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催乳素血症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及溴隐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SD200型骨矿物测定仪测定了18名健康妇女及23例高催乳素血症患者的尺、挠骨骨密度,同时测定了血清催乳素(PRL)、雌二醇(E2)、睾酮(T)、钙(Ca)、磷(P)及碱性磷酸酶(AKP),并观察溴隐亭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显示,患者的PRL升高,E2减低而T、Ca、P及AKP无变化,骨密度减低,且与PRL呈负相关,与E2呈正相关。经溴隐亭治疗后PRL下降,E2升高,骨密度逐渐恢复。表明长期高催乳素血症会导致骨密度下降,原因是高RPL抑制了垂体-性腺轴,卵巢功能减低,雌激素分泌减少导致了骨质疏松;溴隐亭治疗后,骨密度可得到较大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溴隐亭治疗垂体催化乳素瘤和高催乳素血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合并妊高征相关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糖水平增高和血管病变使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发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可能性增加 ,迅速、稳定地控制血糖 ,降低妊高征的发生 ,是临床上需要研究的问题。我们回顾分析了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发生妊高征的相关因素和妊娠结局 ,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回顾分析 1999年 12月~ 2 0 0 1年 2月收治的 88例孕妇。孕前均无糖尿病史及严重内科合并症 ,通过正规糖耐量试验 (OGTT)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 (GDM)。根据有无妊高征的发生 ,将孕妇分成妊高征组和非妊高征组。1.2 方法1.2 .1 OGTT和餐后 2h血糖测定及诊断标准  (1)孕妇…  相似文献   

4.
隐匿性高催乳素血症(OHP)是高催乳素血症的特殊类型.正常情况下,催乳素(PRL)受下丘脑释放的催乳素释放因子(PRF)和催乳素抑制因子(PIF)调控.OHP与不孕症密切相关.不孕症妇女中可通过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LHRH)、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试验来诊断OHP.溴隐亭是治疗OHP的主要药物,能提高妊娠率,且对胎儿发育、胎盘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无症状的高催乳素血症(hyperprolactinemia,HPRL)患者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治疗时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17例确诊高催乳素血症患者接受IVF-ET助孕治疗的临床资料,同期121例输卵管因素行IVF而血清催乳素水平正常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分析卵泡数、获卵数、受精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及妊娠结局等。结果两组间促性腺激素使用刺激时间、促性腺激素用量、获卵数、HCG日内膜厚度、受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催乳素血症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及着床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催乳素水平低于50 ng/ml的患者,经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进入IVF周期前血清泌乳素水平高于25 ng/ml组,与血清催乳素水平正常组比较,获卵数、受精率、临床妊娠率、着床率和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催乳素血症会对IVF结局产生不利影响。血清催乳素水平低于50 ng/ml可以进入IVF周期,不影响促排卵和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卡麦角林治疗女性高泌乳素血症性不孕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妇产科2013年6月-2017年6月诊治的女性高泌乳素血症性不孕患者病例资料,筛选出药物治疗者共109例,根据用药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48例)采用卡麦角林治疗,对照组(61例)采用溴隐亭治疗。记录并比较2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血清泌乳素(PRL)水平变化情况、不孕症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耐药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血清PRL下降值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成功妊娠者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8,P=0.024)。观察组恶心、呕吐和低血压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耐药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麦角林治疗女性高泌乳素血症性不孕患者降PRL效果较溴隐亭更好,成功妊娠率也更高,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中不同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与母婴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探讨HbAlc在产前糖尿病病情监测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12月在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119例GDM孕产妇,根据产前HbAlc控制水平将119例产妇分为达标组(5%≤HbAlc6%,68例)、未达标组(6%≤Hb Alc7%,51例)。