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卵巢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妇产科47例卵巢上皮癌(卵巢癌),22例卵巢交界性肿瘤,27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VEGF及PCNA的表达.结果 VEGF、PCNA在卵巢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9.36%、78.72%,均明显高于卵巢良性及交界性肿瘤(P<0.01).在卵巢癌中,VEGF、PCNA的阳性表达在Ⅲ~Ⅳ期均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且两者表达随着卵巢癌分化程度的下降,表达逐渐升高.VEGF、PCNA的表达与卵巢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均无关(P>0.05).相关分析显示,VEGF表达与PCNA表达密切相关.结论 VEGF的表达与卵巢癌细胞增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CNA在卵巢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VEGF可能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刺激两种途径影响卵巢癌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c-kit基因及其靶体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探讨其在卵巢上皮性癌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免疫组化SP法测定10例正常卵巢组织,20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16例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58例卵巢上皮性癌标本中c-kit、SCF蛋白的表达。结果:(1)卵巢上皮性癌中c-kit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3.79%,明显高于正常卵巢组织(0%)及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10.00%),差异有显著性(P<0.01);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中c-kit阳性表达率为43.75%(7/16),也高于正常卵巢组织及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差异有显著性(P<0.05);(2)卵巢上皮性癌中,低分化组的c-kit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高、中分化组(P<0.05),c-kit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随FIGO分期的进展及淋巴结转移而升高(P<0.05);(3)c-kit阳性患者的预后比c-kit阴性患者差(P<0.05);(4)SCF在正常卵巢上皮、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卵巢上皮性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00%、35.00%、62.50%和74.14%,卵巢上皮性癌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卵巢组织及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均P<0.01)。卵巢癌低分化组SCF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高、中分化组(P<0.05)。且随FIGO分期的进展及淋巴结转移而升高(P<0.05);(5)c-kit与SCF表达具有明显相关性(r=0.302,P<0.05)。结论:(1)c-kit、SCF表达异常可能在卵巢上皮性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2)c-kit、SCF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具有相关性,SCF作为c-kit的配体,可促使c-kit活化,两者具有协同作用(3)c-kit蛋白表达与卵巢上皮性癌患者的预后有关,可作为判断卵巢上皮性癌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VEGF、P53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旨在了解卵巢上皮性肿瘤血管生成活性及其调节机制,为卵巢癌的治疗提出新的思路.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分析74例卵巢上皮性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P53蛋白的表达状况及三者间的关系.结果MVD在腺瘤、交界瘤、卵巢癌中的数值依次升高,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P<0.05);MVD在卵巢癌中粘液性明显高于浆液性和子宫内膜样(P<0.05,P<0.05);VEGF在卵巢癌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腺瘤及交界瘤(P<0.05).P53蛋白仅出现于卵巢癌组织,表达率50%,卵巢癌P53蛋白阳性组MVD高于P53阴性组(P<0.05);等级相关分析显示卵巢上皮性肿瘤VEGF的表达强度与MVD呈正相关(r=0.762,P<0.001);P53、VEGF间也存在正相关关系(ra=0.762,P<0.01).结论血管生成活性的不同,有助于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VEGF是卵巢上皮性肿瘤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且可能与卵巢癌腹水形成有关;P53突变可促进卵巢上皮性癌的血管生成,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上调VEGF表达.  相似文献   

4.
Zhang SL  Zhao CQ  Lin B  Li Y  Gao H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4):203-206,i001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 ,及其与bcl 2、bax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 ,检测 35例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亲和素 生物素 过氧化物酶复合物 (SABC)方法 ,检测bcl 2及bax蛋白的表达 ,并与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良性卵巢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各 10例进行对照。结果 卵巢上皮性癌、交界性肿瘤组织中 ,survivin基因的表达率分别为 83%及 80 % ,显著高于良性卵巢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的表达率 2 0 %及 0 % (P均 <0 .0 5 )。survivin基因表达与卵巢上皮性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学类型、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 (P均 >0 .0 5 )。survivin基因表达与bcl 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 (P <0 0 1) ,而与bax蛋白表达呈负相关 (P <0 .0 5 )。结论 survivin基因可通过抑制癌细胞凋亡 ,对卵巢上皮性癌的发生和发展起作用 ;survivin基因可能与凋亡相关基因bcl 2、bax ,在卵巢上皮性癌的发展中分别起协同和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巢蛋白(nidogen-1和nidogen-2)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探讨巢蛋白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1例卵巢上皮性癌、11例卵巢交界性肿瘤和19例良性卵巢肿瘤组织中nidogen-1和nidogen-2的表达情况。结果:nidogen-1和nidogen-2蛋白在卵巢癌中无表达;卵巢良性肿瘤和卵巢交界性肿瘤中nidogen-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68%和63.64%,nidogen-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42%、54.55%,均显著高于卵巢癌组织(P0.01)。结论: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侵袭转移的过程中伴随着基底膜的破坏及nidogen-1和nidogen-2的表达缺失。  相似文献   

6.
