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兰景霞  兰景岳  齐社淑 《癌症进展》2021,19(20):2153-2155,2159
目的 探讨风险性管理干预在宫颈癌患者术后血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依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将72例宫颈癌患者分为对照组(n=35)和研究组(n=37),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风险性管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栓发生情况、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血栓发生率为2.70%,明显低于对照组22.86%(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PT、TT、APTT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DD和FIB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的总满意率94.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1).结论 风险性管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宫颈癌患者术后血栓的发生率,改善凝血功能指标及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周血凝血指标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化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20例胃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和D-二聚体(D-D)等外周血凝血指标,并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胃癌患者的外周血凝血指标。结果两组APTT和PT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IB、D-D和PL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胃癌患者中,男性TT及PLT均显著低于女性(P<0.05),年轻患者FIB和D-D显著低于老年患者(P<0.05),肿瘤侵袭较浅者FIB及PLT显著低于侵袭较深者(P<0.01),分期较低者PT、FIB、D-D和PLT显著低于分期较高者(P<0.01),分化较低者TT显著低于分化较高者(P<0.05),PLT显著高于分化较高者(P<0.05),无转移者D-D与PLT均显著低于有转移者(P<0.05);化疗后胃癌患者FIB及PLT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胃癌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且女性、老年、肿瘤侵犯较深、分期较高、分化较低和存在转移的患者更为严重,监测外周血凝血指标,能够较早了解凝血功能异常及出血倾向,及早给予科学干预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费城染色体(Ph)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凝血状态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57例Ph阴性MPN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Ph阴性MPN组和健康组。两组受试者均行常规凝血检测和TEG参数检测。比较两组受试者的常规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TEG参数[最大振幅(MA)、α角、血凝块形成时间(K)、凝血反应时间(R)]。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Ph阴性MPN患者常规凝血指标与TEG参数的相关性。比较常规凝血检测与TEG对Ph阴性MPN患者凝血状态异常的检出率。结果 Ph阴性MPN组患者FIB水平高于健康组,APTT、PT、TT均短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h阴性MPN组患者MA、α角均大于健康组,K、R均短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h阴性MPN患者的R与PT、TT、APTT均呈正相关(P﹤0.05);K与APTT呈正相关(P﹤0.05),与FIB呈负相关(P﹤0.05);α角与FIB呈正相关(P﹤0.05);MA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分级心理干预联合气压泵气压治疗对宫颈癌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8例宫颈癌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n=54)和观察组(n=54),对照组患者予以气压泵气压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分级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血流速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PT、APTT、TT均短于本组干预前,FIB水平均低于本组干预前,观察组患者PT、APTT、TT均短于对照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下肢股静脉和足背静脉血流速度均高于本组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下肢股静脉和足背静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宫颈癌术后患者应用分级心理干预联合气压泵气压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凝血指标,加快患者血流速度,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且患者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气压治疗仪联合全程健康教育干预对宫颈癌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 根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将118例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对照组患者予以气压治疗仪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全程健康教育干预,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和干预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74)和自制调查问卷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TT、APTT、PT均短于对照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总发生率为10.17%,低于对照组的25.42%(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及物质生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9.83%,高于对照组的71.19%(P﹤0.05).结论 对宫颈癌术后患者予以气压治疗仪治疗联合全程健康教育干预,有利于降低凝血指标水平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检测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imer,D-D)的水平变化在宫颈癌疾病所致出血的病因分析、疾病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的意义。方法:选择入院确诊为宫颈癌的患者80例,宫颈癌化疗后病例80例,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测定血浆中PT、APTT、FIB、TT、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宫颈癌组化疗后与宫颈癌组、健康组比较,PT、APTT、FIB及D-二聚体值增高(均P<0.05);宫颈癌化疗后PT、APTT、FIB及D-二聚体与宫颈癌化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与健康组比较APTT降低、FIB及D-二聚体值增高(均P<0.05),总体TT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血浆中PT、APTT、FIB、TT及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对于宫颈癌疾病所致出血的病因分析、疾病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间上海市宝山区罗店医院收治的8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比较不同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情况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血小板(PLT)等凝血指标;比较不同指标下患者1年无瘤生存率;使用COX模型研究各凝血指标与患者生存状况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病理分期和不淋巴结转移患者的PT、APTT、FIB及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其中病理分期Ⅲ~Ⅳ期的患者及N1~N3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PT、APTT、FIB和D-D水平均高于病理分期Ⅰ~Ⅱ期和N0期淋巴结转移患者。不同病理分期、淋巴结血管浸润、胸膜浸润、APTT、FIB及D-D的患者1年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其中病理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血管浸润、有胸膜浸润、APTT≤31.1s、FIB≤5.01和D-D≤2.21mg/L的患者1年无瘤生存率处于更低水平。APTT和FIB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年无瘤生存率的相关因素,APTT和FIB水平越高,患者生存率越低。结论凝血指标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状况有明显相关性,APTT和FIB水平越高,患者生存率越低,可进行监测,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周丽  滑倩  李沛 《癌症进展》2021,19(4):415-418
目的 探讨5S健康教育管理对乳腺癌根治性手术患者术后管理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接受乳腺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58例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每组79例.干预组患者术后采用5S健康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干预,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健康教育管理模式.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上肢淋巴水肿分级情况、肩关节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上肢淋巴水肿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上肢淋巴水肿分级情况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肩关节活动范围、肌力、日常生活能力、关节局部形体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疼痛程度、肩关节活动范围、肌力、日常生活能力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两组患者身体健康、家庭/社会情况、情感情况、功能情况、附加情况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身体健康、情感情况、功能情况、附加情况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乳腺癌根治性手术患者术后采用5S健康教育进行管理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程度、肩关节活动度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乳腺癌患者化疗时凝血参数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检测100例乳腺癌经手术患者化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凝血酶时间(TT),并与100例健康体检者和良性肿瘤患者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患者化疗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比较组间和组内的差异。乳腺癌患者化疗前与对照组比较,PT、APTT和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乳腺癌患者在化疗过程中PT和APTT无明显变化,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含量化疗后比化疗前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化疗后与化疗前对比逐渐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患者凝血指标的定期监测可能是判断乳腺癌预后以及化疗后复发和转移的有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化疗对凝血指标的影响,评估凝血指标对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患者的预后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10例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凝血指标,包括血小板(Platelet,P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D-二聚体(D-dimer,D-D)。将化疗前PLT、D-D和FIB中任意一项值大于正常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ULN)或PT、APTT和TT三项中任意一项值低于正常下限定义为高凝组,其余为正常组。结果 高凝组和正常组的年龄、性别、吸烟史和临床分期等临床特征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凝组经化疗干预后凝血指标PLT、FIB和D-D均有下降,且FIB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常组化疗前后凝血、纤溶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现状态(Performance status,PS)、临床分期、PT和FIB是影响SCLC预后的独立因素,且PLT、FIB和D-D异常升高的患者,生存期均低于正常患者,预后较差。结论 化疗可以改善SCLC患者的高凝状态,但对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无明显影响;凝血指标异常升高的患者较凝血指标正常的患者生存期短,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