选取同期55例HbAlc正常产妇为对照组。比较3组的母婴结局,分析不同HbAlc水平与母婴结局的相关性。结果:妊娠期间高血压(25.5%vs 10.3%vs5.5%)、羊水过多(17.6%vs 7.4%vs 3.6%)、胎膜早破比例(29.4%vs 5.9%vs 3.6%)、子痫前期比例(15.7%vs 5.9%vs 3.6%)及剖宫产比例(76.5%vs 45.6%vs 47.3%)由高到低依次为未达标组达标组正常组。未达标组的妊娠高血压、胎膜早破、妊娠周期、剖宫产比例与达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显示,HbAlc与妊娠周期呈显著负相关(r=-0.166,P=0.028)。围产儿中早产比例(27.5%vs 11.8%vs 7.3%)、巨大儿比例(29.4%vs 10.3%vs 3.6%)、1min Apgar评分≤7分比例(25.5%vs 11.8%vs 7.3%)、新生儿体重[(3702.7±402.5)g vs(3561.3±380.4)g vs(3252.8±345.7)g]、新生儿低血糖比例(33.3%vs 11.8%vs 10.9%)高到低排序为未达标组达标组正常组。未达标组的早产儿比例、巨大儿比例、1min Apgar评分≤7分比例、新生儿低血糖比例均显著高于达标组(P0.05)。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显示,Hb Alc与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156,P=0.040)。结论:GDM产妇体内HbAlc水平与母婴结局密切相关,HbAlc水平越高,妊娠与分娩期间发生母婴并发症的几率就越大;可将HbAlc作为孕妇血糖控制的重要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的情况,以及GDM并发甲减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1)根据75g糖耐量试验结果,将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在产科门诊常规产检的妊娠中期妇女分为GDM组(244例)及对照组(67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甲状腺功能;(2)将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收入院的妊娠晚期GDM患者分为单纯GDM组(Ⅰ组,370例)、GDM并发甲减组(Ⅱ组,79例),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妊娠中期GDM组患者的低甲状腺素血症发生率较高(P0.05),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显著降低(P0.01)。两组妇女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无显著差异,但TPOAb阳性的妊娠妇女TSH平均值高于正常值上限,且显著高于TPOAb阴性妇女(P0.05);(2)GDM并发甲减组的子痫前期、巨大儿、剖宫产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单纯GDM组(P0.05)。结论:GDM妊娠妇女更易引发甲减,且GDM并发甲减将进一步加重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探讨无剖宫产史经产妇的妊娠风险。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资料完整的39640例无剖宫产史的单胎活产(≥孕28周)产妇的临床资料(其中初产妇34752例,无剖宫产史经产妇488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经PSM对两组孕妇的混杂因素进行控制,采用χ2检验比较PSM前后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无剖宫产史经产妇的母儿并发症风险及其孕期管理重点。结果:①12年间经产妇比例由10.6%上升至35.2%,高龄经产妇比例由2.1%上升至11.5%。②相比初产妇,无剖宫产史的经产妇中子痫前期、GDM、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转入ICU、早产、新生儿体质量异常、5分钟Apgar评分<7分及新生儿死亡的风险明显增加(OR>1,P<0.001)。③经1∶1 PSM,配对后两组共计纳入产妇各2914例,匹配后L1 measure统计量为0.331,小于匹配前的0.477,匹配良好。匹配后,无剖宫产史经产妇仅早产风险(OR 1.40,95%CI 1.18~1...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基础血清催乳素(PRL)正常的排卵障碍患者中潜在性高催乳素血症(OHP)和临界潜在性高催乳素血症的发生率,观察溴隐亭(CB154)促排卵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5例基础血清PRL正常无排卵患者,行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LHRH)负荷试验,筛选出潜在性高催乳素血症患者(OHP组,34例)和临界潜在性高催乳素血症患者(临界OHP组,47例),2组患者均予溴隐亭治疗,并监测排卵情况.结果:125例患者中OHP发生率27.2%,临界OHP发生率37.6%.OHP组和临界OHP组经溴隐亭治疗显效率分别为35.3%、10.6%;有效率分别为61.8%、89.4%;无效率分别为2.9%、0.OHP组显效率高于临界OHP组(P<0.05),临界OHP组有效率高于OHP组(P<0.05),两组无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排卵障碍妇女中,LHRH负荷试验可筛选出OHP患者和临界OHP患者,溴隐亭能提高排卵率,可用于治疗OHP和临界OHP的患者,治疗OHP的效果比临界OHP好.  相似文献   

11.
