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病史指征及超声指征的单胎妊娠孕妇行子宫颈环扎术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1年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因病史指征或超声指征行McDonald子宫颈环扎术的子宫颈机能不全单胎妊娠孕妇共27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比较病史指征组(141例)和超声指征组(131例)孕妇的一般临床资料和母儿结局。进一步根据分娩孕周, 将272例子宫颈环扎术孕妇分为≥孕34周分娩组(225例)和<孕34周分娩组(47例), 分析孕34周前早产的影响因素。结果 (1)病史指征组和超声指征组的中位环扎孕周分别为16.6、23.4周, 分娩时较环扎时的中位延长孕周分别为21.4周、14.7周, 分别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病史指征组和超声指征组孕妇的足月产率分别为76.6%(108/141)和71.0%(93/131), 活产率分别为97.2%(137/141)和97.7%(128/131), 活产儿中位出生体重分别为3 155和3 055 g, 分别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72例子宫颈环扎孕妇的新生儿存活共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并比较3种手术指征的孕期经阴道宫颈环扎术的妊娠结局。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8年6月于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接受孕期经阴道宫颈环扎术的患者39例。按手术指征分组:以既往晚期流产或早产病史为手术指征者为病史指征性环扎组(H组)22例,以阴道超声发现宫颈长度缩短或宫颈形状发生改变为阴道超声指征性环扎组(U组)10例,体格检查发现宫口扩张伴或不伴羊膜囊突出为体格检查指征性环扎组(E组)7例,分析并比较3组的孕期经阴道宫颈环扎术的临床效果。结果 H组环扎孕周为(15.64±2.96)周,短于U组的(22.04±5.01)周及E组的(22.08±2.96)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与U组环扎孕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延长天数为(29.43±47.24)d、分娩孕周为(26.39±6.52)周、足月产率为14.29%及活产率为28.57%,均小于H组的(136.45±53.70)d、(35.60±7.07)周、69.57%、86.36%和U组的(103.40±36.15)d、(36.81±3.45)周、70.00%、1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组与U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流产率(71.42%)高于H组(13.04%)和U组(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组与U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早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不同手术指征的宫颈环扎术均能有效改善宫颈机能不全患者的妊娠结局;病史指征性环扎术后妊娠结局和阴道超声指征性环扎相似,二者术后妊娠结局均优于体格检查指征性环扎(紧急环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24周前超声诊断子宫颈短而无临产症状且无早产史的双胎妊娠孕妇,进行子宫颈环扎术能否降低早产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孕24周前阴道超声检查发现子宫颈长度(CL)≤25 mm,无临产症状且无早产史的双胎妊娠孕妇,按照有无实施McDonald子宫颈环扎术分为环扎组(80例)和非环扎组(50例)。观察两组分别在孕周<37周、<34周、<32周、<28周早产发生率和新生儿结局[围产期死亡率、低出生体质量和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发生率]。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34周早产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成CL≤15 mm和CL>15 mm两个亚组,分别进行组间早产率、新生儿结局比较。结果:环扎组与非环扎组在孕周<37周、<34周、<32周和<28周的早产发生率、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低出生体质量、入NICU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环扎组新生儿围产期死亡率较非环扎组显著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环扎与否和CL是发生早产<34周的影响因素(P<0.05)。