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京 《陕西教育》2006,(7):14-15
记得咱们中国有句话,叫“父债子偿”,但在德国,我却看到了“子过父代”。儿子不上学,老子得坐牢。萨尔州的7名父亲,因为子女未上学。被判入狱。同时,警方派专车将孩子们接到了学校。其实,这7名父亲并未让孩子失学。而是组织了一个家庭学堂,让孩子们在家学习,但这种行为依然被认定为违法。  相似文献   

2.
记得咱们中国有句话,叫“父债子还”,但在德国,我却看到了“子过父代”。儿子不上学,老子得坐牢。最近萨尔州的7名父亲,因为子女未上学,被判入狱。同时,警方派专车将孩子们接到了学校。其实,这7名父亲并未让孩子失学,而是组织了一个家庭学堂,让孩子们在家学习,但这种行为依然被认定为违法。  相似文献   

3.
记得咱们中国有句话,叫"父债子还",但在德国,我却看到了"子过父代"。儿子不上学,老子得坐牢。最近萨尔州的7名父亲,因为子女未上学,被判入狱。同时,警方派专车将孩子们接到了学校。其实,这7名父亲并未让孩子失学,  相似文献   

4.
记得咱们中国有句话,叫“父债子偿”,但在德国,我却看到了“子过父代”。儿子不上学,老子得坐牢。最近萨尔州的7位父亲,因为子女未上学,被判入狱。同时,警方派专车将孩子们接到了学校。其实,这7位父亲并未让孩子失学,而是组织了一个家庭学堂,让孩子们在家学习,但这种行为依然被认定为违法。该州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未成年人必须到学校接受教育,否则视为违法。适龄儿童不上学,校方有权采取强制措施,警方也可予以协助。但何以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被如此看重呢?原来,义务教育在德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事实上,早在1619年的德意志魏玛公国…  相似文献   

5.
花儿与少年     
花儿与少年何田译我父亲是一名牧师。附近上学的孩子们常常抄近路穿过他的花园,把这里的花几乎摘了个精光。一天早晨,当孩子们正路过时,一个男孩问:“我能拿一枝花吗?”“你想要哪枝?”我父亲问,孩子选了最洁白的一枝郁金香。父亲继续说道:“它是你的花了,如果把...  相似文献   

6.
秘鲁安卡什省的一个小山村里,有一群男孩,他们很小就开始到大街上卖报纸、替路人擦皮鞋。尽管干着这些最低贱的活儿,但天真的孩子们都有很大的志向,每当有人问他们长大想做什么,孩子们总喜欢说:“当总统!”其中有一个男孩恳求父亲让他去上学,因为他听说当总统的人都是读过书的。面对父亲的反对,男孩承诺说:“我不会因为上学而浪费做工的时间,我会利用早晚赚回与从前一样多的钱。”从此,男孩白天上学,早晚仍去做从前的杂活儿。为了那个总统梦想,孩子一直努力让自己的成绩成为所有孩子中最好的。1964年,18岁的男孩获得了美国旧金山大学的奖学…  相似文献   

7.
求学之路     
俗话说:“书香苦难多”,诚哉斯言。父亲上学的时候,家里情况正艰难。兄弟姐妹九个,父亲是长子,我还有两个叔叔,六个姑姑,全靠祖父开着一家经销部,再就是土里刨食了。仗着祖母那时正老牛样地能干,才能勉强“先供着”父亲上学。上学不交学费,但每天一顿午饭,已让家里十分为难。猪肝色的窝头,在学校里还算上等口粮,有时只有一罐菜粥。而且早饭也吃不饱,往往上学路上就忍不住喝一口,再喝一口,等到了学校,也就喝了个底朝天了,中午只好饿肚子。那时村里有个谭牛家里有钱,他的儿子每天都吃一个油酥火烧。父亲有时跟我学谭牛说话…  相似文献   

8.
新闻月评     
《少年儿童研究》2013,(4):59-60
“步行巴士”送孩子上学 2015年1月18日《生命时报》讯“步行巴士”上学是英国公益组织推行的“小学生步行巴士”模式。孩子们会在两名以上大人的保护下步行上下学。这两名“司机”是由家长自发组织的,轮流担负起护送孩子们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周黎明 《山东教育》2011,(7):117-119
1975年秋天。 有一天,我正在地里跟着公社里开来的大“东方红”拖拉机,看它耕地。父亲找到我,拉着我的手说:“你也不小了,走,跟我上学去吧。”我不知道上学是干什么。有点害怕。父亲就说:“上学就是老些小孩在一块玩儿。”我这才半信半疑地让父亲牵着手去了学校。  相似文献   