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妊娠后,若合并代谢性疾病可导致多种不良妊娠结局。尽早对患代谢性疾病的孕妇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孕早期筛查和评估,同时在孕期进行严密的监测管理,适时终止妊娠,有助于控制病情进展,减少母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随着辅助生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其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于自然妊娠的问题日渐突出,获得广泛关注。其中,早产是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早产儿有潜在、长期的影响。因此,要重视辅助生育技术妊娠早产的防治,并明确危险因素,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高危因素。方法 2013年9月17日至2014年3月3日在北京友谊医院行产前保健、完成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并顺利完成分娩的孕妇共820例,其中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167例(GDM组),同期正常孕妇653例(非GDM组)。收集两组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对GDM发病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有孕妇年龄(OR=1.308,95CI%:1.001~1.710),早孕期空腹血糖水平(OR=4.165,95CI%:2.515~6.895),孕早期体质量指数(OR=2.259,95CI%:1.559~3.273),中孕期体质指数增长(OR=1.370,95CI%:1.050~1.788);2校正其他高危因素的混杂作用,早孕期空腹血糖4.4 mmol/L、4.4~5.1 mmol/L、5.1 mmol/L发生GDM的概率分别为11.1%、24.9%、42.9%。早孕期体质量指数23.5组和≥23.5组发生GDM的概率分别为15.2%,31.5%,将孕妇年龄分组(29岁、29~34岁,≥35岁)后发生GDM的概率为16.0%,22.0%,31.0%。结论孕妇年龄、早孕期空腹血糖、孕早期体质量指数、中孕期体质量指数增长≥2.2 kg/m2为GDM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的甲状腺功能及妊娠结局情况。方法:检测569例GDM孕妇及1221例正常孕妇的血清促甲状腺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4)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根据结果将两组孕妇进一步分为甲减组、甲亢组、正常组,比较各组的流产、早产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结果:GDM组:甲减91例(1例临床甲减、90例亚临床甲减),甲亢64例(14例临床甲亢、50例亚临床甲亢),正常414例;对照组:亚临床甲减113例,甲亢36例(3例临床甲亢、33例亚甲亢),正常1072例。GDM组的TPOAb总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2.8%vs 8.6%,P0.01)。GDM-甲减组的TPOAb总体阳性率显著高于GDM-正常组(P0.01),GDM其余各组间及对照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GDM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孕妇的流产、早产率高于甲功正常的GDM孕妇及甲功异常和正常的非GDM孕妇;其分娩的新生儿窒息率亦高于甲功正常的GDM孕妇和甲功正常的非GDM孕妇。其中GDM合并亚临床甲减孕妇的流产、早产率高于单纯GDM孕妇及单纯亚临床甲减孕妇(P0.01),GDM合并甲亢孕妇的新生儿窒息率显著高于甲功正常的GDM孕妇(P0.05)。结论:GDM孕妇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的风险较高,GDM孕妇同时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对母儿风险大。临床应重视孕妇特别是GDM孕妇的甲状腺疾病。  相似文献   

15.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妊娠期常见的代谢并发症,严重危害母亲和婴儿健康,其患病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稳步上升,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通过妊娠前和妊娠早期预测GDM的高危因素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对控制GDM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表明,GDM的发展涉及许多危险因素,较为公认的包括高龄、超重或肥胖等,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生活方式、多囊卵巢综合征史、血清维生素D水平、环境污染物以及遗传易感性与GDM发病密切相关。简要综述GDM高危因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辅助生殖技术(ART)与自然受孕两种不同受孕方式单胎妊娠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分娩的妊娠≥20周的单胎妊娠病例资料。按受孕方法分为ART组及自然妊娠组,分析两组母儿结局,再按是否为高龄妊娠,比较ART组及自然妊娠组的母儿结局。结果:ART组孕妇的平均年龄、初产妇、定期产检、非足月胎膜早破(PPROM)、羊水量异常、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妊娠、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粘连、产后出血、剖宫产分娩、产钳/吸引产助产、人工剥离胎盘、药物/机械性引产、流产、胎儿窘迫及胎儿为男性发生率均高于自然妊娠组,ART组的住院天数更长,分娩孕周更低,转诊重症监护病房(ICU)、急性器官衰竭发生风险较低,ART组围产儿平均体重高于自然受孕组。高龄妊娠孕妇中,ART组的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分娩发生风险增加。非高龄妊娠孕妇中,ART组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妊娠、流产、PROM、羊水量异常、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粘连、产后出血、胎儿窘迫、人工剥离胎盘、药物/机械性引产发生风险增加。ART组较自然妊娠组钳产/吸引产风险均增加,产妇转诊ICU及非规律产检发生风险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RT受孕单胎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高于自然妊娠组孕妇,但其更注重孕期产检;在非高龄妊娠孕妇中,ART组母儿不良结局风险增加,而高龄妊娠孕妇中,ART组母儿不良结局风险增加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伴催乳素水平升高不孕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3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的PCOS伴催乳素水平升高不孕患者63例.根据溴隐亭使用的方案不同分为两组,Ⅰ组48例,溴隐亭治疗初始剂量为5mg/d,使催乳素水平维持正常后逐渐减少溴隐亭用量(每天减少1.25 mg)至溴隐亭维持量为1.25~2.5 mg/d,至少3周.然后于月经第3~5天,加用枸橼酸氯米芬(CC)促排卵治疗,CC用药期间溴隐亭用量继续维持在1.25-2.5 mg/d,月经第9天B超检查若无优势卵泡生长则加用尿促性素(hMG)75U/d,直至卵泡直径达18mm时,改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6000~10000 IU,hCG用药后第2天及第3天指导同房或行人工授精;Ⅱ组15例,溴隐亭初始治疗剂量同Ⅰ组,并在开始溴隐亭治疗的同时进行促排卵药物治疗,用法也同Ⅰ组.分析两组促排卵用药剂量和治疗效果.结果 Ⅰ组与Ⅱ组在指导同房周期中比较,hMG用药天数平均减少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Ⅰ组与Ⅱ组在人工授精周期中比较,hMG用药天数平均也减少5d,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9).Ⅰ组妊娠率为40%(19/48)高于Ⅱ组的27%(4/1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03,P=0.525).结论 对于伴催乳素水平升高的PCOS不孕患者,先用溴隐亭治疗可以减少促排卵药物使用剂量及时间;溴隐亭和促排卵药物同时治疗可减少不孕症治疗的时间.  相似文献   

18.