叶婧  吴霞  狄文 《现代妇产科进展》2012,21(10):756-759
目的:探讨Foxp3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诊治的卵巢上皮性癌患者的组织标本,用免疫组化法测定Foxp3在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交界性上皮性肿瘤和恶性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并比较卵巢上皮性癌相关的临床指标及病理学因素。结果:Foxp3在卵巢上皮性癌中阳性表达率为56.7%(17/30),显著高于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0%,0/10)和交界性卵巢肿瘤(20%,2/10)(P=0.001,P<0.05)。Foxp3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显著相关(P=0.004)。Foxp3(+)与Foxp3(-)患者的生存曲线差异接近统计学差异水平(P=0.057)。结论:Foxp3表达升高与卵巢癌的预后不良存在相关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 )的表达及其与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检测6例正常卵巢、20例卵巢良性肿瘤、7例卵巢交界性肿瘤和44例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GLUT1、bFGF、PCNA的表达,并对GLUT1 与bFGF、PCNA表达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GLUT1 在正常卵巢、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不表达,而在卵巢交界性肿瘤及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 /7、91% (40 /44),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GLUT1 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卵巢交界性肿瘤组织(P<0 05)。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GLUT1 的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分级、手术病理分期、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均呈明显正相关(P<0 01),而与病理类型无关(P=0 513)。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bFGF阳性表达25例,其中3例GLUT1 染色强度为( ++)、22例( +++);阴性表达19例,其中4例GLUT1 染色强度为( -)、4例( +)、8例( ++)、3例( +++),bFGF阳性表达者GLUT1 染色强度高于bFGF阴性表达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GLUT1 染色强度与PCNA标记指数相关,GLUT1 染色强度为( +)、( ++)、( +++)的卵巢上皮性癌组织的PCNA标记指数分别为0 40、0 43、0 69,GLUT1 染色强度为( +++)的卵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二肽基肽酶Ⅳ( DPPⅣ)蛋白和Seprase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DPPⅣ蛋白和Seprase蛋白在128例卵巢上皮性癌、41例卵巢交界性肿瘤和30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的表达.结果:DPPⅣ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82.81%),显著高于卵巢交界性肿瘤(56.10%)及卵巢良性肿瘤(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prase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85.94%),显著高于卵巢交界性肿瘤(60.98%)及卵巢良性肿瘤(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均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DPPⅣ蛋白和Seprase蛋白参与了卵巢上皮性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成为卵巢上皮性癌的检测指标及基因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ATP柠檬酸裂解酶(ACLY)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REBP1、ACLY在卵巢良性肿瘤、卵巢交界性肿瘤和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结果:SREBP1、ACLY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67.71%,70.83)显著高于卵巢良性肿瘤(31.25%,37.5%)、卵巢交界性肿瘤(13.33%,13.33%)(P<0.05)。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SREBP1、ACLY蛋白阳性表达率与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明显相关(P<0.05);卵巢上皮性癌中SFEBP1蛋白表达与ACLY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83,P<0.001)。卵巢上皮性癌组织学分级、FIGO分期、SREBP1和ACLY表达水平均与患者预后有关(P<0.05),FIGO分期是影响卵巢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SREBP1、ACLY蛋白与卵巢上皮性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关。SREBP1、ACLY可能成为治疗卵巢癌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4,5(AQP4,5)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AQP4 mRNA及蛋白在10例正常卵巢组织、15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15例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及50例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的分布和表达。