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患者男、31岁,已婚。以上腹部胀痛,食欲不振、乏力、低热来卫生院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均正常。肝肋下30cm、脾肋下1.5cm。华支睾吸虫皮内试验强阳性。粪便镜检,查见华支睾吸虫卵。确诊为华支睾吸虫病。曾吃过生鱼。过去身体健康。口服吡喹酮片(200mg),1次2片,tid,饭后1h服,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65岁。因发热,右上腹隐痛5天入院。查体:体温38℃,腹软,肝肋下2cm,剑突下4cm,质中等,无压痛。脾肋下4cm,有触痛。腹叩诊移动  相似文献   

3.
Caroli病三例     
例 1 女 ,33岁。间断性寒战、高热伴右上腹疼痛 2个月。体检 :体温 39℃ ,脉搏 12 0次 /min ;急性热病容 ,中度贫血貌 ,全身皮肤及巩膜未见黄染 ;腹平软 ,肝肋下 3cm、剑突下 5cm ,质中等 ,无触痛 ,轻叩痛 ,脾肋下 4cm ,质中等 ,无触痛 ,Murph征 (- ) ,腹水征 (- )。实验室检查 :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CT :肝内可见三个大小分别为 4cm× 5cm、3cm× 4cm、4cm× 6cm的囊性占位 ,内有多个直径 0 .8~ 1.5cm的结石影 ,见图 1;双肾未见异常。B超引导下行经皮肝囊肿穿刺 (PTC) ,抽出墨绿色黏稠胆汁 12ml;泛影葡胺造影示 :肝右叶胆…  相似文献   

4.
病例1系女性,14岁。因咳嗽、乏力、食欲不振,粪便沉淀镜检查见华支睾吸虫虫卵,于1981年9月25日入院。以往有哮喘史。体检:发良不良,两肺闻及哮鸣音,腹部膨隆,肝肋下2cm,剑下6cm,脾肋下2cm。WBC6.54×10~9/L,N53%,L42%,E5%。胸部摄片:两肺纹理增粗。采用吡喹酮总剂量150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51岁,因乏力、纳差、多汗、双下肢水肿13年,于l997年6月17日入院.1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纳差、多汗,伴轻度双下肢水肿.查体:肝肋下7 cm,剑突下10 cm,脾肋下刚触及,舌胖大.肝功 ALT34.2-79 U/L,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2.16 g,ESR:54 mm/h.肝活检,经刚果红染色诊为“淀粉样变”,骨髓涂片见“散在团块状粉红色无结构物质”.给予强的松45mg/日,服用一月后病情好转停用.10年前开始服用25%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20 ml, 一日三次.服用4年后乏力、多汗等好转,肝脏缩小(肋下刚扪及,剑突下5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长春地区蛔虫与华枝睾吸虫单独感染或合并感染者的血清IgE水平检测结果,简报如下。 材料与方法 一、被检血清:通过粪检虫卵确诊有蛔虫、华枝睾吸虫单独或合并感染而无其他肠道寄生虫感染的成人血清,从中选取HBsAg,抗HBc阴性血清置-20℃冰箱保存备用。 二,冻干马抗人 IgE诊断血球:购自北京生物制品所,批号82—4,经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参考  相似文献   

