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沟渠水面血吸虫尾蚴概率分布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感染性钉螺符合负二项分布,宗俊安,等(1988)已有报道.尾蚴分布一般与感染性钉螺分布有关.水体中检出血吸虫尾蚴是判断高危易感地带的确凿依据,对防治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为了解尾蚴在水体中的概率分布,于1990年用尼龙绢进行水体粘蚴,将水体尾蚴分布量与感染性钉螺指标作相关检验,并分别与负二项分布作拟合优度检验.调查方法1 感染性钉螺及尾蚴调查 1990年5—7月,选择熊口孙桥村钉螺密度较高的7条中小型渠道,分段定点,沿岸坡每隔50m分为1段,打桩定点,采用5m 1框(0.11m~2),采取系统抽样结合每段中加环境抽查2—3框的方法查螺,查获的钉螺按段分框,  相似文献   

2.
湖沼地区钉螺分布动态性的初步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湖沼地区钉螺分布的规律,为正确认识钉螺的生态学提供依据。方法从安徽省贵池区秋浦河沿岸随机抽取4块滩地作为研究现场,按《血吸虫病防治手册》推荐的查螺方法调查钉螺,并记录线框号。所有钉螺带回实验室用水测法判别死活,并记录活螺数。计算4块滩地的中位数、95%可信区间(95%CI)等描述性统计指标,并分别用负二项分布、对数正态分布、指数分布和Weibull分布拟合钉螺数据以分析钉螺的分布规律。结果4块滩地钉螺的分布均为正偏态分布,钉螺密度(只/0.1m2)的中位数分别为9.0、15.0、41.5和22.0,95%CI分别为(0,41)、(0,68)、(0,170)和(4,73),聚集性指数分别为1.12、1.25、1.37和2.31。谷潭湖滩既符合负二项分布,又近似指数分布,秋浦河外滩近似指数分布,菜籽湖滩可能近似指数分布,欧阳湖滩近似Weibull分布。结论湖沼地区钉螺的分布不是简单的负二项分布,可能是动态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钉螺在自然状态下多呈负二项分布,一种效果好尤其是具有远期效果的灭螺措施,可能会打破钉螺的这种自然分布状态。反之,灭螺前后不同时期钉螺分布特征的变化,似可反映某种措施的灭螺效果。鉴于钉螺的负二项分布特征,可以通过对每框钉螺数经对数转换后的正态性检验得以验证,因此,本次利用2002年10月20日~11月22日在安徽省石台县进行的现场药物灭螺试验结果,依据  相似文献   

4.
1963年苏德隆,根据河岸钉螺调查的实际数据,首先阐明钉螺的分布是非随机的,而有聚集性,与负二项分布相配合。钉螺聚集程度的大小,用K值表示,K值愈小,钉螺的聚集性愈高。1964年胡善联报告了雌雄钉螺的分布亦同样符合负二项分布规律,雄螺的聚集性大于雌螺。尔后,有的学者作了同样的调查,得到类似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河南省201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时间和空间聚集性进行分析。方法对河南省201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日分布数和县区层面分布数据按发病数进行归类整理,利用Poisson分布与负二项分布原理对其进行拟合与检验。其中负二项分布聚集性参数k采用最大似然法估算。结果时间分布与理论分布的拟合,Poisson分布χ2=51.251 9,P〈0.05;负二项分布聚集性参数k=0.561 3,χ2=0.414 3,P〉0.05;空间分布与理论分布的拟合,Poisson分布χ2=67.121 3,P〈0.05;负二项分布聚集性参数k=0.845 5,χ2=7.254 3,P〉0.05。结论河南省201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时间和空间分布均服从负二项分布,具有时间和空间聚集性。  相似文献   

6.