结果:AQP4,5 mRNA及蛋白主要于交界性及恶性上皮性肿瘤细胞的胞质和胞膜表达。AQP4,5在恶性及交界性上皮性肿瘤的表达量明显高于良性上皮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P0.05),良性上皮性肿瘤与正常卵巢组织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有腹水者AQP4,5表达量明显高于无腹水者(P0.05)。组织学分级为G2、G3的卵巢癌组织中AQP4,5表达高于G1;Ⅲ、Ⅳ期卵巢癌AQP4表达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伴淋巴转移者AQP4明显高于无淋巴转移者(P0.05)。AQP4,5蛋白及mR-NA表达有相关性(P0.05,r=0.487)。结论:AQP4,5高表达可能通过增加肿瘤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发生及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且可能参与卵巢癌腹水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ED/PEA-15(phosphoprotein enriched in diabetes/phosphoprotein enriched in astrocytes)蛋白及其磷酸化状态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卵巢上皮良性肿瘤(良性组)、40例卵巢交界性肿瘤(交界性组)、50例卵巢上皮癌(恶性组)中PED/PEA-15及其磷酸化状态的阳性表达水平。结果:PEA-15蛋白在良性组中表达高于交界性组及恶性组(P0.05),且在卵巢癌组中随着卵巢癌恶性程度的增高及临床分期的发展而降低(P0.05),但与患者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05)。卵巢癌中PEA-15磷酸化状态p PEA-15-Ser104蛋白表达高于交界性及良性上皮肿瘤(P0.05)。卵巢癌组织中p PEA-15-Ser104蛋白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但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05);另一位点磷酸化状态p PEA-15-Ser116在不同性质卵巢组织、不同年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分组中表达无差异(P0.05)。结论:PEA-15及其磷酸化状态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可否通过调控PED/PEA-15的磷酸化状态从而使之成为卵巢癌治疗的重要靶点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P2 1WAF1/CIP1、CyclinE、PCNA在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P2 1WAF1/CIP1、CyclinE、PCNA在 2 0例良性、10例交界性、5 5例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 ,并分析它们与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 :(1)P2 1WAF1/CIP1在良性、交界性至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逐渐降低 (P <0 .0 1) ;CyclinE、PCNA的表达结果则相反 (P <0 .0 1,P <0 .0 1) ;(2 )在卵巢上皮癌中P2 1WAF1/CIP1与CyclinE、PCNA的表达呈负相关 (P <0 .0 5 ,r =- 0 .196;P <0 .0 0 1,r=- 0 .2 6) ;CyclinE与PCNA的表达呈正相关 (P <0 .0 5 ,r =0 .13) ;(3)P2 1WAF1/CIP1表达与卵巢上皮癌的早期、高中分化、无淋巴转移、无腹水均有关 (P <0 .0 5 ) ;CyclinE则相反 (P <0 .0 5 ) ;PCNA的表达阳性率与低分化、有淋巴转移均有关系 (P <0 .0 5 ) ,而与临床分期、有无腹水无关 (P >0 .0 5 ) ,但强阳性率在晚期、有腹水组明显高于早期、无腹水组 (P <0 .0 5 )。结论 :P2 1WAF1/CIP1低表达、CyclinE和PCNA的高表达在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SABC免疫组化分析法检测37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上皮性卵巢癌、交界性卵巢肿瘤及良性肿瘤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97%、62.50%及38.46%,恶性肿瘤及交界性肿瘤组织中VEGF表达率较良性肿瘤者明显增高(P<0.05),且前两者的VEGF强阳性表达率也较良性肿瘤者明显增高(P<0.05)。上皮性卵巢癌中VEGF阳性表达率与有淋巴结转移者密切相关(P<0.05)。VEGF表达率与卵巢癌的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未见显著相关性。结论:VEGF在上皮性卵巢癌的生长及转移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卵巢上皮性肿瘤中黏蛋白MUC2和MUC5AC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卵巢上皮性肿瘤中黏蛋白MUC2和MUCSAC的表达,探讨它们在卵巢上皮性肿瘤恶性进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20例良性、23例交界性和37例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中黏蛋白MUC2和MUCSAC的表达。结果 黏蛋白MUC2和MUCSAC表达水平随卵巢黏液性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表达增高。黏蛋白MUC2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而黏蛋白MUCSAC与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无关。结论 卵巢黏液性肿瘤发生早期肿瘤细胞即有胃型和肠型的分化,并且随着肿瘤的恶性进展持续存在。检测黏蛋白MUC2的表达可作为预测卵巢癌预后的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素D1蛋白 (cyclinD1)与 p16蛋白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  1998年 1月至 2 0 0 0年 1月采用免疫组化SP法 ,检测恶性、交界性、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正常卵巢组织中的cyclinD1蛋白和p16蛋白的表达。