在CL≤15 mm亚组中,环扎组早产<34周的发生率、低出生体质量、极低出生体质量和入NICU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非环扎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L>15 mm的亚组中,环扎组和非环扎组间早产发生率和新生儿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颈环扎术对CL>15 mm的无症状短子宫颈双胎孕妇并不能改善其早产率;而对CL≤15 mm的双胎孕妇可显著降低早产率及改善新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病史指征的宫颈环扎术人群中超声监测宫颈长度(cervical length, CL)的变化及环扎术后<24周短宫颈(CL≤2.5 cm)对<34周早产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病史指征McDonald宫颈环扎术且资料完整的单胎孕妇共145例的临床资料, 记录在围手术期及环扎术后孕≥20~24、≥24~28、≥28~32周经阴道超声测量的闭合段CL, 按分娩孕周分为≥34周分娩组(n=118)和<34周分娩组(n=27), 分析2组环扎术后CL与<34周早产的关系及环扎术后孕≥20~24周短宫颈孕妇早产的风险。采用χ2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组的CL与<34周早产的关系, 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环扎术后CL对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 (1)在145例病例中, 足月分娩106例(73.1%), <34周早产27例(18.6%), 其中7例(4.8%)<28周分娩(晚期流产)(其中2例为有生机儿并存活), 总体活产率96.6%(140/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中期子宫颈机能不全的患者行经阴道紧急子宫颈环扎影响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孕中期行经阴道紧急子宫颈环扎并分娩的孕妇82例的临床资料,按照环扎成功与否分为成功组(61例)和失败组(21例),成功组为足月分娩及早产,失败组为晚期流产。对孕中期影响经阴道紧急子宫颈环扎的相关因素行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行紧急子宫颈环扎的患者成功率为74.39%。单因素分析示:成功组与失败组的环扎孕周(22.87±2.66周vs 21.38±3.26周)、术前子宫颈长度(1.68±0.87 cm vs 0.80±0.84 cm)、宫口扩张(0.28±0.70 cm vs 2.74±1.30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示:术前子宫颈长度<1 cm、宫口扩张≥3 cm是导致紧急子宫颈环扎失败的危险因素(OR> 1,P <0.05);而子宫颈环扎孕周≥24周是紧急子宫颈环扎失败的保护因素(OR <1,P <0.05)。结论:孕中期行紧急子宫颈环扎术是安全可行的。对高危孕妇可尽早进行超声筛查,在子宫颈长度≥1 cm、宫口扩张≤3 cm时及时进行手术,能明显降低孕晚期流产率,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6.
子宫颈机能不全是导致早产的重要原因,虽然子宫颈机能不全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但子宫颈环扎术是治疗子宫颈机能不全的有效方法。文章阐述子宫颈机能不全的诊断方法及子宫颈环扎的手术指征及术式选择,为子宫颈机能不全相关性早产的预防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超声指征宫颈环扎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 纳入2013年1月至2022年5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产前检查, 孕16~27周+6超声提示宫颈长度(cervical length, CL)≤2.5 cm的无症状双胎妊娠孕妇96例, 其中宫颈环扎组45例、保守治疗组51例, 并根据CL各组又分为CL≤1.0 cm、CL>1.0~≤1.5 cm及CL>1.5 cm亚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χ2检验比较宫颈环扎与保守治疗及不同CL双胎妊娠孕妇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结局。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宫颈环扎术对不同CL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宫颈环扎组分娩孕周、延长孕周均大于保守治疗组[35.9周(34.9~37.0周)与34.9周(29.1~36.1周)、10.7周(9.6~13.1周)与8.7周(4.8~11.0周), Z值分别为-2.59和-3.63, P值均<0.05], 孕34周及28周前早产率、绒毛膜羊膜炎、未足月胎膜早破发生率均低于保守治疗组[17.8%(8/45)与45.1%(23/51), χ2=8.16;2.2%...  相似文献   

8.
韩玉  杨海澜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2,38(12):938-942
目的:探讨行子宫颈环扎术患者的子宫颈机能不全(CI)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产科收治的单胎妊娠合并CI并实施经阴道子宫颈环扎术(CC)的患者209例为研究组(CI组),另随机按1∶2比例选择同期产科出院的非CI的患者348例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CI的危险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出预测概率,产生新变量多指标联合,进行ROC曲线的绘制,判断预测能力。