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6 毫秒
1.
肥胖通常会引起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心血管类疾病,对人们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造成严重影响,治疗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当前比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人体的营养、免疫及代谢功能通常会受到肠道菌群代谢活动的影响,同时,肠道菌群也是影响代谢性疾病以及肥胖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本文就肠道菌群与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关系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肠道菌群可完成宿主生理所需的多种功能,如保护宿主免受病原体入侵,调节代谢、发育,维持免疫和神经系统的稳态。尽管肠道菌群受年龄、生活习惯、生理活动、激素水平、抗生素及放射治疗等因素的影响,但其在健康成人体内仍保持稳态。近年来,许多研究报道肠道菌群组成改变与恶性肿瘤和其他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如炎性肠病、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肥胖、糖尿病、结直肠癌、乳腺癌等。有文献报道子宫内膜癌发生与PCOS、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雌激素水平和年龄等因素有关;肠道菌群稳态的破坏会促进肥胖、高血压、PCOS及高雌激素水平的发生,提示肠道菌群与子宫内膜癌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联。本文总结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与子宫内膜癌风险因素的关联以及可能的肿瘤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为日后继续研究子宫内膜癌的新型诊断、预后和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肠道菌群可完成宿主生理所需的多种功能,如保护宿主免受病原体入侵,调节代谢、发育,维持免疫和神经系统的稳态。尽管肠道菌群受年龄、生活习惯、生理活动、激素水平、抗生素及放射治疗等因素的影响,但其在健康成人体内仍保持稳态。近年来,许多研究报道肠道菌群组成改变与恶性肿瘤和其他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如炎性肠病、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肥胖、糖尿病、结直肠癌、乳腺癌等。有文献报道子宫内膜癌发生与PCOS、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雌激素水平和年龄等因素有关;肠道菌群稳态的破坏会促进肥胖、高血压、PCOS及高雌激素水平的发生,提示肠道菌群与子宫内膜癌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联。本文总结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与子宫内膜癌风险因素的关联以及可能的肿瘤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为日后继续研究子宫内膜癌的新型诊断、预后和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主要包括硬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疣微菌门和梭杆菌门,其中硬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约占98%以上[1]。肠道菌群参与人体营养物质的转化与吸收,并与多个组织、器官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代谢疾病、免疫疾病、胃肠道疾病甚至精神类疾病等相关联,同时在女性生殖健康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将肠道菌群的生物学作用、分析方法和对女性生殖健康的影响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人体中寄居着大量的微生物,即共生菌群,这些菌群的基因总和称为微生物组。存在于人体中的各种菌群和微生物组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与人体处于共生关系,具有防御外源性感染、促进免疫系统的成熟与平衡、营养与代谢等生理功能。肠道共生菌群的紊乱则与许多疾病有关,包括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细菌感染和结肠癌等。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变化,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等的发病率显著上升。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代谢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肠道菌群是一个庞大的微生态系统,其可参与人体的多种生理反应,尤其是机体代谢相关酶的合成,如淀粉酶、纤维分解酶和果胶酶等的合成都需要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参与~([1-3])。因此,探究肠道菌群在代谢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可为代谢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找到一条新思路。本文主要对肠道菌群与代谢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分析肠道菌群失衡诱发人体代谢疾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肠道菌群参与宿主代谢对医疗个性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道菌群的代谢流程与宿主的代谢流程存在交汇与互补的情况,即交互式代谢(metabolicexchange)和共同代谢(co_metabolism)。这种相互作用与许多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联系,但我们现在对此却知之甚少。由于这种代谢上的关联,肠道菌群对药物在宿主体内的吸收、代谢、毒理存在显著影响。这提示我们在设计个性化医疗时需充分考虑个体间肠道菌群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肠道菌群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健康人体内的肠道菌群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其紊乱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可能与肥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生相关。槲皮素是一种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在肠道中代谢,通过肠道微生物进行转化进而被人体吸收。研究显示,槲皮素能够改善肠道菌群紊乱,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恢复肠道屏障结构与功能,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病毒等生物学活性,可应用于慢性疾病的防治。本文对近年来槲皮素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槲皮素、肠道菌群及其相关疾病的关系提供思路。[营养学报,2023,45(1):98-103]  相似文献   

9.
