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GIST)的螺旋CT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本组中食管间质瘤1例,胃间质瘤15例,小肠间质瘤7例,直肠间质瘤1例,结肠系膜间质瘤1例,腹膜后间质瘤1例,肿块太大难以确定来源部位4例(主要位于腹腔及盆腔)。低度危险5例,中度危险6例,高度危险19例。低度危险的GIST为类圆形的肿块,密度较均匀;高度恶性肿瘤直径均〉5cm,强化欠均匀,坏死囊变多,形态不规则;中度危险的GIST大小形态无特征性。结论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检查有助于发现肿块,准确定位,帮助判断肿瘤的良恶性程度,对其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胃间质瘤14例,十二指肠间质瘤3例,小肠间质瘤7例,直肠间质瘤1例,结肠间质瘤5例,腹膜后、肠系膜间质瘤2例。分级为极低危险性3例、低危险性8例、中危险性12例、高危险性9例。本组均行手术切除治疗。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病变定位有重要作用,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外科手术仍然是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CT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经证实为胃肠道问质瘤患者的CT表现、病理特征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GIST患者中病变位于胃部17例,小肠8例,结肠5例。良性16例,恶性14例。肿瘤病理危险度评估:极低危8例(27%)、低危7例(23%),中危6例(20%),高危9例(30%)。CT影像、预后与病理对照分析.肿瘤形态不规则、浸润性生长、严重瘤内坏死、强化程度和较差预后更多见于高危险度胃肠道GIST(P〈O.05):肿瘤生长部位与GIST的病理危险度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CT扫描对GIST诊断有特征性影像表现.在定位、定性等方面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CT征象,评价CT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17例,患者的CT平扫和双期增强螺旋CT扫描. 结果 17例GIST均为单发,发病部位在食道2例,胃12例,小肠2例,结肠1例;良性3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11例;良性GIST表现为胃肠道软组织肿块,体积小,边缘清晰,多强化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匀,病灶体积较大,常伴有周边组织器官侵犯及淋巴结转移,强化不均匀. 结论 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定位准确率高,鉴别肿瘤良恶性,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阴骏  王海林 《广州医药》2007,38(2):54-57
目的 评价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胃肠道钡餐、CT和MRI的综合影像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影像与病理关系.结果 12例GIST中发病部位位于胃者5例,小肠4例,直肠2例,胃及肠系膜1例.其中诊断恶性间质瘤10例与病理相符.结论 胃肠道钡餐造影、CT、MRI可清楚定位,并对定性有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期收治的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IST的CT表现临床资料.结果 30例GIST中,良性6例,恶性24例;发生于胃14例;小肠8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系膜5例.CT表现为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CT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螺旋CT扫描对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及其病理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螺旋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病理明确诊断的81例GIST临床及CT等影像学资料.结果 81例中,良性24例,恶性57例.肿瘤大小0.5~17.0 cm,平均6.8 cm.病灶位于胃50例,小肠22例,直肠结肠6例,肠系膜3例,4例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良性GIST螺旋CT显示一般小于2 cm、密度均匀、边缘无分叶、界限清楚、均匀强化;若大于5 cm、腔外不规则或长分叶状肿块、界限不清、明显的多灶性低密度坏死区、增强扫描明显的不均匀强化则多为恶性.结论 CT是胃肠道间质肿瘤定位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方法.消化道偏侧性狭窄伴溃疡、不规则腔外肿块、多灶性低密度区、明显的不均匀强化等征象对恶性GIST定性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螺旋CT影像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的螺旋CT表现。使用GEPROSPEEDF1I双层螺旋CT检查,12例平扫+增强,1例仅平扫。结果:胃间质瘤8例,十二指肠间质瘤4例,肠系膜1例。直径5cm以下者7例,直径6-10cm者4例,直径大于10cm者2例。术前CT定性正确11例,定位正确10例。手术病理报告:高度侵袭风险5例,中度侵袭风险3例,低度侵袭风险3例,极低度侵袭风险2例。结论:GIST的螺旋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帮助术前定位、定性和分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4月至2011年2月经手术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信息,均行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发生在胃部14例,小肠6例,结肠3例,直肠3例,食2道,肠系膜1例;良性6例,恶性18例,潜在恶性5例;CT增强扫描良性者多呈轻度均匀强化,恶性者强化多不均匀.结论:螺旋CT平扫加双期增强扫描是一种无创、安全、高效的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技术,对GIST的诊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特点及不同危险性CT征象。方法分析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GT表现,并与手术及病理所见相对照;分析依据病理组织学分级的不同危险性组别的CT征象,并对其差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肿块起源于胃部21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7例,回盲部2例,直肠2例。(2)病理分型:高危17例,中危10例,低危6例,极低危为1例。(3)典型CT表现为不规则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多外向性生长,边界清楚,密度不均,与病理对照为坏死囊变、黏液变性及空洞或窦道形成。增强扫描多明显强化,动静脉期强化峰值无明显变化。(4)胃肠道间质瘤大小(以5cm为界)、形态、密度、强化动脉期有无血管样影,在不同危险性组别(极低及低危险组与中高危险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程度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不同危险性肿瘤的某些CT征象有差异性,中高危险性多表现为直径大于5cm、密度不均匀、形态不规则、见血管样强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16排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16排螺旋CT影像,探究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在经16排螺旋CT诊断后,胃肠道间质瘤良性42例,交界恶性15例,恶性23例,肝转移4例,胃处30例,小肠处26例,结肠处24例,混合生长18例,腔外生长35例,腔内生长27例,形态规则32例。