聂明月  王欣  段华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7,33(11):856-859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早产的发生情况及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分娩的343例双胎妊娠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早产组170例,足月产组173例,分析引起双胎妊娠早产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早产组平均分娩孕周、剖宫产率、第一胎头先露比例、两胎儿平均出生体质量、1分钟及5分钟Apgar评分显著低于足月产组,而单绒毛膜性比例及新生儿窒息比例显著高于足月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绒毛膜性、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及瘢痕子宫是双胎妊娠早产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早产与胎儿绒毛膜性、胎膜早破、HDCP及瘢痕子宫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对合并高危因素的双胎妊娠需要高度重视,在加强孕期监护同时,应依据风险因素制定个体化干预措施,以确保母婴安全、减少新生儿窒息与死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孕周非治疗性早产患者的高危因素和母儿不良结局。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24例非治疗性早产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孕周分成4组:A组:28~29+6周(38例),B组:30~31+6周(32例),C组:32~33+6周(42例),D组:34~36+6周(112例);分析4组患者的高危因素、产妇及新生儿的不良结局。 结果224例非治疗性早产患者发生早产的高危因素分别为胎膜早破147例(65.6%)、不良孕产史128例(57.1%)、先兆早产病史115例(51.3%)、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妊娠87例(38.8%)、未规律产检53例(23.7%)、双胎妊娠25例(11.2%)。4组总产程时间分别为(4.9±3.5) h,(7.6±3.8) h,(6.7±2.9) h,(6.8±2.9) h,A组与其他3组比较,Q=1.762,2.719和1.847 (P值均<0.05)。4组急产发生率分别为44.7% (17例),9.4% (3例),16.7% (7例),14.3% (16例),A组与其他3组比较,Q=21.648,8.207和9.783(P值均<0.05)。4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别为31.6% (12例), 12.5% (4例),7.1% (3例),6.3% (7例),A组与其他3组比较,Q=4.591,15.345和10.834(P值均<0.05)。4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分别为(7.7±3.2)分,(9.1±2.4)分,(9.4±1.2)分,(9.4±1.1)分,A组与其他3组比较,Q=2.528,3.281和2.562(P值均<0.05)。4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为(1 555.9±470.9) g,(1 659.3±342.2) g,(1 990.8±306.5) g,(2 515.0±473.4) g,各组间差异的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胎膜早破是非治疗性早产发生的最常见的高危因素,要重视28~29+6周早产高危患者的管理,并应警惕这些孕妇和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胎孕妇孕晚期血脂水平与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于本院产科分娩的138例双胎孕妇(双胎组)及同期150例单胎孕妇(单胎组)的孕晚期临床资料,同时双胎孕妇按血脂水平分为血脂异常组(94例)及血脂正常组(44例),比较组间血脂水平、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双胎孕晚期血脂水平与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之间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1)双胎组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B(Apo-B)水平明显高于单胎组,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I(Apo-AI)水平明显低于单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双胎组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单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胎血脂异常组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血脂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双胎孕晚期TG、Apo-B为妊娠期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TG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剖宫产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HDL-C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剖宫产的保护性因素(OR1,P0.05);TC为早产、胎儿窘迫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LDL-C为早产、胎儿窘迫的保护性因素(OR1,P0.04)。结论:双胎孕妇孕晚期血脂水平、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单胎孕妇,双胎血脂异常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血脂正常孕妇,双胎孕妇孕晚期升高的血脂与不良妊娠结局之间具有相关性,应早期积极干预双胎孕妇的血脂,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