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提高损伤RC框架的抗震性能,采用两边连接薄钢板剪力墙对其进行加固.通过2个1/3缩尺比单跨2层两边连接薄钢板加固损伤RC框架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对其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与未损伤RC框架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表明:设置两边连接钢板剪力墙,可显著提高损伤RC框架的承载力、抗侧刚度和延性;加固后的结构钢板剪力墙屈...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既有框架剪力墙结构隔震处理后的的隔震性能,本文采用SAP2000软件对既有框架剪力墙抗震加固结构和既有框架剪力墙隔震加固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对比二者在地震作用的层间剪力、层间位移,得出与抗震加固结构相比,隔震加固结构周期延长、层间剪力、层间位移均变小。说明采用隔震加固能有效地减小地震对结构的不利影响,提高了结构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结合某既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加固改造设计实例,在对原结构分析验算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框架+阻尼器结构体系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介绍了带阻尼器结构的设计和计算方法.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比较了两种结构体系的优缺点,最后介绍了新增剪力墙连接做法.可为类似项目的结构加固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张国伟  陈鹏  吴徽  吴继丰 《建筑结构》2016,(5):34-39,85
为比较附加防屈曲支撑框架和附加摇摆防屈曲支撑框架加固既有RC框架结构后的抗震性能,通过PERFORM 3D软件对两种加固方案下的一幢美国加州20世纪70年代14层RC框架结构进行建模,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对加固结构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比较了两种加固方案下结构层间位移角、层间剪力、防屈曲支撑框架层间剪力比以及结构底柱轴力的不同动力响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附加摇摆防屈曲支撑框架加固既有RC框架结构更为可行,研究为既有RC框架结构抗震加固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5.
可恢复功能剪力墙可与框架形成框架-摇摆剪力墙结构或框架-自复位剪力墙结构,从而有效提升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避免薄弱层的出现.目前已有少量增设可恢复功能剪力墙加固既有框架结构的工程应用.为研究增设可恢复功能剪力墙加固框架的影响,首先提出了框架-可恢复功能剪力墙的分布参数模型,在此基础上使用模型对加固前后框架分担的剪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均布外荷载作用下,在低楼层,加固后框架承受的水平剪力小于加固前框架;而在高楼层,加固后框架承受的水平剪力则大于加固前框架,该抗剪需求缺口受刚度特征值λ和Rf(反映墙体底部约束程度与剪力墙刚度相对关系的特征值)影响.  相似文献   

6.
庄向平 《福建建材》2020,(4):70-71,92
由于功能更改,需对施工中的海洋馆进行加固改造,本次改造工程采取了从整体结构体系变更到构件的加固改造设计思路,通过增加剪力墙使原结构转变为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并对该体系进行了多模型对比验证及包络设计,提高了原结构的抗震性能。加固方案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围绕方案可行、造价合理、尽量不破坏原结构、施工难度低等加固原则,介绍了基础、柱、梁、板等结构构件的加固思路和方法,使改造后的建筑能满足新的功能要求。  相似文献   

7.
以某单跨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从减小对既有建筑功能连续使用的干扰,缩短改造工期等方面考虑,对比分析了新增钢管混凝土(CFST)柱和现浇钢筋混凝土(RC)柱两种加固方案对既有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最终采用了钢管混凝土新增结构柱的抗震加固方式。  相似文献   

8.
宋莉娟 《建筑》2011,(14):72-73
本文结合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办公楼装修改造加固设计实例,提出了既有房屋的结构加固设计须结合改造要求和后续设计使用年限来选择适当加固措施的方法,从可靠性鉴定、抗震鉴定和结构加固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CFRP在乌鲁木齐某医院抗震加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既有建筑结构采用碳纤维布进行加固可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结合某工程实例,介绍结构加固改造方案的确定,碳纤维布抗震加固柱的设计及计算加固前后框架柱轴压比的变化。结果显示:碳纤维布加固能够有效地改善框架柱的抗震性能,加固工程的效果也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0.
隔震技术是提高既有RC框剪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屈重比是隔震设计时的关键参数,但其对该类隔震加固结构的影响规律研究相对较少.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选取两栋不同高度的既有RC框架-剪力墙作为原型结构,以屈重比为变量各设计了 6个分析案例,重点分析了其对该类隔震加固上部结构关键响应(楼面最大绝对加速度和层间位移角)和结构重要设计指标(减震系数、大震隔震层位移)的影响规律.本文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屈重比增加1%,楼面最大绝对加速度提高约18%~30%,而层间位移角仅提高约6%~10%;中震减震系数和大震隔震层位移分别决定了传统隔震加固设计时屈重比的上限和下限,建议屈重比取值为1.5%~4%,但当面向韧性目标采用隔震加固时,建议屈重比取值应小于3%,才可有效控制楼面绝对加速度.本研究的相关成果可为既有RC框剪结构传统隔震加固设计以及韧性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