微环境对山区钉螺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山区钉螺分布与微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为生态灭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2008年2月-2009年2月选择普格县城附近的山坡草滩为现场,随机抽样查螺测量部分植被盖度、土表温度,并采集土样。实验室压螺鉴定死活并分框记数,测量土壤含水量、pH。首先计算中位数、方差、最小值、最大值等指标描述钉螺及其影响因素,然后绘制钉螺与影响因素间的散点图并做Spearman秩相关分析,最后拟合钉螺与因素间的单因素曲线模型、多因素广义相加模型。结果共查螺75框;土壤pH为4.88~7.77,温度为19.3~27.1℃,含水量为0.14~0.85。植被盖度1%~100%。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仅pH与钉螺数有明显相关性(P0.01)。拟合钉螺密度与各因素间曲线模型,校正r2均0.8。多因素广义相加模型拟合各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扣除线性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后,各微环境因素与钉螺间曲线关系表现与单因素拟合不同。结论山区钉螺分布与微环境因素间为平滑函数关系,不能简单采用负二项回归或其他线性回归模型拟合。  相似文献   

7.
钉螺受环境影响因素,食物分布以及异性钉螺间的相互吸引,交配等生物因素的影响,而具有聚集性,螺卵的分布与之相一致符合负二项分布规律,不符合随机分布.作者通过现场进一步调查证实钉螺与螺卵的分布同样符合此结果.  相似文献   

8.
我国钉螺在自然状态下的分布,因流行区不同而各有特点,其分布规律,苏德隆、赵文贤等专家已作了研究,阐明了钉螺在水网,湖沼,山丘3种不同类型地区的分布均符合负二项分布。但对四川河谷阶地地形血吸虫病流行区沟渠感染性钉螺分布报道甚少。研究其沟渠感染性钉螺分布,有助于揭示其分布规律,指导防治工作。笔者于2000年夏,选择四川省西昌市大兴乡的沟渠进行感染性钉螺分布规律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钉螺有聚集性,服从负二项分布规律,已被不少学者所证实。钉螺系卵生繁殖,螺卵的分布性质是否受钉螺分布所影响,有利于对钉螺生态习性和行为的进一步了解和对“螺口”消长的研究,然尚未见有报道,为此,我们进行了实验观察和现场调查。  相似文献   

10.
洲滩地区感染性钉螺分布与负二项分布配合适度的检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钉螺在自然状态的分布规律,苏德隆、陈祜鑫、陈其焘等专家已作了研究,阐明钉螺在水网、湖沼和山区3种不同类型地区的分布均符合负二项分布.但对感染性钉螺分布规律报道甚少.作者曾在1991年提出,洲滩地区感染性钉螺的分布具有地域性与相对聚集性,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揭示这规律,指导防治工作,我们于1992年春,选择南京市栖霞区八卦洲乡的洲滩进行感染性钉螺分布规律研究.现将方法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2005~2008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掌握2005~2008年全国80个血吸虫病监测点的疫情变化趋势,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全国80个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开展了人群及家畜病情、螺情和相关因素调查,汇总整理所有监测数据,分析2005~2008年的监测结果。结果2005~2008年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由2005年的2.03%下降至2008年的0.67%,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湖沼型流行区显著高于山丘型;职业性疫水接触人群,如农民、渔民和船民均显著高于非职业性疫水接触人群。全国80个监测点家畜存栏主要为牛、羊和猪,分别占50.36%、13.72%和11.53%;家畜敞放仍是饲养的主要方式,其中在有螺地带敞放率为43.99%,圈养率仅为5.13%。2005~2008年,全国9个省(市)79个监测点查出有螺面积,湖沼型占91.96%,山丘和水网型分别占7.74%和0.30%;感染性钉螺面积中湖沼型占98.70%,山丘占1.30%,水网型地区未发现感染性钉螺。钉螺感染率和活螺密度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湖沼型地区4年间感染性钉螺密度下降不明显。