结果 cyclinD1蛋白、p16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恶性 5 0 %和 4 0 %、交界性30 %和 5 0 %、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 0和 80 %、正常卵巢组织中 0和 90 %。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与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之间比较 ,cyclinD1蛋白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p16蛋白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在恶性程度较高 ,组织分化差 ,晚期的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中cyclinD1蛋白表达率高 ,p16蛋白的表达率低。相关性分析显示 ,cyclinD1蛋白与 p16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 结论 cyclinD1蛋白的过度表达与 p16蛋白表达的缺失在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二者可能存在相互抑制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酪氨酸激酶B(tyrosine kinase,TrkB)及其配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在卵巢上皮癌(EOC)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存档的石蜡标本108例,其中10例正常卵巢、17例良性卵巢肿瘤、21例卵巢交界性肿瘤和60例卵巢上皮癌,采用免疫组化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法(SP法)检测TrkB及其配体BDNF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TrkB和BDNF蛋白在正常卵巢组织和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中无表达;在交界性和卵巢上皮性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9.0%、71.7%和14.0%、51.7%(P〈0.05)。TrkB和BDNF蛋白在EOC组中的表达水平与其FIGO分期及病理分级有关,在Ⅲ期+Ⅳ期、低分化组(G3)比Ⅰ期+Ⅱ期、高中分化(G1、G2)组表达率高(P〈0.05)。TrkB和BDNF在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28,P〈0.05)。结论卵巢上皮癌中存在TrkB和BDNF的异常高表达。TrkB和BDNF可能协同作用促进了卵巢上皮癌的发生、发展,并有望成为卵巢上皮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2(RRM2)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初步探讨其作为肿瘤标记物在上皮性卵巢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T-PCR)检测70例上皮性卵巢癌、16例低度潜能卵巢恶性肿瘤、15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和15例健康外周血标本单个核细胞中的RRM2相对表达量。结果:(1)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与低度潜能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RRM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良性卵巢肿瘤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0.05),后两组比较则无显著差异(P>0.05);(2)RRM2 mR-NA表达随临床分期的进展呈上升趋势(P<0.05),RRM2 mRNA表达量与FIGO分期、腹水、组织分化、淋巴转移及大网膜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3)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外周血中RRM2 mRNA与血清中CA125、HE4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4)ROC曲线分析显示,RRM2 mRNA临界值为1.759时诊断指数最大(敏感性94.3%,特异性76.6%),AUC=0.896(95%CI 0.819~0.948,P=0.000)。结论:RRM2 mRNA可能在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癌基因的作用,有望成为诊断上皮性卵巢癌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8.
卵巢上皮性癌患者肿瘤组织和血清KLK8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激肽释放酶8(KLK8)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KLK8蛋白的表达水平,其中良性卵巢肿瘤20例、交界性卵巢肿瘤11例、卵巢癌62例,并测量其平均灰度值(A值);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KLK8浓度;分析卵巢癌组织中KLK8表达的A值与血清浓度值之间的相关性,比较血清KLK8、CA125检测用于卵巢癌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1)良性卵巢肿瘤、交界性卵巢肿瘤及卵巢癌中KLK8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5/20)、27.3%(3/11)及66.1%(41/62),卵巢癌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前两组(P<0.05)。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KLK8浓度分别为4.26±0.29、5.26±0.46、6.59±0.1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卵巢癌组织KLK8表达的A值为156.4±14.7,与血清浓度值呈显著正相关,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608(P<0.001);(4)KLK8用于卵巢癌诊断的敏感度61.3%,特异度77.4%,与CA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癌组织及血清中KLK8蛋白表达升高,并参与卵巢上皮性癌的发生发展过程,血清KLK8检测可指导卵巢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