结论 16排螺旋CT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能准确定位胃肠道间质瘤,显示肿瘤大小和形态,有利于后期诊断和治疗,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扫描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检查及术后病理证实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对其CT扫描的方法和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发生于食道2例,胃部10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5例,回肠3例,结肠4例,胃肠外腹腔肠系膜3例.良性肿瘤3例,恶性肿瘤27例.有2例小肠间质瘤漏诊,均未口服对比剂充盈肠道.结论检查前恰当的肠道准备能提高检出率,利于病变定位和定性,多层螺旋CT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诊断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利用CT监测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88例GIST患者进行观察,所有患者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对所有患者进行CT检查,观察GIST患在CT诊断中的影像征象。结果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88例GIST患者中62例为胃间质瘤,16例为十二指肠间质瘤,4例为食道间质瘤,直肠间质瘤、结肠间质瘤各3例。CT准确检出84例(95.45%),危险分级:低度危险32例,中度危险48例,高度危险4例;误诊4例。结论 CT空间分辨率高,成像清晰,对GIST的诊断准确率高,可以评估患者的危险程度,对GIST的诊断、疾病监测、治疗效果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SCT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手术病理证实的70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GIST形态、部位、大小和生长方式:肿瘤位于胃部36例,小肠20例,大肠6例,肠系膜8例.单发66例,多发4例全部位于胃部.结论 CT对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率和术前定位诊断有帮助,但特异性不大,故在实际工作中,明确定性诊断要依赖病理检查和电子显微镜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GIST患者病例资料,均行术前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 发生于食管2例、胃13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3例、回肠3例、结肠2例及肠系膜1例.16例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9例呈不规则形,2例呈哑铃状.大多数病灶密度不均匀,肿瘤内部可发生出血、囊变、坏死,钙化及气体影,增强扫描病灶大多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部分高度危险间质瘤可侵犯临近脏器.CT定位诊断符合率77.8%(21/27).27例均手术后或胃镜钳取组织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查,27例CD117均为阳性,23例CD34阳性.结论 GIST的CT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简单易行,患者易于接受,是GIST术前诊断及判断其生物学行为的主要工具.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及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免疫组化证实的2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显示肿瘤位于胃部13例,小肠6例,结肠1例,直肠1例,腹膜后1例,肿块太大无法确定来源部位1例。极低危险度3例,低度危险3例,中度危险7例,高度危险10例。肿块大小1.814 cm,小于5 cm者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密度或信号均匀,增强强化较均匀;大于5 cm者多为不规则分叶状,密度或信号不均,中心可见小片或大片低密度或长T1长T2信号区,增强不均匀强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具有一定特点,CT和MRI对GIST的准确定位、定性的判断,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及随访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章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多层螺旋CT及MRI征象对其病理危险程度分级的诊断价值。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MSCT及MRI表现,对肿瘤进行分析,了解其生长的部位和方式、形状、最大半径、是否有溃疡、实性成分密度、强化的方式和程度程度、MRI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病理危险程度分级之间关系。结果GISTs发生于胃部18例,小肠9例,结肠6例,大网膜及肠系膜5例,直肠1例,食管1例,小肠多发间质瘤(3处)1例。病理分级:极低危险度5例,低度危险16例,中危险度12例,高度危险7例。不同危险程度分级肿瘤的发生部位、肿瘤最大径、生长方式、实性成分密度、有无溃疡、形态是否规则、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性部分强化程度、强化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IST的MSCT及高场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且与病理危险程度分级具有密切关系,对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的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扫描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检查及术后病理证实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对其CT扫描的方法和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发生于食道2例,胃部10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5例,回肠3例,结肠4例,胃肠外腹腔肠系膜3例。良性肿瘤3例,恶性肿瘤27例。有24例小肠间质瘤漏诊,均未口服对比剂充盈肠道。结论检查前恰当的肠道准备能提高检出率,利于病变定位和定性,多层螺旋CT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诊断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24例胃肠道间质瘤X线及多层螺旋CT的检查方法的对照分析,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检查的优缺点进行探讨,以期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X线和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X线和CT检查,结果:经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确诊,24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14例,小肠8例,横结肠系膜2例.结论:钡餐造影和CT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手段,在发现GIST病变时,应进行消化道钡餐检查病灶与胃肠道的关系,而CT扫描显著提高了胃肠间质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胃肠钡剂造影及增强CT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1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影像表现,总结GIST的钡剂造影及增强CT扫描影像特点。结果:在13例GIST患者中,发生于胃部8例,小肠3例,结肠1例,肠系膜1例。钡剂造影表现为充盈缺损及龛影或仅为胃肠道受压。CT平扫显示腔内外密度不均匀肿块;CT增强均显示增强,以不均匀强化为主。结论:GIST钡剂造影缺乏特异性,可作为初步影像学检查;增强CT检查能准确显示GIST部位、形态和大小,对于鉴别肿瘤良恶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