结果:(1)单因素分析示:CI组患者体质量、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均值、孕前肥胖及超重、早产史、自然流产史、既往多胎妊娠史、体外受精-胚胎移殖(IVF-ET)/促排卵、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GDM)和孕前糖尿病(PGDM)]、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比例均高于非CI组((印)P(正)<0.05),而孕期增重及经产妇比例少于非CI组((印)P(正)<0.05)。(2)多因素分析示:既往有多胎妊娠史、IVF-ET/促排卵及合并GDM/PGDM、合并PCOS、子宫畸形均是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印)OR(正)>1,(印)P(正)<0.05)。(3)ROC曲线下的面积(AUC)显示:多指标联合(AUC=0.728)>糖尿病(AUC=0.614)>IVF-ET/促排卵(AUC=0.586)>多囊卵巢综合征(AUC=0.539)>既往多胎妊娠史(AUC=0.548)>子宫畸形(AUC=0.510)。结论:既往多胎妊娠史、IVF-ET/促排卵受孕、糖尿病(GDM和PGDM)、子宫畸形、PCOS增加了CI发病的风险,多指标联合对于CI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宫颈环扎术在治疗单胎及双胎妊娠宫颈机能不全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因病史指征及超声指征行宫颈环扎术的单胎妊娠(21例)及双胎妊娠(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比较两种指征行宫颈环扎术和双胎保守治疗患者的宫颈情况、环扎孕周及分娩情况。结果单胎病史指征和超声指征环扎组宫颈长度、环扎孕周和延长孕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分娩孕周[(33.07±8.14)周;(30.00±6.67)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胎妊娠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环扎组分娩孕周[(33.24±3.86)周]与保守治疗组[(30.43±4.15)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胎环扎环扎孕周[(18.82±3.94)周]早于双胎妊娠[(25.10±0.85)周](P0.05),但保胎药物应用时间、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指征宫颈环扎可延长单胎及双胎妊娠宫颈机能不全患者妊娠周数,超声提示宫颈机能不全行宫颈环扎术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子宫颈环扎术治疗子宫颈机能不全的临床效果,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明确不同手术方式、时机的优劣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1年3月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治疗的172例子宫颈机能不全妇女接受子宫颈环扎术后妊娠结局。其中23例于孕前行腹腔镜子宫颈环扎术为A组,48例于孕期行经阴道预防性子宫颈环扎术者为B组,63例于产检时彩超发现子宫颈缩短<25mm、宫口未见明显扩张时行治疗性子宫颈环扎术为C组,38例于发现子宫颈进行性扩张>10mm行紧急子宫颈环扎术分为D组。经过χ2检验及t检验分析4组一般情况及妊娠结局的差异。对C组病例进行单因素分析,明确影响妊娠结局的高危因素。结果 4组间足月产率、新生儿体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其中A组足月产率87.0%、新生儿体重最高。对C组病例进行单因素分析提示子宫颈环扎手术时剩余子宫颈长度是影响C组预后的危险因素,术前子宫颈长度>15mm足月产率高于子宫颈长度≤15mm(70.4%vs. 36.1%,P=0.01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宫口扩张≥30mm...  相似文献   

11.
汪敏  赵绍杰  赵敏  唐艳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2,38(2):120-124
目的:探讨腹腔镜和经阴道子宫颈环扎术治疗子宫颈机能不全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因子宫颈机能不全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妇幼保健院行子宫颈环扎术的患者资料,共计150例,孕前行腹腔镜子宫颈环扎者61例(A组),其中既往经阴道环扎失败35例;孕期行腹腔镜子宫颈环扎者49例(B组),其...  相似文献   

12.
<正>子宫颈机能不全(cervical insufficiency, CI)系子宫颈解剖结构或功能异常,表现为孕中、晚期无痛性子宫颈扩张,是导致孕中期流产或早产的重要原因,其发生率为0.1%~1.0%。CI缺乏客观及明确的诊断标准。子宫颈环扎术(cervical cerclage, CC)是早产和孕中期胎儿丢失的预防性干预措施。目前对于最可能受益的人群、最佳环扎技术、环扎术的最佳时机以及环扎术后的管理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孕期3种不同指征经阴道宫颈环扎术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预后。方法:收集66例采用Mc Donald方法进行宫颈环扎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病史指征性环扎组与超声指征性环扎组,在平均分娩孕周、活产率及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紧急性环扎组的分娩孕周(29.17±6.44)周均低于病史指征性环扎组的(34.06±6.66)周和超声指征性环扎组的(35.42±4.75)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紧急环扎组中手术失败孕妇在宫口开大程度、术后白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CRP)最高值较手术成功孕妇高。