机体与肠道菌群间的共生关系对于维持机体健康包括对免疫系统发育、增强上皮屏障和营养的吸收功能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影响机体免疫系统的发生与发展。这些发现表明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最终可能影响疫苗的有效性。虽然目前关于表明肠道菌群改变疫苗有效性的证据比较少,但是进一步了解机体免疫系统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开发佐剂及疫苗,从而用于疾病预防与治疗。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肠道菌群对免疫系统的作用、肠道菌群和益生菌对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进行概述,以期为疫苗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外对婴儿肠道菌群定植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肠道菌群对机体消化、代谢、免疫调节和抵抗疾病等功能发育和完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婴儿时期是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时期,分娩方式、抗生素的应用、生活习惯、外界环境、喂养方式等均对肠道菌群的建立产生影响,其中喂养方式是影响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因素之一。近期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还同大脑存在广泛的交流,包括免疫调节途径、神经内分泌途径、代谢产物途径及迷走神经途径,为进一步阐明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内外对婴儿肠道菌群定植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肠道菌群对机体消化、代谢、免疫调节和抵抗疾病等功能发育和完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婴儿时期是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时期,分娩方式、抗生素的应用、生活习惯、外界环境、喂养方式等均对肠道菌群的建立产生影响,其中喂养方式是影响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因素之一。近期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还同大脑存在广泛的交流,包括免疫调节途径、神经内分泌途径、代谢产物途径及迷走神经途径,为进一步阐明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肠道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何维护肠道健康越来越受人关注。益生菌通过改善肠内菌群平衡,对宿主起到有益作用,逐渐显现出维护肠道健康作用。益生菌维护肠道健康的作用机制包括:抗氧化,免疫调节,影响肠道菌群酶的分泌及代谢产物,结合致癌物质,产生短链脂肪酸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海藻来源岩藻多糖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及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以岩藻多糖、慢性代谢性疾病、肠道菌群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上查找相关文献,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与总结。结果岩藻多糖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代谢、抗菌和抗凝血等多种健康功效在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可影响机体能量摄取,调节机体的营养代谢。岩藻多糖可调节代谢性疾病的肠道菌群,改善肠道菌群平衡,进而调节糖脂平衡,改善肠道炎症。结论岩藻多糖在慢性代谢性疾病及肠道菌群的调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预防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减少手术治疗产生的不良反应,为海藻源性岩藻多糖在调整机体代谢方面的开发应用提供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14.
消化道中有复杂的微生物群,包括大约30个属,400~500多种微生物.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有宿主因素和环境因素,而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饮食因素.膳食纤维、脂类、蛋白质等饮食成分对肠道菌群有不同的影响.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肠道菌群的变化可以引起很多疾病,因此理解饮食因素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可以对疾病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有利于找到预防及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肠道菌群是机体的组成部分,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对促进健康有重要意义。影响肠道菌群稳态的因素除了宿主遗传、健康状态、生活习惯、分娩方式等外,膳食是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膳食摄入的营养素和非营养性生物活性成分的类型、数量及食物搭配会影响肠道菌群构成和代谢。本文综述了膳食成分对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肠道菌群对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对宿主健康的影响,可为膳食干预来调节肠道菌群、预防疾病过程中提供参考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除了生活方式、遗传和环境等传统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这些代谢性疾病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近年来,肠道菌群分析成为医学界众多疾病的研究热点,在肥胖、糖尿病病人肠道菌群的分析中发现,肠道菌群组成的改变在系统性慢性炎症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防治代谢性疾病,有必要深入了解肠道菌群在机体糖、脂代谢过程中的作用,并从内毒素血症、短链脂肪酸、胆汁酸稳态等角度进行研究。粪菌移植可重建肠道微生态系统,有望成为纠正代谢性疾病肠道菌群紊乱的有效治疗手段。以下介绍肠道菌群在肥胖、2型糖尿病中的变化特点及其诱发代谢性疾病的可能机制,探讨调节肠道菌群作为治疗目标的临床尝试。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以胰岛素抵抗和慢性低水平炎症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病因复杂,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人体肠道菌群参与多种营养物质代谢,与T2DM的联系密切,影响人体健康。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T2DM的危险因素,肠道菌群特征随T2DM进展而变化,肠道菌群产物短链脂肪酸、吲哚、脂多糖和次级胆汁酸等均对T2DM有影响。本文从不同门类的肠道菌群、T2DM不同疾病进程的肠道特征以及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三方面阐述T2DM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为T2DM防治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CAD)的患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增加,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CAD的发病机制显著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及肠道菌群代谢产物能够介导炎症反应,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在CAD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对肠道菌群与CAD发病相关机制研究进展的阐述,为CAD的临床治疗和科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是目前临床发病率极高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由遗传、饮食及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及现代人生活条件的提升,该种疾病成为现代人健康的"隐性杀手",在临床有着极高的发病率。虽然疾病很少在短期内致命,但可由此引发并发症累及患者身体重要器官组织,使其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及时控制血糖是疾病治疗的关键。口服降糖药是控制血糖的常见治疗措施,随着临床对疾病关注力度的增大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安全有效的降糖药物层出不穷,大量研究证实,降糖药物通过影响肠道菌群丰度变化,减少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产生,使得血糖水平得以改善。且众多学者的研究中发现,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密切,通过治疗肠道菌群,对疾病的恢复起到重要作用,是降糖药物控制血糖的作用靶点,有助于2型糖尿病得到良好控制,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本文综述了降糖药物对肠道菌群影响的进展,为临床2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小资料     
肠道生态基因组学(ecogenomics in colon):动物(包括人)的大肠部分正常情况下共生着细菌菌群,它们对维持所栖息动物的健康有重要意义。滥用抗生素造成菌群的混乱会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如腹泻、肠道呼吸障碍等,甚至更严重的疾病和后果。建立动物模型,分析肠道菌群与代谢营养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