结论2005~2008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人群、家畜和钉螺感染率等指标均有所下降,但家畜存栏数和感染性钉螺面积等反映传染源控制效果较敏感的一些技术指标未见明显下降。因此,要加强传染源控制措施的落实,减少家畜存栏数和感染性钉螺,以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安徽省感染性钉螺分布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06-2009年全省钉螺调查数据,建立感染性钉螺分布数据库,用GPS对感染性钉螺环境定位,再用GIS软件绘制感染性钉螺环境分布电子地图,分析感染性钉螺分布变化。结果 2009年全省感染性钉螺环境数、面积、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分别比2006年下降了43.3%、43.1%、61.9%和60.9%。其中山丘型地区呈逐年下降趋势,湖沼型地区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009年较2008年有所回升。感染性钉螺空间分布年间变化较大,2~4年连续或间隔年份再次发现的感染性钉螺环境数占总数的29.5%,仅出现1年的环境占70.5%。结论近年来安徽省感染性钉螺分布虽呈下降的趋势,但控制感染性钉螺的难度也在加大,要加强传染源控制措施的落实,控制和减少感染性钉螺。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广东、广西、福建、上海和浙江5省(市、自治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以下简称"达标")地区的钉螺复现状况,以掌握最新螺情动态变化,为针对性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6~2007年对5省市近3年内钉螺复现地区开展调查并汇集历史螺情相关资料。采用系统抽样法结合环境抽样法查螺并对钉螺复现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近3年内,广东无复现螺点。调查广西、福建、上海和浙江18个复现螺点及浙江1个新发现螺点。螺点主要分布于山丘地带的复杂孳生环境,复现时间为3~35年,有螺面积均小于原历史钉螺分布面积,无感染性钉螺和当地感染的病人及病牛。各螺点复现前大多选用五氯酚钠喷洒灭螺。结论山丘地带复杂环境和单纯性灭螺方法、查螺质量问题以及"达标"后预防性灭螺措施实施欠佳是复现螺情逐年回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钉螺监测数据,了解血吸虫病流行区螺情变化情况,为钉螺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在全国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和三峡库区潜在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按照不同流行类型开展螺情监测。其中流行区监测点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开展钉螺调查,计算有螺框出现率、钉螺感染率等指标;潜在流行区开展钉螺输入风险监测及漂浮物监测。结果 2015—2019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查螺116 834.16 hm2,查出钉螺面积35 007.62 hm2;累计调查6 908 292框,其中有螺框数364 555框,平均有螺框出现率为5.28%。共捕获活螺997 408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发现血吸虫核酸阳性混合钉螺样本18个。5年内累计新发现有螺面积147.20 hm2,其中水网型地区新现有螺面积占比(0.12%~92.00%)整体呈上升趋势,湖沼型地区(0~96.72%)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山丘型地区(0~88.49%)各年波动幅度较大;累计复现有螺面积831.10 hm2,其中湖沼型地区(16.05%~79.66%)整体呈上升趋势,山丘型地区(19.25%~81.00%)整体呈下降趋势,水网型地区(1.10%~10.14%)变化幅度较小。2015—2019年三峡库区4个监测点累计打捞漂浮物48 656 kg,累计捕获螺类2 204只,未发现钉螺。结论 2015—2019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有螺面积趋于稳定,但钉螺复现面积逐年增加,且发现血吸虫核酸阳性钉螺样本,钉螺控制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5.
