磨 损试验机上测量了该涂层与Al2O3球对磨从室温到800℃时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结 果发现摩擦系数和磨损量都随温度上升而下降。 AES和 SEM分析和观察磨损表面结 果表明;常温时涂层磨损机制为断裂磨损;高温时磨损表面发生材料转移和塑性流动, 并且在涂层表面有致密保护膜生成,该致密保护膜不仅降低摩擦系数而且降低涂层磨损。 文中还讨论了负荷对摩擦系数和涂层磨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The critical surface energy of steels surface modified by ion implantation was evaluated. Zisman's method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ritical surface energy of 40Cr, # 45, GCr15, 1Crl8Ni9Ti steels implanted under the different conditions from the contact angle data. The critical surface energy in steel shows a general tendency to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implanting energy and dose. On the ground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ergy of adhesion of sliding interfaces and the solid surface energy, reduction of friction and increase of wear resistance of the implanted surfaces have been demonstrated experimentally.  相似文献   

13.
用中CuCrMo和4Cr9Si2作为摩擦副,在无润滑条件下进行滑动磨损试验,通过预氧化、预滑动在摩擦副表面预先形成氧化物,研究其在磨损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预氧化、预滑动能缩短随后滑动中的磨合期,减小最初严重磨损,且由于预滑动、预氧化形成的氧化物形态不同,预滑动的减磨作用更为明显;预滑动还能减小随后在较高环境温度下滑动的磨损从预氧化、预滑动的作用可知,形成致密的氧化层对于减小磨损是非常必要的所以,通过预氧化、预滑动可以使其它磨损形态转化为氧化磨损,从而减小磨损速率,达到减轻磨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疲劳裂纹萌生与磨耗共存发展离散化过程建模设想,根据临界平面法材料疲劳损伤理论和Archard磨耗理论,建立钢轨三维疲劳裂纹萌生与磨耗共存发展预测模型,分析轮轨接触位置的摩擦系数对曲线段钢轨表面疲劳裂纹萌生与磨耗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摩擦系数对接触斑面积、形状和位置无影响,但影响轮轨接触斑黏着区/滑动区的分布和切向应力状态;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大,钢轨的平均磨耗发展率增加、磨耗量增大、裂纹萌生寿命减小,其中,摩擦系数从0.3增大至0.7时,外轨和内轨的平均磨耗发展率分别增大了约17%~55%、16%~42%,外轨和内轨的裂纹萌生寿命分别降低约24%~34%和18%~35%;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加,外轨的裂纹萌生位置从轨面以下2.0~2.5mm处向亚表面0.9~1.0mm移动;内轨的裂纹萌生位置基本处于轨顶面下2.4~2.6 mm;轮轨接触位置的摩擦系数控制在0.3~0.4的范围,可以达到延长钢轨疲劳裂纹萌生寿命、减缓钢轨磨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金属的软氮化是金属表面强化的一种化学热处理方法,通过加热试样到实验所需的温度时进行适当的保温,使氮离子、碳离子渗入到金属的表面。通过干滑动摩擦试验方法,对在不同渗氮温度和渗氮时间条件下45#钢进行摩擦磨损试验,得出了硬度变化曲线和摩擦系数变化曲线,对比分析了各种条件下的磨损量,并与未处理试样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渗氮处理的45#钢比未处理的45#钢具有较强的硬度和耐磨性,而且随着渗氮时间的增加和渗氮温度的升高,45#钢的耐磨性和硬度都有所增加,摩擦系数则有所减小。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硬度对钢蜗轮副材料磨损行为的影响,为研究钢蜗轮副合理的硬度配对提供试验依据。通过不同的热处理工艺,使12Cr2Ni4低碳合金钢获得了5种不同硬度的试样,然后在无润滑,室温条件下,在SRVⅣ微动磨损试验机上考察了硬度对12Cr2Ni4钢-18Cr2Ni4WA钢摩擦副磨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随着12Cr2Ni4钢硬度的增加,12Cr2Ni4钢的磨损体积减小,其偶件18Cr2Ni4WA钢的磨损体积增大,当12Cr2Ni4钢硬度位于HRC39-HRCAl之间时,摩擦副双方的磨损量相等;12Cr2Ni4钢的相对耐磨性和摩擦系数都随12Cr2Ni4钢硬度的增加而增大,最大的相对耐磨性和摩擦系数的最大值均约为0.9。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钢材料的耐磨性,以Ti、TiN和Ni60A三种粉末作为涂层材料,采用氩弧熔覆、原位合成技术,在Q235钢表面制备TiN复合涂层.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显微硬度计及滑动磨损实验机(MMS-2B)对复合涂层的显微组织结构、硬度和耐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涂层主要由TiN和α-Fe组成,TiN分布均匀且与基体呈现冶金结合,涂层显微硬度最高达738.17 GPa,耐磨性为Q235钢的8倍.涂层在室温干滑动摩擦磨损条件下表现出优异的耐磨损性能,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自制的干库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与含磷蠕墨铸铁配对条件下40Cr钢的磨损特性.试验结果表明,40Cr钢的磨损率随摩擦速度与接触压力积的增加而提高,且在某一速度压力积范围内存在着突变现象;随着与其配对编墨铸铁磷含量的提高,40Cr钢的磨损率增大,磨损率产生突变的速度压力积减小;在基本相当的摩擦系数条件下,与含磷片墨铸铁相比,含磷蠕墨铸铁对40Cr钢所造成磨损的程度是较小的。  相似文献   

19.
纳米器件滑动接触过程中,由于黏附磨损而很快失效,很难应用于工程实际。表面纹理通过降低比表面来减小磨损,在往复滑动接触过程中,伴随着材料的迁移,接触条件不断更新,使得往复滑动接触磨损问题的研究变的更加困难。为此,对观纹理表面往复滑动接触磨损问题的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纳观纹理表面往复滑动接触磨损问题试验研究相关成果,探讨了影响摩擦磨损性能的表面纹理参数及其他相关因素,分析了试验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该问题的发展现状,介绍了多尺度方法的发展历程,并给出了多尺度方法模拟该问题的算例。最后,探讨了该问题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