10.
步行上学去(加拿大)加拿大的“走向绿色”组织向爸爸妈妈们提出建议:让孩子们步行上学去。  相似文献   

11.
廖锦 《贵州教育》2009,(16):1-1
通过顽强拼搏、奋力攻坚,我省“两基”工作取得辉煌成果,顺利通过了“国检”。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事业整体推进、孩子们有书读、上学难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教育事业发展已进入了让孩子们上好学、读好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一这个班许多人已经淡忘了我的名字,同学们都叫我“二子”,即使我知道那是“二流子”或者“二愣子”的简称,我仍然漠然地接受了。我在省重点中学的初中分部占了一席座位,虽然我害怕上学,对上学已毫无兴趣,但毕竟这是父亲死心塌地地花了两万块血汗钱才换来的。在他对我彻底绝望之前,我总得给他点希望,但不管怎么说他那两万块钱算是白交了。每天晚上,我都会被一双自信得可怕的眼睛从梦中惊醒,那是我父亲的眼睛,一双让人毛骨悚然的眼睛,于是,我选择在校住宿,然后在校外租了间十多平方米的房子作为“避难所”,以后我就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了那里,…  相似文献   

13.
域外镜鉴     
英国:“步行巴士”送孩子上学 “步行巴士”是英国公益组织推行的“小学生步行巴士”方案。孩子们会在两名以上大人的保护下,步行上下学。这两名“司机”是由家长自发组织的,轮流担任起护送孩子们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儿子现在在英国读小学。几年前入学时,校长向家长介绍学校时的开场白是:“我们的办学宗旨,就是要让孩子们爱来上学!”英国学制每年有三个学期,三个大假。和这里的许多小伙伴一样,假期没过几天,他就掰着手指数日子,盼着上学。孩子喜欢上学,原因很多,主要有二:一是学习没有压力,他把上学当成能与小朋友共处的好去处;二  相似文献   

15.
秦明 《教师博览》2006,(4):49-49
一名研究生来到秦岭的一所希望小学支教。 上第一节课的时候,面对新来的老师,孩子们显得很拘谨。研究生为了活跃一下气氛,问道:“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们来上学都要花多长的时间?”这招果然很灵,安静的教室一下子沸腾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报出了自己上学所需的时间:最远的说要一小时.最短的也有半小时。“还好。”研究生点了点头,心想路程并不是太远。  相似文献   

16.
何捷 《教育文汇》2006,(11):49-49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溜溜球就像旋风一样刮进了校园,一时间,无论上学、放学、课间活动,每个孩子手中都飞舞着一个小球。“飞旋陀螺”、“魔术手套”、“地球环绕”……这些招数连同“风火轮”、“金龙银凤“、“冲击波”、“火力银电”这些经过电视节目包装宣传的名牌溜溜球,让孩子们爱得着了魔。就在许多同行向孩子们发出“禁止令”的时候,我却决定向孩子们学习如何玩溜溜球。  相似文献   

17.
前日回老家,与父亲轻松交谈几句,发现昔日的威严,早已化作了浓浓的慈祥,但老人家那炯炯有神的目光里依然充满睿智和豁达。“陶行知老先生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批判中国的传统教育,而今天的教育又重新回到了应试教育的起点。”父亲那副痛心疾首的神态,让他耿直的秉性暴露无遗。现实如此,我也只能轻声安慰父亲:“在人口众多的国度里,竞争越来越激烈,应试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就能感受到竞争与生存的亲临体验,  相似文献   

18.
上学不穿校服。在德国的小学校园里,孩子们穿的是五颜六色。学校从不要求学生穿校服上学,也根本没订过统一的校服。目的是为了体现“个性化”发展,让孩子从小就养成“个性”、发挥“个性”。  相似文献   

19.
快乐日记     
李彬 《甘肃教育》2004,(7):39-39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多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写出朴素但又不失华丽的文章啊。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刻意让孩子们加强训练,每天让他们记日记,通过不停地写、不停地练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然而,效果并不好,孩子们似乎很反感。问题究竟出在哪儿了呢?经过反复地思考、观察和了解,我觉得关键还在于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于是我决定让孩子们写“快乐日记”,即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每天一人,记下自己生活中、学习中最快乐的事,把他们“玩”、“乐”的内容写下来。这一想法受到孩子们的普遍欢迎,他们热情高涨,把自己组的日记本封面打扮得格外漂亮,不但画面构思新颖,而且还写上了“理想屋”、“秘密心情”、“快乐老家”等话语。  相似文献   

20.
马云霞 《早期教育》2005,(11):16-16
在一次语言活动“分房子”中。我出示许多小动物图片,让孩子们给小动物们分房子,想一想谁和谁住一起最适合,它们住几楼最方便,为什么要这样分?结果孩子们都开始“工作”了。长颈鹿和大象住一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