结论:病史指征性环扎术和超声指征性环扎术均可获得良好的相似妊娠结局。术后加强抗炎可提高紧急性环扎手术的成功率。剖宫产再孕者有一定的发生宫颈机能不全的概率,孕期应B超监测宫颈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子宫颈环扎术治疗妊娠16~21周子宫颈机能不全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2年7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腹腔镜下子宫颈环扎术治疗的妊娠16~21周子宫颈机能不全患者共计40例的临床资料,观察术中术后情况、术后子宫颈管长度、子宫颈内口宽度、术后延长孕周情况、术后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结果 40例患者,30例单胎妊娠,10例双胎妊娠,环扎平均孕周(17.8±1.5)周,手术过程顺利,无一例中转开腹,无一例发生胎膜早破,无一例发生感染。环扎术后子宫颈管长度,由孕前(25.2±8.4)mm增加至环扎术后的(31.1±3.4)mm(P<0.001)。术后子宫颈内口宽度由术前的(5.6±2.0)mm缩小至术后的0mm(P<0.001)。分娩孕周(36.6±2.3)周,较前延长(18.8±2.6)周,4例流产,占比10.0%,36例活产,占比90.0%,共45个活产儿。胎儿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9.3±0.9)分,胎儿出生体重(2636.2±614.8)g,其中极低体重儿2例,远期随访,新生儿预后良好。结论 子宫颈机能不全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双胎妊娠孕期宫颈长度测量及宫颈环扎术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2年1月至2017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行产前检查的双胎妊娠孕妇8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有病史可诊断宫颈机能不全的患者,孕15周左右进行预防性宫颈环扎3例,无宫颈机能不全病史的双胎妊娠患者孕中期进行宫颈长度测量327例,并进行动态监测,如发现宫颈长度(CL)进行性缩短进行超声为指征环扎(12例),如出现无痛性宫颈扩张行紧急/救援性环扎(7例)。以未进行宫颈长度测量的双胎妊娠患者470例作为对照,对患者分娩孕周、是否环扎、环扎孕周至分娩孕周间隔时间、CL、宫缩抑制剂使用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双胎妊娠患者孕中期是否进行宫颈长度测量,比较分娩孕周及相关情况,测量组流产患者18例(5.50%),非测量组为37例(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测量组足月分娩患者172例(52.60%),非测量组为217例(46.17%,P=0.011)。测量组宫缩抑制剂使用患者193例(59.02%),非测量组为394例(83.83%,P=0.000)。测量组胎儿丢失29例(8.87%),非测量组为69例(14.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测量组进行超声为指征环扎12例(3.67%),紧急/救援性环扎患者7例(2.14%),非测量组4例(0.85%)行紧急/救援性环扎。CL≤2.5cm组行超声为指征环扎12例(22.64%)和CL2.5cm组(0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紧急/救援性环扎数量方面,CL≤2.5cm组为2例(3.77%),CL2.5cm组为5例(1.82%),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CL2.5cm组,环扎组流产率为60.00%多于非环扎组(2.60%)。在CL≤2.5cm组中,环扎组早产率(85.71%)高于非环扎组(53.85%,P=0.031)。足月分娩率无论CL≤2.5cm还是CL2.5cm,环扎组都低于非环扎组,在CL≤2.5cm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在分娩孕周方面,CL≤2.5cm时无论环扎与否,分娩孕周都在32周左右,环扎组平均延长孕周(6.9±4.3)周。而CL2.5cm时,环扎组平均分娩孕周最小,为(29.2±4.09)周。结论孕中期对双胎妊娠患者宫颈长度进行监测,有助于减少流产的发生,并增加足月分娩率,减少宫缩抑制剂的使用,减少胎儿丢失率,对于双胎妊娠预后有所改善。双胎妊娠根据宫颈长度测量情况进行环扎手术是否有助于改善妊娠结局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颜妍  苑文军  刘铭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1,37(7):510-512
正子宫颈机能不全(cervical incompetence, CI)又称子宫颈口松弛症,指子宫颈解剖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足月妊娠前出现进行性、无痛性子宫颈缩短、扩张,是造成反复孕中期流产及早产的原因之一~([1])。子宫颈环扎术(cervical cerclage, CC)最早由Shirodkar教授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是治疗CI自发性早产的唯一有效术式~([2])。由于CI是一种临床性诊断,缺乏诊断金标准,目前主要根据回顾性病史分析、  相似文献   

17.