7.
急性华支睾吸虫病较为罕见,许炽熛(中华内科杂志1980;19:432.)报道两例。1984年10月,我们也确诊一例。 患儿,男,2岁半,当年6月突然高热39.5℃,经治疗体温降至正常,以后反复发热,持续2月余。此后病情逐渐加重,皮肤黄染,腹胀,肝脾肿大,腹水,夜盲,并伴有白陶土色水样腹泻。乡、县、地三级医院未能明确诊断。转本站前拟诊为“晚期血吸虫病”。体检;体温37.8℃,贫血貌,面部及两下肢浮肿,两肺闻及干性啰音,右肺底有湿性啰音;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肝肋下4cm,剑突下7cm,质硬伴轻度压痛,脾肋下5cm,质中等。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8.
胆管囊性扩张分肝内型(又名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肝外型(又名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及肝内外型。现将我院经线阵式超声显像仪EUB—22型诊断胆管囊性扩张肝内型、肝外型各二例报道如下病历摘要例1:女,16岁。发冷发烧39天,无腹痛及黄疸。肝肋下7cm,剑突下4cm,Ⅱ°硬。放射性核素扫描肝穹隆部有大片状缺损。超声检查:肝脏明显肿大,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性,34岁,农民,居住血吸虫病流行区,1997年3月4日,门诊血检 IHA1:20(+),粪尼龙绢集卵孵化毛蚴阳性。病原治疗前同诊述无传染病史,无血吸虫病治疗史。巩膜及皮肤无黄染,心肺(-),腹平软,肝肋下1.8cm。剑突下3cm,脾未及。3月5日晚7时顿服总量2200mg.吡喹酮(韩国产).  相似文献   

10.
1 病例报告例1女,29岁。因发热、盗汗、纳差、右上腹痛3个月入院。T38.2℃,心肺正常,肝肋下1.5cm,剑突下3cm,边缘钝,质中等,表面光滑,压痛。B超示肝肿大,有回声较强粗细不均匀的光点。按肝炎治疗40d无效,经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确诊为肝结核,给予抗核治疗1月好转出院。例2男,18岁。因发热、畏寒、肝区疼痛25d入院。38.5℃,消瘦,巩膜黄染,心肺正常,肝肋下2cm,剑突下4cm,边钝质韧,表面光滑,触痛明显。B超表示肝  相似文献   

11.
肿瘤     
淋巴瘤合并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一例报告廖一祥等中华内科杂志20(10):603,1981 患者男,63岁,入院时有乏力、盗汗、胸痛、咳嗽、食欲减退、消瘦等症状。轻度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肋下10cm、剑突下12cm,脾肋下3cm。右胸血  相似文献   

12.
我们曾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治疗慢性血吸虫病患者9例,其中4例有乏力,纳差,每天进食0.2—0.25kg.肝区痛胀感,体检肝肋下1—3cm,剑下5—6cm,质中等,有叩、压痛.以吡喹酮治疗总剂量40—60mg/kg体重,5—7d为1疗程.在治疗后1wk起至1个月,患者乏力减轻,胃纳每天增加0.01kg,肝区疼痛感消失,叩、压痛消除.上述慢性血吸虫病有症状患者,其病理主要为慢性血吸虫性肉芽肿肝炎,它是一种迟发型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由成熟的含有毛蚴的虫卵,通过卵壳上微孔释放可溶性虫卵抗原,致敏T淋巴细胞,释放各种淋巴因子所引起.由于日本血吸虫雌性成虫产卵量大,虫卵在组织内成簇地聚集,抗原性较强,形成的肉芽肿较大,所引起的与血吸虫抗原有关的免疫反应也较强,因而出现乏力,纳差,肝区疼痛等各种症状.  相似文献   