山丘地区植被指数与钉螺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云南省山丘地区钉螺分布和植被指数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GPS定位螺点,收集螺情指标。在遥感软件中叠加螺点矢量图和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植被指数图,提取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值,并与钉螺出现率和钉螺密度进行相关分析,建立回归方程。结果大理市45个流行村的114个螺点数据表明,95%钉螺分布在NDVI为0.414 4~0.760 7的地区,有螺框出现率、钉螺密度和NDVI值的关系季节性较强,以9月份相关系数最高,并可以初步建立回归方程。结论山丘地区植被和钉螺分布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安徽省钉螺分布时空特征,为全省钉螺精准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新发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等钉螺分布指标并进行描述性分析,对实有和新发钉螺面积进行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及时空扫描等分析,探索安徽省钉螺聚集与扩散高风险区。结果 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逐渐降低。2020年全省实有钉螺面积26 238.85 hm2,主要分布在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各年份间新发钉螺面积波动较大,2016年最高(1 287.65 hm2);2020年在池州市贵池区新发现1.96 hm2感染性钉螺面积。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显示,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分布具有空间聚集性(Z = 3.00 ~ 3.43,P均 < 0.01),热点主要集中在湖沼型流行区并沿长江南岸分布;冷点主要集中在皖南山区。2011—2020年安徽省新发钉螺面积分布在整体上不存在空间聚集性(Z = -2.20 ~ 1.71,P均> 0.05),局部呈散点分布。标准差椭圆分析显示,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分布相对稳定,与长江流向一致;新发钉螺面积分布重心逐渐从长江安徽段下游向上游移动。时空扫描分析显示,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两个高值聚集区以从长江安徽段下游到中游的顺序出现;新发钉螺面积两个高值聚集区聚集时间和范围类似,均分布在山区。结论 2011—2020年安徽省钉螺分布呈空间聚集性,存在向长江南岸、上游聚集的趋势,但山区钉螺扩散问题亦不容忽视,需加强对山区和长江沿岸新发钉螺孳生地的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宿松县钉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2021年宿松县螺情资料,统计钉螺面积、活螺密度、活螺框出现率等指标,分析全县及不同类型流行区钉螺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 2010—2021年,宿松县钉螺面积为1 672.60~2 171.57 hm2,总体平稳,其中江滩型流行区钉螺面积为985.74~1 235.64 hm2,波动较小;湖沼型流行区钉螺面积为181.44~284.78 hm2,呈下降趋势;内陆型流行区钉螺面积为399.77~750.02 hm2,呈上升趋势。全县活螺密度为0.16~0.75只/0.11 m2,活螺框出现率为5.11%~11.78%。江滩型流行区和湖沼型流行区活螺密度相对平稳,内陆型流行区活螺密度呈现先降后升趋势;不同类型流行区活螺框出现率年度波动较大。2013年起全县未再查获感染性钉螺。结论 宿松县螺情总体平稳,但内陆型流行区螺情有扩散趋势,今后应重点加强内陆型流行区钉螺监测与控制工作,以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秋冬季节钉螺种群的动态变化及水位和气象因素与钉螺消长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7-2014年10-12月,以东洞庭湖区的草滩为现场,系统抽样查螺,同时测量调查点的高程以及收集水位和气象资料,计算各年水淹天数和开始水淹时间。描述钉螺及可能影响因素的分布情况,用多元回归模型研究水位和气象因素与钉螺密度的关系。结果 钉螺密度呈波动变化,最高值在2012年10月,为41.88只/0.1 m2;最低值在2008年11月,为1.23只/0.1 m2。死亡率最高出现在 2008年11月,为73.72 %;最低出现在2012年10月,为1.09%。多元回归模型拟合发现1月平均最低温度和开始水淹时间与ln(钉螺密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利用该模型计算得到的ln(钉螺密度)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为0.927(P = 0.001)。 结论 在东洞庭湖,1月份平均最低温度和开始水淹时间对当年秋冬季的钉螺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鄱阳湖区洲滩植被与钉螺空间分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鄱阳湖区洲滩植被分布与钉螺孳生地的空间分布规律,以更好地利用遥感技术对洲滩钉螺孳生地进行监测。方法选择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流行村附近的洲滩为调查点,用传统方法进行植被和钉螺调查,卫星定位仪(GPS)记录调查点的经纬度,并利用ArcGIS软件把地面调查数据矢量化。运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PCI9.0,对鄱阳湖区春季枯水期的卫星TM图像进行几何校正和非监督分类。然后,把矢量化的地面数据与卫星图片叠加,进行钉螺孳生地与植被关系的空间分布分析。结果鄱阳湖区洲滩植被可以被划分成3类地表类别,其中单一优势植被区为钉螺主要孳生类别,湿生植被区和混合杂草区为少螺或无螺类别。结论洲滩植被分布规律与钉螺孳生地关系密切,呈片状和带状分布,应用遥感技术能快速确定鄱阳湖区洲滩的钉螺孳生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