<正>子宫颈机能不全(cervical incompetence,CIC)又称子宫颈内口闭锁不全、子宫颈口松弛症、子宫颈功能不全,是指在没有宫缩的情况下,子宫颈由于解剖或功能缺陷而无法维持妊娠最终导致流产或早产。CIC的发病率占所有孕产妇的0.1%~2%[1],8%妊娠中期流产及早产与之相关[2]。CIC一般出现在妊娠18~25周,孕妇出现复发性中晚期流产,造成不良妊娠结局。临床上CIC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超声检查和典型临床表现进行判断,目前尚缺乏统一标准。CIC的治疗主要以子宫颈环扎术最为有效,但其适用情况专家意见存在分歧。为了规范CIC的诊断与治疗,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宫内疾病防治专委会组织专家查阅和参考国内外文献以及国外有关指南,经过多次讨论制定本共识,旨在提高我国子宫颈机能不全规范化诊治水平,从而改善妊娠期围产儿的结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宫颈机能不全行宫颈环扎术的手术指征。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2015年3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宫颈机能不全患者273例,分为宫颈环扎组(n=178),期待疗法组(n=95);273例再按既往晚期流产次数分层,分为1次晚期流产环扎组(A1组,n=76),1次晚期流产期待组(B1组,n=52);2次晚期流产环扎组(A2组,n=88),2次晚期流产期待组(B2组,n=40),分析对比组间的临床资料及妊娠结局。另有14例3次及以上晚期流产史宫颈环扎术者未行分层对比分析。结果 178例宫颈环扎患者活产率为88.76%,流产率11.2%。95例期待疗法患者活产率低于宫颈环扎者。A1组患者的分娩孕周为(35.4±1.9)周,与B1组(30.8±2.4)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与B1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患者分娩孕周、早产率、新生儿出生体重与B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有两次晚期自然流产史的患者,行宫颈环扎术可以明显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经阴道超声测量孕中期孕妇子宫颈弹性应变率(ESR)及子宫颈前角(ACA),探讨二者联合对早产的预测价值。方法:分析2020年6~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产科超声检查的102例足月产孕妇(足月组)和28例早产孕妇(早产组)的临床资料。于孕16~28周采用经阴道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测量ESR[子宫颈内口弹性应变率(IESR)、子宫颈外口弹性应变率(EESR)、子宫颈整体弹性应变率(TESR)]及ACA,比较足月组与早产组ESR及ACA的差异,建立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单一及联合子宫颈参数预测早产的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早产组IESR、TESR、ACA高于足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间E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IESR、TESR以及ACA单独预测早产的AUC分别是0.836、0.696、0.744,采用AUC较大的IESR联合ACA联合预测早产的AUC最大为0.874,最佳截断值IESR为0.08 kpa,ACA为108.9°,敏感度为92.86%,特异度为74.51%。结论:ESR和ACA可用于预测早产,IESR联合ACA对早产的预测价值大,优于单一子宫颈参数预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孕前不同体质量指数(BMI)的双胎孕妇孕期体质量增长的适宜值,及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313例双胎孕妇,按照中国肥胖问题研究专题组提出的判断标准,按孕前BMI将调查对象划分为4组:<18.5 kg/m~2为低体质量组(10例),18.5~24.0 kg/m~2为正常体质量组(192例),24.0~28.0 kg/m~2为超重组(93例),≥28.0 kg/m~2为肥胖组(18例)。按照IOM推荐的双胎足月孕期增重范围,分为增重不足组(120例)、增重适宜组(153例)和增重过多组(40例),研究孕期增重与母体并发症及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关系。选择孕周≥37周且活产双胎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2500 g的孕妇共计131例,计算不同BMI双胎孕妇孕期增重的P25~P75,确定孕期体质量增长的适宜范围。采用(印)χ(正)~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与孕前正常体质量组相比,孕前超重组及肥胖组均减少了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2500 g的风险[超重组((印)OR(正) 0.551,95%CI 0.334~0.909),肥胖组((印)OR(正) 0.321,95%CI 0.115~0.891)],孕前超重组出现新生儿窒息的风险减少((印)OR(正) 0.353,95%CI 0.151~0.826),但孕前肥胖可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印)OR(正) 3.914,95%CI 1.443~10.618)及子痫前期((印)OR(正) 5.147,95%CI 1.715~15.451)的风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印)P(正)<0.05)。(2)与孕期增重适宜组相比,孕期增重不足增加早产((印)OR(正) 3.297,95%CI 2.000~5.433)和至少有1个为小于胎龄儿((印)OR(正) 2.732,95%CI 1.648~4.530)及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2500 g((印)OR(正) 3.922,95%CI 2.319~6.635)的风险,但是可降低剖宫产风险((印)OR(正) 0.407,95%CI 0.217~0.765);与孕期增重适宜组相比,孕期增重过多则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印)OR(正) 2.558,95%CI 1.254~5.219)及子痫前期((印)OR(正) 3.429,95%CI 1.475~7.970)的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印)P(正)<0.05)。(3)孕周≥37周分娩,且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2500 g的131例孕妇,孕期总增重P25~P75范围分别为:孕前低体质量为15.50~18.75 kg,正常体质量为12.00~20.00 kg,超重为10.75~19.50 kg,肥胖为10.00~16.50 kg,均低于IOM推荐范围。结论:双胎妊娠孕妇孕期体质量增长与其母婴结局密切相关,应对双胎妊娠孕妇孕期体质量管理加以指导,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