13.
焦×,女,69天,二胎足月顺产。生后即发现皮肤、巩膜黄染。3天时因拒乳、抽搐就诊,以新生儿黄疸、颅内出血入儿科。查:皮肤、巩膜黄染,肝肋下2.0cm,剑突下2.5cm,质硬,脾缘肋下1.0cm。经止血、抗炎治疗7日,好转出院。出院后黄疸进行性加深并时有呕吐。30天来院体查:皮肤、巩膜黄染,肝较前增大,肋下3.0cm,剑突下3.5cm、质硬,表面光滑,脾大同前。黄疸指数82.5u,谷丙转氨酶活性增高、HBsAg(-)。拟诊新生儿肝炎综合症,保肝治疗。生后65天发烧、腹泻、呕吐,4日后神志不清急诊来院。因粘液便,镜下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68岁,乏力、腹胀3个月余.入院前3个月出现乏力、腹胀及双下肢水肿,予静脉滴注白蛋白、利尿处理后水肿可消退.入院前4个月曾有上腹部撞击史.上腹部CT(图1)示肝脏肿大,下腔静脉肝内段、肝静脉异常.体检: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Murphy征(一),肝脏右锁骨中线肋缘下11cm,剑突下10 cm,边缘圆钝,质软,表面光滑,肝、脾、双肾无叩痛,移动性浊音(+).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5岁。发现右上腹部包块近20天,包块显著增大伴夜间右上腹部剧痛、潮热4天,于1986年4月3日以腹痛待查而入院。体检:右上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怒张,肝在肋下平脐,剑突下7cm,边界清,表面不光滑,肝区明显压痛,腹水征阴性,肝超声波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68岁,乏力、腹胀3个月余.入院前3个月出现乏力、腹胀及双下肢水肿,予静脉滴注白蛋白、利尿处理后水肿可消退.入院前4个月曾有上腹部撞击史.上腹部CT(图1)示肝脏肿大,下腔静脉肝内段、肝静脉异常.体检: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Murphy征(一),肝脏右锁骨中线肋缘下11cm,剑突下10 cm,边缘圆钝,质软,表面光滑,肝、脾、双肾无叩痛,移动性浊音(+).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68岁,乏力、腹胀3个月余.入院前3个月出现乏力、腹胀及双下肢水肿,予静脉滴注白蛋白、利尿处理后水肿可消退.入院前4个月曾有上腹部撞击史.上腹部CT(图1)示肝脏肿大,下腔静脉肝内段、肝静脉异常.体检: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Murphy征(一),肝脏右锁骨中线肋缘下11cm,剑突下10 cm,边缘圆钝,质软,表面光滑,肝、脾、双肾无叩痛,移动性浊音(+).  相似文献   

18.
1 病例报告 男,33岁。因反复呕血、黑便并头晕3 d入院。入院前3d突觉剑突下不适,饱胀感,呕血并出现一次黑色糊状便,后感头晕加重,面色苍白,胃纳差,近来消瘦明显,无发热,黄疸及腹痛。个人史:爱吃生拌鱼肉,。住地为肝吸虫高病发区,入院前有进食大量生鱼史。查体:T 37℃,贫血貌,巩膜,皮肤中度黄疸,无肝掌及蜘蛛痣,上腹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肋下3 cm,质硬,脾肋下5 cm,质硬,腹水征( ),腹壁静脉无明显怒张。血WBC 4.72×10~9/L,N 0.62,E 13.42  相似文献   

19.
陈某,男,40岁,江陵县荆州镇芦巷村2组农民.因经常接触疫水,近半年来,每天排脓血便3次,于1990年8月粪检普查时发现血吸虫毛蚴,用Kato-Katz法检查(查3片),EPG为24252.体检和实验室检查 体检:面容较瘦、巩膜无黄染.A超:肝上界锁骨中线6、7肋间,下界在肋下1.5cm、剑突下6cm,前后径9cm,波型为密集微小波、近波呈齿状;脾肋下未及.B超:肝切面形态正常,肝内光点增粗增强,呈大网络状,门静脉内径1.1cm,脾前后径3.0cm.A、B超皆提示为血吸虫病肝.诊断为慢性血吸虫病.治疗和复查 于1990年8月28日用吡喹酮按50mg/kg体重、总剂量2900mg顿服,服药后3个月  相似文献   

20.
病历摘要患者,男,15岁。因肝区痛,腹胀两月余,肝区痛加剧半天,于1977年12月5日入院。病后纳差,水泻一天2~3次,无发热。1977年10月2日因自觉肝痛腹胀半个月在本院门诊首次检查,发现腹部有移动性浊音,肝脾未触及。肝功:TTT5u,ZTT10u,GPT325u,蛋白正常,硷性磷酸酶11.4金氏单位,胎甲球(-)。超声波检查:肝上界5肋间,剑突下4cm,肋下(-),肝波迟钝微波,脾肋下(-)。诊断为:肝硬化、腹水,肝癌待除外。经门诊多次服用护肝药及利尿剂后病情仍继续加重。过去体健,未服用特殊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