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出血症状和分型与止凝血异常的关系。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发色底物法对93例AL患者血浆一系列的止凝血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前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P-选择素、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MFC)、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D-二聚体(D-D)水平显著升高;纤维蛋白原(Fg)、蛋白C抗原(PC:Ag)、纤溶酶原(PLG)及α2-抗纤溶酶(α2-AP)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水平低于正常;蛋白C活性(PC:A)、蛋白S抗原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缓解后除PC:A和PC:Ag部分增高外,其余均恢复至正常范围内。TM和P-选择素与患者发病时白细胞计数相关;血小板计数(PLT)、Fg,SFMC,PLG, α2-AP及D-D与出血程度有关;不同分型的AL患者止凝血改变又有所不同。结论:AL发病过程中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和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激活,并随病情的好转而逐渐改善。  相似文献   

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止凝血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定血浆止凝血指标及细胞因子IL-6、TNFα的浓度变化.初步探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止凝血异常的原因。方法测定42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TF、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活性以及Fbg、D二聚体、tPA、IL-6、TNFα血浆浓度,并与正常对照进行比较。结果TF、Fbg、D二聚体、tPA血浆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P<0.05或P<0.01)。结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在确诊时已存在止凝血指标异常,机体凝血、纤溶系统均处于激活状念。  相似文献   

3.
目的 动态观察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缓解和进展不同时期的止凝血功能的变化,以探索其止凝血机制的常规检测指标及分子标志物的改变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断、疾病进展和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0例正常对照组人群及44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常规止凝血功能的检测,包括PLT、PT、aPTT、TT、Fbg及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包括GMP-140、TF、TAT、TFPI、TpP、PAP、u-PA、t-PA、PAI、D-D含量和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和Ⅺ活性及AT活性.结果 1.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组及其疾病缓解期组中存在着Fbg的升高(P<0.05),至疾病进展期中PLT、Fbg出现了下降(P<0.05).且出现了PT、aPTT的延长(P<0.05);2.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组中,GMP-140、TF、TAT、TFPI和TpP含量的升高及AT活性的降低,在疾病进展期中变化更明显(P<0.05或P<0.01),同时有凝血因子Ⅴ、Ⅵ、Ⅷ、Ⅸ的降低(P<0.05),而在疾病缓解期时同样存在着GMP-140、TF、TpP的升高及AT活性的降低(P<0.05);3.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组中同样存在着纤溶指标PAP、u-PA、t-PA和D-D的含量的升高(P<0.05),疾病进展期升高得更明显(P<0.05或P<0.01),且同时出现了纤溶酶原抑制物PAI-1含量的升高(P<0.05).结论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同时存在着血小板、凝血、抗凝和纤溶方面的止凝血功能的异常.表现为血小板数量下降、功能活化、凝血激活、抗凝血降低和纤溶系统的活化.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常规止凝血指标PLT、Fbg的变化与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而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的分子标志物水平的改变对其疾病合并有止凝血功能异常的意义更明显,可作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疾病的进展和缓解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硼替佐米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止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动态检测和比较2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静脉输注硼替佐米前后血浆内皮素-1和凝血酶调节蛋白水平以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活性、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酶活性、纤维蛋白原和血浆D二聚体含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α2抗纤溶酶抑制物的活性。结果静脉输注硼替佐米1 h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凝血酶调节蛋白水平比输注前显著升高(P〈0.05),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比输注前明显降低(P〈0.01),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硼替佐米可能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调变血管内皮细胞抗凝活性而降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动静脉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16,(8):1086-1087
目的:探讨静脉使用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后,纤溶系统及相关凝血因子的浓度变化。方法:选择被试者36例,采集静脉血,测量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溶酶原、α2-抗纤溶酶、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的浓度,并比较治疗前、治疗后2h以及治疗后24h的浓度差别。结果: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溶酶原、α2-抗纤溶酶和凝血因子Ⅷ在溶栓处理后浓度降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浓度升高。结论:对血浆中纤溶系统和凝血系统的相关指标变化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加深对rt-PA溶栓治疗的病理学理解。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沙利度胺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止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动态检测和比较2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服用沙利度胺前后血浆内皮素-1、凝血酶调节蛋白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水平以及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活性,抗凝血酶活性,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浆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α_2-抗纤溶酶抑制物的活性。结果服用沙利度胺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血浆内皮素-1、凝血酶调节蛋白水平以及血浆D-二聚体比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或P<0.01),而抗凝血酶活性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沙利度胺可能通过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调节抗凝及纤溶活性而增加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动静脉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蛋白Z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凝血-抗凝过程的失衡是决定机体是否出血或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抗凝血因子的活性减弱或促凝血因子占据主导地位,就可能发生血栓。在正常的妊娠过程中,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因子Ⅶ、Ⅷ、X等)水平增高、抗凝血因子(如蛋白C)水平下降,而且随着孕期的进展,纤溶因子的活力也逐渐减弱(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PAI-2以及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水平增高。  相似文献   

8.
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及纤溶指标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李亚红 《广东医学》1999,(4):276-277
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方法,测定110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V活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和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结论病毒性炎患者血血浆凝血因子水平降低而纤溶活性增强,各测定值的异常与肝损害程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杨海波  王英  董明敏 《中国民康医学》2003,15(5):259-260,262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思者纤溶活性、血粘度及红细胞变形性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经多导睡眠图(PSG)确诊的OSAS患者32例为试验组,30例PSG检查正常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l)水平,全血及血浆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Fg)含量及红细胞变形性。结果:OSAS患者(轻、中、重度)与对照组相比PAI-l活性、低切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明显增高,红细胞变形性明显下降(P<0.05),且OSAS越严重上述变化越明显;中、重度OSAS患者t-pA活性、高切全血粘度及Fg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OSAS患者存在纤溶活性及红细胞变形性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及血粘度增高,有形成血栓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白血病患者止凝血功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止凝血功能急慢性白血病中的变化。方法 对64例白血病患者分组进行纤维蛋白原(Fg:Ag)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Ag),蛋白C(PC)组织纤溶酶激活物(t-PA:A)及其抑制物活性(PAI:A)纤溶酶原活性(PLG:A),α2-纤溶酶抑制活性(α2-PI:A),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D-D),内皮素-1(ET-1)的检测,结果 急性白血病组的Fg:Ag增高而α^2-PI:A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